时间:2024-08-31
王健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438002)
构建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策略分析
王健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438002)
高职课堂设置应以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发展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重点。所设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开发“立体多元”的课程模块,注重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设置;职业素质本位;终生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
原则就是指行事所依据的标准。课程的构建原则需要经过反复研究,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概括。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课程构建应该遵循如下原则:合作性原则、动态性原则、职业性原则、整合性原则、衔接性原则、模块化原则。
2.1 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职业素质为本位的高职课程构建要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职业素质是指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因素的总和,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
1)注重开设知识课程。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重视知识的学习就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重视知识的掌握,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提升,树立学生的自信,保证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注重开设核心能力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与某领域相关的核心能力的锻炼。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深入研究每个专业的特点,找到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这些目标来确定相关的核心技能课程。这些核心技能课程的确定需要由学校和企业、行业一起共同探讨,在实施后还要进行修订与论证,经过反复的修订与落实再进行实施。
3)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训课程。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构建非常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锻炼与提升。例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何让学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个健康正确的心态,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构建问题上,一定要注重对于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培养[1]。
2.2 以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发展主线
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主线,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并不是高职毕业后就停止了自我的发展与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的毕业生一旦毕业就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这一点和普通本科毕业生有很大的区别。普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还可以通过读研究生、博士来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而高职的学生毕业后的归属渠道就会窄很多。这样就制约了高职毕业生的发展。那么以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构建就非常注重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注重学生的终生学习的能力培养。
1)立足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身心的健康,让学生明白终身学习的意义以及让学生制订出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高职课程构建所需要达到的标准应根据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摆在首位。换言之,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学生的发展性,要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
2)立足于职业的发展来构建课程。职业生涯的确定是立足之本,是满足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要考虑如何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如何让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必须选择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开设满足学生从事某一特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还要选择一些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后续发展课程,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择业、就业甚至创业。
3)立足于终身教育课程建设。学生需要确定终身学习的理念,关注自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对于学生身体心灵发展来讲,还是对于学生整体职业生涯规划来讲,学生都要加强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其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应加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些能力都是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并且终生受用。
2.3 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黄炎培先生说,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2]。对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检测,就是对毕业生质量和数量进行检测。为了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和质量高,学校课程的构建必须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对课程进行构建与思索。
1)保持与就业市场的紧密联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那么紧跟就业市场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高职院校只有紧跟市场的发展来确定自己所开设的课程,才能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2)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职业素质本位包含了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以形成一种迁移和整合,以实现在特定职业活动的职业能力的某些任务。职业能力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指的是通用性职业能力,意思是单个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具备的能力的综合;第二个方面是指在一个特定的职业或专业领域内所需要的专业职业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指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职业发展能力。
走核心专业化能力培养的道路意味着三个含义:第一,开设体现通用性职业能力的课程是需要重视的。第二,需要开设以专业技能为突破口的相关课程,体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技术。第三,注意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2.4 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重点
职业技能的训练是指要对满足完成特定任务的技术和能力的具体职业岗位的训练。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职业素质标准中,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的策略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阐述:第一,职业技能的训练必须要和行业、企业对接,让学生掌握最新技术、最新方法、最新理念,这样学生就会受到企业的欢迎。这些最新的技术、最新方法、最新的理念同样需要被纳入学校的课程,并且进行不断地修订与完善,这样高职院校课程的开设才有实际意义。第二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设备和专业技能服务,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所、设施和时间,保证学生技能操作的有效性。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让企业参与指导实训课程,给学生提供大量实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学校专业技能实训场地的硬件条件及设备和设施,改变传统的授课时间,提倡开放式的实训场地管理制度,这样学生就能够针对自己的需要来适时调整自己实训项目的训练。第三,职业技能培训方式也可以改革,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如高职学生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或专业技能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有效[3]。
3.1 立足国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职业素质本位课程的构建需要立足于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教育一定是“以人为本”。所以对于构建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课程来讲,应该创设“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贯穿于各类课程之中,甚至辐射到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中。构建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其实质是构建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作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得一切文化之总和”,就必须扎根于“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之中。学校在创办校园文化的同时可以介绍一些典型的企业文化给学生,使企业文化融入到课程构建中,融入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与意义,提高自我的职业素质。
3.2 倡导素质教育,降低“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
当下,我国的基础教育依然采用的是应试教育的办学模式。学生高考后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模式,但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是不适合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视学生知识成绩的考核,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的综合素质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更应该降低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会生活、会做人、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4]。
3.3 借鉴西方经验,开发“立体多元”的课程模块
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注重“立体多元”的课程模块构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去粗取精,结合我们国家的国情进行分析。例如,在专业能力分析方法上,可以从德国“双元制”课程的模式中学习到他们的校企合作、课程实施模式学习等。
3.4 推动校企合作,形成围绕“职业素质”培养的教育合力
在校企合作方面,加强职业教育课程、职业素质标准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完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找到校企合作项目的互惠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互利机制等,为校企深层次合作以及构建职业素质标准平台提供保障。
2)在课程开设方面,学校需要和企业共同开发研究相关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联合开发、课程实施意见、课程评价等工作。学校的任课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和聘请的企业专家,应该参与到真实的教学中。鼓励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一线教学,学生通过与企业行家的面对面沟通,学到很多校内老师不具备的职业素养。
3)注重建立高水平的实践实训场地,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联合建设就业基地。学校可以通过定单培养的形式来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边学边做,真正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4)注重企业文化宣传机制的完善,使校企文化得到有效融合。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培养高素质人才,鼓励集体参与,采用全方位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培训学生的职业素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主体、立足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整体提升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说,构建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是对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等课程的系统集成,因此,其对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要求比传统的课程模式所需的条件更高。但由于受不同课程理念影响和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条件所限,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面临许多的困难,需要我们不懈努力来克服面临的困难,积极创设所需的各种条件。
[1]朱雪梅.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演进历程与经验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4,(10):55-59.
[2]孟景舟.职业教育基础概念的历史溯源[D].天津大学, 2012.
[3]徐国庆.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几对重要关系[J].江苏高教,2012(02):146-148.
[4]刘春生,王莉华.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4):80-8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