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筑设计中的现实信息转译

时间:2024-08-31

郝 铭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30074)

1 建筑师对现实信息的使用方式

在建筑学的设计实践中,诸如场地地质水文状况、通风采光条件、使用者类型构成等涉及了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地理等多个方面的现实信息,对于建筑设计起着重大的影响。建筑师对现实信息主要有如下两种使用方式。

1.1 以现实信息作为限制条件对设计进行规范

为了对现实信息做出合理的回应,建筑师们常根据现实信息制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对设计进行规范,这些原则部分形成硬性指标,部分则作为方案极力追求的目标对设计方案的努力方向起着指导作用。例如,为满足房间采光需求,各地区都根据各自的地理位置设定了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两栋房屋的前后间距以使房屋得到充足的光照。

1.2 将现实信息转译为建筑学语言

为现实信息塑形,将现实信息浓缩为图解,从而将现实信息转译为建筑学语言直接参与到设计操作中,正逐渐成为建筑师们在设计中使用现实信息的一种新方式。现实信息由原先在建筑方案成长过程中的限制约束因素,转变为建筑方案成长的推动力量。建筑师由原先被动地受到现实制约,转为主动地利用现实中的不利因素将方案推向有利的方向。

1.3 对现实信息使用方式的转变

从以现实信息作为限制条件对设计进行规范,到将现实信息转译为建筑学语言,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对现实信息使用方式的转变,其原因在于建筑师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建筑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建筑师需要与现实打交道。而现实社会日趋复杂化,建筑师除了创造工作以外,也逐渐开始承担决策、判断等工作。建筑师作出决策的依据来源于现实信息。在以现实信息作为限制条件对设计进行规范时,建筑师被动地受制于现实信息,创造与决策在设计过程中是分立的两种行为;而将现实信息转译为建筑学语言则使建筑师决策的过程可以直接在创造的过程中完成,建筑师从而开始主动地利用现实信息作为创造的来源。

2 转译现实信息的两个层次

2.1 将现实信息转译为分析性图解

建筑师将数量巨大、内容庞杂的现实社会信息转译为图表、示意图和卡通画等相对直观的形式,以快速进行比较分析并作出判断,这些图表、示意图和卡通画即为分析性图解。在设计中,分析性图解一方面帮助建筑师进行理性思考,另一方面也解释了建筑师的设计思路。在分析性图解中,现实信息的作用在于通过图解的形式激发建筑师的思考,使之通过设计对现实作出反馈。在分析性图解中现实信息是影响方案发展的因素。

2004年落成的西雅图图书馆在现实信息转译的操作为库哈斯赢得了好评。在这个项目中,库哈斯首先研究了各种信息载体(如图书、报刊、CD等)与各种信息交换场所(如图书馆、音像店、问询台等)的发展史,并将其制成图表。这些图表发挥了分析性图解的作用。根据这些图表,库哈斯对图书馆的传统概念进行了反思,提出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应该是信息交换的综合体,而不仅仅是书籍的仓库,因而传统图书馆中以书籍为主体进行功能设计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了,图书馆的功能应当重新编排[1]。库哈斯的思考最终成为了西雅图图书馆设计理念的来源。

2.2 将现实信息转译为生成性图解

建筑师对分析性图解进行操作,在“刻意”解决现实中的主要矛盾的同时,“意外”获得创造性设计,这个过程中被操作的分析性图解即为生成性图解。在设计中,生成性图解一方面为设计的推演限定了框架与方向,另一方面又为设计的结果提供了可能性与多样性。在生成性图解中,现实信息的作用在于确定设计的起点与方向,并在设计过程中与各种设计因素交互作用,将设计推向合理而具有创造性的终点。在生成性图解中现实信息是方案生成的原始动力。

依然以西雅图图书馆为例。在得到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应该是信息交换的综合体这一结论后,库哈斯首先统计了传统图书馆中按照管理、辅助、书籍、研究、公共服务、停车的功能分类划分功能分区后各部分所占的比例,通过制作柱形图的方式将这些现实信息转译为图解。然后他在图解层面将代表各功能区的色带打散,再按照总部、阅读室、螺旋空间、混合室、会议、客厅、员工区、儿童区、停车这一新的功能分类将被打散的色带重新编排,从而得到新的功能分类柱状图。其后的操作则是将透明性低的功能放进盒子里,透明性高的功能放在盒子间,最后为满足高度限制、退让限制和分区规范将这些盒子推向四周,从而得到图书馆的形式雏形[2]。

3 现实信息转译设计探索

对现实信息进行转译的操作需要在设计探索过程的反思和讨论中不断完善。笔者在一次设计实践中对现实信息转译的操作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思考,对笔者的启发很大。

该案例为过街地下通道的改造设计方案,位于武昌珞瑜路鲁巷购物广场附近。现有过街通道的设计对人们“非正常使用”的情况准备不足,因此需要进行功能复合改造。

3.1 将功能事件转译为剖面形态

图1 过街通道改造的功能剖面图解与可变形装置

人们的“非正常”使用包括摆地摊、休憩、广告传达等。设计者研究了不同功能事件所需要的剖面形态,采用由标准化模块单元组成的可变形装置,在对过街通道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通过装置自身的变形创造出不同的剖面形状,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图1)。

3.2 根据现实信息制定设计原则

设计者进行实地调研得出如下结论:1)地摊数量与人流量一定范围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2)在过街通道中休憩驻足的行人数量与人流量一定范围内存在反相关的关系。根据这两条规律,设计者制订了可变形装置的布置原则:休憩功能与交通功能可以分享同一空间的不同时间段,而地摊功能与交通功能的区域必须区别开。

3.3 将行人流动规律转译为平面形态

设计者采用FLUENT软件模拟流体流场以研究人流在过街通道中的流动规律[3],得出了“过街通道腋部人流压力较小”的定性结论。这一定性结论结合功能模块单元的布置原则,被设计者转译为平面形式雏形。

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对现实信息的转译操作为改造设计提供了现实依据,同时推动着设计思路的展开。

4 转译现实信息的意义

在对现实信息转译的实践尝试中,建筑师们也在担忧现实信息的介入是否与建筑学的自治理想背道而驰。现实信息是不断变化的,而建筑实体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无法随着现实信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大部分的转译操作仅仅转译了某个时间片段上的部分现实信息。建筑实体的寿命远远长于现实信息的寿命,这意味着对当下现实信息转译所得到的结果并不能在整个建筑寿命周期中都对现实作出合理的回应。

而对现实信息的转译操作正被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所认可。转译现实信息的设计方法使建筑设计对外来信息开放,一方面丰富了建筑学自身的学科构成,一方面也在增强建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参数化设计中,现实信息的介入也为形式生成提供了理性依据,避免参数化形式创造陷入单纯的形式追求中,使建筑形式的自生成与自组织对使用或感受有利。

转译现实信息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论,与学术流派或思潮所不同的是,它没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更接近于建筑学思考的本质层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等待挖掘。

[1]Rem Kool haas,《S,M,L,XL:small,Medium,Large,Extra-Large》,Second Edition, Monacelli Press,New York,1997

[2]El Croquis,《OMA/Rem Koolhas[II]1996~2007》,El Croquissl,2007

[3]徐卫国,陶晓晨.批判的图解——作为抽象机器的数字图解及现象因素的形态转化[J].世界建筑,2008(5):114-11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