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ASEB 栅格分析的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优化研究——以A 大学博物馆为例*

时间:2024-08-31

相博文

中国地质大学教育研究院

博物馆和研学旅行具有天然联系,在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博物馆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不断凸显,2017 年8 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指出要充分利用博物馆开展各类教育活动。”2020 年10 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 提出:“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2021 年6 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提出:“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博物馆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组织高校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高校博物馆因其特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属性,使得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成为立德树人和教化育人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亟需回应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充分挖掘育人资源,践行“教化育人”的使命担当,实现创新性发展。

1 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现状及ASEB栅格分析的适用性

1.1 我国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的现实分析

我国高校博物馆数量众多,其总量已达400 多家,有更多的高校正在新建、改建以及扩建场馆[1]。参照国际上博物馆分类法,依据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现将我国高校博物馆按照主题分为七类(见表1),并对各类高校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的活动进行了概述。

表1 我国高校博物馆类别及其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高校博物馆+研学”进入创新发展新业态时期,越来越多的高校博物馆正发展成为特色化研学旅行目的地之一。高校博物馆与研学旅行的融合能够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和较为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有效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2]。但目前各高校博物馆在开展研学旅行过程中仍存在着研学目标不清晰、研学内容枯燥且缺乏针对性、研学活动方式单一化、研学配套设施不完善、高水平研学导师队伍建设薄弱、科学及多元的研学评价体系缺乏等共性问题,且在开展研学活动时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3-5]。

1.2 ASEB 栅格分析法及其应用

ASEB 栅格分析法是将传统的SWOT 分析与曼宁-哈斯需求层次(Manning-Haas)相结合,从消费体验者的角度将活动、环境、体验、效益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进行结合分析与评估,按顺序从SA (活动优势) 到TB (效益威胁) 共16 个单元矩阵进行研究分析[6](见表2)。其中,活动涉及游客对所进行的特定休闲活动的实际需求,环境代表活动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游客对环境的期望,体验是指游客参与活动获得的感知结果,效益则指游客参与休闲活动获得的心理或社会的最终效益[7]。

表2 ASEB 栅格分析矩阵

ASEB 栅格分析法强调以消费者为导向,注重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对活动、环境、体验、效益进行专门性分析。目前,Alison[8]、Istoc[9]、Deniz[10]等国外学者采用该方法对旅游消费体验者开展旅游活动时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行研究,袁世伟[11]、赵立民[12]、文斌[13]、郑辽吉[14]等国内学者将该方法运用于旅游规划与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综合来看,国内外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模式与旅游产品,从旅游体验者的角度出发,运用ASEB 栅格分析法明晰其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

1.3 基于ASEB 栅格分析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思路

目前,国内外基于ASEB 栅格分析法开展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的专门性研究较少,但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在回应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时,也必须从研学旅行消费体验者的角度出发,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两者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

基于ASEB 栅格分析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调研及对学生、博物馆研学导师、博物馆工作人员等相关主体进行访谈,构建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矩阵式分析框架,横向分析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环境、体验、效益,纵向分析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全面反映高校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的现实境况,进一步提出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优化策略,促进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具体分析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研学活动的主题、内容、方式、知名度对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进行分析;二是从博物馆馆内建筑、展览设施、美化装饰等内部环境和博物馆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便捷度、道路标识等外部环境对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三是从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体验、展品交互体验、探究体验对学生参与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的体验感知结果进行分析;四是从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参与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获得的个人效益进行分析。

2 A 大学博物馆研学旅行的ASEB 栅格分析

A 大学博物馆作为地球科学类高校博物馆,是第一批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高校博物馆,其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紧紧结合“地质”特色,创新设置了一些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精品研学旅行活动。自2005 年开馆以来,A 大学博物馆已服务中外游客和大中小学生500 万人次,被誉为“科普育人的殿堂”[15],为高校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树立了行业标杆。以A 大学博物馆为个案进行研究,依据实地调研和访谈结果,最终分析总结出A大学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环境、体验、效益四方面的感知问题(见表3)。

表3 A 大学博物馆研学旅行的ASEB 栅格分析矩阵

2.1 优势分析

在活动优势上,一是该博物馆研学活动主题独具“地质”特色,围绕“地质元素”进行活动设计,开发了系列研学旅行活动;二是该博物馆创新设置了一些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精品研学旅行活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省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环境优势上,一是该博物馆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城市商业中心,周边高校、景点较多,交通较为便利;二是该博物馆充分利用周边景点、大学科研实验室等馆外研学资源开展研学活动,同时能够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整洁、优美的人文环境。在体验优势上,一是该博物馆研学课程内容充实多样,研学活动的开展具有趣味性和科学性,研学活动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二是该博物馆馆内部分体验设备能够利用现代科技的方法来增强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强化学生感官体验。在效益优势上,一是该博物馆开展系列具有“地质”特色的研学活动能够增长学生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二是该博物馆能够结合学科特色和大学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育学生对“地质”浓厚的学习兴趣。A 大学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到,“我们博物馆非常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采用沉浸式教学方式,结合学校特色和文化开展系列研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馆内真正学习到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培养其对地质学科的兴趣。”

2.2 劣势分析

在活动劣势上,一是该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的方式相对单一,多以传统讲解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参与式研学实践活动项目开发较少;二是该博物馆有待进一步塑造品牌形象,其研学活动的宣传和营销方面有待加强。在环境劣势上,一是该博物馆馆内建筑和活动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专供研学活动开展的空间安排不足;二是该博物馆场馆的建筑、展览等相关配套设施有待升级和完善,部分博物馆展示设备已损坏。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提到,“博物馆能够够学习到很多知识,但是休息的地方比较少,上课教室空间也很小,而且有的展览设备已经损坏,比如八大行星那里很多行星都不亮了。”在体验劣势上,一是该博物馆对学校的优秀师资力量利用不充分,高水平研学导师队伍建设相对不足;二是该博物馆研学活动课程建设有待完善,研学评价等尚待改进。在效益劣势上,一是该博物馆对博物资源的教育内涵挖掘不够,研学产品吸引力不强且教育功能有限;二是该博物馆研学活动红色思政元素融入较少,研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亟待强化。

2.3 机遇分析

在活动机遇上,一是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不断规范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健全经费筹措机制,为该博物馆研学旅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二是“双减”等政策的影响下,中小学研学旅行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给该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带来了新的市场契机和发展机遇。A 大学博物馆研学导师提到,“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研学旅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最近‘双减’政策的出台,研学实践活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在环境机遇上,一是该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拥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多项国家级教育基地的称号,使得该馆在业内的知名度得以提升;二是当地政府和学校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对该博物馆的配套支持,馆内各类设施和服务得到进一步改善。在体验机遇上,一是该博物馆研学更加注重实践,通过开发设计系列科普考察、自然观赏等研学实践活动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该博物馆研学活动的教具及体验的设备逐渐多样化、现代化、科技化,为学生带来新的科技体验。在效益机遇上,一是该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为参与研学的师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契机,能够进一步增强师生情感,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二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及研学市场的快速发展,研学成本不断降低,低消费成本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心理上的愉悦和知识上的收获。

2.4 威胁分析

在活动威胁上,一是中小学在选择研学项目时,由于受资金、时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选择距离近、知名度大的高校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二是研学主体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研学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该博物馆研学活动必须顺应研学主体的需求,保证该博物馆高质量地持续改进研学旅行活动。在环境威胁上,一是该博物馆位于博物馆和科普教育基地数量众多的省会,受到周围其他优质博物馆以及科普教育基地研学活动的冲击较大;二是该博物馆在开展某些研学活动时会进行野外考察,野外考察过程中不可控因素较多,易受到极端天气及恶劣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A 大学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到,“我们博物馆虽然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做研学是领先的,但是也会受到其他科普基地的冲击,如省博、自然博物馆、建筑科技馆等。”在体验威胁上,一是学生的研学效果受到呈现方式的影响,由于受时间、场地、师资等多方面的限制,学生研学活动走马观花,研学教育效果不佳;二是该博物馆提供的研学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验满意度,当博物馆服务质量欠缺时,学生研学体验效果将会下降。在效益威胁上,一是学生的性格、兴趣、知识水平等特质影响研学活动的成效,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综合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特点来设置研学活动,对研学活动设计要求较高;二是研学活动的体验获得感易消逝,走马观花的研学使得学生在旅行中的体验度和学习度降低,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通过梳理个案分析结果发现,A 大学博物馆在开展研学旅行过程中,其优势在于构建了极具“地质”特色的研学活动体系,研学活动具有趣味性和科学性,活动的开展能够增长学生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其劣势在于研学活动的开展方式、研学品牌塑造、研学配套设施、导师团队打造及课程开发等方面有待完善;其机遇主要在于国家系列政策对研学活动的指导和支持;其威胁主要在于非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冲击以及研学主体多样化需求对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基于ASEB 栅格分析的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优化策略

由于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存在共通性,各类高校博物馆在开展研学旅行方面也具有相似性,这使得通过A 大学博物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所探明的基本结论具备了典型性与代表性。基于ASEB 栅格分析的结果,进而从活动、环境、体验、效益四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

3.1 活动:构建高校博物馆特色研学活动体系,塑造研学品牌

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需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馆藏资源的特色来开展,打造具有特色化、持续化、系列化的研学活动体系。第一,立足本馆特色,打造“别具一格”的研学活动体系。高校博物馆应积极整合自身教育资源,立足博物馆拥有的特色资源,在紧密结合高校文化基础上打造丰富且独特的研学旅行活动。第二,创新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的开展方式。高校博物馆除了采取传统的服务讲解教育形式外,要结合本馆特色的博物馆藏资源,创新活动开展形式,多开展一些探究式、参与式研学实践活动。第三,塑造品牌形象,改变“品牌缺失”的现状。高校博物馆要通过拓展宣传营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本馆特色的研学旅行活动,来塑造具有影响力的研学品牌,吸引省内外中小学校来馆开展各类研学旅行活动。

3.2 环境:完善研学配套设施,为研学旅行提供良好环境

空间安排合理、设施齐全且运行良好的优美的博物馆环境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关键因素,完善的研学旅行环境设施是强化研学教育效果的“助推器”。第一,开辟专门的研学旅行活动中心及研学科普教室。高校博物馆在馆内要预留出研学旅行接待和教育服务的空间,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支持,便于研学旅行团队各项活动的开展。第二,定期维护并更新馆内展览设备,完善研学配套设施。高校博物馆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所需的内部环境,为强化研学教育效果提供良好环境。第三,延伸研学活动空间,充分利用馆外资源和大学的校园环境。高校博物馆场馆面积和配套设施有限,可以通过结合高校的校园景观、科研实验室及周边其他旅游景点的教育资源,以建立联盟的方式,拓展场馆资源的联动效应[16]。第四,争取政府资源支持,优化高校博物馆外部环境。结合相关政策规定,主动争取各级各类地方政府部门的人、财、物等资源支持,由地方政府部门推动高校博物馆周边道路、标识、停车场等其他公共设施的改造与完善,持续优化高校博物馆外部环境。

3.3 体验:提升学生研学体验感,强化研学教育效果

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要强化教育效果,提升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体验、展品交互体验、探究体验等。第一,开展系列团建类研学活动,提升学生人际交往体验。高校博物馆要充分利用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动员高校杰出教授参与到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中,让学生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开展系列团建类研学活动,促进学生与导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体验。第二,加强场景式体验学习项目建设,提升学生展品交互体验。高校博物馆要充分激活场馆资源,由原来的陈列式、展览式建设逐步走向场景式项目学习建设,提升学生在博物馆研学旅行的体验感[17]。第三,设计特色探究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探究体验。探究体验是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特征,高校博物馆要加大探究类研学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通过实施探究类研学课程,让学生在探究体验活动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探究体验感。

3.4 效益:建设高质量研学课程,提升学生研学效益

高校博物馆要深度挖掘博物资源教育内涵,建设高质量研学课程,提升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效益。第一,深度挖掘博物资源教育内涵,提升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首先,高校博物馆研学导师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学生易于理解掌握知识的方式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讲解,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藏品的重要价值及意义。其次,高校博物馆要加强科普书籍等具有深厚教育意义研学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二,建设高质量研学课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高校博物馆通过建设开放式、探究式、参与式的高质量研学课程,以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知识理解和迁移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我思考能力等各项能力,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三,强化研学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态度和价值观。高校博物馆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要充分挖掘馆藏资源中的红色元素,结合本馆特色开发设计“红色之旅”研学活动课程,强化研学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育学生积极、正向的态度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时代新人。

4 结语

高校博物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势,其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是学生校外学习的绝佳场所,利用高校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能够有效拓展教育教学的时空场域。新时代,高校博物馆应致力于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策略的实验室,开展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研学旅行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为我国教育强国目标建设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贡献“高校博物馆”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