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展览的能量

时间:2024-08-31

摘 要 博物馆展览可以体现其蕴含的多种能量,将这些健康的能量传播到公众中去,正是博物馆从窗口属性转化和提升为社会进步的发动机的努力之一。通过研究展览能量的发掘、汇聚和传播创建模式和途径,与博物馆同行进行探讨。

关键词 展览的能量 传播模式和途径 社会进步的发动机

1 展览所蕴含的能量

在某种意义上,文明是社会真正的正能量,也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一个民族文化的复兴,需要高度的文明。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享受文明无疑是最美的,也是人们的终极梦想。正因此,文明堪称民族复兴的关键。[1]

作为文化元素的教育性展览同样蕴含着自身的能量。从能量的发掘、汇聚和传播来实现展览的社会化目标,是自然中心的独特创意,并已被证明是一条正确和有效的途径。

通常而言,展览的能量**并非具有如学校教学那般的强度,也不像书籍作者那般自我陶醉,更没有影视作品那般曲折的情节和强烈的冲击。教育性展览的目的是尽可能使观众在参观和体验中,增强对某一事物的启迪性思维,获得大量兴趣点的深度参与、知识给养以及精神享受。此外,博物馆展览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更多的创意、规划、设计与艺术创造。

2 博物馆展览的社会化追求

文化是流动的,文化是有能量的,文化在流动中会产生惊人的能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流动性。博物馆作为一类最为特殊的文化遗产,相关创新实践有可能使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人建立活态联结,激活并释放巨大的文化能量。[2]教育性展览可以体现其蕴含的多种能量,将这些正能量传播到公众中去,正是博物馆从窗口属性转化和提升为社会进步的发动机的努力之一。因此,博物馆从业人员应当为展览能量的发掘、汇聚和传播创建模式和途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与博物馆展览尤其是社会型展览*密切相关的级联关键点,从而有所考量。

2.1 关联性

社会型展览的主题很广泛,如何建立起联系是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级联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可以将众多“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转变成因果和发展的关系。“级联效应”概念最初是指生物学中,解读生命出现了一种变化就会接连引起一系列反应变化的理论。自然中心在展览中大量运用这一理念,尤其是在动物保护主题的展览中,揭示了人类的行为对动物界的一系列改变,将影响生物界发展,甚至地球稳态。

2.2 软实力

任何一个大的事件或公共事业都可能是城市软实力的闪光点,这一闪光点可以反映出它的独特之处,而博物馆展览无疑是现代社会中最容易引发观众共鸣的项目之一,更有可能成为创造新文化闪光点的软实力。

对于一些局部社区,展览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如在商场中的展览可以提高文化品位、增加旅游收入等,甚至一些城市博物馆已成为对外的窗口、城市的名片,而在许多转型发展的旅游景区或特色小镇中都能发现博物馆的身影,那么这些展览又会是什么樣子的呢?这就是游客所关注的,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2.3 兴趣群

这里所谈及的观众是一个庞杂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兴趣范围非常广泛,对他们的分析是我们的重要课题。不是针对某一人群,而是重点分析不同观众群之间的联系。正如在成都万象城的“生存的穿越”展中,自然中心建立了年轻家庭中大人与孩子的交流空间、情侣讨论角、组合人群的讨论平台,以及情景剧的改编和体验等。

在自然中心的系列展览中,我们建立了两种兴趣模式:一是学习模型,尽可能加强展品与教育理念的结合;二是解决方法,尽可能用艺术与传媒手法解读深度的科学道理。在“冰河时代”和“热社会”展览中,我们为渴望探险的年轻人以及有丰富阅历的退休人员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2.4 好奇点

人类与动物一样,都对外界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以此为出发点,在展览中突出对好奇事物的展示,是自然中心重点采用的方法之一。

如在“好奇纤维科技馆”中设计了超大型的植物和动物,表现它们的内部构造。同时,创建了“海寿星”这个庞然大物,借助“海寿星”的眼睛,观众可以看到石油形成的过程。此外,还独创了“如果系列”、“但是系列”、“Cute系列”,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5 理性链

博物馆的很多效果是从体验性展项中获得的,然而我们发现在多数展览中,观众并不能有效理解设计者的想法和意图,如鲜有人在“贝林动物展”中体会到了“领导力”的概念,生态景观的布置并没有使观众明白“生境”的相互级联关系以及“垂直分带”的知识特点等。

对此,自然中心利用“展项+体验+互动+总结性说明”的方法,将多种体验效果整合提升,使展示不落俗套,充分反映展示的实质功能。我们认为,理性的深度体验才是博物馆展示的本质特征,而非简单的场景再现。

在“恐龙帝国”展的“化石发掘”现场,设有一系列展项,以卡通漫画的形式,介绍科学家发现化石的故事,并在屏幕上详细演示化石的挖掘过程,更有互动体验区,让观众挑选工具,亲自动手发掘。

在“地壳的礼品屋”中的“宝石展区”,我们让珍贵的宝石为观众讲述其由来。观众不仅可以体验火山的炙热以及岩浆的冷凝,而且可以在温度控制台上进行操作,了解宝石的形成条件和生成情况,加之其他一些互动展项,对宝石的硬度、密度、折光率等进行测试。

3 创建教育性展览能量的传播模式

基于对博物馆展览所蕴含的社会能量的思考与研究,加之几十年来的从业经验,笔者创建了展览综合性创意平台——自然中心,着力形成一种新模式——“Pattern展示法”,使得以展览为主体的文化产品更好地走进社会。

“Pattern”一词并非展览行业的专业术语,“Pattern展示法”是指将展览的主题、愿景、空间、资源等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不是对上述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博物馆学、传媒学及艺术对其的级联式设计。可以说,“Pattern展示法”是达成社会型展览的最佳方法。

3.1 主题的选择

展览的功能包括了教育、科普和展示。确立一个展览的主题,既不能脱离博物馆的专业范畴,更需要对包括伦理学在内的展示内容的全面把握。博物馆的展览实际上是对当地文化水平的一种诠释。社会型展览的主题往往是以社区需求或专题需求为导向的。

教育和科普一直是大家公认的博物馆展览功能之一,实际上对于影视业和出版业也同样适用。作为展览的设计者,能否分辨出两者的区别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别忘了学校里的课堂展示、实验室,甚至包括大量3D效果在内的实物接触,这也是博物馆展览所同样关注的。

在成都万象城的“生存的穿越”展中,我们提出了“地球生物”这一主题,突出展示地球生物的特征——“生存的表现功能”,强调人们在经济水平提高后对“生活”二字过度重视,却忽视了对“生存”的理解以及对身边环境的关注。我们围绕“迁徙大军”、“恐龙医院”、“人类未来”等五个主题,设计成以兴趣点为核心的不同展项。

在“好奇纤维科技馆”的主题设计中,我们深入剖析了纤维的功能特点以及资源与服装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现并理解“纤维化”在服装工业中的重要性,最终确立了这一展示主题。

3.2 愿景分析

愿景,可以理解为设计师在对展览主题的传播与艺术处理后,对展览结构的期盼。在设计师和建设者的脑海中一定存在着该展览的愿景图,然而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如设计亮点模型未成形等),这个图案始终模糊不清。因此在“Pattern”的框架中必须对未来的展览目的和观众群规划进行梳理,对社区的要求进行分析。当为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大型商场设计展览时,首先应该确立一个基本的限控架构,包括观众群分析、专业知识深度等,并明确展览的范围边界。

在成都万象城的“生存的穿越”展中,我们的设计愿景中包含一条观众参观模式的确立原则,其目的是打破博物馆惯常采用的办法——简单的文字说明、重在环境的高雅(光照与展柜)、辅以大量講解,尽可能利用各种手段让观众能够理解展览的主旨,即穿越五个展区,就能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适者生存”。其次,在社区展示中对一些专业主题对社会的影响有更多期盼。我们不仅围绕主题分设几个单元来阐述“适者生存”的哲理,同时结合当下的环境保护政策,介绍人类大量消耗地球资源所导致的生态后果。

3.3 空间考量

由于社区涵盖的范围广泛,它所提供的展示空间也各有不同。因此,所在区域、藏品展项、主题内容的不同需求等,决定了在规划设计展览时是否对空间优先考量。一般而言,社会型展览的展示空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已有空间的处理,二是对空间需求的分析。

以“好奇纤维科技馆”为例,其由三个区域组成,一是低空间,二是廊式条型展区,三是高空间。我们在廊状展厅进行了艺术与技术的激进展示,而在高展厅陈列了放大的动植物模型。

在常州环球港的“海洋世界”展中,我们在低矮和多建筑结构的空间中建立了诸如“海洋童话世界”、“极地生存”等小型单元,将大量的标本在单元展项之间立体地展示出来,打破了传统的展线及联结的系统。

对空间的考量,应当安排在设计之初。在“帝国的消亡”展中,我们建立了“侏罗纪帝国”和“白垩纪帝国”两大模块,分为十个高低错落的小型单元,使得展览可以适应从800 m2到3 000 m2、从2.3 m到13 m任何尺寸和空间的需求。

3.4 资源分析

一般说来,博物馆资源(藏品与展项)是最重要的展示要素,而在社会型展示中,很难以展品为中心,因此“明星”型展品和昂贵的“珍品”并非首要选择。一旦确立了主题目标,设计者将运用各种展示手法将已有展品与展览主题紧密地结合起来。

自然中心对资源的认识是不同的,无形的知识点以及大事件都与展品一样被视作重要资源,并且任何一个知识点和各级主题的词汇都可以用传媒思维建成一个展品。例如“保护”一词的展品化,或是由“保险”一词形成的展项;再如在“好奇纤维科技馆”中借助树桩与衣服的关系处理“纤维化”展项等,这些不仅强化了主题型展示,也解决了展品问题。

自然中心运用了级联效应来弥补“明星展品”匮乏的问题。我们通过辅助品或仿制品来代替“珍品”,由展品背后的故事来引导展示。在展品单一的情况下,以社会需求为前提,规划主题型展览。

3.5 社区需求

社区常常是某个社会区域的板块,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单元,如商业区、生活区、休闲区等。相对而言,社会型展览更具区域性和专业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必满足所有观众的诉求,因为我们无法保证所有观众都对展览感兴趣。我们应当努力做到的是创造一个能够让大人与孩子沟通交流的空间。

自然中心在成都万象城的“生存的穿越”展中应用了自行开发的两套图文解读系统——成人版及儿童版,让家长带领孩子穿越远古,在与恐龙的亲密接触中,真正认识自然、爱上自然。不仅如此,此次展览也试图重新定位亲子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父母与孩子,既是生活上的亲缘关系,更是生存上的繁衍关系。

社区的文化和知识层次是有很大区别的,作为展览要深入社会,必须摆脱“高高在上”的姿态,注重增加展览的兴趣点,学会把展览语言社会化,用各种手法把故事说透。

4 结语

自然中心关于社会型展览的作为,最重要的是对社会需求的充分关注与考量。在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下,主题、资源、空间都将成为需求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以上关键点确定之后,还要借助多元的方法将“Pattern”所建立的结构和内容设计出来,并用多元手段将“Pattern”进一步完善。这不是单纯的博物馆学,而是各门类学科的综合,如文化、艺术、哲学等的相互融合。如此,展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文明发展贡献宝贵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冯骥才.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N].人民日报,2013-07-25(05).

[2]葛俐杉.激活文化遗产 释放市场能量——以博物馆的创新为例[J].艺术时尚,2014(7):242-24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