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凯
摘 要 从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概况出发,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社会各界,包括高校自身对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功能不清有着密切关系。上海高校博物馆应以博物馆属性为主,坚持专业性、学术性、公益性,并从博物馆基础性功能和高校博物馆特色功能着手,就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所在的城市关系等五个方面论证了高校博物馆的独特功能。最后提出了三条建议,即完善上海高校博物馆的筹建流程、标准和方案论证;注重总体规划和对学校的考核,鼓励高校博物馆多渠道参与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善于整合资源,进一步推动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对外开放和社会教育。
关键词 上海 高校博物馆 定位 功能
0 引言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高等院校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特别是当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对人才、科技、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高等学校除了原有的教学、科研功能外,国家更加关注其在人才培育、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等方面作用的发挥。博物馆作为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是传播知识、弘扬文化、促进科研、培育精神的重要场所。高校博物馆则具有科学研究、艺术熏陶和教学辅助等重要功能,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截至2016年,上海高校博物馆的总量在全国排第三,仅次于江苏、北京。从2005年起,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11家上海高校博物馆组成了国内首个高校博物馆联盟——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联盟,后演变为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联盟成立以后,得到了政府持续的财政资金支持,举办了多次联合展览、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活动,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表1所示,各馆特色鲜明,以自然科技和社会历史为主要类型。其中最早建立的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另有9家博物馆于2000年后创立,反映了新世纪以来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建设经历了快速发展。
当前,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地位与作用,和高校与社会的总体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一是高校博物馆对高校学生的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不畅通,有效果的举措不多。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本校的学生并不知道所在高校博物馆的存在及藏品特色。二是高校博物馆对社会公众的文化教育远没有达到预期。这可以从高校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展览、讲座、教育活动等指标上得到体现。除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获得2012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以及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外,其他高校博物馆都缺少高水平的展览。三是高校博物馆对中小学生的知识教育和科学普及基本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尽管不少高校博物馆已经成为上海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但大都没有开发相应的课程教材,缺少专业的博物馆教育队伍。四是没有与周边社区建立长期的互动交流。除了极个别场馆外,在志愿者招募、旅游推广与宣传、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方面,高校博物馆大都没有提出可持续性的举措。
可见上海高校博物馆面临着多重挑战与困难,究其原因是社会各界,包括高校自身对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功能不清,这限制了高校博物馆的投入、管理、业务发展和服务社会等作用的发挥。而高校博物馆发展中的两个维度,即博物馆属性和高等教育附属机构的属性,对于其功能界定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包括功能的先后顺序等。因此,要解决高校博物馆的问题,就必须对其定位和功能做出详细论证。
1 关于新时期上海高校博物馆定位的再认识
首先,从高校博物馆的诞生和历史传统来讲,其定位主要是为学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而建设的基础性资源。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博物馆的基础性资源地位显著弱化了。《大学和博物馆: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中指出“由于在许多领域中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发生了重大变革,对继续支撑一些古老的大学博物馆,尤其是自然科学博物馆,产生了更大的威胁。我们应该意识到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生物学和地质学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至少与十八和十九世纪现代分类学体系的推广和之后的进化论所产生的转变一样大。此外,这些转变的速度远大于十九世纪的转变速度:十九世紀在这些科学领域中如此规模的大变革大概历时150年,而此次变革至多历时15到20年。因此,现在,在完全动物水平上进行的生物学教学或研究几乎微乎其微(除范例行为研究之外),大多数的教学和研究集中在细胞乃至分子水平上。”这种技术发展和研究重点的深刻变化给博物馆的定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宋向光教授曾指出:“科研、教学模式的转换,对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将由基础性资源向研究成果的证据验证转变,博物馆从资源变为验证。”换言之,高校博物馆的验证只是现代科学技术和教学科研团队的手段之一,他们完全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当这一内生的动力变弱后,高校博物馆的存在价值和基础性定位迎来了极大挑战。
其次,开放环境中的大学和社会对高校博物馆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只对科研人员和校内师生开放的高校博物馆,正面临着对外开放的迫切需求。以牛津大学为例,“现在每年参观六所大学博物馆的总人数已超过530 000人。这个巨大的观众人数中大多是普通公众,而非学生或专家,并且这六所大学博物馆共同为当地提供最重要的博物馆服务。”随着社会参观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各类赞助资金和拨款的涌入,对高校博物馆的公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一角度而言,高校博物馆必须考虑自身在公众文化中的定位。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博物馆应该定位于“依托博物馆基本属性,服务于高等教育和社会公众的公益性组织”。换句话说,高校博物馆首先应该要按照博物馆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功能来审视自身。博物馆的藏品、学术展览、教育活动是不同于教研室、图书馆、系所、社团等高校内组织机构的特殊因素。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高校博物馆才能承担起服务高校教学科研,进而服务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博物馆首先是要作为博物馆,而不是纯学术机构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同时,高校博物馆更要打开“围墙”和壁垒,回归公益性组织的属性,为社会公众文化和民众文化素质提升做出贡献。
基于此,我们认为新时期的高校博物馆应该坚持三个定位:专业性、学术性、公益性。专业性,就是指高校博物馆具有与公共博物馆相同的基本属性,即作为一个专业博物馆具备保管收藏、研究、展览、教育功能。学术性,高校博物馆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术优势,善于凝练学术特色,推出学术水准高的展览和活动;另一方面则是指高校博物馆要为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特色的学术服务,以体现自身的学术价值。公益性,高校博物馆既是高校內部的附属机构,也是全社会历史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高校要从社会公共利益和博物馆长远发展考虑,给予博物馆稳定的管理架构和资源支持,不能将高校博物馆随意归并、撤销。
2 新时期上海高校博物馆的主要功能
从新时期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出发,我们认为收藏、研究、展览、教育的基础性功能,无疑是高校博物馆能够发挥各种作用的重要前提,也是区别于高校内其他机构的重要特点。当然,由于身处高校,高校博物馆也具有一些不同于公共博物馆的特征。但总体而言,这一大类基础性功能符合博物馆的基本属性,也应该按照博物馆发挥功能的途径和方法积极开拓创新。
除此之外,因为高校博物馆从诞生之日起的独特使命和发展历史,使得它们还有很多公共博物馆不具备或不太关注的功能和作用。这一类特色性功能主要是从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核心使命出发,要求高校博物馆有所回应。
2.1 上海高校博物馆与大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高校进行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重要课堂,特别是基于馆藏特色基础上的专业课现场教学。高校博物馆要结合本科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精心挑选有关藏品和反映学科发展史的资料,策划好课程讲授方式和考核评估办法,培训教师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也可出台有关举措激励学生合理利用博物馆。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基地。绝大部分上海高校博物馆的藏品都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是全校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博物馆应该主动对接,设计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过博物馆独特的直观性特征和现场互动体验,加深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如201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就推出了人文教育的系列课程,黄钢副院长亲自教授“名画中的医学”,从医学的角度赏析拉斐尔、凡·高、弗里达的作品,分享其中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同时,引导他们体会医生的责任。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堂。每个高校的博物馆都蕴涵着学校某一学科的发展历程与时代价值,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和专题展览等方式,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此外,高校博物馆地处校园内的优势,也为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高校博物馆的讲解、接待、新媒体运营、藏品整理、课程教学等环节,都可以吸纳学生作为志愿者,既解决了高校博物馆人手不足的问题,也为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理念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高校交叉课程和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源泉。高校博物馆可以根据藏品的特点,开发支持不同专业背景的博物馆教学课程。如康奈尔大学艺术博物馆与校内各部门的合作方式就非常值得借鉴。该馆提供的教学、科研服务类型有:(1)某一课程的某一课时在博物馆进行,每学年约有300门课程会涉及博物馆或藏品。(2)一个完整学期的课程。这类课程每周都在博物馆中进行,充分利用馆藏。该馆最近三年内在这个部分加大投入,着重开设以藏品为基础的完整学期课程。(3)学院教师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共同授课,博物馆鼓励两者共同开发、教授跨学科课程。(4)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固定展陈参观及研究。课程中的内容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正好有展示或体现,可以要求最长两周对相关内容的深入研究。
2.2 上海高校博物馆与大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基于馆藏文物的特色科研和服务平台,这是大多数高校博物馆的天然优势。通过建立藏品资源数据库、设立基于藏品的研究课题、引进馆外研究人员参与藏品研究等方式,高校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不同于图书馆、实验室等机构的特殊作用。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高校师资转化与科普工作的重要基地。随着高校综合体制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日渐提升,符合博物馆学科需要的部分教学科研师资可以选择到博物馆工作,即作为师资分流的一个去向,也为高校博物馆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来源。此外,现有的教学科研队伍也可以依托高校博物馆开展科普工作,关键是教师的考核机制和科普资源支撑体系的建设。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特色学科基地建设的重要资料库。特别是在历史类、自然类、以及科技类博物馆中,馆藏的许多重要文献、档案、书信、手札、实物、标本等,都是学校建设学科基地和实验室的重要补充,可以发挥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国家文物系统科研工作的重要生力军。如复旦大学博物馆所在的文博系就成立了上海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博物馆建设与管理创新科研基地”和上海高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博物馆建设与管理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
2.3 上海高校博物馆与大学的社会服务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中小学课程教育的重要资源。随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中小学对课外教育资源的需求日渐增长,这都为高校博物馆发挥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许多高校博物馆都参与了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博物馆课程开发,主要是面对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建立课程库和现场教学大纲。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目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已经在高中教学中推出了社会实践必修课程,并且提出了明确的课时要求,而高校博物馆的志愿者服务、科普资源等,都为这些提供了可能。此外,大部分高校博物馆都是科普教育基地,能够为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高校校友和捐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博物馆为代表的高品质文化场所,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口碑。因此,高校博物馆为高校的校友服务和捐赠工作提供了软硬件的支撑。如武汉大学的校友就捐助1亿元用于万林艺术博物馆的建设,清华大学则接受了2个亿的捐赠资金用于建设学校艺术博物馆。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高校与地方、社区合作共建的重要窗口。当前,高校除了为社会提供科研成果、人才需求的服务外,也可以通过博物馆的文化宣传、展览活动等为地方政府、周边社区提供有特色的服务。
2.4 上海高校博物馆与大学的文化传承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高校宣扬学术精神和办学传统的重要窗口。高校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中很多都是某一学科发展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丰富的治学精神和探索精神,背后都有人的影子,反映了本校鲜明的办学传统。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高校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随着高校间国际交流的深入和广泛,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相互欣赏和理解成为交流的重点。高校完全可以利用博物馆的场地和资源,作为国际交流的切入点。
此外,上海高校博物馆还可以成为高校学术品牌和文化形象的代言人。学术品牌与形象除了出版物、科研成果外,也包括了高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各类高水平展览。此外,高校博物馆也可以成为宣传大师与优秀校友的重要窗口。
2.5 上海高校博物馆与上海的城市发展
上海高校博物馆可以成为所在城市或区域的文化地标。如钱学森图书馆在徐家汇、中医药博物馆在张江,作为当地比较有影响的文化地标,吸引了很多城市公共活动和文化活动在这里举办。
上海高校博物馆可以成为所在城市或区域的市民终身教育与学习的场所。促进学习是高校博物馆天然的使命,可以通过巡回展览和输出讲座,主动为社区提供上门服务。
此外,上海高校博物馆还可以成为所在城市或区域文化创新活动的策源地,比如依托高校博物馆的馆藏资源,结合当地重要事件和人物纪念日等节点,联合策划组织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同样,上海高校博物馆也是所在城市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上海高校博物馆也可以成为所在城市或区域国际交流与旅游资源的重要基地。
3 关于新时期上海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若干建议
3.1 把好入口关,进一步完善上海高校博物馆的筹建流程、标准和方案论证
当前高校博物馆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筹建阶段没有做好充分论证,没有明确符合何种程序、条件才可设立博物馆。建议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可出台指导性文件,或者授权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文物部门联合出台指导性文件,对筹建高校博物馆的程序、条件、资质和运行考核等给予制度性约束。可参照国务院2015颁布的《博物馆条例》有关规定,以及关于民营博物馆筹建的有关做法,明确高校博物馆筹建的有关政策和标准,如应设立博物馆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等管理机构,有一定数量的成体系的藏品(藏品的来源和真伪经过专家鉴定),有具备相应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专职馆长,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和运行经费(具体按照参观人数或藏品数量、场馆面积等确定),有开展博物馆工作必备的场地和技术安防条件等。
从工作实践看,高校博物馆的筹建要特别关注三个重点:(1)关于高校博物馆的法人资格问题。在《博物馆条例》中关于博物馆的筹建条件,一般要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以便对外承担责任,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并具有可持续性。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博物馆,因为隶属于学校或学院,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对于这一问题,建议两个解决办法,一是按照准法人资质进行筹建,由所在高校的法人承担责任;二是由高校授权高校博物馆成立理事会或基金会,再由此机构申请成为独立法人或非企业法人。这一问题的重点是保证高校博物馆是一个相对独立运转的机构,而且不能随意撤销。当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探索给予符合条件的高校博物馆以独立法人地位,并可纳入公共博物馆的评估与定级管理。(2)重视高校博物馆的藏品建设。首先是博物馆的藏品无论是捐赠、购买、调拨,都要保证来源合法。其次藏品要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最起码不能是赝品,最好能有比较完整的藏品体系。而且要有相应的藏品保管场所和条件,以保证藏品的安全。藏品一定要通过专家委员会的鉴定与审核,最好在高校博物馆筹备启动阶段就要有明确结论。(3)做好日常开放运行的可行性研究。在筹建阶段,高校博物馆就要考虑自己的观众对象、日常运行所需的人财物、开放时间、安保预案等,建议委托专业人员或以专家论证会的形式出具开放运行报告。
3.2 注重总体规划和对学校的考核,鼓励上海高校博物馆多渠道参与高校的教学与科研
高校博物馆可以支持以实物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提升科研影响力。大学博物馆藏品丰富,研究者大多数也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很多藏品兼具文化及科学的双重价值,对各个学科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学博物馆有跟公众接触的先天优势,通过展览及活动能更有效地传播研究成果,提升科研影响力。与此同时,利用大学博物馆,可以革新传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打破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界限,促进学习效果。学生进入博物馆,不局限于参观这一种学习模式,还能获得内容讨论、实践操作等不同形式的学习体验。另外,藏品数字化后形成的丰富资源也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灵感、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高校应该在学科建设中进行总体规划,包括高校博物馆的教学资源和现场实习容量,高校博物馆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如何结合,高校博物馆的科研特色是什么,高校博物馆作为科研平台的准入门槛、与常规科研平台的关系、人员组成与专兼职比例、科研产出与效果、科普工作考评办法等。建议由国家教育部门和文物部门联合出台有关政策,对高校利用博物馆开展教学和科研给予指导性意见,并将此列入对高校年度工作考核的指标体系中去。
其次,要积极拓展博物馆在非专业性教学、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利用课程选修、交换课程等方式,也可以将藏品和研究成果公开给不同学科、系所的老師;推动学生志愿者参与博物馆藏品整理;推出专题藏品研究计划。这方面,国外的大学博物馆有很多好的做法。比如伦敦大学学院博物馆与雷丁大学博物馆共同合作开发“高等教育基于实物的学习”项目,将两所大学博物馆中共15万件电子藏品信息整合起来,开发出适用于高校的学习资源。例如对于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设计《脊椎动物多样性》课程、选择艺术品馆藏制作《精彩肖像画》课程、为博物馆学学生提供藏品管理与规范等内容。这些开放性资源已经被用于两校本科及研究生共20个教学模块中。
3.3 善于整合资源,进一步推动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对外开放和社会教育
长期以来,受博物馆开放性和公益性这一定位的熏陶和影响,西方的大学博物馆一直十分重视对外开放和社会教育工作。比如剑桥大学博物馆群设置了专门负责青少年参与博物馆的岗位,这个岗位与剑桥大学的招生办公室一起合作,给目标中学的学生提供活动机会。與此同时还跟每个学院的对外联系处合作,把博物馆及其藏品作为剑桥面向公众开放的窗口。另外,西方的大学博物馆也十分支持当地区域发展、提供社会服务。大学博物馆可以为高校与社会的交流提供场所和平台,鼓励思维碰撞;同时还能以活动日、假日活动等公共项目引导家庭形式的博物馆游。不仅如此,大学博物馆还致力于终身教育的发展,联合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提供一系列有资质的学习内容和资源。比如,英国的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与当地的一所中文学校有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馆内的中国藏品数量众多、价值珍贵。博物馆提供免费的教室供这所中文学校上课,鼓励他们使用藏品资源,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语言及文化教育。
这里涉及高校博物馆的对外开放与资源有效支撑、社会教育效果与内部考核机制、社会教育队伍与志愿者、开放服务的基本条件保障等。首先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政策综合,集中资源、统一规划。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近些年持续推进的“文教结合”项目,通过引导和评估,鼓励各高校博物馆在文博基础和短板上发力,并给予较大的资源支持。一是持之以恒地建设数字博物馆;二是推动馆刊建设;三是支持各馆基本陈列的改建和联合巡回展览的策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文物局必须克服条块限制,以项目申请形式,通过科普基地改造和免费开放补贴等方式,给予各高校博物馆一定的资源支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项目较散、数额小、支持力度不稳定。今后,应该由市政府层面整合各部门的资源、政策和项目,对高校博物馆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设计、投入和考核,逐步鼓励高校博物馆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服务,并争取连续实施至少十年。其次需要高校对博物馆的考核、资源投入和人员配备等进行调整。根据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和功能,在保证库房、藏品、陈列展览等资源投入的基础上,重点提升高校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和对外服务水平。最后,高校博物馆需要借鉴公共博物馆的工作经验进行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改进。在工作机制上,可以由上海市文物局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携手,与各高校一起设立公共博物馆与高校博物馆的结对共建和对口支援机制,推进双方的藏品共享、展览互换、人员交流等。
参考文献
[1]昝淑芹,续颜,陈军.中国高校博物馆特色与发展趋势[J].中国博物馆,2003(4):81-86.
[2]周尚娟.论高校博物馆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J].博物馆研究,2010(4):15-19.
[3]苏蓉欣.高校博物馆研究综述[J].博物馆研究,2015(1):40-44.
[4]蔡劲松.大学博物馆转型发展的定位及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5(1):54-56.
[5]王琳媛,陆亚男.论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功能及其发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4):74-76.
[6]帕特里克日·杰·鲍埃林.张曦 译,史吉祥 校.大学和博物馆:过去、现在和未来[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9382e80100zb1t.html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