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湘赣傩舞体育文化活体研究

时间:2024-08-31

刘瑞莲

(宜春学院 体育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一、傩舞体育文化研究动态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属傩仪中的舞蹈部分,源于原始巫舞,为中国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1][2]。查阅史书记载,尽管历史上关于傩的零星记载散见于《论语》、《淮南子》等古籍中,但现代意义上的傩研究始于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盛兴于之后的八九十年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由江西婺源、南丰、乐安的傩舞队,湖南湘西傩舞队,广西桂北傩舞队参加地区和国家民间文艺展演,率先引起舞蹈界的关注[3][4]。对近现代赣傩的研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持续到60年代的 “首次傩热”,鉴于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虽然在戏曲与舞蹈领域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后,紧接其后的60年代中期的政治风暴,致使“首次傩热”骤然降下帷幕。1956年春,在以盛捷为首组建的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调查小组,花费约一个月的时间调查了赣鄱大地的5县12乡镇的82个傩舞节目,并撰写了《江西省“傩舞”介绍》,这一论著在当时成为傩舞研究最有影响力的文献。同时期,王兆乾、谢振东等分别从傩戏曲的视角研究了安徽、贵州的傩戏。很显然,这一时期的傩文化主要集中在傩的“舞蹈”与“戏曲”两方面的研究。

八九十年代,随着文化热的再度兴起,具有反思意义的民族文化觉醒,再次引发傩学研究者的关注,由湖南省戏曲研究所举办的“湖南傩堂戏研究座谈会”的开展,掀起了改革开放后傩学热的新浪潮[5]。据不完全统计,仅八九十年代,关于傩文化公开出版和发表的相关论著不下百部,文献报道超2000篇。存在的不足是该时期有关傩文化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傩戏的音乐学研究和面具文化研究。九十年代以后,除了傩戏为研究重点之外,也有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借鉴其他学科的观点与研究方法,向其他领域开始渗透。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台湾清华大学王秋桂教授带来海峡两班学者奔赴大陆各地对傩文化开展田野调查,并撰写和报道了包括调查报告、资料汇编、剧本、专著、科研论文等在内的文献专著80多种,为傩文化田野资料和研究资料提供了丰硕的成果[6][7](P62-77)。该时期傩文化的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民俗学与艺术学的视域探讨傩的文化渊源与意义。比如,在民俗学方面,研究的焦点在于从区域性研究,全景式勾勒视角下结合地域性特点分析傩文化,也有部分学者结合地方文化,从区域文化上分析傩在地方社会的起源与传播,还有部分学者试图将傩文化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神话传说、远古祭祀等民俗信仰相结合从整体上探讨傩文化的发展轨迹及其各种形态特征[8]。代表性著作包括《湘西傩文化之谜》《中国傩文化》《东方傩文化概论》等论著,尤其是林河所著的《中国巫傩史》将“傩文化”视为“中国农耕文化的缔造者”,揭示了巫傩与稻作文明基因的关联,显示了较强的学术渗透力,也引起了广泛关注[9]。在艺术学方面,这一时期的傩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学、面具文化学等领域对傩舞所包含的艺术因子深入探讨,颇具代表性的著作包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资料卷》、《中国巫文化:傩戏面具艺术》等[10]。

进入新世纪以来,追随研究者本土性关注的逐步觉醒与当地政府重视,对于傩文化的发掘引起了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相继有出版了《西北少数民族仪式考察—傩舞·仪式·萨满·崇拜·变迁》(郝苏民著,2010)、《傩的秘密》(王今栋著,2012)、《甘肃傩文化研究》(胡颖等著,2012)、《黔北仡佬傩仪式大观》(罗中昌等著,2012)、《巫傩秘密》(阿丑著,2015)等著作,分别就西北少数民族傩舞、甘肃傩文化、傩仪式等进行了民俗田野调查与分析,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为现代傩舞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傩文化研究动态

(一)国际傩文化研究动态

据史料记载,傩在汉唐时期就先后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并结合各自民族的本土宗教、艺术与民俗,创造出了独居各自风格的傩文化。近年来,随着研究视野与交流方式的不断开拓创新,对于中国傩文化的海外传播及其流变的关注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比如曲六乙在《东方傩文化概论》中就对越南、韩国、日本的傩文化进行了介绍,并对比了欧美“类傩”项目[11];钱弗在《韩国傩史:兼说中越韩日国际傩礼圈》中追溯韩国傩的传入与发展史。此类研究虽然局限于傩文化史学追溯与仪式比较,但为这一时期傩文化国际化比较研究填补了空白,为后续的深入国际化比较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思路。

纵观以上相关研究报道,虽然涉及到湖南和江西傩舞的相关研究,但有针对性的从体育视角将湘赣傩舞作为一种活体开展研究的报道仍不多见。

(二)湘傩体育文化研究动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湘傩文化研究在全国傩文化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不但体现在从事傩文化研究的学者人数多,还在于其在全国的“超前意识”。这一阶段的湘傩文化研究史可以采用五个“一”表现的淋漓尽致,即,1981年首次召开全国跨省区大型傩戏研讨会,1982年率先出版全国第一本傩戏剧本专集,1987年出版全国第一本傩戏资料集,1989年出版全国提一本傩戏志,1991年在吉首首次召开重点考察与研究少数民族傩祭、傩戏的国际学术会议。进入新世纪后,针对湘傩文化的研究除了相关著作成果报道以外,有关湘傩文化学术研讨会、表演赛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等也为其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湘傩文化研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不但研究湘傩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地域性的差异,还重点探讨了湘傩文化自原始巫术到傩祭、歌舞、舞戏、戏舞等的发展过程和民俗特征。针对傩舞体育文化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白晋湘、吴湘军等(2000)探讨了巫傩文化在民族体育发展中的功能[12][13];张小林等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分析了湘西民间传统体育的发生发展与巫傩风俗间的关系[14];张玉军等从傩文化视角分析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活动“舞龙炸龙”追随傩文化而产生、发展及其昌盛的过程,按照“巴人”的传统光年,该传统体育活动实属傩文化形式的一种[15];李军磊通过分析湘西傩堂戏的音乐元素,研究了将包括“傩”在内的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体育舞蹈的创编,为体育舞蹈与傩舞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奠定了基础[16];刘尧峰针对土家族武术文化的研究发现,土家族武术深受民族文化特质包括巫傩祭仪、民族舞蹈等的深深烙印[17]。除此之外,有关湘傩与民俗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更不多见。

(三)赣傩体育文化研究动态

上个世纪八九年代,赣傩舞蹈也得以再次热捧。一时间,兴起的赣傩研究为全国傩文化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比如相继在各地级市和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文联和文化馆,这其间有个人的学术行为,更有政府的直接参与与支持,赣傩文化的研究也融入到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大潮。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包括余大喜从艺术人类学视角深入研究乡村仪式舞蹈、傩神谱系以及进行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索源[18][19];毛礼镁《江西省万载县谭埠乡池溪村汉族丁姓的跳魈》通过田野调查分析文献,从戏曲学、宗教学等视角比较分析了赣傩文化,揭示了目连戏等相关内容等[20]。在各学者的共同努力和相互交叉促进的前提下,对赣傩文化的研究不断得到深入与提炼,并分别于台湾、日本、韩国等相关学术机构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一支跨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高水平科研团队。

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来看,除了课题组针对万载傩舞的体育属性及体育文化价值的研究报道外,仅见于王俊奇等从江西高校民俗体育资源开发视角探讨了傩舞作为地域性民俗体育活动,可以引进高校,开发地方性校本课程[21];胡怡从赣傩表演动作分析其民俗体育属性,如乐安滚傩神的特有表演动作等;王方雨提出原生态民俗体育活动的赣傩文化的发展是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地区性原始民俗民风的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22]。

三、湘赣傩舞体育活体研究

活体是指具有生命的机体。傩舞体育活体是指傩舞发展与传承过程中表现的代谢与生长、适应与调节、行为感知与互动,以及信息传递与表达等活体特征的体育元素[23][24]。近年来,有研究将活体用于建筑、雕塑、文化等领域,而湘赣傩舞在其演变过程中也具备了活体的根本属性,比如傩舞作为一种有机体,根植于生活与自然的情感,处于一个连续不断发展与进化之中,并在其演变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活体机理特征。从傩舞的起源、发展到流变、更新与创造,如同生命体的出生、生长、更新与替代,傩舞作为一种民俗舞蹈形式的体育活动,更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傩舞的动作原则和衣着面具如同生物的骨骼与皮肤,傩舞的手势如同生物的呼吸作用,傩舞的动作剧情表演形同体育活动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而不同的剧情表演又可通过调整形体和动作适应剧情和环境的变化如同生物体依据不同的气候区表现不同的外观[25]。因此,傩舞能参与到生态系统的循环中,就如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拥有自己的生态位。

(一)湘赣傩舞体育活体发展现状

纵观湘赣傩舞的发展,不论在湘赣傩舞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等方面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比如湘赣傩舞作为比较直观的文化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器物文化和经济文化的特征,及其知情意所表现的形式,致使其作为一种历史演变的体育活体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在社会生活的体制机制、规则程序和结构等方面的现实特征[26]。

(二)湘赣傩舞体育活体演变

从傩舞在湘赣流域范围内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湘赣傩舞体育活体在其传承过程中的代谢与生长特征、适应与调节特征、体育行为感知与互动特征、信息传递与表达特征。

1.湘赣傩舞体育活体的代谢与生长。傩舞的起源可以理解为傩舞如活体一般,从起源开始,不断进行演变、新陈代谢,并逐渐壮大,到其衰退,再历经变革创新,开展新一轮的代谢与生长过程。这意味着傩舞也追随其发展历史循环创造,意味着傩舞不再像过去,从开始就保持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过程体现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变革有关,体现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代谢与更新。

2.湘赣傩舞的适应与调节。生物体在长期处于某种环境下,会呈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状态。湘赣傩舞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越来越强的适应能力。湘赣傩舞的适应与调节主要体现在剧情的变革与更新、身体活动动作的变化与传承[27]。

3.湘赣傩舞的行为感知与互动。湘赣傩舞本身就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体育活动形式,在其身体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行为感知,并相互互动的相关情节。因此,在湘赣傩舞的展演中,有参与者的感官、思想和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在互动过程中,互动对象也可通过传播和接收信息,促进彼此整个表演活动中的融洽关系。此部分重点分析湘赣傩舞的身体表演动作及其互动过程中主客体间的情感表达。

4.湘赣傩舞的信息传递与表达。湘赣傩舞如同生物体内DNA序列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自身也有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体育活体形式,湘赣傩舞在相关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充满了体育基因在内,充分展现着参与者的情感流露。本部分主要涉及湘赣傩舞作为体育活体,所涉及的体育信息传递与体育活动表达的价值观。

四、湘赣傩舞体育活体传承与发展

湘赣傩舞虽然都作为体育活体形式,但在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发展轨迹依据其区域性和族群性的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存在的种类和表演形式、剧情等方面仍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何更好地促使湘赣傩舞体育活体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比分析湘傩与赣傩体育活体的区域性差异,不难发现各自存在明显的个体化特征和族群特征,正是由于区域特点和族群因素导致了湘赣傩舞体育活动的显著差别,不同的族群文化、宗教信仰及其生活习惯等都对湘赣傩舞活体特征产生重要影响。

(一)湘赣傩舞体育活体的区域化特点发展

不同地域的傩舞文化与区域性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风俗文化等息息相关,区域性的差异也导致湘赣傩舞受众心理的差异,致使其在区域性生产方式、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方面千差万别。比如不同于我国北方萨满区域、中原区域和南方区域性特点,湘赣区域性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特色,促进湘赣傩舞活体形式的特异化发展。湘赣傩舞生态活体形式融入区域性农耕文化特征,通过提取湘赣傩舞舞蹈的形态动作特征,如简单稚拙的傩舞动作,不加过多的装饰技巧,加上重心低沉,脚步细碎轻快的行为,彰显了湘赣傩舞农耕生态活动的典型特点,这为湘赣傩舞的发展奠定了民间农耕文化的基石[28]。同时,依据区域化发展新模式,在地区性城市景观建设、民宿传统旅游资源开发等领域加强傩舞文化宣传,充分提炼傩舞体育活体特征及符号,运用现代化设计手法,借助傩舞旅游产品开发等,将傩舞体育活体充分展现在园林景观设计、旅游资源开发的应用中,加强人们对于傩舞体育活体的了解与认知[29]。

(二)借助数字化媒体艺术传承和发展湘赣傩舞体育活体

在信息化社会进程中,数字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为湘赣傩舞体育活体的传承与发展孕育了润土,可借助现代化媒介形象和传播途径,探索湘赣傩舞体育活体在区域性、族群性以及宗教性文化活体的传承和视觉创新,以便于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赣傩舞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还在于其本土傩舞人才的培养,因此,借助数字化媒体艺术形式加强地方性学校持续、科学的傩舞人才的培养,以实现湘赣傩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30]。

因此,研究湘赣傩舞体育活体的传承与发展,不但要研究传统的巫傩文化,还需要抛开其祭祀仪式、音乐面具等艺术学角度,从体育活体传承的视角作为一种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阐述与分析,从区域性、族群性等入手分析湘赣傩体育活体的特点,从中提炼和分析其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研究湘赣傩舞体育活体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脉络。

从民族传统体育视角重点探究湘赣傩舞作为体育文化活体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湘赣傩舞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究不同区域、族群间针对傩舞体育文化的差异性,为促进湘赣傩舞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其他省份的傩舞传承与发展提供示范和参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