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培养方略研究

时间:2024-08-31

石春让

(西安外国语大学欧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 陕西 西安 710128)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培养方略研究

石春让

(西安外国语大学欧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中国特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各类文化,包括传统特色文化和当代特色文化。教师和学生可以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采用切实有效的方略,以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提高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中国特色文化;英语交际能力;教学方略

一、前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特色文化也急需走向世界。大学生是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传播群体,英语则是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工具。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能力有助于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进而推进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本文拟基于需求分析理论,讨论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交际能力的方略。

二、中国特色文化的界定与类别

(一)界定

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我们认为,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在历时层面,文化必须一代一代地传承;在共时方面,一个区域的文化必须向周边区域广泛传播。文化在历时层面传承时,会随着人类社会在不同时代的进步,优胜劣汰,推陈出新,一步步变得内容丰富,形态多样。文化在共时传播时,会与其他文化交流、碰撞,进而融合发展。无论历时传播与共时传播,文化的传播都与传播者的身份密切相关。概言之,文化的传播形态有两种:文字和言语。文字是书面的形态,而言语是口头的形态。当然,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区域内,文化可能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如在古代,人们只能通过书籍和口头传播文化,而在当代,人们却可以通过多种媒介传播文化,如报纸、期刊、书籍、宣传册、广播、电视、电影、手机、网络,等等。

中国特色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与中国特有的,而世界其他地区没有的文化。当然,在传播媒介非常发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会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也会对中国特色文化中的各种元素进行排斥、接受、改良、重组,使得中国特色文化发生变化,甚至以中国特色文化为基础,形成世界某地的特色文化。但是,无论怎样,中国特色文化里面最具特色的中国元素是无法改变的,这些中国元素也就是中国特色文化的核心。

(二)类别

1.传统中国特色文化

中国传统特色文化是指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长期历史时期发展积淀的独特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民族众多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王朝、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群体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些就构成了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传统中国特色文化具体包括: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物质产品包括人们可以见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产品,如中国结、皮影、秦砖汉瓦、兵马俑、纸扇、景泰蓝、玉雕、漆器、灯笼(宫灯、纱灯)、甲骨文、钟鼎文、竹简、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彩陶、紫砂壶、蜡染、瓷器、兵器、青铜器、国画、壁画、木版画、太极图、石狮、飞天、对联、门神、年画、书法、篆刻、京戏脸谱、鞭炮、饺子、舞狮、月饼、鸟笼、盆景、唐装、中山装、刺绣、丝绸、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庙宇、亭、台、楼、阁、塔、民宅、铜钱、银元、如意、烛台、罗盘、中国象棋、围棋、黄包车、长命锁、全国各地的小吃、特色美食(糖葫芦、烧饼、驴打滚、灌汤包子、烧卖等);非物质产品则指包含着中国特色文化的精神产品,如汉字、唐诗、宋词、元曲、历代产生的经史子集(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李太白集》等)、武术、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各类宗教思想(佛、道、儒、阴阳、禅宗)、各类艺术(谜语、秧歌、社火、相声、双簧、评书、戏剧等)、各类节日(春节、清明、重阳、上元等)、各类有文化内涵、文化意象的自然物质(如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大熊猫、鲤鱼、长江、黄河、泰山等)。

2.当代中国特色文化

当代中国特色文化是指产生于当代的中国的特有文化。当然,当代中国特色文化自然与传统中国特色文化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当代中国特色文化有当代价值。当代中国特色文化具体包括: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艺术相关的,以及与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相关的文化。这些文化可以是有形的,如家用电器的造型、美食衣服的具体形态,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社会主义价值观、八荣八耻、三言三实、经济理念(包产到户、小康社会)等。

三、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是时代的迫切需求

(一)需求分析理论概述

需求分析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分析理论,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动因是人最迫切的需求。人的需求满足感先从外部得来,然后逐渐转向内心深处。人的动机是个人一生成长发展的内在潜力。动机可以看成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人的动机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指希望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尊重需求(es⁃teem needs)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指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1970年,马斯洛又将人的动机增加到了7个层次,即增加了知的需求(need to know)和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s),知的需求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美的需求是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1]需求分析理论影响巨大,被人们应用于管理、教学等多个领域。

(二)英语传播中国特色文化是时代需求

英语是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进行沟通交流必备的最重要语言之一。世界上绝大多数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信息需要通过英语进行传播,因为英语是人们公认的通用语言,可以使信息传播的范围最广,速度最快。可以说,不学习英语,就不能与世界交流。

英语学习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并且肩负着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的历史重任。我国现行的大学教育中,大学英语教学是每个大学生都要接受必修课。我国各类大学的英语教师数量众多,学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不同类别大学的大学生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英语。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英语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密切相关。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与他们的兴趣、前途密切相关,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最先进、最发达的专业知识,就必须学习好英语,因为几乎所有的专业知识的最新发展都是用英语来表达和传播的,所以大学生必须要学习好英语,他们才有可能在专业领域与时俱进。而在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他们一定会接触到用英语表达英语特色文化和中国特色文化的语篇,并且对这些语篇进行对比习得。在这些对比习得过程中,他们会对英语特色文化和中国特色文化有清晰地了解,而且会对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有特殊的体验和印象。另一方面,大学生会对最近发生的事件最感兴趣,并且对最新的信息最为敏感,也需要迫切了解这些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是他们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许多大学生是通过英语了解最新发生的事件及最新的信息,并且,许多最新发生的事件和信息如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和外国都会及时用英语表述出来,以便于传播。

(三)需求分析理论与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必然相关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文化最重要的传播者之一。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毕业后成为国家建设者,大学生在传播中国特色文化时都要走在第一线,并且成为主力军。换言之,无论大学生是主动,还是被动地用英语了解、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他们都是最重要的传播者之一。

大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特色文化是自身技能的需要,也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需要。不同的大学生为了不同的目的学习英语,他们的需求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需求层次分析理论,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需要,让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明确学习和使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目标和动力,也就是使他们明白何时、如何使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以及使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可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益处,引导大学生明确培养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交际能力的迫切性和实用性,使他们有目标、有动力地提升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培养方略

(一)更广泛地了解和表达中国特色文化

现在,国内、国外都出版了大量的用英语写成的有关中国特色文化的文章和书籍,在网上也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许多相关的篇章。这些材料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掌握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交际能力。但是,大学生在学习相关篇章时,要注意区分相关篇章的宣传意图,因为任何篇章的宣传意图都是通过语篇意图来实现的。

任何语篇都是人类社交行为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某种交际目的的行为,所以,任何语篇都有一个语篇意图。语篇意图就是作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谋篇布局时,要构建一个满足语篇交际功能的宏观结构。德国语言学家吕格尔(Lüger Heinz-helmut)是专门研究新闻媒体语言的权威。他根据行为理论提出,任何语言表达,无论是一个简单的句子,还是一个复杂的语篇,都会存在有意图的一面和内容的一面。换言之,一个语篇是一个有意图的行为。语篇作者总是试图通过语言表述使语篇接受者理解这一意图。[2]所以,语篇意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篇中语言手段的选择和谋篇布局的方式。吕格尔还把语篇意图分为两种:标准意图和更深层次的意图。标准意图很容易被读者领会,而更深层次的意图则要复杂得多,需要读者进行鉴别,合理理解。深层意图既包括不同的描述目的,也包括不同的描述目的之间的关联,如语篇作者的立场、媒体的倾向。[3]

不同的中外作者在用英语表达相同主题的中国特色文化时,为了不同的目的,会在文章主旨、语言选择、表述方式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例如:花木兰是中国诗歌作品塑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她的故事是中国特色文化之一,她的故事和形象在我国和美国的传播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我国的宣传材料形式有故事书,报刊,有声材料,网站上的介绍等,强调花木兰“乔装成男子代父从军,战争结束后返乡恢复女儿妆”的忠孝性和传奇性。而美国则以迪士尼动画片的形式传播花木兰的故事和形象,并且故事的主旨是美国人喜欢的理念,并且也希望强加给世界其他地方人们的理念,即“一个人坚守一个信念,经过艰苦奋斗、克服艰难险阻,最终成为拯救家族和国家的英雄”。动画片的传播方式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惯常方式。传播的理念虽然是基于中国元素改编而成,但故事的意图已变成美国国家理念。这种方式起到的宣传效果强大而有力,因为迪士尼动画片公司既要赚大钱,又要推销美国文化理念。

中国网站上有关花木兰的宣传材料:

Hua Mulan is a figure from the Ballad of Mu⁃lan,the Khan of Northern dynasty ordered to recruit for the army to ward off incursions by the Rouran no⁃mads. Her father need to perform obligation.

However,her father is so old that he could not bear suffering from the bitterness,and she hasn’t an elder brother to go and fight. So Mulan decided to disguised herself into a man to join the army in⁃stead of her father.

Many years later,the battle was over. In view of her military exploit,the Khan of Northern dynas⁃ty offered Mulan a high official position,but she turned down the position to return to her family. She made up herself after coming back home. When her former comrades visited her at home,they were shocked to see her dressed as a woman.

Hua Mulan has been highly respected as a fil⁃ial daughter by the Chinese people for hundreds of years.(blog.sina.com.cn/s/blog_50...ixg.html-快照-新浪博客.)

汉语译文:花木兰是民歌《木兰辞》描述的形象。柔然族入侵,北朝可汗征兵抵御,女子花木兰之父必须应召出战。父亲年迈,木兰不忍父亲从军受苦,木兰又无兄长出征战场。因此,木兰决定自己乔装成男子代父从军。

多年后,战事结束。木兰因军功卓越,北朝可汗给她封授高官,但是木兰却辞官返乡。木兰回家后,梳妆打扮,恢复女性装扮。昔日将士来访,惊奇发觉木兰原来是一位女子。

千百年来,花木兰被作为一个孝顺的女儿受中国人民的尊敬。

美国迪士尼动画片宣传的花木兰故事梗概:

Mulan was the Northern Wei. Mulan’s father is a former soldier,so he cultivated Mulan as a boy. Mulan was a teenager,he often took Mulan outside the village river,teaching her martial arts,horse riding,archery,the knife,the bar. Spare time,Mu⁃lan also liked reading her father’s old books. Mulan wished she could make her family glorious.

When the northern nomadic ethnic invaded the nation,each family is required to dispatch a man to the army. Mulan having not brother,Mulan’s fa⁃ther,old,had to go to the battle. Mulan,disguising herself into a man,with her father’s armour secret⁃ly,joined the army for her father. To border war,the difficult thing for Mulan was concealing the iden⁃tity,with the partners together to fight the enemy. With her wisdom,Mulan finally completed his mis⁃sion,saving the emperor on the battle. More than a decade later,she returned home in triumph. The emperor because her credit was big,thinking her ability in court effect,letting her official appoint⁃ment,however,Mulan refused and went back,liv⁃ing a happy and a quiet life with her parents.

汉语译文:木兰是北魏人。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军人,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青少年时,父亲经常带她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阅读父亲的旧兵书。花木兰一直期待自己能为家族带来荣耀。

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为了防御,每家都必须派出一个男丁从军。木兰没有兄弟,年迈的父亲必须到军中服役。于是,木兰偷偷拿走父亲的铠甲,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木兰在边关遇到重重困难,她既要隐瞒身份,还要和同伴们一起杀敌。但是木兰最终完成了使命,还在战场上救了皇帝的命。十多年后,木兰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功勋卓著,认为她能够为朝廷效力,于是给她授予官职。然而,花木兰拒绝了,而是回到家乡陪伴父母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

(二)更深入地了解和表达中国特色文化

一说到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人们都可以用英语说出一些中国文化负载词。但是如果大学生要真正用英语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则不能仅限于只了解几个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文表达,而是需要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内涵、外延、其他相关信息了解得更清晰一些,并认真阅读理解不同的用英语表达的相同主题的中国特色文化的篇章,领悟英语表达的特点,继而学习用英文来表达,最终达到能熟练用英文表达的能力。下面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的英文介绍为例来讨论。

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是五个福娃,其形象分别为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京燕,其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其代表的美好祝愿分别是:繁荣、欢乐、激情、健康、好运。

这五个吉祥物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各自象征着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好愿望和国家的追求理念。一般市民只要说出吉祥物的名称就可以了,而且这五个名字也非常好记,非常容易说出来,因为五个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就是北京欢迎你的谐音。而大学生要把更深刻的内涵说出来,才算是深入了解和表达中国特色文化。具体而言,要说明五个吉祥物的名字,及其代表中国特有的动物和以及中国人心目中的奥运圣火形象,还要说明中国特有的动物和以及中国人心目中的奥运圣火形象的具体内涵和相关信息。也就是说,大学生需要详细地说明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的名字、寓意、内涵。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The Official Mascots of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are five Fuwa,which carry a message of friendship and peace and blessings from China to children all over the world. Designed to express the playful qualities of five little children who form an intimate circle of friends,Fuwa also embody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of China’s most popu⁃lar animals——the Fish,the Panda,the Tibetan Antelope,the Swallow——and the Olympic Flame. Each of Fuwa has a rhyming two-syllable name——a traditional way of expressing affection for children in China. Beibei is the Fish,Jingjing is the Panda,Huanhuan is the Olympic Flame,Yingying is the Tibetan Antelope and Nini is the Swallow. When you put their names together——Bei Jing Huan Ying Ni——they say“Welcome to Beijing,”offer⁃ing a warm invitation.

Each of Fuwa symbolizes a different bless⁃ing——prosperity,happiness,passion,health and good luck,which will be spread to every continent as Fuwa carry their invitation to Beijing 2008 to every part of the globe.(learning.sohu.com/20080114……78.shtml)

(三)更多样化的学习方略

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努力探索更多样化的课堂、课外学习方略。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学习。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交际能力则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中国特色文化的阅读材料,在课堂上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围绕某个主题陈述、宣读、讨论中国特色文化,也可以举办专题讲座、答疑解惑、个别指导的方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语言运用综合能力。

大学生也可以通过更多样化的学习方略,既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了解、掌握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交际能力。如观看电影,举行研讨会,分析电影中展现的中国特色文化。电影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赢得更多的观众,外国电影经常添加一些中国元素,如美国大片《阿凡达》等就以中国张家界自然风光为背景,《花木兰》直接演绎中国典籍中描述的形象和故事,《功夫熊猫》则是借用典型的中国元素熊猫和功夫来讲述故事。中国本土电影更是花大工夫突出中国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传播中国特有的民俗风情以及传统文化理念,如《霸王别姬》等。[4]大学生可以分析这些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这些元素的特殊意义和在电影中的功能,尝试用英语表达这些中国特色文化。

再比如,大学生也可以举行各类比赛,相互促进大家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交际能力。具体的比赛形式可以有征文比赛、唱歌比赛、演讲比赛、问答比赛等,比赛的主旨可以是古代中国文化、当代中国文化,也可以是地方美食、全国戏剧,还可以是流行话题,如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吉祥物等。这些比赛可以使大学生在紧张活跃的气氛中对中国特色文化有深刻了解,也可以提供英语交际能力。

五、结语

中国特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巨大财富。我们只有激活这些中国特色文化,使其真实价值显现出来,才能使其变成真正的力量、真正的财富,也就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轻松自然地与世界各地文化进行交流,互相促进,使我国的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特有的各类文化,包括传统特色文化和当代特色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采用切实有效的方略,以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从而提高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交际能力。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培养大学生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交际能力,一方面可以完善大学生对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认知建构,提高大学生用英语宣传中国特色文化的激情,激励他们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特色文化更快速、更广泛地向世界传播,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3]朗曼.德语新闻报道语篇连贯的认知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10-111.

[4]杨翥鹏,梁春竹.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 2015,(6): 138.

作者简介:石春让(1969-),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第七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大学生中国特色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培养模式研究”(ZGWYJYJJ2014A7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翻译过程语料库的汉英翻译单位认知研究”(15BYY023)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23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16)02-0060-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