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黎加厚教授带给我们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念

时间:2024-08-31

王建虎 张海燕 刘君玲

(1.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新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3.昌吉学院物理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黎加厚教授带给我们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念

王建虎1张海燕2刘君玲3

(1.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2.新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3.昌吉学院物理系新疆昌吉831100)

摘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教育技术培训要给予学习者美的设计,传递美的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力,创造生成性教学的课堂,把教育技术有效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将之融入自己的未来课堂去创新教学,最终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黎加厚;教育技术;培训模型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不仅是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也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进行设计与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目前,针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辐射了中小学、中高职乃至高等院校。

一、教育技术培训者:黎加厚

黎加厚(以下简称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专家组专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英特尔“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项目专家组专家,教育部师范司“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评审专家组专家,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中国项目特邀专家,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中国专家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教育信息化、黎教授长期以来耕耘在教师培训的第一现场,黎教授常常能触摸到教育技术的前沿动态,并将最新成果与中国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行着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切实应用与创新,广受一线教师们的欢迎与喜爱。

黎教授多次成功地把教育技术融入在高校教师培训中,研修中的许多内容成为教师之间相当长时间里热议的话题。作为一名教育技术工作者,笔者多次参与和体验黎教授的培训,感触颇多,冲击最强烈地就是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上如此成功的应用,继而实现有效转化。在这里,笔者将结合几次培训后的体会,谈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念和模式的几点看法。

二、黎加厚教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特点

笔者认为黎教授带给教师培训的是一次次成功地将教育技术应用于培训的实践,是因为广大教师普遍在培训中受到触动,黎教授的授课可圈可点处颇多,站在一个青年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角度,我尤其觉得以下几个精彩点是值得教育技术培训虚心分析和学习的。

(一)“关键字”点亮课堂

利用“关键字”进行教学是黎教授带给教师们的一个典型的教学创新示范,黎教授的课堂知识容量很大,但并不妨碍我们去理解新知识;黎教授的课堂形式简洁,但并不妨碍我们获取深刻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因为黎教授很好地处理了具体和抽象的关系。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媒体相较于言语文字等抽象符号能够为我们提供更为形象和具体的经验。而黎教授的课堂形象化了几乎所有的文字和符号,课堂中的学生接收到的多是视听感官的刺激。同时,经验之塔还告诉我们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具体的经验,而应该适时地向抽象过渡,因为学习者的知识最终需要架构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上,且从若干相关的抽象概念中提炼出最具代表的那个词就是“关键字”。“关键字”有利于组织和记忆,“关键字”是未来回忆的基本线索,也成为课堂外学习者吸收和掌握知识的线索。例如黎教授培训中用到的“关键字”、“领袖之路”、“时代变化”、“关爱学生”、“创新思维”、“教育技术”、“紫色奶牛”、“坚持鼓励”及“丰富教学组织方式”,每个“关键字”代表了一个教学话题,回应着一个教育问题,点亮了整个课堂。

(二)“数字故事”情动全场

如果说“关键字”是抽象的符号概括,数字故事则是符号背后那最形象、最灵动和最动人的故事化解释。它将“知识、事实等与图像、音乐、情感融合在一起,发挥了其他表达传播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效果”[2]。黎教授在培训中经常会使用大量优秀的数字故事,给学习者以全新的情感体验和震撼。数字故事“领袖之路”通过美国“领袖教师”和中国“特级教师”的成长比较,让学习者思考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让学习者充分感受了为师的不易和成长的艰辛。数字故事“泰迪的故事”讲述了一位母亲去世而陷入困境的学生泰迪,因为教师的关心,改变了这位学生的命运,让“关爱学生”这一关键字深入人心。对于关键字“创新思维”,黎教授用了讲述乔布斯的数字故事“改变世界”,从热点人物追求创新,改变世界的一生,来看创新思维。数字故事是教育叙事,不再是生硬晦涩的文字符号,不一样的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带给学习者不一样的精彩,整期研修课激情洋溢,感动常在。

(三)“手机互动”拉近师生

教育技术的媒体观告诉我们,选择媒体应该选择那些代价最低而效果最佳的媒体,同时需要考虑媒体的易获得性。关于互动,一直以来就是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常让人感觉难以操作的问题。手机作为人人都在使用的便携媒体,逐渐成为学习者泛在学习的工具,最简单最易获得的互动媒体就在我们的手中。黎教授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发布在大屏幕上,一改以往互动话筒满场找人的习惯,学习者可匿名将自己的现场学习感悟和认识发至黎教授的手机上,再通过连接手机的电脑显示在大屏幕上,供大家分享,集多人智慧碰撞出不少的思维火花,生成了大量新的内容和收获。师生、生生距离的拉近,思维的碰撞尽在一指之间。

(四)“手语操”舞动课堂

手语操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心理保健操,他让参与者关闭了传统的表达方法即语言、文字,而是将其用形象化、个性化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无论是创编的过程还是最终的展示,都会给人全新的体验。同时,手语操的创编如果用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等人学习目标分类法归类,属于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包括七级: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中的最顶层目标,它要求创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应具体的情境,强调以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进行创造。黎老师在新疆培训期间,以组为单位创编动作,凝聚集体的智慧,将新疆师范大学校歌《放飞天山》创编为手语操,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为参训教师将来创编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手语操的教学,让参与者有了多感官的参与和体验。环境中美妙的音乐,清晰的字幕,精美的画面,参与者优美的动作,配之以师生互动的课堂,使研修课充满了创新和热情的气氛。舞动的课堂让参与者记忆深刻。

在黎教授的培训现场,总能看到不一样的精彩,这与黎教授长期追逐教育与技术发展前沿并很注重实践和参与有很大关系。他的培训往往会颠覆以往课程偏重知识讲授,重理论教学而让实践处于附属备选的培训,教育技术的成功应用,更是吸引了参与者的眼球,走入了参与者的内心,进而有效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并融入教师们专业发展的进程中。笔者常感触于黎教授培训的创新及其很接教育技术学科地气的培训策略,基于此,在这里试着提几点笔者认为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化策略。

三、培训启示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理念模型构建

一个完整的培训可以划分为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三个阶段,同时须秉承一定的培训理念。结合黎教授培训所获,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教育技术培训可以抽象为以下培训理念模型,如图1所示,在教育技术培训中,最重要的是要追求创新,培训前的设计要追求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培训中要注重生成的教学,培训后要促成实践自觉,力行教育技术。

下文将是笔者对图1所示理念模型给予的阐释。

图1 教育技术培训的理念模型

(一)教育技术培训要用教育技术

之所以把本观点置于第一观点,原因就在于当下的许多教育技术培训在给参训者培训时并没有使用教育技术,或者没有很好地使用教育技术,表现为:认为用幻灯片PPT讲教育技术,在多媒体环境里实施了教学就是在用教育技术了。培训力求大而全,理论系统及知识点丰富,培训大大低估了参训者的文字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效果往往很一般,很难给学习者留下深刻印象。深入分析原因,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培训者并没有对教育技术教学进行元研究,即没有从教育技术的观点和理念去看待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技术所倡导地、推崇地和推行地对我们的教育技术培训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和实践。教育技术人应该履行“行胜于言”[3]的学科精神,正如焦建利指出的“教育技术人,要革别人的命,首先要能革自己的命”。用教育技术来教教育技术是使被教育者未来使用教育技术教学的基本前提。再者,教育技术培训本来就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也是参训者感悟教育技术,使教育技术变为参训者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的基本前提。同时,用教育技术来教教育技术还是教育技术学学科自信力的表现,更是学科尊严的表现,而学科的尊严是在于它“各项优秀特质的彰显,在于它所发挥作用的时候”[4]。

(二)教育技术培训贵在创新

创新在教育领域不是新的话题,但胜似新话题。它是常常被教育参与者挂在嘴边,但常常让培训者无从下手,参训者倍感失望的话题。甚至有人感叹,在很多教育培训上,出现的还是那些人,说得还是那些事,讲得还是那些故事,毫无新意可言。正如黎教授所讲得案例“紫色奶牛”(“紫色奶牛”的故事取自美国赛斯·高汀的《紫牛》一书:当赛斯·高汀和家人一起驱车穿越法国,看到一群群好像从童话中走出来的奶牛时,“我们起初很为这些美丽的奶牛而激动不安,但是当这些黑白花的奶牛一次次反复出现时,我们很快就熟视无睹,甚至厌烦了”。如果这个时候路边出现一头紫色的奶牛,那么大家的眼睛肯定会为之一亮”)一样,当下的教育技术培训带给学生们的只有第一节课的新鲜感,此后,每天出现的犹如“黑白花的奶牛”会使学生的情绪很快下降,此时,教师会觉得课很难上,学生也看不出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教育技术沦为了学生考试通过即可的课程选择。因此,教育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教学,须明确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制高点”的首要含义就是教育技术是创新教育的直接推动力和实现手段,也是实现创新教学环境可能性的源泉。黎教授为创新思维这一关键字准备了乔布斯与“苹果”的数字故事,也是在给参训者传递着创新思维,这意味着对多学科的吸收与融合,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事物的不拒绝。教育技术重要的一个学科特点就是交叉性,因此教育技术的培训应该向“苹果”手机一样让人着迷,教育技术的教师们应该像乔布斯团队一样充满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育技术培训美在设计

教育技术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是一个体现教育美和现代美的一门学科。因此,教育技术的应用首在设计,而设计的精髓在于向学习者传递美的事物。一是理念上的美,教育技术强调用现代的、先进的理论为指导,教育技术的设计要体现先进的理论和理念,就需要把优秀的理念通过教育技术转化为现实;二是内容上的美,即传递的事物要给人以美的教育,这就需要设计者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适合用教育技术或者教育技术更擅长于表现的内容选为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三是教育技术带给学习者的体验应该是赏心悦目的、动听的、引人入胜的事物,如幻灯片PPT的设计就不能仅仅停留于将抽象显化,PPT更需要给人以简洁之美、恰如其分的美。黎老师在培训中的每一张幻灯片,无一例外地在追求一种简洁之美,在追求美的构图、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及美的体验。教育技术作为教育中涉及最多最美的教学艺术的学科,需要把这种美的设计放在培训的前期的重要考量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设计的美不美直接决定了教育技术培训的成败。

(四)教育技术培训重在生成

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生成性教学正是当前教学理论的热点,生成性思维已然成为当代人的主导思维方式。长期以来,教育技术受预成性思维统领,教育技术的教学形态也表现为“律规性教学”,过于强调规律(包括本质)和规则(包括规定、原则等)。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设计中对教学长期以来强调师生行为的提前规定,教学过程也是教案的忠实展现,把原本丰富的教学过程变成了线性的教学流程,封杀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对于教学设计,我们得需要明晰:“预设是教学生成的必须,生成的教学是恰当、合理预设的结果和衍生。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都以师生的在场为基点,并以学生的精彩观念和幸福生活为鹄的。”[4]因此,教育技术培训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带着生成性思维的关照,教育技术将迎来生成性教学的图景。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等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并对教学行为与思路进行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形态。[5]黎教授在每一个教学主题中都很注重教学的生成,积极促成师生、生生对话,许多精彩的片段都是在教学中生成的。黎教授现场面对面,结合手机互动,对话贯穿始终,如A4纸的创意部分,在场参训者产生了无数精彩的创想,并很有可能转变为未来教师们进一步探究的线索或者开端。教育技术培训要注重生成,培训的重点也是促进学习者共同完成教学的生成,教育技术将为生成性教学提供问题情境、途径和手段,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信息化空间。

(五)教育技术培训赢在力行

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参训者有使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问题的意识,能力及责任。做到这几点需要认清教育技术不是割裂地只讲理论知识或实践操作能力,而是需要把教育技术与不同的学科进行很好地融合,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手段,重要的载体和教学创新的习惯。判断教育技术培训的成败不在于参训者完成了多少节课的学时,完成了多少次的作业或获得了多少的分数,而是让教育技术走进参训者的教育教学实践,变成参训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时的自觉选择,力行教育技术并将其作为自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平台和机遇。黎老师的培训让参训者忘记了辨别哪些是教育技术部分,哪些又是学科内容,这就是教育技术应用的高境界,忘掉了教育技术,但处处都渗透着教育技术,在润物细无声中潜入了学科的精彩里。

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中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因为使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借助于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地得以实现。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培训既要关注学什么样的教育技术,也需要知道怎样去教教育技术。有效的教育技术培训一定是用教育技术教学的结果,创新是教育技术践行教育改革制高点的基本精神和首要理念,教育技术要给予学习者美的设计,传递美的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力,创造生成性教学的课堂,把教育技术有效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将之融入自己的未来课堂去创新教学,继而利用教育技术创新课堂,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红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06).

[2]黎加厚.数字故事,不一样的精彩[J].远程教育杂志,2011,(05).

[3]李芒.教育技术的学科自觉:学格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

[4]程良宏,李雁冰.教学生成:为了学生的精彩观念和幸福生活[J].全球教育展望,2007,(03).

[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7,(06).

作者简介:王建虎,(1980-),男,新疆哈密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计算机教育。张海燕(1965-),女,新疆阜康人,新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小学教育研究。刘君玲(1983-),女,山东淄博人,昌吉学院物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微课、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新疆学前双语教师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研究”(XJEDU040513C02)。

收稿日期:2016-02-10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16)02-0074-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