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时空局限性研究——以安徽省本科高校为例

时间:2024-08-31

刘 浩

(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时空局限性研究
——以安徽省本科高校为例

刘浩

(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时空局限性,即就业创业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是制约就业创业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时量短缺、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各阶段相脱离,导致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目标缺乏合理性依据,致使学生实践能力弱化,可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丰富教育教学形式、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就业导向性、拓宽教育的时空宽度等途径予以解决。

关键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时空局限性

一、研究背景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03年4月,教育部指出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具体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安徽省教育厅积极响应教育部文件精神,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相关的文件制度以及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活动,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有序进行,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就业能力的培育与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更需要不断革新与改进。就业指导教育较之以前,虽有较大突破与改进,但由于经济社会改革多重因素影响,其教育实效性不容乐观,亟待改进与完善。于是,笔者于2015年9月至10月对安徽省三所本科高校的1290名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程的问卷调查,对省内16所本科高校37名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专兼职教师进行了QQ及电话访谈以及简洁式短信问卷调查。调查结论显示,导致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实效性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的时空局限性。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分为两部分,一是就读于安徽省三所本科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涵盖文史、理工、艺体等方向,年龄层次主要分布于18—23岁之间。二是来自安徽省16所本科高校37名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专兼职教师。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思辨论证相结合的方法,问卷当场发放、填写、回收,访谈、座谈作为辅助。把本次所调查统计的数据、访谈座谈材料、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将理论依据与数据资料相结合,使本研究能够更加充实。同时,结合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实际,充分运用思辨、比较的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多层面深入分析。

2.结合实证调研的量化指标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时空局限性现状、类别、成因与对策进行辩证分析。本研究的重点是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时空局限性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所以本研究不是简单的实证调研,而是将调研与思辨相结合。

三、问卷分布及回收情况

问卷以专业类别分类为主,包括文科类、理工类和艺体类,同时结合户口、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等项目进行多层面比较研究。

1.共发放问卷1290份,回收问卷1259份,回收率97.56%,有效问卷1233份,有效率为95.58%,符合社会调查对样本有效率的要求。

2.各类别人数分布及比率汇总。最终统计的有效问卷中,男生686名,占55.6%,女生547名,占44.4%;农村597名,占48.4%,城市636名,占51.6%;文科类587名,占47.6%,理工类528名,占42.8%,艺体类118名,占9.6%。

3.为保证调研结果的科学性,调研辅之以座谈访谈的形式,本次调研共访座谈46人次,其中男生27人,女生19人。访谈多采取面对面单独交流,座谈采取小群体(3—5人)围绕调研主题自由谈话的方式。

4.本次调研针对37名专兼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开展了电话访谈和“短信问答式”问卷调查,其中男性22人,女性15人。

四、结果与分析

(一)时空局限性现状

所谓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时空局限性,即就业创业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是由于课时量偏少和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场所固化所引起的,是制约就业创业教育的决定性因素。笔者通过电话访谈和QQ信息简洁问答的形式对安徽省16所本科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情况作了简要调研,调研的主要对象均是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专兼职教师,调研对象的直接相关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调研数据与结果的真实性。据初步统计显示,调研的16所本科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形式都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少量的案例分析,只有5所高校开展过极其有限的“情景式模拟教学”(每学期一次);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时量十分短缺,16所高校中仅有两所高校年平均实际课时量在8学时以上,也就是说多数高校每年直接花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上的时间不足6小时。

笔者之所以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一方面,因为就全国范围而言,本科高校在就业指导教育方面的整体投入要低于专科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两门以上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门课程,许多高职院校还开设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另一方面,尽管全国范围内,本科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投入要低于高职院校,但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各有特点,差距显著。结合两方面原因,选择笔者较为熟悉的安徽省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参考依据。

1.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时量短缺

笔者调研的省内本科高校,76%的学生反映就业指导课课时量偏低,19%的学生感觉课时量适中,5%的学生表示不关注。在回答“你所在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形式与内容的丰富程度”时,5%的学生选择“非常丰富”,17%的学生选择“丰富”,48%的学生选择“一般”,26%的学生选择“不丰富”,4%的学生选择“不关注”。调查结果显示,96%的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内容与形式表示关注,但满意的仅占22%。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得知多数就业指导教育课时量在每学年8学时以下,这一数据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省内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时量偏低,仅靠课堂教育难以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技能等方面知识的渴求。导致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时量短缺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理念更新不够及时与自身实际和社会现实联系不够紧密。过分重视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弱化高校的育人服务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道德培育则更多的形式化,在就业指导上行政导向大于服务功能。

2.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师资力量贫乏

安徽省多数本科高校与全国多数本科高校一样,其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程的大部分任务由辅导员承担,专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比例较低,辅导员承担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有其一定的优势,比如对教学对象比较了解,容易因材施教,但由于课时量短缺,无暇过多顾及个体,只能整体把握。同时,多数辅导员并非就业指导相关专业出身,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核心价值导向与根本指导目标不明确,加之部分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未经系统培训,直接上岗,导致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形式单一,课堂氛围乏味,传播的内容枯燥。65%的学生赞成就业创业课程应由专职专业教师授课,18%的学生赞成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授课,10%的学生赞成聘请学校相关部门领导授课,仅有7%的学生赞成辅导员授课。在回答“你对本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教师整体素质的看法”时,3%的学生选择“非常高”,11%的学生选择“较高”,52%的学生选择“一般”,29%的学生选择“不高”,5%的学生选择“不关注”。调查显示,仅有14%的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教师整体素质表示满意。多数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素养,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程变为理论灌输,以所谓的知识传授代替思想引领,将案例分析与情景式教学抛之脑后。究其根源在于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偏低,缺乏系统的培训,整个队伍的创新意识不强。

3.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各阶段相脱离

多数本科高校虽然课程大方向是按照大学生年级特点与成长规律设定,且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主题,但由于课时量过少,每两个阶段之间出现较大的时间差,在这一时间差过程里又未进行必要的巩固,根据人类大脑遗忘规律,进行下一阶段学习时,学生可能已基本遗忘上一阶段学习内容。另外,由于多数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的缺乏,无法将学校统一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稍作调整,更好地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融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真实性与主观能动性。问卷调查中关于“学校现有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查,仅有21%的学生表示满意;在关于“学校现有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程实效性”的调查中,仅有13%的学生选择实效性高。由于课时量的局限和教学方式的单一导致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各阶段衔接松弛,表面看来,大方向和各自小方向较为明确,事实上各阶段之间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连接,各阶段目标导向未能及时进行整合与引领,致使教学各阶段孤立存在,尽管投入源源不断,结果依然事倍功半。

(二)时空局限性弊端

由于课时量的短缺、教育场所的固化、教育形式的单一、教育内容的狭隘使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实效性低下。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时量的短缺既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理论的学习,又抑制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化地开展,从而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教育场所的固化使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主要局限在教室内,不利于多样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利于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的生成;教育形式的单一主要表现为以课堂讲授为主,时间局限为课堂,场所局限为教室,引人思索的案例分析和妙趣横生的“情景式模拟”则被拒之门外;教育内容的狭隘是指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只教授就业相关理论与技能,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求职能力,忽略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思考、学会规划人生、学会做人做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1.导致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目标缺乏合理性依据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时空局限性造成学生就业相关理论全面深入学习受到限制,就业相关理论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确立就业目标的理论基础,是基本评判依据的理论来源。同时,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时空局限性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职业道德素养、求职创业能力的培育与提升,阻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的形成与发展。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将极大程度上降低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师来说就成了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1]

2.致使学生实践能力弱化

由于时空的局限性,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受限制,实践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环节,它需要连续的时间段以保证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需要开放、安全,设施齐全的场所,所以,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的要求上更高,部分高校因时空局限,甚至直接省略实践教学环节,致使学生丧失实践教学的机会,就业创业实践能力未得到应有锻炼,对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时效性造成致命创伤。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光靠课堂的理论传授是远远无法满足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可以创造价值”。[2]大学生通过基本理论课程的学习初步具备了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意识,在一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增加必要的实践环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道德修养、求职意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与重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克服时空局限性对策

客观而言,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时空局限性问题在很多本科高校中普遍存在,由于受到时空的局限,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计划、目标与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性弱化。因此,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必须找出其时空局限性的应对之策,从课程建设、学生服务、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方面谋求出路,加强各个方面的就业创业服务与导向功能,共同协调,从整体与长远上提升其教育实效性。

1.结合学校“本土特色”,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国情与社情,同样,不同的高校也有各自不同的校情,任何课程的开设想取得预期效果,必须结合学校的“本土特色”,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特征。不同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特点以及学生特点和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风格迥异、差异明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本土特色规划课程体系,重新调整、分配课程结构与教学重点,所有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导致目前职业教育实效性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本土化的职业指导理论是制约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实效的根本原因”。[3]

2.提升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功能,丰富教育教学形式

目前多数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方面,仍然是行政导向大于服务咨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方面,高校更多地在行政导向、政策引领、方向决策上发挥重要作用,本应充当重要角色的服务咨询功能遭遇冷落,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心态的调整与平衡,心理素质地提升被忽略,教育教学更多地取决于政策导向与制度要求,教育形式受到束缚,不够灵活多样且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除了国家、社会和受众个体的高度重视,更多地取决于指导教师的理论功底、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学校要加快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就业指导准入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机制。”[4]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会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的教学比例,通过角色扮演与角色互换,促使学生近乎逼真地感受到就业创业过程中的思想状况、情感特征与内心体验,从而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实效性,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3.关注文化育人功能,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就业导向性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的校园文化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当今社会流行文化的吸收与综合。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高校校园文化集中彰显了学校人文气息与校风校貌,同时也渗透着时代气息与流行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文化熏陶。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性,深受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影响,也受丰富多彩校园文化的耳濡目染。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依据学校性质,秉承学校校风,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兴趣取向开展形式多样切极具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育。文化育人重在潜移默化,列宁说过:“只有那已经渗入文化、渗入日常生活习惯的东西,才能算作已经达到的成就。”[5]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文化育人的重要性、长期性与挑战性。

4.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教育的时空宽度

校企合作是双向性、交互性的,一方面学校向企业提供实习学生与毕业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基础和技术保证;另一方面,企业中的优秀人员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学生提前意识到企业需求人才的标准以及社会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科研优势,借助企业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成学校与企业间的双向合作、互惠互利。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确保学生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寻获一席之地,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使其全时段、全空间、全方位覆盖大学生活,及时更新、丰富教育教学方法,增加必要的实践环节,使大学生成长为爱学习、懂规划、重诚信、守纪律的合格社会人。

参考文献:

[1]候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现状调查与思考[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5,(4):49.

[2]黄林楠,卞昀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的探索[J].江苏高教,2013,(5):113.

[3]郭素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标达成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10.

[4]黄林楠,卞昀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的探索[J].江苏高教, 2013,(5):113.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5-787.

作者简介:刘浩(1985-),男,安徽颖上人,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zdjy122);安徽建筑大学2015-2016学年学生工作研究项目(201516AJDXGXM10);安徽建筑大学“易海导航”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子项目(2014FDYMSGZS001-011-12)。

收稿日期:2016-02-0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16)02-0079-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