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论《蔷薇园》中的伊斯兰生命哲学

时间:2024-08-31

韩文慧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伊斯兰生命哲学家沙比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真、善、美的统一,而不在于人之外。于是,生命的内涵在这里便超出了生物学的界限,具备了哲学的意义,《蔷薇园》中体现的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也就具备了伊斯兰生命哲学的特质。萨迪的诗集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无限渴望,对善良品行的高度颂扬,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由此《蔷薇园》处处都表现出了伊斯兰生命哲学真善美的思想。

一、萨迪及其《蔷薇园》

穆斯里哈丁·萨迪(1203-1292)生于伊朗社拉子一个下层传教士的家庭,13岁丧父,从此生活陷入贫困。1225年他来到了当时的穆斯林文化中心巴格达尼扎米耶神学院学习。在这里,他广泛阅读了古代哲学、历史、文学、法学和科技著作,刻苦钻研《古兰经》和阿拉伯文化,开始用波斯文、阿拉伯文两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1257年萨迪历经苦难,饱经折磨,终于回到故乡社拉子。次年发表诗集《蔷薇园》。这部作品是他半个世纪生活的结晶,诗集共包括180个故事、102条格言,分为记帝王言行;记僧侣言行;论知足常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与昏愚;论教育的功效;论交往之道八章,加上书前的写作缘由和书后的《跋》共10个部分组成。

萨迪的诗不仅感情细腻,直抒胸臆,且充满哲理的沉思和理性之光。如果说西方许多哲学家(如萨特、柏格森等)都以文学的形式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话,那么在萨迪的诗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位东方诗人对生命内涵的哲学思考,即对真善美的思考。《蔷薇园》以其蕴含的真善美的生命哲学,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占据了伊朗古典诗歌的光辉顶点,从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作为穆斯林诗人,萨迪在《蔷薇园》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深深地烙上了阿拉伯民族的烙印。在对文学的民族性有着精深研究的别林斯基看来,“在任何意义上,文学都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1],倘若我们撇开伊斯兰教来谈《蔷薇园》,那必然是十分滑稽的。同时,只有具备了鲜明的民族特点,我们的文学才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越是优秀的民族文学便越是优秀的世界文学”[2]因此,在以下的行文中我们会多次提及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以宗教文化为基础与核心,派生出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品。

二、对于“真”的正确认识

伊斯兰生命哲学从生命本质的高度弘扬真理对人类的意义,在它看来,真理作为发自生命内心的呼声,是生命的必然要求。所以虽常受邪恶势力的压迫,但总保持着冲破束缚显示自身力量的趋势,“愤怒的真理呼啸时,会传来回响,激烈的战争爆发后,能听到吼声。一个民族只要在真理面前团结紧,时代变迁的取舍便由她来决定”。[3]而古今中外关于“真”的阐释不乏其多,亚里士多德曾说,所有的求知活动都是为了求“真”,即,如实了解世界的真实情况,让世界的真实面貌得以呈现和被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要实现自己的功利愿望和预定的目标,那就必须对客体和主体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就是“真”。

沙比认为在人类社会中,生命的形式是以“真”来体现自身的,正如《蔷薇园》中的“真”,它的真是我们在认识论中所指的思维与存在以感性为中介达成的统一,而不是指自然的、无意识的与人类社会中的虚伪狡诈相对而言意义上的真。

在《蔷薇园》的序中,萨迪回忆说:有一次,在巴尔倍克的总礼拜堂,他向一群冷漠的听众演讲。他们冥顽不灵,无动于衷,后来,有个旅人路过,只听到他最后讲的几句话,却大受感动,悟出了一个道理,他说:“假如听众不能领悟,怎样的言辞也是于事无补,假如他们茅塞顿开,真理才能打动他们心怀”。这是关于宣教布道情况的,他所宣传的就是一种对宗教信仰的去伪存真,他所指的信仰是信真主、信使者在内的六大信条,只有在信仰的指导下,人们才会有所敬畏,有所顾忌,信仰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犯罪,这也是宗教长久存在的原因之一。

伊斯兰文明的经典《古兰经》中说:我只本着真理而降世《古兰经》,而《古兰经》也只含真理而降下。伊斯兰鼓励人们求知,求真,反对愚昧无知,全部《古兰经》约有50次之多讲述“理智”、“理解”等,约有100次之多讲到“知识”,它提倡尊重知识,反对主观臆断。而纪伯伦也曾说,人在世间,要在光明之中走,靠着真主的保佑走,又要凭着风刮不灭的真理走。

那么,如何才能得到真理,正确地去认识人类社会呢,《蔷薇园》第七卷指出:那就是学习,它多方面地探讨了知识与教育的功用,尤其他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对学者的要求以及如何对待学者等都做了真知灼见的阐述。譬如,该卷的第二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哲学家教诲儿子的事,哲学家说:“人世间的一切东西,无论土地,金钱,都是靠不住的。权位不能离开本乡,带着金钱上路也不保险,或者会被盗贼抢去,或者会渐渐用光,知识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假如有知识即使钱财用完也不要紧,因为知识是存在头脑里的财产,有学问的人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受人尊重,”[4]这里诗人通过哲学家告诫儿子的这番金玉良言,集中地表达了自己对知识力量的颂扬。

三、实践“善”的行为过程

除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外,伊斯兰生命哲学的另一个主张便是善,沙比将伦理道德属性赋予自然,自然的美与真就是自然的善。它认为在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即道德原则,我们称之为“善”。东方哲学家纪伯伦说:一个人在这个充满喧闹和斗争的现实世界中,时刻要保持灵魂的洁净,就必须时时清算自己的灵魂,谴责它,抚慰它,考验它,永远保持灵魂的高洁和纯净。伊斯兰的“命人行善,止人作恶”的观点正是基于这一点而提出来的,正如《蔷薇园》中所表现的。

《蔷薇园》中关于“善”的讨论集中在第八卷《论交往之道》中,萨迪在这一卷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记载了有关如何待人处世的经验教训。这是他广泛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并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有的是提倡坚韧,谦虚等优良品德和作风的,如“事业常成于坚韧,毁于急躁”(第八卷第35节);“凡是你不知道的事,都应向人请教”(第八卷77节);有的是谈品德的,如“并不是每一个外表美好的人都有完美的心灵,因为品德在于内心,不在于外表”(第八卷第44节)。所有这些与“善”有关的故事也都体现了《蔷薇园》的积极的思想倾向,“只有具有积极地思想倾向的作品才有利于人们的生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5]《蔷薇园》对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十分客观,十分准确。

作为民族诗人的萨迪认为做人要以道德为原则,一切行为以道德为基础,伊斯兰民族也规定了一系列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如为人诚实,赈济贫民,待人宽厚,怜悯孤儿等。一切有利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和谐生存、健康享受和全面发展的言论和行为,合乎真、善、美的行为和事物;一切为使他人幸福和社会利益,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而勇于牺牲自己利益,甚至献出自己生命的行为,都是道德的,都是善的。

伊斯兰的生命哲学中的善还包含有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它认为,一个信仰而行善者,并以坚韧相勉,以慈悯相助者,这等人是幸福的。它要求穆斯林不仅自己要仁慈,要行善,而且还要嫉恶如仇,从善如流。在写作《蔷薇园》的缘由时,萨迪说:“为了阅者的浏览和这园中的游客的观赏,我要写一本《蔷薇园》,它的绿叶不会被秋风的手夺去,它的新春的欢乐不会被时序的循环变为岁暮的残景”,“我的文笔可以供文人借鉴,演说家参考”。[6]这就体现了作者从“善”的目的出发,从善如流的人生观。又如第一卷第十八节说:“沉香本来没有气息,放在火上才会散发出芬芳。只有善行才会为你带来声誉,种子只有撒在地里才会生长。”“卡伦没有带走他的四十件宝物,努什旺王的善名却能流传千古”,“你不要伤害任何一个人,也不要走那荆棘的道路,你肯救济别人的危困,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四、完成“美”的最高追求

伊斯兰生命哲学从审美的角度界定自然界中的生命,生命不仅指葱郁的树木、芬芳的花朵,还包括蓝天、阳光、溪流等一切给人以和谐愉悦的审美感受的事物。而萨迪也认为,自然界一切令人赏心悦目的充满生命力的就是美的,美的作用在于有利于人的自我完善,而且能体现主体人的高尚的理想和信念,向上的情感意志,它也有助于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造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纪伯伦在《先知》中也说,只有在美中才有真理,那真理颠扑不破,毫无疑问;只有在美中才有光明,那光明驱散黑暗,使你们免受蒙蔽。“我们活着只为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7]“美”能满足人们艺术享受的需要,令人感到愉快,人求美如同求真,求善一样合乎情理。

诗集《蔷薇园》给人的美感主要是从它的思想、语言和艺术形式三个方面表现的。在《蔷薇园》的第五卷《论青春与爱情》中,作者带领我们感受了爱情给人的美的享受。其中一篇是: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的一位心爱的友人走进房里来,我急于欢迎他,从座位上站起来的时侯,我的袖子竟把灯盏扑灭了,他坐下来以后,便责问我说:“你看见我进来,为什么要把灯盏扑灭呢?我回答说,我以为太阳进来了”。故事中表现的恋人之间的这种感情是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它是一道迷人的光芒,它能化成灿烂的晨曦,自九天而降,它是天使的芳魂,它那飞舞的日月,似霞光般清新。另一篇讲到:我的朋友们总在笑我太痴情,你们看见他就会明白我的不幸。但愿那不谅解我的人们,美人啊,看见你的容颜!你将使他们为你失神,也为对我的责备而羞惭。这话是玛依农对蕾拉说的,虽然在别人看来蕾拉肤色黧黑,身材瘦弱,并无可喜之处,但在玛依农眼中她美若天仙。正如纪伯伦所说:你们要相信爱情的神力,它是你们珍惜生命的开端,是你们热爱幸福的起源。沙比也赞叹过:“在这宇宙中,爱情就是美”。[8]

作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独特的艺术品,《蔷薇园》在语言描写上也十分优美。如开篇提到的:“在那花园里溪水流声潺潺,枝头的鸟儿歌声悠扬婉转;各样的水果和各色的花香,使人眼目应接不暇。微风在那绿树的阴影下面,把落花铺成了一张艳丽的地毯……”[9]这些真是美丽词彩的长线串着箴言的明珠,唤起人们美的联想,仿佛使人置身于一座中世纪的大花园。

除此之外,我们不仅借《蔷薇园》的诗句达到了领悟哲理,体验真情,警策自我的目的。更因其诗句短诗每首四行且一、二、四行(或二、四行)押韵甚至行行押韵而上口易诵,叫人领受了一种内在的民族韵律之美。如第二卷中的一篇:疾驰的骏马死在半路,坡脚的驴子却得以保全,往往壮士埋进了尘土,受伤的人却得生还。一、三句押韵,第二句与第四句押韵。

综上所述,《蔷薇园》这部东方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已沾溉了波斯与阿拉伯民族,700多年以来,没有一位波斯诗人比萨迪的影响更大,更受波斯人的尊敬。诗集中虽然没有具体阐述真,善,美,但从行文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关于真善美的伊斯兰生命哲学。如果我们试图获得真理,那么我们就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迈向这类真理的有效途径,即学习。一个人生来就有善,人成就道德只是顺着这些善端努力发展自己而已,当你与自己合一的时候便是善。追求美是人类最高的艺术享受,它如同求真,求善一样,只有美中才有真理,只有美中才有光明。

萨迪不愧为伊斯兰世界杰出的诗人,当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这座诗情并茂的花园时,肯定会惊喜地发现在不经意中已经收获了蔷薇朵朵。相信在秋风中永不凋谢的蔷薇花一定也会盛开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

参考文献:

[1]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73.

[2][5]陈文忠.文学理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269,267.

[3][8]蔡德贵.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623,623.

[4][6][9]水建馥译.萨迪.蔷薇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46.

[7]冰心译.纪伯伦.先知·沙与沫[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1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