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疆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

时间:2024-08-31

刘 洪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一、理论综述

新疆是我国的重要省区,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全疆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10万多人,有大约8万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进入新疆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有生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刻。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为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是在新疆8所普通高等本、专科学校和一所伊斯兰经学院,调查的主要内容为:(1)社会热点和价值观。(2)谋职与就业问题。(3)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与期待;(4)调查对象各方面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调查按多段抽样方法,样本力求涵盖不同类型、性质及规模的高校,在学生的专业分布上也作了抽样分层。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本研究涉及的有效样本868个,主要集中在1988至1989年间出生的大学毕业生,其中2/3为男生,党员比例占到10.3%,半数学生是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学生,二成学生为独生子女。

三、数据分析

(一)民族观与政治意识

1.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主流向上

关于核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的问题,选择“每个人都应信奉核心价值观”、“尊重多元维护核心”、“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三个观点的学生几乎均分。新疆大学等新疆重点本、专科院校的学生由于接受外界信息较多,受多元文化影响,基本认同于“个人价值的多元化”;新疆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倾向于遵循核心价值观。从民族分布看,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三族的学生较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更倾向于遵循核心价值观;从学科分布来看,法学、经管等文科专业学生更认同多元价值取向。

2.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

调查显示,学生多数较为关心时事,尤其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问题。其中绝大多数(60%以上)的学生对于教育问题表现出高度关切。由此看来,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点是与其价值观相吻合的,目的性明确、功利化倾向明显。此外,学生对于腐败问题、金融危机等国内外时事政治都较为关心,则体现了较为理性、积极的政治意识。结合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漠视(两者在大学生所关注的第一、第二问题中所占比率总共不到10%),一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在生存压力下的艰难选择,另一方面也显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

图1: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百分比)

(二)职业观与就业期待

1.收入期待

55%的学生的期望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这很大程度上与新疆所处的区位、本区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期待、新疆的基本工资水平、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对新疆今后的发展前景等因素是有关系的。在此基础上还表现出以下的一些特点:(1)不同学校间存在差异,这与这些学校在新疆本地区的声望、办学水平等有极大关系;(2)不同民族学生之间也有差异,汉族和回族学生的收入期待高于维吾尔族学生;(3)工科学生的职业期待高于文科学生;(4)个人期望的月收入最低水平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成正相关;(5)个人能力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等会对个人期望产生影响,个人能力的强弱也产生期待差异;(6)已找过工作的学生对自己工作月收入的期待最低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还未正式工作的学生。

2.求职条件(见下图)

图2: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求职因素(百分比)

学生们认为最重要的求职条件以重要程度排序分别是:综合素质、学习成绩和学校名气。其中(1)新疆大学(32.3%)、新疆农业大学(20.2%)等新疆知名院校的学生较平均水平更看重学校名气,而伊斯兰经学院学生更重视学习成绩(82.6%);(2)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名族学生也倾向于重视学习成绩,而汉族、回族学生更重视综合素质;(3)高年级本科生较专科毕业生更重视学校名声等外部因素,而专科学生更重视学习成绩等自身因素。

3.行业选择

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最热门的行业分别是国家公务员、教育和法律。其中:(1)汉族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公务员、法律等政府、司法系统工作,而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医疗卫生、教育及旅游等科教文卫等服务行业;(2)学生的就业选择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性较强,87.8%的医科生希望从事医疗工作、46.5%的法学专业学生有志于从事法律行业工作、44%的经济类专业学生希望从事金融业工作。

4.就业价值观

调查显示,毕业生们有较强的使命感,重视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即使是条件艰苦的小城镇或农村地区也会成为他们的就业选择,这和学校的宣传以及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有关系,更多的同学在保证能找到工作的同时还希望在将来的职业的发展中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都希望有较大作为。

但是,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并不尽如人意,表现出较大的职业流动性和诚信坚守的不确定性,这与许多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规划和目标不明确,对自己将来人生没有明确的计划,以及对社会缺乏基本的了解与认识有较大的关系,也反映出我们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针对性和影响力不够。

(三)幸福感与价值观

幸福,是个人的感受。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在匮乏性需要满足后,成长性需要才会出现。匮乏性的需要满足,带给人的是生存的物质基础。成长性需要的满足,带给人的是精神上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样是幸福感,但是层次是不同的。总体而言,近八成的新疆大学毕业生觉得幸福或较幸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三族学生的幸福感明显高于汉族、回族学生;这主要是由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三个民族的大多数学生来自偏远的山区和农村地区,以往的生活经历以及学习环境都与进入大学之后有较大的变化。这使他们更能感觉到一种从物质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可以称之为幸福。从专业分布来看,理工科学生的幸福感相对较低,中学时认为的理工科好找工作的思想在大学时由于接触到现实而慢慢改变,这是幸福感较低的原因。

从不幸福的原因来看,就业困难和生活贫困是最重要的两大原因,可见新疆大学生的需求主要还是以生存性需求为主。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对自己行为结果及其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它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因素。中国社会改革正处在大发展大转折的时期,而校外种种扭曲变异的价值观时刻冲击着大学生的视野和思想,由于大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单纯,较容易受影响,因此本来单纯的重理想的价值观变得复杂而且重利益,阅历的不足使得很多学生在现实面前很迷茫,分不清哪些是美哪些是丑,道德界限变得模糊。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考验着青年学子们,更考验着身负教育职责的教师们。

四、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民族观与民族政策教育

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新疆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随着文化层次、个人素质的提高,这种民族意识有了更明显的增强,主要表现在对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极为敏感,以及对民族的政治地位、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地区的各项事务、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等方面非常关心。我们要客观务实的对大学生进行“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五观”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真正理解每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因此,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加强民族观教育,认真宣传、及时传达扶持民族大学生就业和自身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校方要尽力做好就业配套服务,把党和政府及社会对大学生关怀送到学生身边,进而从情感深处引导学生爱国爱疆、维护民族团结的正确观念。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诚信教育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有所边缘化,大学生中存在着求职诚信不足、敬业精神弱化、个人发展至上、团队精神欠缺等职业道德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毕业生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踏实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着眼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把树立远大理想与扎根基层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勤奋创业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1]

2.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毕业生感恩母校和他人的意识,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对毕业生的教育内容必定包括“报效祖国、爱国爱家”的思想传达,这体现了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需求。从调查中可以了解到他们有较强的感恩意识,对父母、师长、朋友及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帮助都能铭记,并表达出较强的珍惜回报之意,但是对于如何感恩并不清晰,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的感恩行为。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对父母、老师、朋友甚至社会整体存在一些偏见或不满,这显示了我们高校在教育启发学生“汲取他人对自己的奉献”、“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方面的疏漏和不足。因此,感恩教育需要让广大毕业生明确感恩的对象、扩展感恩的内涵,明确感恩方式,调整感恩心态等等。

3.挫折教育

思想问题的产生是有其主客观因素的,这些因素与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当自身的需求(包括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无法满足,而期望值继续存在时,人们就会产生某种压力,出现紧张、焦虑、失望等一系列消极性情绪体验,从而引起思想的波动,导致认知的偏差和行为的失范。

因此,对于求职过程中的毕业生,挫折教育不仅是对其个体进行心理疏导以增加抗压能力,更是预防不良集体氛围的产生、预防毕业离校期间安全隐患的积极措施。

(三)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质

由于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滞后、就业机制的不完善和学生自身素质结构的缺陷等导致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矛盾、优越、自卑、攀比、从众、嫉妒等不健康心理,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正确求职和顺利就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个人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战胜心理弱点的勇气,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为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系、班三级网络体系;班主任、政治辅导员要主动深入到毕业生中,了解他们普遍关心而感到困惑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为他们解疑释惑;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使学生在就业期到来前知晓自身情绪,知晓如何疏导负面情绪;应积极开展心理辅导训练,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获得心理健康知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要通过建设具有特色的、高雅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让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择业、就业。

(四)丰富教育手段、深化教育成果

1.用网络

调查结果显示:电视、网络、报纸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三大渠道,其中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尤为值得重视。数据显示,近六成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不少于1小时。从上网目的上看,主要以浏览新闻、聊天交友和玩游戏为主。而网络的更多功能性、学习型用途并没有被很好的利用。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的改善,上网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日常活动,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无疑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族。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都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2]运用网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是信息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

2.重实践

很多同学认为在学校学习思想理论课对自己的思想品行有重要影响,但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调查中,学生对于德育课程的评估可见,学生最不满意的三个方面,即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学生参与。

因此,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应培育好社会实践这个新载体,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就业实习、社区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活动来接触社会,通过了解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使学生们了解自己的职业特长,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3.树典型

典型教育是指通过树立典型、典型示范,用典型人物和事例教育人们,从而引领、提升个体素质和社会风尚的一种教育活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对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典型教育不失为一个形象生动的方式。尤其用当代青年学生喜爱的网络、“海选”等方式,挖掘同龄典型、寻找身边的典型,用广大学生所熟悉的优秀民族大学生的报效祖国、追寻理想、爱岗敬业的事例来现身说法,可能会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3]

参考文献:

[1]王晓敏.论新形势下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探索,2007,(4):106-109.

[2]徐魁峰.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4):100-104.

[3]蔡朝旦.待业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18-3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