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播学视角下《三体》英译本的译者模式研究

时间:2024-08-31

姜培培

(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传播学视角下《三体》英译本的译者模式研究

姜培培

(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传播学理论为中国文学外译之路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基于传播学理论下译者模式的研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关键,它主要由译者本身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实力、译者的翻译理念以及中国文学外译的现状决定。《三体》英译本在海外的成功传播为中国文学外译的译者模式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文学外译应该以读者接受为目标,优先选择汉学家或双语作家译者模式;随着中国文学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加大,再采用中国译者与汉学家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循序渐进,保证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推广。

传播;译者模式;文学外译;读者接受

《三体》三部曲是由中国作家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其中第一部《地球往事》于2015年获得73届科幻小说“雨果奖”并被美国图书市场引入,第一次让美国读者领略了中国长篇科幻小说的文学神奇魅力。“雨果奖”被称为“科幻界诺贝尔”奖,《三体》英译本此次获奖,是西方世界对这部作品的认可和肯定。“三体”小说在国外的热捧,使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对《三体》的研究,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学、文艺学领域,翻译虽有涉及,但没有系统讨论,探讨的只是翻译的具体操作方法层面,没有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理论。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以文本译介效果为评价标准,以译者模式为出发点探讨中国文学外译之路,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些借鉴和建议。

一、传播学视域下的译者模式选择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被称为传播学的开山之作,在书中他提出传播的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就是五W模式:即谁(说)、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何种渠道、取得何种效果。翻译的本质即跨文化传播,拉斯韦尔的传播学理论应用到文学译介中即“译者主体、译介内容、译文受众、译介途径、译介效果”[1]等五方面内容,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动态变化的关系。翻译中的“传播考察的是译本与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是否规范是否相符,翻译目的与目的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是否相符,最重要的是要看译本传播的各个环节是否遵循了传播的规律”[2]。成功译介的关键往往是传播[3],传播学视域下的译介模式研究,将译介效果的好坏作为评价传播成功与否的标准,决定在文本译介的过程中选择何种译者模式、翻译何种文本、运用何种译介方法和传播渠道才能迎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从而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中国文学想要“走出去”首先是语言文字上的沟通,选择合适的译者将中国文学翻译成外文是关键一步,在翻译行为所涉及的各个关节中,译者处于主体性地位。[4]合适的译者模式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决定因素之一。何为译者模式?译者模式即确定谁来翻译,谁是翻译的主体。翻译界对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译者模式研究大体分为汉学家翻译模式、中英文双语作家翻译模式、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模式和中国译者翻译模式。[5]国际图书市场对于前三种模式翻译的文学作品还是比较认可的,比如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的译介,刘宇昆对刘慈欣作品的翻译。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要想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作品应该和母语为英语的读者的英文信息符号系统即语言的地道性、语言的文化规范性、语言的组织方式等一致”[6]。所以,中国文学外译的译者模式应该以精通目的语的译者为主,这样既能保证传受双方的信息符号系统一致,又能有效提高译文在目的语国家的接受度。

二、译者模式的构建要素

传播学认为,传播主体若和传播受众同属相似的语言文化场域,“自己人”效应在提高信息可接受度上就会相应提高。[7]此外,传播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传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8]因此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译者,最好来源目的语国家,要有一定的翻译、写作实力与社会影响力。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译者主体的来源及社会形象;二是译者主体的能动性,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走好中国文学外译的第一步。

(一)译者的来源地及社会影响力

《三体》能得到西方读者的认可,译者刘宇昆功不可没。获得雨果奖的是英文版《三体》系列的第一部,由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刘宇昆的《手中纸,心中爱》获得了雨果奖、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奖,小说《物哀》获得2013雨果奖最佳短篇故事奖。除了创作科幻小说外,刘宇昆还担当了中国科幻作家对外交流的桥梁,从事科幻小说的翻译工作,其译作《丽江的鱼儿们》荣获2012年度世界“科幻奇幻翻译家”。权威部门的认可为刘宇昆打开了知名度,科幻作家的身份无疑使《三体》英文版吸引更多海外市场的目光。作为一名获得如此殊荣的科幻作家,无论从语言质量还是专业素养来说,都是翻译《三体》的不二人选。在美国专业书评网站Goodreads的750条书评里,translation共出现了247次,Ken Liu和translator共出现了268次,读者对作品的评价约有一半提及刘宇昆的翻译,读者普遍反映他的译文自然、流畅,同时又保留了原著的语言风格。就是这样的高水平译者,确保了《三体》在国外取得的成就并得到海外读者的认可。

(二)译者翻译的主观能动性

曾多次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的科幻小说家金·斯坦利·罗宾逊评价刘宇昆优秀的翻译将中国人的宇宙观清晰流畅地体现了出来,增加了读者阅读的乐趣,使作品读来既有熟悉感又有陌生感[9],之所以译本会有这样的效果,在于译者双重的文化身份。刘宇昆作为美籍华人,了解中国的文学传统、文化心理,阅读原作时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对其进行发掘与分析,能将词汇、句子、篇章、语境的微观与文化的宏观层面相结合对文本进行深入把握。同时他也深谙中西文化在语言、审美、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目的语国家的接受环境与读者接受,只有基于西方文化心理、文化体系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文本,才会得到目的语国家读者的接受。

刘宇昆所采用的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一方面使西方读者接受了刘慈欣的《三体》,肯定了这部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在国外扩大了《三体》的读者群;另一方面又能让西方读者体验到与众不同的中国文化内涵,激发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翻译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平衡归化与异化的关系,找到既能吸引读者对文本的热爱又能激发读者对异域文化产生兴趣的平衡点确实很难把握,这样的译者需要既精通两国的语言,又熟悉两国的文化差异,同时能够了解读者的阅读诉求。刘宇昆显然对这两方面处理得非常完美。来自亚马逊网最佳500评论者之一的加加林认为《三体》的“译作翻译得相当流畅,增加了许多有用的背景、脚注,本书是非常传统的硬科幻小说,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设定”,[10]这个评论包含了三点信息:第一,译作读起来流畅,说明译者以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需求为目的,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读者接受文本并肯定了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二,运用必要的背景说明或脚注,说明译者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增加了作品的陌生化效果,从而激发读者对异域文化的兴趣;第三,成功地将中国科幻文学推出国门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和历史,让国外读者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刘宇昆对翻译有着很清晰地认识: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应该不是一读就感觉是英语写的,应该给读者一种奇妙和陌生的感觉,一种有别于英语读者原有的思考模式和观点的感觉。[11]《三体》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故事中的人物、历史背景、文化意象或多或少具有中国特色,一旦翻译成英文,涉及到的翻译问题是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新文化。刘宇昆认为,翻译过程中,读者和故事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空间,每个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文本也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这就是翻译的神奇之处。所以,翻译在保持作家本意的基础上,又会不断产生新的阐释以适应新的语境。[12]

三、文学外译的目的与译者模式的选择

中国译界对外国文学“走进来”的研究目前已经相对成熟,对于翻译主体以及翻译策略与方法都提出了相对全面而统一的认识,但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路,考虑得还不够深刻。如何最大程度吸引西方读者兴趣从而推进中国文学在西方的接受,选择合适的译者无疑是首要条件。胡安江在2010年《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与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者模式为“中国经历、中文天赋、中学底蕴以及中国情谊”[13],而后在2012年《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中完善了有关译者模式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最佳译者模式即是建立西方汉学家和中国本土译者合作的译者模式[14],这对于庞大的中国文学外译工程的确是比较现实的做法。笔者也同样认同汉学家译者模式或中英双语作家以及汉学家与中国学者相结合的翻译模式,但在这里笔者要指出的一点就是:中国文学外译之路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呈现本国或本民族的形象和精神风貌”确实是文学传播的目的,但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文学“走出去”来说,首先要以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为出发点,以便在西方目的语的文化语境下推介受读者欢迎的优秀中国作家的作品。只有接受,才能推介,有了推介,才有推广和传播,每一步都需要选择不同的译者模式完成不同时期的任务。在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的接受阶段,要打破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强势文化心理和根深的文学偏见,尊重目的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并满足其阅读期待才是最重要目的,而这任务就首先落在那些具有中国情结、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文字功底,同时精通目的语以及了解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译者身上。只有他们,才能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多个主体的对话与协商中进行翻译,并积极调动自己的能力、学识、智慧等去与各要素进行协商与交流,从而使西方读者接受中国文学作品,“中西合璧”的译者模式才能真正付诸实践。

四、结论

译者模式的选择是中国文学传播的基本保证。译者自身能力的高低,翻译时采用的翻译方法,以及遇到不同文化意象所采取的处理手法,决定了外国读者对原作的认识、理解、欣赏、认同和接受程度。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三体》英译本在海外的成功译介告诉我们,选择优秀的翻译人才是中国文学外译的首要条件,是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促进中国文学世界化的核心力量。优秀的翻译人才除了拥有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必须具有深刻的文化见解和切身的创作经验。《三体》英译本的译者模式为更多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提供了借鉴作用,也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汪庆华.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翻译策略选择——以《红楼梦》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2015,(3):100-104.

[2][6]胡艳.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介主体模式——以寒山诗和《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成功译介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4):64.

[3]鲍晓英.“中学西传”之译介模式研究——以寒山诗在美国的成功译介为例[J].外国语,2014,(1):65-71.

[4][14]胡安江,胡晨飞.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4):55-61.

[5]李平,黄慧.中国文学走出去——汉籍英译模式研究[J].现代语文,2013,(11):143-145.

[7]刘安洪,谢柯.传播学视域下的旅游翻译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9]黄唯唯.《三体》的英译研究——让中国式科幻走向世界[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9):125-128.

[10]Kilgore Gagarin.Opening salvo top notch Science Fiction Series.2014-9-22.https://www.amazon.com/Three-Body-Problem-CiXin-Liu/dp/0765377063.

[11][12]刘宇昆.《三体》译者刘宇昆谈翻译[EB/OL].http://tiandaoedu.com/tdsj/652245.html.2015-08-27.

[13]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6):12.

H059

A

1671-6469(2017)-06-0057-04

2017-06-20

2017年皖西学院校级重点项目“传播学视域下《三体》英译本的译介模式研究”(WXSK201705)

姜培培(1982-),女,安徽六安人,硕士,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译介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