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翁 晖 姚晓菲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黄治西域诗整理与研究
翁 晖 姚晓菲*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黄治于道光十八年随兄遣戍乌鲁木齐,共计创作西域诗61题189首。其西域诗按照题材内容大致分为三类:吟咏西域风景及民俗、怀念内地亲友和记叙乌鲁木齐幕府文人群体的文学活动与交往。这些诗作是我们研究道光时期乌鲁木齐幕府及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
黄治;西域诗;《今樵诗存》;黄濬
道光时期的乌鲁木齐诗坛诗歌创作繁荣,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黄濬黄治兄弟。黄濬(1779—1866),字睿人,号壶舟、壶道人,晚号四素老人,台州太平(今浙江温岭)人,道光二年进士。有诗集《壶舟诗存》、文集《壶舟文存》、诗话《倚剑诗谭》等传世。黄治(1800—1850)①,字台人,一字福林,号琴曹、今樵,台州太平(今浙江温岭)人,廪贡生。有诗集《今樵诗存》、杂剧《雁书记》《玉簪记》、传奇《蝶归楼》传世。
道光十八年,黄濬因事遣戍乌鲁木齐,定罪十年。其时,清政府规定发往乌鲁木齐年逾六十的废员家属可陪同②。故原在京师的黄治接到家信后赶赴江右,以兄老将万里随行,孝悌之举,在整个西域流放史上实为罕见③。
黄治因既不是官员,又不是遣员的特殊身份,其人及其作品缺乏西域诗研究者的关注,诸如《历代西域诗钞》《清代西域诗辑注》诗歌选本及《清代西域诗研究》研究专著均未提及黄治的西域诗,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黄治的西域诗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期补西域诗整体研究之阙,不当之处,恭请方家指正。
黄治一生创作的诗歌均按照创作时间先后顺序被收录在《今樵诗存》里,《今樵诗存》8卷目前仅见太平金韶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均藏。该版亦以影印本形式被收录在《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06册,本文的西域诗即录此本。西域诗的选取标准则采纳星汉先生在《清代西域诗辑注》前言中提出的观点:“本书据《嘉庆重修一统志·新疆统部》的区划,东界以星星峡为限;故凡星星峡以西之诗作,皆在辑录范围”[1]以此为标准,黄治《今樵诗存》中卷五《和陶诗室吟稿上》、卷六《和陶诗室吟稿下》《卍云斋集》和卷七《图南录》收录的西域诗数量为59题181首。另,《两浙輶轩续录》收录1题1首《今樵诗存》所不载的《琦统帅琛招同豫榷使堃云观察麟宴集水磨沟》[2]。又,黄濬《壶舟诗存》卷十《塞春词,次今樵韵》后附今樵原唱1题8首[3],故黄治西域诗的总数为61题190首。
布衣身份的黄治在已知的西域诗创作的诗人中显得尤为独特,他在西域的七年时光里入幕吉木萨尔和昌吉,却不废吟咏,其西域诗的题材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吟咏西域风景及民俗。自乾隆朝收复新疆后,处于边远地区的新疆成为了新的流放地。流放文人自内地发往西域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艰苦跋涉,他们一方面借创作诗歌打发时间,另一方面,面对迥于内地的自然风光,诗人们大多在其作品里吟咏西域的风景以抒发对这片新收复领土的自豪之情。黄治也不例外,跨入新疆境内即一诗吟咏一地自然风光及风土人情。诸如《奇台县》一诗,记叙西域人民生产生活风貌,甚为典型,兹录如下:
重城楼堞奇台县,匝地炊烟近万家。
远嶂尚遗千载雪,春风未见一枝花。
村民上市求瓜种,官马沿郊觅草芽。
繁剧何入夸卧理,黄绸被暖放朝衙[4]。
其余诗作无不体现天下一统后边疆生活的安定与富庶,如:“鸣骹谁氏子,盘马意萧闲”(《宜禾县》),“山川寥落处,驱马若为情”(《乌兔水》),“樽前听唱升平曲,白简愁他到尔曹”(《木垒河》),“无限承平乐,军台断夕烽”(《阜康县》),“太平侯尉通中外,更见皇华候馆开”(《古牧地》)[4]。
清政府通过对新疆的治理,使之处于和平稳定之局势。黄治的诗歌以写实的笔法描摹西域生产生活之景,向我们还原此期西域的社会风貌。
对于西域少数民族外貌则有“此部异诸回,厥类久宾服。主者封郡王,衣冠近吾族”(《哈密》)的描写。黄治亦有描绘维吾尔族舞蹈的长诗《委囊歌》,“委囊”又作“韦囊”、“围浪”、“偎囊”是维吾尔语跳舞的汉译。此诗记叙了守备窦某令士兵效仿南路各城宴集时维吾尔族女子跳舞的场景。反映的正是道光中期各民族交往融洽,文化互动影响之盛。
清政府自乾隆中叶收复新疆,通过制定政策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到道光中叶,边疆安定,生活富庶。因此,黄治的西域诗作透露出的是大一统心态,丝毫未见痛苦之羁愁,抑或是“西出阳关”的慨叹。
第二,怀念内地亲友。尽管西域生活安定太平,诗人在岁暮还是不由得产生思念之情,创作《岁暮怀人诗》1题28首,这组诗前均有小序,交代所怀之人的名字、籍贯及作者与友人交往之事宜。所怀之人多是谈诗论艺的朋友,亦有自己的老师、学生、家仆,等。
这一类型诗歌体例统一,首联描述所怀之人的特征,中间两联,用典巧妙,多有佳句,试举三例,以窥全豹:“词人老矣张三影,花事萧然黄四娘”“香草美人不似锦,蕊珠仙子梦如云”“大抵梦隍难得鹿,也应弹铗叹无鱼”[4]。
纵观这一组诗,记述友朋交往之情谊,感情上真挚、细腻,艺术性较高,在其作品中独树一帜。
第三,记叙乌鲁木齐幕府文人群体的文学活动与交往。这是黄治西域诗中数量最多且最有价值的部分。道光时期乌鲁木齐幕府文人群体包括驻乌官员和遣戍废员,驻乌官员多为满族,文化水平普遍偏高,雅好文墨;遣戍废员多是内地文化素养较高的文官。记载道光时期乌垣的笔记《红山碎叶》亦可证:“近日轮台能诗者,惟惠诗塘都护、图桥观察及成辑轩刺史,皆白山籍来宦乌垣。”[5]这一幕府文人群体,首先在乌鲁木齐知州成瑞的主持下成立了“定舫诗社”,展开一系列诗学活动④。除了诗社的诗学活动外,他们还在重要节日、节气里集会并创作诗歌。通过黄治的诗歌,我们得知,立春日成瑞招饮,清明日幕府文人集体出东郊游览,还在包括雷氏水榭、水墨沟等处宴集。幕府文人经历这一系列诗学活动,不仅促进他们之间的友情,而且在诗歌唱和中精进诗艺,共同繁荣乌鲁木齐诗坛,足以表明此期乌垣不仅社会安定太平、经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亦有长足的进步。
黄治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个人的生活,诸如卜居、应人字画、生病、就馆昌吉等均入诗,而且还有大量的诗歌是与幕府文人交往的次韵诗。黄治与驻乌官员交往甚密,迪化直隶州知州成瑞与黄氏昆仲交好,仅就黄濬市宅迪城一事,黄治次韵其兄及成瑞作诗2题8首。道光二十五年,黄治即将返回内地,作《轮台留别》云“分司爱士开筵侍,刺史能诗击钵催”诗下注曰:“谓成辑轩刺史。”成瑞给兄弟俩送行并赋诗,黄治次韵以答⑤。由此可见幕府文人间感情之深厚。其余如都统惠吉、参府穆隆阿、观察云麟等亦与黄治交往唱和。
黄治还与林则徐有过交往,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三年抵达乌垣,作为令人敬仰的前朝廷重臣,受到了乌垣大小官员的拜访。林则徐被黄治随兄远戍的孝悌之举打动,对幕僚身份的黄治青眼有加,到伊犁后还给在昌吉县幕的黄治写信⑥。道光二十四年黄治以诗为林则徐祝寿。从林则徐的日记中,还可得知,道光二十五年正月他们还曾有过短暂的碰面⑦。
黄治西域诗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反映鸦片战争的诗作,例如庚子年所作的《岁暮书怀》(其三):
自来属国奉王灵,蜩沸鸱张事未经。海邑孤悬烽火急,阵云低压血风腥。
可怜赤子遭何劫,谁为天王讨不庭。愁绝乡关兵燹近,东南消息转沉冥。
岛夷闻更逞狂图,畿辅潜窥计亦愚。表里山河皆险要,拜飏廊庙有訏谟。
明知螳臂当车灭,但恐鸿嗸集泽呼。于国于家心两系,玉关搔首倍踟蹰。[6]
“海邑”句下自注“英咭唎由海道入寇定海”,“岛夷”句下注曰:“英咭唎又窥天津”,这是作者首次描写英国的入侵,随着战火的蔓延,黄治次年仍创作《岁暮杂感,次丙申都门旧作韵》,在诗作里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关怀,既有“长缨倘遂终军请,介胄何辞向戟门”(其二)为国效力的请愿与“会听建章传捷报,熙然共庆太平年”(其四)对战胜入侵的美好祝愿,又有“欲挽狂澜谁假手,奋飞不得借孤翰”(其五)的无奈和“辜负圣明糜国帑,歼除妖孽是何年”(其四)的担忧,无一不体现黄治持续关注国家大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江南文人用诗歌创作来表白心迹的不胜枚举,黄治虽一介布衣,又远在相对安宁和平的边塞,但他仍不忘国家的安危,以诗言志。诗歌侧面反映的是,西域虽远在边隅,消息亦通达,亦可见此次战役影响之深远。黄治代表的普通文人能够关心国事,体现了知识分子担忧祖国命运,愿为国效力的社会责任感。这些诗作也是清代西域诗中独特的部分,同时凸显了西域诗题材内容的多样性。
黄治在抵达西域之前以舌耕为生,创作颇受好评的杂剧与传奇,故他的西域诗较同期创作者艺术性上略胜一筹,同时他又以亲历者的身份创作纪实性强的西域诗。赖于黄治西域诗的保存,我们可以还原此期乌垣幕府文人的诗学活动。道光中期乌鲁木齐幕府诗歌创作乃是清一代最为繁荣之期,其成就是西域诗发展与繁荣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作为当地文化最高水平的代表——幕府文化活动,是清政府在武功统一后,文治渐次发展的体现,可以看做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正反馈。总之,通过黄治的西域诗,我们可以了解道光时期乌鲁木齐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包含的史料价值不容忽视。
注释:
①诸如刘世德《黄濬与黄治——清代戏曲家考论之一》称“黄治的卒年,目前还无法确知”;《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06册《今樵诗存》小传云黄治“生于嘉庆五年(1800),卒年不详,道光二十八年(1848)尚在世。”等均无法考证出黄治卒年。黄治先于其兄去世,黄濬《三弟今樵传》载:“……次年庚戌,……以五月十二日,终于正寝,享年五十有一。”((清)黄濬撰.吴小谦,王敬,肖红飞整理.壶舟文存[M].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14:111.)据此可知黄治卒于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
②光绪《大清会典事例》载:“例应发往乌鲁木齐等处人犯内,除伊妻实系残废笃疾,或年逾六十,及该犯父母老病应留侍养者,取具地方官切实印结,准其免佥外,其余一概佥妻发配,如有情愿携带子女者,一体官为资送;其军流内改发乌鲁木齐等处犯人,有情愿携带妻子者,亦一并官为资送。”卷七百二十八,刑部,名例律,流囚家属。黄濬已年逾六十,其独子于道光十七年溺亡,故黄治承担服侍兄长之责,随兄遣戍西域。
③阅《温岭凤山黄氏宗谱》卷1世系图可知,黄濬生父为黄茂育;黄治生父为黄茂贶,他俩均出继给黄际明。黄际明卒于嘉庆乙丑年,时黄濬二十七岁,黄治五岁。黄濬于黄治实有养育教育之恩,故兄弟俩感情深厚,此时黄濬年迈又将远戍,黄治主动放弃自己的功名,随兄出关。《唐故曹州离狐县丞盖府君墓志铭》亦记录唐代盖蕃随兄远戍高昌的事迹,详参孟宪实,刘玉峰[J].〈盖蕃墓志〉与唐太宗西州移民.新疆地方志.1993:4.
④参见吴华峰.道光年间乌鲁木齐“定舫诗社”钩沉[J].西域研究.2011,(3),125-130.
⑤成瑞《黄壶舟明府奉诏赐还,行将携乃弟今樵买车东进,六年聚首,不禁依依,爰赋长篇赠别》,《薜荔山庄诗文稿》,道光二十四年刻本,卷一,四十九叶正至叶背。黄治《成辑轩刺史(瑞)送行诗至倚装,次韵即以言别》载《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0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24.
⑥全信如下:《致黄福林》“阳关西出,同调难逢。乃因伯淮而得季江,见和仲而知同叔,缘虽暌于捧襼,心已切于推襟。昨接瑶华,猥叨瑑饰,并以前此军门说项,幕府推袁,既作崔骃却聘之书,复为季重感知之语。识鸰原之谊笃,怀鹗荐以心惭。比惟今樵先生研席清佳,履祺绥吉。常华名屋,仍金玉之联吟;文杏成林,更刀圭之却疾。伫见双环连珏,并辔东归,不禁延首云山,遥为心祝也。弟伊江跧伏,炉扇载更,因衰病之侵寻,委情怀于灰槁,惟有藉诗文以引睡,煨糜粥以养疴,打头屋里光阴,折脚铛边生活,殊无足为爱我者告慰耳。兹乘人便,泐此复候近祺。敬璧㧑谦,不一。”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3646.
⑦林则徐《乙已日记》记:“(正月)初五日……黄壶舟自红庙来,其弟今樵(福林)在县幕中,亦来见,遂留与南坡同饭”“初六日……南坡、壶舟先行,今樵别去”。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2:4726.
[1]星汉.清代西域诗辑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2.
[2]潘衍桐辑.两浙輶轩续录[M].续修四库全书(册168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7-38.
[3]黄濬.壶舟诗存[M].温州图书馆藏咸丰六年刻本,卷十,十一叶背至十二叶正.
[4][6]黄治.今樵诗存[M].清代诗文集汇编(册60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97-698.
[5]黄濬.红山碎叶[M].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18).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710-711.
I206.5
A
1671-6469(2017)-01-0029-04
2016-07-22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黄治西域诗整理与研究”(ZYW2015001)研究成果。
翁晖(1992-),男,福建武夷山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清代西域文学文献。
姚晓菲(1975-),女,北京平谷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