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开胜 刘 皓 唐 慧 张 忠
(1.石河子大学科技处/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2.石河子大学图书馆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现状及其社会责任实现的探析
王开胜1刘 皓2唐 慧1张 忠1
(1.石河子大学科技处/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2.石河子大学图书馆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目前我国新闻出版单位正经历着转企改制阶段。其不仅要进行物质生产,实现经济效益,还有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本文就其转企改制的背景和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其社会责任及其实现进行了探讨。
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社会责任
194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 R·哈钦斯担任主席的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自由和负责的报刊》报告中最先提出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论”,主张先前的新闻自由应受社会制约。1956年,美国新闻传播学者撰写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以“社会责任理论”对媒体的社会责任作了系统阐述[1]。目前,欧洲大多数国家新闻协会有着自己的媒体“问责机制”的专题介绍。显然,欧美国家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观念和理论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2-3]。
在我国,新闻出版在文化产业领域中最具意识形态的特性,该领域的企业不仅生产新闻出版物等物质产品,还传播我国各领域最新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因而其有着较为特殊的社会责任。目前,对这些新闻出版单位来说,“转企改制”是“脱胎换骨”的转变。本文对其转企改制的背景和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其社会责任进行探讨。
1)“转企改制”背景
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我国政府对文化组织和文化机构具有绝对的控制和支配力,同时,政府又给予其约束和保护,不断地对文化行业进行了大量资源注入,从而造成其资源配置低效、组织激励不足等制度性设计缺陷,从而将其变为了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的机构[4-5]。
当前,我国在文化体制、结构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不进一步促进文化发展,那么我们不但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应有的市场占有率,而且无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我们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推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6]。
2)“转企改制”现状
我国新闻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作为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2003年开展改革试点以来,除了新疆、西藏等个别地区,绝大部分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已同集团或总社分家,做到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实现了由管直属单位向管社会转变、由出版向管出版转变[7]。截至 2009年 7月,182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中,除前期已完成转企改制的 28家以及保留事业体制的出版社外,今年(2008年)将有 101家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其余 47家出版社将于 2010年底前完成转企改制工作;268家地方出版社于 2009年底前完成转企改制工作[8]。其中,清华大学出版社等 19家高校出版社于 2007年成为转企改制试点单位,带动一批高校出版社积极要求进行转企改制工作。全国有上千种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40多家报业集团实现事企分开,面向市场经营[9-10]。
伴随着我国新闻出版单位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一些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躲避崇高、消解神圣、推御责任,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11]。
然而,在我国,作为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意识形态特性的新闻出版部分,其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还是传播我国各领域最新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其企业责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属性:
1)政治性
“文化因其本身的意识形态特征。使得文化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具有其政治性、敏感性。”[12]。2006年 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13]。显然,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政治性和复杂性。相应地,文化体制改革也就不能脱离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进程相协同。
因此,新闻出版业要服务大局,服务党和国家的主体任务。这也是由新闻出版的性质和属性所决定的。
2)文化性
新闻出版服务于社会直接生产力的发展或间接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政治上层建筑所要求的,也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延续性所要求的。
新闻出版企业的文化宣传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新闻出版单位在改制后,真正走向了市场、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但新闻出版单位必须以正确的导向,出版大量各类出版物,来丰富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各阶层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道德性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环境责任三者的有机统一。
新闻出版企业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新闻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而新闻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是否能在正确的方向上积极推动新闻出版企业生产高水平的作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则取决于其是否关注出版企业社会责任。
针对我国新闻出版单位改制前的复杂背景,如果要将其所负有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必须积极创新各种管理机制,通过创新来转变理念、利用现有资源、建设队伍,同时,结合当前其体制改革“从面上推开向纵深发展”的要求,从而逐步将改制工作明确化、细化。
1)有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地位不明确[14],而新闻出版企业的法规和规范中未涉及到社会责任的条款。因此,保证改制为企业的新闻出版单位正常运转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对出版企业的行业管理。一方面,依靠制度保证出版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要弱化或取消出版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15];同时,政府部门应着手建立既有效又灵活的管理机制和法律规定,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这是“转企改制”后我国新闻出版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障。这也是新闻出版企业管理机制的核心,是确保其它社会责任实现的基础。
通过法律和机制,对政府在文化产业中的调控和市场监督作用和职能进行明确和规范,使其在不干扰新闻出版企业合法的市场运作情况下,能够在宏观上引导和规范新闻出版工作者的道德、行为以及新闻出版的发展方向,整个新闻出版市场行为的规范可确保整个行业的正确发展,使生产者生产出科学、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大众文化需求。
2)有效监督机制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主导下,我国部分新闻出版单位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出现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显然违背了社会主义新闻出版的政治方向和新闻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消费者(大众)对新闻出版单位存在信赖程度,这是一种市场型的选择性信任,其对新闻出版单位而言则是“社会责任”[16]。消费者运动是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推力[17]。然而,我国目前对新闻出版企业真正缺乏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在大众和其它新闻媒体对其生产过程中不良行为或后果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对转企改制后的我国新闻出版单位和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改进进行监督,这也是对新闻出版法律法规是否能有效实施的一种有力手段和方法。
3)引导和扶持机制的建立
我国出版单位的逐步“企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让其感到困惑的问题。此时,就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应对新闻出版单位发展方向进行适度引导,使其在坚定政治方向的基础上,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18]。
新闻出版总署将通过政策、制度、投入、监督等措施,保障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健康顺利进行[19]。这些措施对其树立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正确的态度,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也对整个新闻出版行业具有树立模范和典型的作用,从而对整个行业走上良性循环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新闻出版单位的扶持力度,扶持一批重点新闻出版单位,以培养和增强转企改制后西部地区新闻出版的活力和实力。目前,以扶持经济、社会、文化相对发展欠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出版的‘东风工程’正从新疆开始,逐步扩大到少数民族的五个自治区和部分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20];同时,努力树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形象,将其重点放在突出西部独特的人文地理及地域文化,努力打造全国最好的人文地理类品牌期刊;另外,在学术期刊的发展上给予必要的扶持,以使其更好的承载地方科研成果,突出地域特色。
新闻出版单位扶持机制的建立,将使转制后的新闻出版企业更加坚定政治方向,进一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生产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可以进一步巩固西部的社会稳定。
[1][2]Leonardo Becchetti,Stefania Di Giacomo.Damiano Pinnacchio.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perfor mance:evidence from a panel ofUS listed companies[J].Applied Economics,2008,40(5),541-567.
[3]杨德威.欧洲的"媒体问责制"[J].中国记者,2003,(12):26-27.
[4]傅才武,陈庚.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一个宏观分析框架[J].2009,(2):105-115.
[5]王覃刚.中国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逻辑及障碍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7(3):15-21.
[6]王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意义[J].福州党校学报,2008,(3):52-54.
[7][8][9]邬书林.加快进度推动出版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J].出版发行研究,2008,(5):5-12.
[10]姜小玲,李君娜.上海完成出版单位转企改制 32家获批进行清产核资.http://media.people.com.cn/.2009-09-29.
[11]禹建强.中国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J].新闻与写作,2004,(12):24-26.
[12]韩永进.新的文化自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253.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1-13.
[14]龚国钧.论企业的社会责任[J].江西商论,2004,(2):3-6.
[15]范恒山.出版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企业化[J].传媒,2004,(6):13.
[16]尚邵湘.新闻出版业改革及面临的问题[J].今传媒,2009,(1):26-28.
[17]董霞.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消费者调查[J].管理与财富,2009,(1):34-35.
[18]王海云.论出版企业社会效益[J].经济体制改革,2005,(11),90-92.
[19]刘声.http://news.xinhuanet.com/.2009-04-07.
[20]隋笑飞,谭晶晶.我国出版社转企改制今年全面完成.http://www.xinhuanet.com/.2010-03-04.
G239.22
A
1671-6469(2010)05-0066-03
2010-08-26
石河子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项目(RWSK09-Y55)
王开胜 (1974-),男,安徽安庆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编辑学。
(责任编辑:代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