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研究——以株洲地区高校为例

时间:2024-04-24

刘国联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株洲 412000)

引 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高校积极开展各种走进乡村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体现了个人价值,找到了人生目标,已经成为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文明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面临的机遇,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一)各学校志愿服务项目雷同率高,项目多样化与差异化不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团中央开发了一系列志愿服务项目,比如,大学生支教、关爱农民工子女、西部计划、阳光助残、节水护水行动等。暑假期间,各高校按照团中央和团省委有关文件要求,从中选择部分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导致各学校选择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大部分甚至全部相同,有的地方假期接待不同学校的好几支志愿服务队,开展的服务项目、内容都差不多。同时,由于活动经费不足,志愿服务组织选择的服务地点也是高校附近,真正需要志愿服务的边远贫困地区得不到支持,最终造成志愿服务资源浪费过大,也给服务对象带来心理和接待等方面的困扰。

(二)学生志愿服务能力不足,无法提供满足群众和社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服务

大学生志愿者局限于书本知识,社会经验不足,专业和技能单一,对于群众和社会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无法提供服务,也缺少专业培训,不能提供对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要求较高的志愿服务项目。这种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与社会的广泛服务需求严重不匹配,最终导致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没地方去,而社会又需要大量有效的志愿服务。

(三)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存在管理多部门、注册多平台和规范登记少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郑军认为,“越来越多的部门、行业、群团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但是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而且各层级、各地方均有志愿者注册平台,数据和系统普遍不能共享兼容,缺乏整合。大多数志愿服务组织没有办公场所,打游击式地开展活动,缺乏规范化的组织和管理”。因此,乡村志愿服务需求不知道对接部门,不知道信息推送平台,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既不知道哪些乡村需要志愿服务,也不知道乡村需要何种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组织派遣大学生志愿者就没有针对性。

(四)对志愿者的激励保障政策较少,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缺乏保护

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提升自身能力,体现自身价值,但同时也希望获得荣誉及社会的认可等。当前,高校对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大,负责部门校团委调动资源的能力有限,开展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不高,开发志愿服务项目的级别较低,支持志愿服务的激励政策、保障措施和合法权益等制度缺乏,同时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少,在媒体上宣传报道大学生志愿服务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

(一)《志愿服务条例》等文件的出台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

我国的志愿服务作为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是长期开展的学雷锋活动的发展和延续。近年来,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比较活跃,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2008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开始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志愿服务活动。2014年,又发布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向经常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016年出台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明确发展和壮大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志愿服务组织管理。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志愿服务条例》,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了志愿服务活动,保障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明确了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2021年,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2.0版正式上线,为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广大社会公众、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伍提供更优质的信息化服务。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助力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二)社会志愿服务氛围的营造激发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忱

中国志愿服务网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实名注册志愿者2.06亿,志愿团体总数99万个,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上发布的志愿服务项目571万余个,记录的志愿服务时间达27亿小时。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大型事件的带动下,志愿服务成就有目共睹,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无私奉献和主动作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做出了积极贡献,***总书记多次称赞志愿者真情奉献不辞辛劳。在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中,都有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其中,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激励广大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创造了发展机遇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指明了方向,描绘好了战略蓝图。湖南省“十四五”规划从发展精细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五个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株洲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前列,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争当示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地方乡村建设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施展才华、提升能力、展现价值的机会。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一)推进民生需求与志愿服务项目精准对接

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各地群众和社会需求信息,以及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等都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发布,实现需求和服务精准对接。志愿服务组织能够根据需求事先与志愿服务对象沟通协调,并且有针对性地挑选大学生志愿者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实现了挑选志愿者精准、志愿服务活动精准,提高了志愿服务效能,真正锻炼了志愿者的能力,也实现了志愿者自身的价值,解决了服务对象的问题。

(二)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要搭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培训平台,制定和完善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培训工作体系,各地各行业都要积极开展各类乡村振兴志愿者培训活动和志愿服务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和水平。要组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培训师资队伍,开发培训课程,建立志愿服务培训考核评价体系,针对大学生志愿者可能不在同一所学校的情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培训模式,对培训合格的大学生志愿者发放培训合格证书。针对不同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大学生志愿者,使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在服务过程中切实得到提升。

(三)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确保志愿服务高质量

要建立和完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将志愿服务作为一门课程写进课程体系、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志愿服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明确开展学期、学时和学分要求,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学校在经费安排、师资配备、服务项目、计划安排、责任分工等方面统筹考虑,做到活动内容可执行、活动步骤可检查、活动效果可评估。要建立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信息报告、监督检查和激励奖励制度。学校要督促检查每一个学生将个人信息填入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在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求志愿服务组织在每次志愿服务活动后,将志愿服务完成情况、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参与的志愿者等内容及时详细地登记在系统中;学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志愿服务课程可以评定成绩并且获得相应学分,同时按年度评选优秀志愿者进行奖励。媒体要加强宣传报道和正面引导,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服务氛围,鼓励和号召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当中。

(四)强化高校党委在志愿服务中的领导地位

当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校园内的教学育人代替不了实践育人,而志愿服务工作则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由校团委承担,校团委要具体负责志愿服务的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等,由于志愿服务既与学生管理有关又与专业相关,是个系统工程,实际上校团委在实施过程中力不从心又达不到效果。***总书记曾经说过,“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学校无论把志愿服务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都不为过。高校党委应在志愿服务中起核心作用,一方面要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统筹安排,另一方面各部门全面配合,各负其责,形成高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校团委具体实施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