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中建一局集团第五建筑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4
龙泉首府项目位于山东枣庄市滕州市龙泉北路。地下部分由一体化地下车库将11 栋高层住宅楼和1 座会所共12 栋楼连接为一个整体。
由于地库(基础)上方建有楼房的部位沉降要大于无上部建筑部位,所以沉降后浇带要在主楼完工以后才封闭。完工后的地库顶板将填满厚1.5 m的土做成绿化顶。
出现裂缝的地下室柱(P5、M5)位于5#、6#楼之间,在地库外围西侧,均为400 mm×400 mm的钢筋混凝土柱。这2 根柱在拆模时便发现裂缝,走向与水平方向成60°角。随着时间推移,裂缝不断增宽。在拆模后的3 个月,裂缝最宽达5~6 mm,此后裂缝无明显发展。
图1 地下车库局部平面
图2 裂缝柱位置及状况
柱P5、M5均位于地库凹入边的拐角处,结构相同。其X方向全高(3.60 m)受厚300 mm的地库外墙约束,Y方向受墙高2.40 m、厚300 mm外墙约束。柱上部, -X方向有400 mm×900 mm的梁。两柱下方的基础厚500 mm、其余部分的底板厚250 mm。综上所述,柱周边的构件均为厚大的混凝土构件。当这些周边构件的收缩、膨胀产生的应力应变达到极限值时,将在结构最薄弱处开裂释放应力[1-4]。
由于柱P5,M5所在位置上部的建筑荷载与施工荷载较小,而且与主楼相距较远并隔有后浇带,故不会受到主楼沉降的影响。其开裂原因分析时可首先排除竖向荷载,需要讨论的是横向荷载的方向:是单向还是双向水平力、有无弯矩破坏因素。据文献可知,横向荷载与弯矩破坏通常在地震破坏试验中有体现。Yoshimura & Tsumura在一篇国际会议论文中描述了一个短柱剪力破换的试验,即在柱顶Y方向施加一个恒定的水平约束以及水平的防扭转约束,然后在Y方向施加水平力,直至破坏;其剪力破坏裂缝与本项目的很相似(图3、图4)。Yoshimura & Tsumura 的试验还发现:Y方向的约束力越大,X方向的抗剪越差;轴向约束小,X方向的抗剪越弱。
图3 柱M5效果图
图4 Yoshimura & Tsumura 的剪力破换试验的效果图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本项目中的柱P5、M5的轴向(Z方向)约束小,Y方向约束大,使得X方向的抗剪能力差。其次,外墙的高差也造成了薄弱环节:一段650 mm的短柱特别容易受剪力破坏。
除了结构因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自身体积变化造成的应力也是开裂的重要原因。柱P5、 M5所在区域施工在12月初进行,其上主梁宽400 mm、深900 mm,水化热较大,且库壁周边部件都是较大的混凝土构件,更不易散热。再者地库主梁配筋量大,柱顶节点处钢筋尤为密集,钢的比热约为0.46 J/(g·℃),而混凝土比热约为0.9~1.0 J/(g·℃),所以,在混凝土早龄期的升温阶段中,钢筋的升温要比包裹其的混凝土快,温升造成的主梁膨胀在柱顶施加X方向应力,造成了柱的剪力裂缝。
柱P5、M5所在区域施工结束后,天气逐渐转暖,昼夜温差带来的胀缩、混凝土的收缩使得裂纹有所发展。在龄期2 个月之后体积变化趋小,不再对结构构成威胁。
修复工作在应力基本释放完毕后进行。此前,技术人员在发现裂缝的柱顶设置了观测点,记录其位移。经观察,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底,柱P5、M5的观测点水平方向位移了4 mm,至6月,观测点水平方向位移仍然维持在5 mm以内,裂纹也没有继续增宽。在观测期间,柱P5、M5所在位置被隔离,无施工荷载。
在观测证实柱P5、M5的裂缝发展稳定之后,工作人员设置了临时支撑开始修补。首先剔除开裂面的混凝土保护层,用金刚钻在暴露的柱表面凿上凹凸的肌理。然后围绕着柱布置纵向加固钢筋(图5),环绕纵筋再布置箍筋,箍筋端部植入原有墙体内。在原柱表面刷表面剂,然后围绕钢筋笼支模,注入C50混凝土(原柱为C40混凝土);加固后的柱截面增大到650 mm ×650 mm。
图5 柱加固钢筋布置示意
2个柱子在进行了加固处理之后情况稳定。此后的半年多,经跟踪观测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
1)柱P5、M5的原设计有些强梁弱柱,我们认为强柱弱梁更合理,因此加固时将柱的截面适当放大、加强。
2)考虑到周边构件对柱的约束大,且分布不对称:Y方向柱全高有约束;X方向与柱相接的外墙又比柱矮(从墙顶到梁底有一段区间在X方向无约束,形成了一段短柱),柱顶-X方向又有一条大尺寸主梁。此处短柱处于内力矛盾之交结点,极易受剪力破坏,建议设计加强[5,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