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 格
基于居民与游客双重体验的旅游开发思路——以扬州古巷为例
王 格
(扬州职业大学旅游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要确保游客和旅游地居民的双重体验。扬州古巷历史街区对游客和居民具有双重的体验价值,双方在环境、权益、文化三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体验冲突。持续提升双方共同体验,在促进旅游发展和推动城市建设等方面有重要意义,需构建“共识、共存、共享、共赢”的旅游开发思路。
旅游体验;冲突;扬州古巷;开发思路
扬州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园林、古建、文博、遗址等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成为扬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如何做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成为扬州这座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其中,对扬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成为城市发展和旅游转型的重要内容。扬州古城历史街区大致可划分为东关街、湾子街、仁丰里和南河下四个区域,其中古巷是历史街区的重要脉络,大大小小的古巷构成了历史街区的的重要元素,成为扬州古城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扬州古城至今生活着大量的居民,基于历史、地理、交通和经济等多种因素,他们还保留着与当代城市化生活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古城古巷的独特魅力也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走入古巷,体验独特的建筑文化、历史遗存和民俗风情。扬州古巷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封闭式景区,它既是生活场所,又是旅游区域,在扬州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全域旅游时代下的重要实践。游客追求游览体验,而居民关注居住体验,双方不可避免的要发生相关的社会交往行为,相互之间的交流、文化认同、价值判定、权益增减等多方面,成为影响双方共同体验所指向的核心要素。本文正是基于双方互动过程中的冲突与平衡,寻求提升双方共同体验的旅游开发策略。
关于旅游体验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呈不断增多的趋势,其中绝大多数是站在游客视角,从感知角度来研究旅游地带给游客的体验和感受,包括体验价值、体验类型、体验化产品开发、体验式营销等。对旅游地居民的体验研究相对较少,仅有少量的相关研究是关于旅游开发对旅游地居民的影响,较少提及居民体验的概念。以旅游发展为背景,旅游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双重体验的重要形式。近年来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旅游增权方面的研究,是近年来对旅游地居民体验研究的热点,增权是旅游地居民最为关注和在乎的体验。黄颖以永顺“老司城”为例,研究了社区居民在经济增权、政治增权、文化增权和心理增权等几个方面的旅游发展参与状况,[1]并据此提出了应对旅游增权过程中消极表现的策略。任盈盈等以扬州东关街历史街区为例,以社区旅游增权为视角,分析了扬州东关街的商业架构、经营特点和去权行为,以此为基础提出旅游发展的路径。[2]应该说,增权体验是旅游地居民在旅游发展背景下最为直接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相关的研究对旅游增权的含义和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并结合具体的旅游地进行了实践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需要关注的是,不同旅游地由于历史及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居民对旅游增权的体验也存在着一些差别,这需要针对具体案例进行细致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总结出不同类型旅游地居民增权体验取向。
关于旅游开发对居民生活环境影响,也是关于旅游地居民体验研究的重要视角和内容。张婷娟等以屯溪老街为例,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出发,研究了旅游发展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认为屯溪老街居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感知评价高于负面的评价,居民对旅游发展持积极支持态度。[3]徐小波、吴必虎以扬州“双东”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认为旅游发展对该区域的居民存在较大影响,居民围绕生活质量和旅游支持性形成旅游发展态度淡漠型、生活环境较满意——较支持旅游发展型、很满意生活——很支持旅游发展三类亚群。[4]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来看,旅游开发导致的生活环境变化对居民的影响是直接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体验都会受到直接影响,居住环境体验是旅游地居民最为关注的体验之一,旅游开发带来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一方面也成为旅游开发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同时要注意到,旅游发展的影响是长期存在的,且具有动态性,居民的态度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是值得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内容。
旅游开发背景下居民与游客在文化、情感、价值认同等方面的相互体验和影响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邱慧等以屯溪老街为例,从地方认知、地方依恋感、地方行为意向三个维度对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行为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建议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继续挖掘老街特色传统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习俗,向旅游者展现老街的整体魅力。[5]王雅君等以迪尔凯姆的情感团结理论为基础,以福建永定洪坑土楼群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居民对旅游者的感受、居民与旅游者的共同信念、共同行为和互动情况,探索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以及两者之间的情感团结程度,分析居民和旅游者情感团结的形成机制。[6]伍锡论从原真性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的背景下,居民与游客建立相互协调可续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的意义,提出基于认同的保护理念、探讨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和建立有效支撑的保护机制。[7]居民与游客的文化沟通和情感交流是旅游体验的高级形式,也是居民居住体验的内在需求,对这方面的研究有助构建和谐的旅游关系,在推动城市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方面有重要意义。难点在于,如何把相关的研究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居民主体的角色变迁、信息化冲击等因素对居民态度的影响。总的来说,对旅游地居民与旅游者的关系的研究在今后将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开发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领域。
扬州拥有2 500多年的建城史,许多建筑都在历史长河中逐步消散而仅存一些遗迹,位于现市中心一带的明清古城历经不断的修葺和翻建,被很好地保存和传承下来。早在明清时期,扬州就“巷城”之称,扬州古巷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居住功能和旅游功能。现存的扬州古巷主要分布在汶河路以东、泰州路以西、盐阜路以南、南通路以北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在这片区域内,分布着600多条特色各异的古巷。这些古巷优雅古老,充满着浪漫的气息,青砖条石见证着岁月的流逝,记录着许多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蜿蜒曲折的小巷盘绕在古城各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和扬州的现代城市建设交相辉映,形成了扬州特有的城市景观。
吉尔莫根据消费者的参与程度与环境因素将体验分为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和审美体验四种类型,[8]结合有关旅游体验研究理论和扬州古巷旅游资源特点的实际情况,从定性角度出发,扬州古巷的体验价值在这四个方面也有较好的体现。扬州古巷具有原生态的扬州美食,可感受历史悠久的沐浴文化,能欣赏到大量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建筑空间形式让游客能体验小巷的独特风情,这些都能满足游客的娱乐体验。扬州古巷名人辈出,至今有大量的名人故居,小巷里很多地方发生的历史事件、名人事迹至今流传。通过考察历史遗址,了解扬州历史,感受历史厚重,这些能带给游客较好的教育体验。扬州古巷里生活着大量的居民,他们保留的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狭小空间里呈现出独特的建筑艺术,有的居民在小小的庭院里打造出微缩园林景观,反映出古巷居民独有的艺术情结和生活方式,古巷旅游能感受市井生活百态,具有较好的审美体验。走进古巷,仿佛进入了历史里的旧时光,告别城市的喧嚣,体会小巷幽静,体会古人诗作里的韵味,体味人生智慧,进行一次忘我的心灵之旅,这正是给了游客极好的遁世体验。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看,作者通过对游客进行调研,结合因子分析的方法,认为扬州古巷的旅游体验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化与教育体验、审美与娱乐体验、服务与环境体验、社交与情感体验四个方面。[9]
目前扬州古巷城区有十余万常住居民,整体上表现为平均年龄偏大、收入不高、劳动技能单一等特点。扬州古巷作为一种特殊的居住空间和区域,在发挥日常居住功能和社交情感维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研发现,古巷居民绝大多数是“老扬州”,在此生活时间较长,对古巷的生活场景和周围环境非常熟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古巷居住氛围和体验依赖越重。古巷居民的居住体验,一方面表现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如不用爬楼梯、周围环境安静、有独自的院落空间等,这些都是当前城市化背景下独有的居住体验。同时,古巷居民对于熟悉的邻里关系、传统的生活方式有较重的依赖,对于年龄偏大的人群来说,情感上的满足和体验更是非常难得,与外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给古巷居民心里上一定的安全感。古巷居民在自己的空间里营造一个小天地,坚守着现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基因,在居住的现实空间和自我精神追求中寻求融合生存之道。从整体上看,扬州古巷给居民的体验主要表现为独特的居住空间体验、和谐的邻里情感体验以及遁世的精神体验等方面。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古巷居民对居住体验追求也不断提高,如居民一方面渴望居住环境能得到改善,包括加快水电气、交通道路、休闲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也渴望在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获得权益的提升,同时生活环境的安全和隐私也能得到有效保障。旅游活动的开展,居民与游客的体验就产生了一定的冲突,见图1。只有清晰认识到这种冲突,才能在对立中寻求统一,继而探寻提升双方共同体验的发展路径。
图1 扬州古巷居民与游客体验冲突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古巷这类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颇为复杂的形势,无论是城市管理部门还是古巷居民,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扬州古巷位于扬州城市的中心位置,古巷的居民呈现出老龄化、中低收入群体较多、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单一等特点。[10]在旅游浪潮袭来时,扬州古巷生态格局也逐步发生改变。政府对古巷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相关规划,确立了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思路。基于保护前提的有序开发理念,与部分古巷居民期望通过大规模革新式开发的愿望不太一致,但大多数居民对此持认可态度,认为扬州古巷作为这座城市的重要历史遗存和文化景观将长期存在。大多数居民期待借旅游开发的机遇让古巷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如困扰古巷居民的老旧房屋修缮、道路改造、居民用水、公共厕所、公园建设等。从游客角度来说,他们对古巷的旅游体验追求之一就是古巷的原真性,包括有形的建筑、道路、空间布局以及无形的居民生活方式等,居民期待的环境改造与游客追求的原真性体验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同时,古巷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城市空间和居民集聚地,游客可以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出入,这无形中对古巷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构成一定影响。古巷居民中老年人居多,长期习惯了安静的环境、熟悉的周围事物和人物,外来游客的不断进入,在一定程度上让这些居民原有的生活规律受到影响。游客对古巷旅游体验充满好奇,会开展主动询问、拍照记录、主动交流、分享传播等形式,无形中也对古巷居民的生活常态构成一定冲击。不少居民会担心无限制的游客进入也会带来治安方面的不安定因素,对居民的隐私保护也构成一定影响。
古巷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人,在时代变迁和旅游开发的背景下,其态度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这种旅游开发会带给居民哪些增权体验。在对旅游开发的态度权衡中,居民对自身权益的增减方面最为关注。居民如果觉得古巷旅游开发可以在增加自身经济收入方面有所改善,提升居民的生活体验,那么对旅游开发的态度会保持积极的一面。[11]古巷居民中从事商业活动的群体对经济增权体验尤为在乎,从调研结果来看,古巷大多数居民从事的商业活动以微型经营为主,如小卖部、小吃店、杂货店、修理店、理发店、足疗店、水果店等,以附近居民为主要顾客。古巷旅游的开展带来更多的人流,有助于增加这些商铺收入,提高居民的经济增权体验,而对于那些仅仅居住在该区域但并未从事商业活动的群体来说,这方面的体验就无法获得。游客在旅游中的需求要通过相应的服务主体来提供,古巷中原本存在的商业主体承担了这一功能。由于供给的局限性,也可能会带来物价上涨、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对游客来说会牵涉到旅游成本增加和旅游体验下降的问题。对本土居民来说会受到旅游发展的“外部不经济性”影响,导致经济权益的下降,认为旅游发展只是让少数人得到了益处,继而影响社区居民的和谐关系及居民对游客的态度。除此之外,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意见能否得到重视,居民能否有效地参与到旅游开发决策中去,这是居民心理和社会增权方面的重要体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会表现在实际旅游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上,对旅游发展的意见最终也会反映到对游客的态度上。古巷旅游的开发,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增权体验,居民才能在实践中对旅游发展和旅游者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和支持,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的旅游关系。
对于扬州这座城市而言,古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对于古巷的居民而言,这里是他们的物质和精神家园。在城市化进程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古巷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存,其传承的文化和情感价值尤为珍贵。古巷大多数居民对历史街区有较重的情感依赖,习惯传统的邻里关系,对附近的历史典故、人名和地名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古巷大多数居民对传统的坚守多于对现代的渴望,其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传统文化及历史因素影响较重。与此相反,古巷游客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年龄、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千差万别,他们来到古巷后,基于自己的理解会对古巷形成相应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在特定的情况会形成较大冲突。如居民对于古巷历史的自豪感会面临游客淡然的解读,居民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会被游客认为是与现代社会脱节,居民的热情与好客被游客认为是别有用心的企图……这种文化冲突的最后往往是居民以消极的方式来对待游客。居民作为古巷的主人,是精神家园和情感文化的守护者,而游客仅仅是过客,因此居民最后会改变与游客交流的方式,游客与居民的融入会形成障碍,游客的旅游体验则会大大下降。居民愿意看到游客对其所在的区域进行积极向上的审美和欣赏,对居民的自豪感有强烈的认同,给予古巷居民的传统观念和习俗足够的尊重,这也正是和谐旅游关系和文明旅游的实践表现,但在实际的旅游活动中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居民与游客在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冲突,这也正体现了古巷承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古巷居民的体验与游客的旅游体验相互影响,同时也互相促进,在冲突和对立之上,双方也存在着融合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古巷在变,古巷里的人也在变,这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而这种变化的出发点是基于对游客和居民双方体验提升,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古巷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载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将承担着居住、旅游、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功能。从根本上说,只有符合居民利益、满足游客需求和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策略,才能让扬州古巷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坚守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满足居民和游客双重体验,同时也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共存—共享—共赢”的开发思路。
“共识”理念是指通过相应的措施,引导游客和居民在古巷旅游发展上的共同认知,形成旅游发展的理念和基础。居民对自身的居住环境怀有极深的感情,对这类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街区怀有自豪感,这不仅是居民个人的情感,也是这座城市的市民基于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应有的情感,保护历史街区和古巷不仅是居民的责任,也是扬州这座城市全体市民和游客共同的责任。作为游客,理应对旅游地的文化遗产、景观、建筑等旅游资源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这不仅是游客自身提升旅游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家倡导文明旅游和全民素质提升背景下每个游客应有的表现。共识的构建还表现在双方对古巷旅游发展的积极意义认知、旅游和谐关系的认同、居民与游客关系的维护、古巷文化保护与传承等多个方面。旅游发展的浪潮不可避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古巷必然要迎接游客的到来,作为居民来说不必过于拘泥传统思维,要顺应历史潮流,消极对抗不如积极应对,通过旅游发展来感知时代变迁,这正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重要表现。而对于游客的行为,一方面依赖于大环境下游客素质的自我提升,另一方面扬州的旅游主管部门和古巷所在的社区要有意识的开展相关活动,对游客的行为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提醒。强化古巷游览与其他类型景区游览的区别,客观上也有利于游客约束在古巷里的相关行为,只有在合理的约束和控制下,同时不违背人们的基本需求和体验,构建古巷旅游发展相关原则和思路的共同理念,双方的体验才会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古巷居民作为街区里的常住者,很在意自己生活环境是否得到改善,也包括自己在意的某些环境因素是否能得到保留和传承。作为居民来说,其本身就面临着“变与不变”的矛盾,环境的提升可能会让一些居民看到不愿意变化的事物也会发生改变。比如传统的社会交往行为的改变、邻里文化的转淡、居民之间利益的冲突等。作为游客来说,进入古巷旅游会与古巷居民形成短期的共存局面;而对居民来说,与陌生的游客共存是一项长期的无法避免的局面,和谐的共存环境氛围就成为提升双方体验的重要因素。相互走近却又保持距离,这是人际社交中和谐交往的一种原则,在古巷居民和游客之间,同样适用。[12]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游客的进入给予理解,不给旅游活动设置障碍和阻力;游客不主动打扰和侵犯居民的日常行为。作为在古巷里开展相关经营活动的居民来说,对游客的态度则应更加积极,他们与游客之间的交流机会更多,他们的行为影响着游客对古巷的印象,因此这类居民也更多地肩负着维护古巷和谐氛围的责任。对游客来说,要清楚了解古巷人文和生态结构的多元化,对居民的空间和隐私要给予足够尊重,对商户等经营业态要理解,尊重和理解是共存的基础。同时,当地的社区部门要通过相关的方式,引导居民在经济、心理、决策参与等方面的增权提升,尤其是那些没有参与经营活动的居民,要让他们在心理增权方面得到更多的体验。比如主动征询对旅游开发的意见、思路,开展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调研游客对古巷旅游感知和评价,使得双方基于古巷这个共同的对象,实现意愿的充分表达,实现在空间和情感上的和谐共存。
近年来,共享经济的理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在旅游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实践。从旅游活动的形式来看,其本身就是一种共享模式,大量的游客共同享用一个景区、一场演出或者一种服务,游客消费的本质是一个体验过程,而不是旅游产品本身的所有权。古巷这类历史街区兼具居住和旅游双重功能,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共享属性,和其他封闭的景区不同,古巷历史街区是开放性旅游地,没有门票和围栏,实际上是把整个区域当做一个旅游地,这也正是全域旅游时代下扬州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表现。古巷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和积极影响,要让游客和居民都能享受到。对古巷的历史文化深度挖掘,进行多维度的展示,让古巷居民受到感染和影响,让游客从中获得更多的教育和文化体验。通过对历史街区的相关改造,在不破坏古巷的文化肌理、空间和文脉的基础上,对一些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如居民用水、卫生设施、口袋公园、公共设施等,既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居住体验,同时也为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13]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开发相应平台,实现居民和游客在平台上的对接,实现多种交流方式、提供多样式的服务等。让居民感受到旅游开发带来的商业机遇,积极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游客获得体验和服务,居民获得利益和回报,共享旅游开发的大平台,有助于稳定居民和游客双方和谐的旅游关系。
古巷历史街区的旅游发展,最终是要实现居民、游客和城市的共赢,居民通过旅游发展实现经济、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增权,游客通过古巷旅游增加旅游体验,满足旅游需求,扬州这座城市可以让历史文化和建筑遗址得到更好的保留和传承。只有通过理顺三方的需求,通过搭建基于“共识”、“共存”、“共享”的机制,在充分提升居民和游客的体验基础上,为古城的宝贵遗产寻求一条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路径。居民是城市的主人,游客是城市的客人,他们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也是古城变迁的见证者,他们共同构成的旅游关系成为当下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正逐步进入旅游大众化时代,每个游客都是某个地方的主人,同时古巷的居民也会成为其他地方的游客,旅游地居民与游客的深层和广泛互动已是不可缺少的社会现象。作为扬州古巷,除了会面临着不同地域背景下的游客和居民互动关系外,还会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对话,而这些也正是当前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无论是居民还是游客,经济利益和旅游需求要关注,情感交流和社交体验同样重要,文化交流和融合、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发扬、生态文明的建设和传播,都是在旅游时代下居民、游客和城市“共赢”的紧迫任务和持续目标。
[1] 黄颖. 民族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增权研究[D]. 吉首:吉首大学, 2016: 36-38.
[2] 任盈盈, 叶华, 张卓. 社区旅游增权视角下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思考——以扬州市“双东”历史街区为例[J]. 现代商业, 2014(16): 63-64.
[3] 张婷娟, 朱红兵. 旅游发展对历史街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1): 214-216.
[4] 徐小波, 吴必虎.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与居民生活环境发展研究——以扬州“双东”历史街区为例[J]. 人文地理, 2013(6): 133-141.
[5] 邱慧, 周强, 赵宁曦, 等. 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地方感差异分析——以黄山屯溪老街为例[J]. 人文地理, 2012(6): 151-157.
[6] 王雅君, 林翠生, 蔡晨沁. 基于迪尔凯姆情感团结理论的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研究——以福建永定洪坑土楼群为例[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6(1): 83-88.
[7] 伍锡论. 机遇与冲突: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生活原真性保护研究[D]. 苏州: 苏州科技学院, 2008: 45-47.
[8] 李晓琴. 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项目设计与实证研究[J]. 人文地理, 2007(3): 69-72.
[9] 王格, 赵金霞. 基于游客感知的扬州古巷旅游体验价值研究[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1): 39-43.
[10] 吕凯, 祁百颖. 扬州历史街区微型经营的特征研究[J]. 规划师, 2013(4): 81-85.
[11] 王娟. 浅析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公众参与——以扬州东关街为例[J]. 改革与开放, 2009(6): 98-99.
[12] 彭丹. 旅游体验研究新视角:旅游者互动的社会关系研究[J]. 旅游学刊, 2013(10): 89-96.
[13] 张孔生. 扬州名城保护添护身符[N]. 扬州日报, 2016-02-02(B01).
(责任编校:彭 萍)
Exploring Resident-tourist Dual Experiential Idea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Yangzhou old-Alley
WANG Ge
(Department of Tourism, Yangzhou Pot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China)
The dual satisfaction of tourists and residents needs to be assured in th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old-alley historical district in Yangzhou presents the experiential values for both tourists and residents. The significant experiential conflicts exist in regards of th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on the dual satisfaction of tourists and residents are of important impacts on regional tourism prosperous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us the “consensus, coexistence, sharing and mutual benefit” policy should be put forward in place to guide tourism industry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tourist experience; conflicts; Yangzhou old alley; development ideas
F 590.3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7.03.008
2096-059X(2017)03–0042–06
2017-04-08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SJD630095);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旅游管理及在线运营服务)建设项目(苏教高〔2012〕23号)
王格(1984-),男,四川剑阁人,讲师,经济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