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常州乡村老街保护与发展探析

时间:2024-08-31

王 浩



常州乡村老街保护与发展探析

王浩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213147)

常州乡村老街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也面临格局和风貌环境遭到破坏、保护资金匮乏、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等问题。对其保护坚持整体性、原真性、功能多样性等原则,学习上海的“新天地”、桐乡“乌镇”、北京“南池子”等地的保护模式,完善保护法规,提升民众参与度,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保护资金投入,深入挖掘老街文化资源,实施老街文化品牌战略。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文化品牌

乡村老街是乡村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包括历史建筑、街巷格局、建筑风貌等。乡村老街具有明显的历史纪念性、文脉继承性以及艺术价值,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些乡村老街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常州乡村老街为例,分析其保护价值,探讨乡村老街保护与发展模式。

一、常州乡村老街概况及其价值

(一)常州乡村老街概况

据有关部门统计,常州现存30多条乡村老街,根据格局和建筑的保存状况、规模大小及各类文化遗存的保留情况,可分为以下3类:

第一类老街巷格局保存基本完整、建筑保存质量较好的老街,如焦溪老街、万绥老街等,这些乡村老街保存条件较好,可以进行重点保护。

第二类老街巷格局大致清晰明确,建筑保存质量一般,如湖塘老街、西夏墅老街等,这些老街经过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改造,有望恢复其往日繁华景象。

第三类老街巷格局不明显,建筑保存质量较差,如牛塘老街、卜弋老街、厚余老街等,这些乡村老街作为历史的见证,需要经过环境整治,从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二)常州乡村老街的价值

1. 历史价值

常州大部分乡村老街历史悠久,保存着重要历史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据统计,常州的乡村老街拥有20余处省、市级文保单位,70余处市级历史建筑。如焦溪乡村老街现存明清、民国时期老房子800间左右,三元桥、青龙桥、中市桥、咸安桥等4处为市级文保单位;魏村乡村老街已有500年历史,现存有邮局旧址、中药店旧址、理发店、照相馆旧址等多处市级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对研究建筑史具有一定价值,见表1。

2. 文化价值

常州乡村老街不光保存了历史建筑、文保单位、古迹遗存等大量物质文化遗产,还承载着民俗礼俗、风土人情、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社会文化底蕴,表现出当地居民的文化涵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不仅反映着居民的生活状态,也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对于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3. 美学价值

常州大多数乡村老街拥有比较完整的建筑,这些建筑构造各异,类型丰富,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如鸣凰老街的民居一般为砖木结构,黑瓦白墙,具有江南水乡建筑特色;杨桥老街的牧斋院建筑规模、形制保存完整,是典型的江南民宅院落,也是常州乡土建筑的代表作;礼嘉老街的双桥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双桥首尾相接的单孔古石桥,这些建筑都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表1 常州乡村老街市级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例举

二、常州乡村老街保护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一)常州乡村老街保护现状

2009年常州市政府制定《常州市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和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规划》,对杨桥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区范围进行了界定,对保护区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有明确规定,并制定了保护要求及措施。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焦溪古村落,常州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常州市焦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焦溪老街也列入保护规划。

2014年常州市政府制定《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提出对湖塘老街、横山桥老街、湟里老街、西夏墅老街、青城老街、礼嘉老街、三河口老街等7处乡村老街进行保护。[1]

(二)常州乡村老街保护面临的问题

虽然政府在乡村老街保护中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常州在乡村老街的保护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1. 乡村老街格局和风貌环境遭到破坏。乡村老街现存的明清、民国时期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超过建筑使用年限,再加上受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建筑白墙黑瓦风化严重,木结构破损、腐朽,很多房屋已经变成危、旧房。有的居民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将原来的老房子拆除重建,破坏了一些建筑的原始风貌,这些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夹杂其中,不仅破坏了老街原有的格局和风貌环境,还破坏了老街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2. 乡村老街保护资金匮乏。随着国家对乡村老街价值的逐渐重视,老街的保护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保护老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地方政府的财力是难以为继的。尽管有的老街已经完成了保护规划方案,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被一再搁置。

3. 乡村老街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老街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建筑上,还体现在居民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上,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街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习俗以及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地方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取代,一些老街的民俗风情逐步被抛弃,传统的手工艺也由于缺乏继承人而面临失传。

三、常州乡村老街保护与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常州乡村老街保护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保护乡村老街不仅要保护建筑,整体街巷格局以及人文环境。应注重乡村老街整体保护,保持其格局的稳定性和完整性。[2]因此对乡村老街的整体保护就要对其整体构成的自然环境、文化内涵、传统习俗等进行保护,让老街的自然风貌与风俗人情和谐统一,使得历史风貌得以延续。

2. 原真性原则。乡村老街保护的原真性原则要求不仅要对其自然风貌、历史建筑、历史遗存等物质构成进行保护,还要对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进行保护。要维持老街原本风貌、原本的环境特征和空间形态,力求达到原真性的最大保护,使老街成为传递历史、延续历史的载体。

3. 功能多样性原则。乡村老街聚集着大量人群,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为乡村老街具有多样性的功能,才留着宜人的生活环境和浓厚的生活氛围。保护老街的传统特色,需要保持其多样化特点。乡村老街不同的建筑风格和不同功能相互共存,互为补充,形成独特的复合空间环境,彰显特色,增加吸引力。

(二)常州乡村老街的保护内容

根据常州乡村老街的具体现状,对它的保护可以分为物质形态保护与非物质形态保护。

1. 物质形态保护。乡村老街物质形态的保护内容包括街巷空间和建筑,反映着老街独有的特征形态,是老街文化的载体。

1)街巷空间。常州乡村老街呈现出不同的街巷空间:十字形:如魏村老街、小河老街。长条形:如孟城北街、孟城南街、万绥老街、湖塘老街。T字形:如西夏墅老街。L形:如奔牛老街、牛塘老街。井字形:横山桥老街。一字形:塘桥老街、青城老街。这些街巷空间是居民不同生活方式所形成的风貌的具体体现,要保护乡村老街原有的街巷空间,延续空间特色,可采用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保护其街巷空间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2)建筑。常州乡村老街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文保单位,不同类型的建筑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根据建筑的价值、保持状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对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在修缮、保养过程中要保持建筑原状,这些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需要保护其完整性、原真性;对建筑风貌与质量较好、构成乡村老街风貌的重要建筑,修缮时要保持原有风貌,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对内部进行改造;对与老街风貌不协调的新建筑,要予以拆除,根据原貌重建以前的建筑。

2. 非物质形态保护。乡村老街作为蕴含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的空间,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如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组织结构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保护乡村老街的非物质文化,延续其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强化乡村老街的历史价值。[3]

对万绥猴灯、杨桥庙会、锡剧等民俗文化,应该为其提供展示平台,定期举行一些民俗活动,让人们全面了解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对焦溪竹器制作技艺、横山桥百叶制作技艺等传统手工业,可以采取陈列和展示的方式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制作工艺展览馆,陈列与传统工艺相关的物品,展示其发展过程。

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类的民间文学是常州乡村老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奔牛老街有“高山流水遇知音”、“冲冠一怒为红颜”、嘉泽老街有“卧冰求鲤”、洛阳老街有“洛阳原名永安里”等传说。可以将这些故事发生的生活场景和人物采用雕塑或者画廊等形式,将其展现在乡村老街重要位置,形象再现传说。

3. 常州乡村老街保护与发展模式的选择。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把历史街区保护模式分为以下几种: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北京的“南池子”模式、苏州的“桐芳巷”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4]

1)上海“新天地”的模式。这一模式主张保留建筑外观,改善建筑内部,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常州奔牛老街现存东街、中街、横街、西街、南沿河等,多为清代和民国建筑。实施保护时可修复老街的旧建筑,根据不同功能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改造,变成商业街区,使之成为集商业、休闲、娱乐一体的历史街区。

2)桐乡的“乌镇”模式。采用全面保护的方法,保存街区的历史全貌。常州焦溪乡村老街形成于清朝和民国时,现存“一河、四桥、五街、十三弄”,保存有明清、民国时期老房子800多间。实施保护时可以将老街的古建筑进行修缮,不改变其内部功能,保持其原始风貌。

3)苏州“桐芳巷”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转让土地,进行商品房开发,除保留一栋具有特色的古建筑,其余全部拆除新建。[5]常州礼嘉老街上的礼嘉双桥是常州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双桥首尾相接的单孔古石桥,省级文保单位王氏宗祠具有徽派建筑特色,其他老建筑保存质量一般,多数为居民新建建筑。实施保护时可将礼嘉老街土地转让,进行商品房开发,保留礼嘉双桥和王氏宗祠,其他老建筑拆除,新建筑风格延续原有建筑风貌,在保护老街的同时也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

4)北京“南池子”模式。保留部分老建筑,按照原来建筑风格新建部分建筑,新老建筑和谐并存,是这一模式的特点。常州鸣凰老街沿河建造,保存着一些清、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实施保护时可以保存原有街巷的传统格局,拆除其他破旧建筑,在此基础上按照传统样式新建建筑,再现一个环境协调和谐的宜居乡村老街。

四、常州乡村老街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保护法规,明确管理制度

借助常州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契机,根据《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进一步完善关于乡村老街保护相关法规,制定一系列乡村老街保护条例,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责,编制乡村老街保护规划,组织乡村老街保护方面的专题研究,负责乡村老街申报历史文化街区工作等。

(二)加大乡村老街保护宣传力度,提升民众参与度

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乡村老街保护的重要性,举办一些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关于乡村老街保护宣传片,通过网络向公众发布。以举办展览、专题讲座、民俗文化节等方式提高民众对乡村老街、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

乡村老街的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吸纳民众参与其中,让民众参与乡村老街保护规划方案的制订,吸取他们的合理建议,使其真正转变成为乡村老街保护的主动参与者。

(三)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保护资金投入

多元化筹措乡村老街保护资金,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把保护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设立乡村老街保护专项基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创新乡村老街保护模式,可以借鉴苏州老街保护经验,允许老街居民以其所有的建筑、资金等入股参与老街保护和利用。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向社会集资,有效利用社会资金进行乡村老街保护。

(四)深入挖掘乡村老街文化资源,实施老街文化品牌战略

对乡村老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挖掘和利用,挖掘其内在的人文内涵、旅游文化资源内涵,彰显常州地域传统文化特色。[6]实施乡村老街文化品牌战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进行文化产业开发,发挥附加值的品牌效应。通过对乡村老街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商业功能、休闲功能的扩展,最终强化常州乡村老街文化产业的整体功能。

乡村老街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老街文化资源优势,将保护与传承有机结合,保持老街的人文气息,激发其生命力。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了城市的科学发展。

[1] 常州市规划局. 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 [EB/OL]. http://www.czghj.gov.cn/info/CZGHJ4899.html.

[2] 熊健, 葛幼松, 丁琼.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安丰古镇七里老街保护与发展研究[J]. 小城镇建设, 2008(2): 56-59.

[3] 田鹏许, 周云. 苏州陆慕老街柔性化保护开发方式探析[J]. 中国经贸导刊, 2015(2): 37-38.

[4] 阮仪三, 顾晓伟. 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J].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5): 1-6.

[5] 李世君. 历史街区环境改造模式研究——以上海新天地、苏州桐芳巷为例[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6] 王浩. 提升常州城市文化品质的路径与策略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 2014(11): 19-22.

Analysis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ld Street of the Countryside in Changzhou

WANG Hao

(Jiangsu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zhou, Jiangsu 213147, China)

The old street at the countryside of Changzhou is of the value of history, culture and aesthetics that would face the problems of damage of their original appearance. Due to short of fund the raditional culture will face to disappear.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we must do some work such as it is to deep dig the cultural resource,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the old street brand and to rais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local people. It must learn form the experience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New Heaven” in Shanghai, the “Wu Zhen” in Tongxiang, and “Nan Cizi’ in Beij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countryside; protection mode; cultural brand

(责任编校:贺常颖)

F292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6.007

2096-059X(2016)06–0027–04

2016-07-05

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重点资助项目(16SYA-046)

王浩(1981-),男,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文化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