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会展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为例

时间:2024-08-31

钱凤德,郑曦阳



我国“会展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为例

钱凤德,郑曦阳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南京 210000)

中国城市在发展会展业时往往将精力集中在场馆的大规模建设上,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会展城却反映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服务环境等具体问题对会展城建设的制约。城市综合交通环境的改善、导向系统的提升以及酒店住宿环境的配套等,都能促进会展城建设及会展产业的发展。

会展城;交通;导向系统;酒店分布

现代会展业在我国的发展只有区区几十年,但会展业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使得大量城市将会展城建设列为了城市中长期发展的目标之一,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会展产业的综合运营还缺乏系统认识,会展的概念往往只停留在商业博览会和会议的举办数量和频率上,而对会展城的认识也常常聚焦在规模宏大的会展会议中心,“会展城”的概念尚未有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会展城”主要指会展活动相对频繁的城市区域,其经济结构主要由酒店、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行业组成,总体上看是以会展为核心的经济集聚区。[1]而相比国外,会展城虽然也有相同的经济结构,但根本的不同点在于会展产业在城市中的占比已成为城市的主体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功能区,如国际会展名城汉诺威,其10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有60万平方米的土地与会展活动紧密相关,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会展城”。因此会展产业在城市中的比重差异乃是因为国内外会展城内涵的显著不同。

一、南京会展城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会展中心作为一个经济信息交流的平台,与本地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城市交通、环境、文化、社会、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密切相关。[2]而“会展之都”是我国近年来许多城市提出的发展目标,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层面再一次推动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早在2012年9月南京市委市政府便提出了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明确要求,此后围绕基础设施和会展活动的开发引进,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会展城建设成为南京城市综合发展的主要内容。

南京会展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成长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据《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南京紧随京、沪、穗等一线城市,展览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五。在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发布的“世界2013城市会议产业发展城市排名”中,南京在京、沪之后位列第三,成为国内举办国际性会议最多的城市,先后30多次荣膺“中国会展十大名城”、“中国会展品牌城市”、“中国十大影响力会展城市”、“最具魅力的会展城市”等荣誉称号。从以上数字看南京会展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从会展业发展的总体环境看,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一是京、沪等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建设规模增速更快,以上海为代表,其会展场馆设施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已数倍于南京,其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相对成熟的会展产业生态更是南京无法比拟的,即便与其它同类城市相比,南京会展场馆的建设规模也没有太大的优势(如表1所示);二是会展产业的集聚力,产业集聚力会极大影响会展产业的发展,如上海、苏州、杭州以其相对更近的位置优势已经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关系,特别是苏州,虽然在行政区域上隶属江苏,但其经济发展总量已超过南京,事实上会展业与上海的关系更加紧密;三是来自其它城市的竞争,“十二五”期间,中国有30多个城市将建设“会展之都”列为了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除一线城市外,其他如郑州、武汉、西安等也以其与南京相似的区域影响力在迅速发展,这些城市会展业的崛起同样对南京同会展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表1 我国重要会展城市场馆面积情况

(表格来源:根据2014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整理)

二、南京会展城建设的基础调研与总结

众所周知,会展产业的发展除了受政府宏观政策影响外,还与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与总体环境息息相关,基础配套主要表现在场馆周边的服务设施、城市交通以及酒店的合理分布等,为了进一步从微观层面了解南京会展产业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本研究对以上问题展开了基础调研。

图1 项目调研的对象及范围

(一)调研对象及范围

南京会展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原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和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以下简称国博中心)。根据南京会展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南京河西国博中心将是南京未来会展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因此本文将其作为此次调研的主要对象。另外根据公共出行者心理行为的相关研究结论,[3-4]本研究将其范围限定在了国博中心周边3公里以内,并依据道路分布情况将其整体划分为8个区(如图1所示)。

(二)基本情况调研

1. 交通便捷性

南京会展城交通便捷性问题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城际交通(主要指机场、火车站及公路交通枢纽)、市内交通(住宿地点至国博中心)以及展馆周边导视系统的规划建设情况。

首先,城际交通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A)机场出发:机场线→地铁1号线→地铁10号线→元通站步行3分钟到达;(B)南京南站出发:地铁1号线→地铁10号线元通站,出站后3分钟抵达;(C)南京站出发:地铁1号线新街口站换乘地铁2号线→元通站下车,出站后3分钟抵达。其次,为了解本区域内的交通便捷性,本研究随机选择了一次展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住处到国博中心的参会者绝大部分用时约30分钟(如图1)。撇开通行的绝对时间,从参会者的态度看,约有28%的人认为还行或可以接受,37%的人认为很近或挺近的,10%的人认为有点远,12%的人认为远,6%的人认为太远。总体而言有半数以上的人认为通行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再次从场馆周边导视系统看,周边导向系统的设置与形态设计相对比较临时,以国博中心为地标的永久性交通导视牌相对较少,附近公交站点同样也缺少通往国博中心的导向标识(见图2)。

图2 参展人员通行所用的绝对时间及态度

2. 停车场设施

停车场配套设施是衡量会展场馆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从初步的调研结果看,除国博中心配套的2 500个停车位外,其周边3公里范围内总计停车位约17 141个,2公里范围内约12 935个,1公里范围内只有约3 947个。(如图3所示),从实际使用情况看,这些停车场规模较小且相对分散,并不适于分流大型活动的停车需求。除了对停车位数的数量进行统计,本研究还对开车前往展会的人员者进行了随机访谈,其总体反应是停车难,当然除了车位的绝对数量外,还与城市的总体交通状况等更多因素有关。

图3 国博中心周边区相对临时的道路交通导向牌

3. 酒店分布合理性

长期以来评价会展城酒店配套的指标常集中在高端酒店而忽视中低端酒店的具体需求,而事实上不同级别与规模的展会对酒店配套也存在多元化的需求,国博中心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的酒店分布情况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见图4):1)国博中心周边地区高档星级酒店相对较多且分布集中,大部分在奥体中心与国博中心之间,而经济型酒店分布相对较远且更为分散,大部分位于场馆的外围区域;2)如果仅从酒店提供的床位数看(不计酒店的标准),场馆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房间数约528个,1~2公里范围内的房间数约2 016个,2~3公里范围内的房间数约1 008个,整体上比较合理地分布在了周边两公里以内的范围,比较有利于参展人员的住宿需求;3)从空间分布看,1、2、7区域的酒店分布相对比较集中,而3、4、5、6区域的酒店分布很少;4)从酒店消费水平与房间数量看,具不完全统计,如以200元人民币作为消费分界线的话,200元以上的房间大约2 432个,200元以下的房间数量约1 120个,中高档酒店的房间数量较一般经济型酒店高出大约一倍。

图5 国博中心周边地区酒店标准的分布情况

(三)调研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通过以上3方面的调研,其反应出的基本问题如下:

1. 城市交通便捷性。虽然南京各大交通枢纽距离南京国博中心的绝对距离并不远,但从各交通枢纽抵达国博中心仍然缺乏必要的直达交通(如公交和地铁),这对参展的外地人来讲,其便捷程度大打折扣。从调研情况看,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认为通行时间能够接受或较为便捷,但仍有近30%的人感觉较远或不够便捷,市内交通的便捷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场馆周边的导视系统虽然不同程度地设置了指示标牌,但其醒目程度、标牌质量和系统性仍存在较大问题。

2. 场馆周边停车设施。虽然国博中心在规划建设阶段已充分考虑到了停车需求,但对有着巨大人口基数的南京而言,2 000多个馆区内部停车位仍然不足,即使包括会展场馆周边的其它停车场,其总数仍然难以满足会展高峰期的停车需求,对于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为主要特征的会展活动而言,停车需求仍然是南京会展城基础环境改善提升的主要方面。

3. 酒店的配套与分布。虽然酒店配套相对比较完备,且消费等级也较为多样,但总体上看其分布过于集中,会给会展期间的城市总体交通带来较大压力;另外酒店的消费水平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虽然这与国博中心的高端定位保持一致,但大量布展及服务人员的住宿问题同样值得考虑,因为这会影响到整个会展活动的执行效率。

以上是对国博中心周边区域微观问题的调研与归纳,本着改善提升的基本原则,针对现已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思考如下应对策略。

三、南京会展业发展微观层面的基本对策

(一)民航、铁路运输发达,高速公路贯通的城市对会展参展商、客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5]

改善南京会展城的交通环境,当务之急是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与国博中心之间的直接联系。针对南京城市内部交通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建议在现有城市交通的大格局下,尽可能地调整和设置多种直达公共交通,加大各交通枢纽、城市区域内部与国博中心之间的联系,主要可从以下几点思考。

1. 改造现有的轨道交通,就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而言,地铁以其巨大的运载能力成为当前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相比会展业发展前沿的国家和城市,无论是汉诺威还是法兰克福,其均有直达的轨道交通与重要的交通枢纽相连,是否直达在通行效率和交通选择方面会带来很大影响。就南京目前轨道交通建设的情况看,可在现有轨道设施基础上进行局部增建与扩建,具体如在1号线天隆寺或软件大道站与10号线的小行站进行连接(见图5),从而实现以地铁方式由南京南站直达国博中心,同时可利用本段轨道增设南京南站和国博中心的专用停靠站,开设南京南站抵达国博中心的货物专列,进一步提高交通枢纽至会展中心的货物运输能力。

图6 南京南站与国博中心的轨道连接设想

2. 除了轨道交通,可以通过调整现有的公交巴士线路实现城际及市内交通的直达。通过对南京站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机场大巴线路适当调整,即可实现交通枢纽到国博中心的公交直达。再比如将由南京站开往国博中心方向的56路公交适当延伸,将终点站直接设在国博中心内部区域,调整129路公交的行车线路可实南京南站直达国博中心等,如此可以极大提升南京会展城的交通环境,也将对南京会展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二)加强场馆周边地区导视的规划建设

1. 改造场馆周边区域的导向识别系统。针对国博中心周边地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现状,可将国博中心定位为区域地标性建筑,在周围3公里范围设置较高密度的交通导向标识,特别是将现有的临时性标牌改造成相对永久的交通导向标识牌。在空间分布上形成具有连续性的完整系统,而不仅仅只在最近的地铁出口设置临时性导向标识。导向标识从地铁下车处起,分别在出站闸机、地面、出口、地面道路、交叉路口等处分别设置,让参会者在整个行走过程够轻松便捷地抵达国博中心场馆的核心区。

2. 理性规划设计场馆内外的导向标识。会展场馆包含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室外展览空间和室内空间三部分,导向标识系统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传统与数字智能导向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首先,重视传统导向标识系统的作用,在当前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传统物理性导向标识将逐渐被数字智能导向系统取代,但事实上正如有人预测“网上会展”取代“实体展会”的情况一样,实体展会在互联网时代非但没被取代,反而有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就传统标识而言,除了基本的导向功能外,还承载着传达城市文化的其他更多功能,另外从使用者的习惯看,至少目前人们仍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物理导向(包括以标牌为代表的直接导向和以建筑物和环境特征为代表的间接导向)。因此在数字智能导向技术发展过程中,仍不能忽视传统导向设施的作用和重要性。

其次,重视对传统导向系统的规划设计并不意味着排斥数字化智能导向系统中的研发与应用,相反应进一步鼓励将新型的数字智能技术应用到会展活动当中,将导向系统与会展信息系统整合,做到对会展活动中大数据的收集、管理与分析,将导向系统与整个展览活动看做一个整体。总之,无论数字智能还是传统导向系统,其根本是解决会展活动过程中与会人员的交通出行便捷性问题,并以此提升展会活动的总体执行效率。

(三)积极引导酒店业的发展与合理分布

从南京国博中心周边酒店分布的现状分析结果看,积极引导周边酒店的合理分布,创造更加优质的会展环境,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发挥国博中心的主导作用。目前南京国博中心配套的商务酒店和会议中心酒店,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大规模的会展住宿需求。在当前会展城总体所处的发展阶段,应以国博中心为主导,合作引进更多快捷连锁品牌酒店入住这一区域,以合作共赢的思路推动这一区域不同级别酒店的基础配套,待有足够多的会展活动支撑酒店业发展的时候,则可通过市场进行自发调节。

2. 加强政策层面的支持与引导。充分利用政府发展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具体可在会展业发展的核心区,以减免税收等其它方式,刺激鼓励不同标准的酒店入驻该区,特别是酒店分布相对较少的4、5、6区域(如图4),以此提升会展核心区的酒店服务水平和整体环境,更大程度地满足参展者的需求。

会展城市竞争力是其利用既有的会展资源发展会展业,通过提供有吸引力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形成的资源集聚力、产品供应力、价值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合力。[6]中国会展城的建设与发展与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一样正处于快速的上升期,其高速发展过程中还有大量需要面对的问题,会展城建设不仅指场馆本身的建设,更加重要的是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硬件及软件协同发展的系统环境,其中交通方式、停车设施、城市导向及酒店配套是会展城建设的核心问题,当然会展城的健康发展还离不开实体产业、人才服务以及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历史文化积淀、旅游名胜资源、魅力等因素。[7]而更加需要指出的是,会展城的建设与逐步完善,不能完全将其当做一个从无到有的新城进行规划建设,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以最少的投入提供会展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条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地将城市文化的传承与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因为会展业的综合属性决定了会展城的发展,绝不能仅是会展活动本身,而是多种产业的相互协同。

[1]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课题组. 关于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三期工程及南京会展城发展的研究报告[R]. 2014.01

[2] 蔡国峻. 浅谈城市会展中心规划设计发展需求——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5(2): 55-59

[3] 颜敏. 城市居民出行距离影响因素研究[D]. 重庆: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4]郭寒英. 基于出行者生理心理的城市客运交通出行行为研究[D]. 重庆: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5] 颜醒华, 俞舒君. 会展城市竞争力模糊层次关系评价[J]. 城市问题, 2007(3): 75-79.

[6] 程建林, 艾春玲. 会展经济发展、会展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功能提升[J]. 城市规划, 2008(10): 15-20.

[7] 李智玲, 王树兰. 世界城市背景下北京会展业的目标定位[J]. 城市问题, 2010(12): 34-38.

Problem and Solution of Metropols Exhibition: Taking Nanjing Internatioal Exhibition Centre as an Example

QIAN FengdeZHENG Xiyang

(College of Art & Design Nanjing Technolog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

As development of exhibition industry in China it would invest a great enthusiam on concentration on the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of exhibition hall. The construction of Nanjing International Expo Centre City reflects that urban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 environment etc. that would give influence to urban construction, The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would lead to lift hotel servic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Thus it will ur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hibition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es.

exhibition city; urban communication; guided direction system; hotel distribution

(责任编校:贺常颖)

F293.3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6.010

2096-059X(2016)06–0040–05

2016-09-01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D141)

钱凤德(1977-),男,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形象、艺术设计研究;郑曦阳(1968-),女,江苏南京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展示设计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