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余进军
论商丘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道德实践
余进军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丘 476100)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文化观,是为解决城市环境危机以实现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商丘作为文化古城,在生态城市建设上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建设生态城市需把握好人对自然的需求,科学认识生态道德在商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观念浓厚、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突出、政府高效廉洁、市民幸福和谐等方面着手,搞好宣传引导、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增强企业生态责任和市民生态道德意识,打造美丽商丘。
生态道德;生态城市;商丘
为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提高河南生态文明水平,河南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4月出台了《关于建设美丽河南的意见》,规划出美丽河南的远景目标。商丘作为“三商之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火文化之乡、庄子故里等古城文化,在生态城市建设上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对实现商丘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把商丘打造成为生态城市,有必要提高市民生态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
生态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表现出的功能关系。[1]生态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规律性。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表现为一种内在自我约束。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是基于人类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生态危机而产生的。与传统道德不同,传统道德调整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生态道德仅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它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也承认人和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它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作为自身原则。生态道德要求人们以伦理为视角,反思人类对自然的行为态度,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世界万物。生态道德是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改造、发展和建设的实践中,对自身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的一种自觉的反映形式和态度,是人们在对待自然环境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2]
生态道德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原则,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全人类性,即不分地域、民族种族和阶级,人类均要遵守;二是单向性,人类需向自然做出道德承诺,人类要有自觉、自省与自律意识,而自然不需向人类做出承诺;三是相对稳定性,当人类与自然保持相对平衡关系时,人类受到自然的报复就小。其原则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关系平等原则,人在自然面前没有特殊地位,是适应而不是改造;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每位公民都要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并尊重、关爱和保护自然,珍惜、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并有节制的谋求自身发展需求,以确保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环境美化。
商丘古称商、宋国、睢阳、归德府等,辖2区6县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7万km2,人口736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近年,市政府围绕“一言九鼎、实干兴商”这一目标做了大量工作,2010年商丘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4年荣获第一届最美中国符号品牌榜“最具文化底蕴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商丘要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乡镇特色突出、天蓝地绿、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生态城市,还需要做很多工作。生态城市是UNESCO在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中提出的新概念,又是21世纪人类理想的居住模式。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区域,也是城市、自然和人融合为一体所形成的共生互惠模式。生态城市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不仅要顺应自然,还要满足人类需求,在人与自然和谐中实现人和。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重视生态道德建设,培养市民生态环境意识,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
人类中心主义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人类是唯一具有利用、改造自然的高级动物,片面强调人的存在和自身价值,非人类中心主义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要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可见,非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是一致的,二者都把走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生态城市建设关系着商丘经济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要求商丘人树立生态道德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为此,商丘市政府遵循生态原则,积极推进城市道路扬尘防治、燃煤锅炉改造、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机动车尾气治理、秸秆焚烧整治,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打造生态农业、环保设备和环保产业以及再生资源等领域循环产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工业原料林、农田防护林、特色经济林等生态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和生态农业,做好梁园区草莓、虞城山药、夏邑食用菌、宁陵酥梨等特色农业搞做好豫东花卉、民权王公庄画虎村的绘画文化。注重商丘古城的保护和开发,着力打造“文化古城、生态古城”。启动商丘古城南湖清淤工程和应天书院、归德府衙恢复建设,加强汉梁文化园、商丘植物园和道路绿化建设,以弘扬生态道德文化,拓展生态城市精神的内涵。同时,生态城市建设也蕴含着生态公正,生态公正是指“在生态共同体中,人类应当合理地行使自己对待所有成员的环境义务,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4]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遵循生态公正原则,公正地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发挥自己应尽的义务,以维护它们的生存权利。妥善处理好城乡经济发展与整体生态环境的关系,“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切实遵循城市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基本准则。
解决生态问题不仅需要法律、科技和行政手段,还需要利用道德来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为此,要把握好人对自然的需求,科学认识生态道德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以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
(一)经济建设中的生态道德
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而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应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为根本尺度。[5]这要求政府大力倡导循环经济,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是生态道德在经济建设的核心体现。要实现绿色发展,就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和数量扩张带动,向服务产业、生态农业协同发展。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点。抑制高排放、高耗能产业增长。为此,商丘市政府遵循生态规律,加大环保投入和环保科技攻关,发展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工程设计等,发展果蔬、花卉等高效农业,加快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优质、特色农畜产品比重。依靠科技进步等办法提高农业效益,加深市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认识。
(二)政治建设中的生态道德
生态道德教育如果没有一种超越利益主体和协调统一的政治领导,很难取得成效。将生态道德教育作为政治建设的内容常抓不懈,逐步在各类学校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加强市委对生态道德建设的政治领导力,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确保生态文明政策有所创新。发挥市委主导作用,在商丘市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县区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加强市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力度,增加市县乡三级人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问责职能。人大要结合商丘特色,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每年重点议题进行研讨,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并进行跟踪服务,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改善商丘生态环境,打造宜居生态城市。
(三)文化建设中的生态道德
建立完善生态文明的文化制度,把生态道德观归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健全环境文化宣传教育和媒体宣传机制,深挖中原文化资源,以创新促发展;借鉴西方环境文化理念,搞好商丘古城宣传,切实把“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商丘古城打造成文化名片,借助全球华人寻根,挖掘中华姓氏、火文化、燧人故里等文化资源,让更多海外侨胞、宗亲社团走进古城、寻根谒祖,增强海内外华商的凝聚力。办好每两年一次的“国际华商节”,弘扬中华商业传统文化,挖掘商业文化内涵,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做好遗址保护、利用和开发;发展旅游乡镇,促进传统手工艺发展,如民权“中国画虎第一村”等。培育发展文化观光游、生态休闲游等旅游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文化,培育生态消费意识,鼓励企业绿色生产,为消费者绿色消费提供更大的绿色市场。
(四)社会建设中的生态道德
生态道德要求人类节约能源资源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付诸于行动,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然而,当前环境问题影响着人民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和谐稳定。水源污染严重、环境事故频发。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与生态有间接的关系,为更好地推动生态道德建设,市政府着力打造“情系商丘、爱在商丘、惠普商丘”三大工程。“情系商丘”就是把群众当依靠,建立鱼水之情,引导商丘人互相帮扶,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促进邻里团结、干群和谐;“爱在商丘”就是把关爱留守儿童、关心帮助困难群众作为社会建设的突破口,传播华商文化,评选“商丘好人、好儿媳、好公婆”等;“惠普商丘”就是通过为群众送培训、技术和岗位,以消除“零就业”家庭。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市民幸福指数。
为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市政府从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观念浓厚、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突出、政府高效廉洁、市民幸福和谐等方面着手,[6]搞好宣传引导、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增强企业生态责任和市民生态道德意识,把商丘打造成为碧水蓝天、人好地洁、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
(一)在政府职能上,将生态道德纳入执政范畴
如果说“人应当对自然讲道德”,“每个经济主体都应该讲道德”。[7]经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对政府来说,在生态经济活动中推行环境保护工作是一种道德责任要求。建设生态城市,追求的是青山绿水,实现的是绿色GDP,这符合生态道德原则。生态道德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毁林开荒虽然能带来一定收益,却造成水土流失、粮食减产、病虫害增多等危害,其损害远大于最初的收益。推动生态城市建设,政府起主导作用,即使市民都住上高楼大厦,如果周边生态环境恶化,将影响市民身心健康,进而危及生命。市政府有责任和道德义务去推动每个经济主体去做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情。为此,市政府紧抓经济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四位一体”改革,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以推动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尽可能少的把废弃物输入到城市生态系统。
(二)在企业管理上,增强其生态责任意识
生态道德意识包括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对于企业来说,除具有生态忧患意识外,还应具备生态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包括人对环境、自身、他人和后代等方面的责任。企业以利润为目的,保护生态与赢利是一种矛盾关系。为此,在企业管理中赢利和环保不应看作根本对立的价值取向。因为在生态经济社会中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普遍要求,企业如果不自觉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首先得不到消费者欢迎。其次是如果我们生活的地球得不到有效保护,对大家都有害。千疮百孔的地球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只有积极开展环境保护事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企业才能长足发展,才有发展前途。市政府鼓励企业尽可能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城市的经济增长,引导好企业不断增强生态道德责任,培养员工的生态道德意识,用行动打造商丘美丽。
(三)在宣传教育上,塑造理性生态公民
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没有生态道德教育,生态城市建设很难实现。当前商丘市民在生态道德意识方面认识还不高,市民对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还不够深入,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较差,这需要加强宣传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是主流社会承认的生态道德价值观,本质上是思想道德教育,包括人的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自身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在宣传教育中市政府可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如网络、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传媒对市民进行生态知识的普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他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提高市民的生态道德认识,增强市民的生态道德情感,切实地认识到保护生态是高尚的,逐步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合理利用资源的思想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建设生态城市这是一项实践活动,通过群众性的广泛参与来提高生态道德意识,把商丘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结合起来,以适应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因此,要不断提高公民的忧患意识,倡导绿色、文明、适度、健康的个人生活消费方式和文明出行方式。
(四)法规制度上,发挥环境法规强制作用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生态道德规范是生态道德的外在表现,生态道德规范建设一方面要注重道德习惯和风俗,还要用法规来约束。好的法规,能为生态道德实践开拓广阔的空间,而法规的强制约束力,能更好地体现生态道德的价值。由于生态客体涉及到经济利益、人身利益和精神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追求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法规对生态利益的调整不仅影响生态主体的经济利益,还影响生态主体的人身利益和精神利益,而对生态利益的调整只有通过法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要完善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以确保生态道德教育取得成效。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止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森林法》《草原法》《土地法》以及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这些法律地实施不仅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环境伦理制度保障,也保障了和谐的城市秩序。商丘的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参与,政府应根据市民的建议适时出台相关伦理法律制度,鼓励和引导市民学法、懂法,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规范,进而更好地塑造和谐的生态城市秩序。
[1] 杨光忠. 环境保护实用知识手册[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79.
[2] 杨立新. 论生态道德的内涵及建设体系[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9(6): 35.
[3] 唐海珍. 生态道德教育与长沙生态城市建设[J]. 科技信息: 学术版, 2007(22): 44.
[4] 余谋昌, 王耀先. 环境伦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54.
[5] 陈寿朋. 生态道德建设浅议[J]. 求是, 2005(14): 45.
[6] 陈昌志. 树立生态道德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J].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08(3): 12.
[7] 周光迅, 周夏. 生态危机背景下的生态道德建设[J]. 浙江社会科学, 2010(5): 72-73.
On EcologicMorality Practice in Shangqiu Ecologic City Construction
YU Jinjun
(Shangqiu Medical College, Shangqiu, Henan 476100, China)
The ecologic city is a cultural view on the deep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That is to solve urban environment crisis and realization of the harmonoius co-existence of the man, nature and society. Shangqiu as the ancient culture of city, the eco-city construction is rich of cultural heritage, It is to grasp the status of good demand for natural, scientific and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 morality in construction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and social items. It should be started from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such as good eco-environment, eco-awareness and eco-industry progress, distinctive cultual features, government honesty and high efficiency, the people’s happiness in harmony. It is to do well in the publicity, to complet lawfull system, to enhance enterprise responsibility and to complete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ecologic morality, Thus Shangqiu would become more beautifull.
eco-morality; eco-city; Shangqiu
(责任编校:彭 萍)
C 93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6.011
2096-059X(2016)06–0045–04
2016-05-22
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4-3458)
余进军(1977-),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和伦理学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