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佟玉权,高旭阳,雷浩楠,衣博文
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的社会感知状况——基于网络问卷的调查研究
佟玉权,高旭阳,雷浩楠,衣博文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关注工业遗产、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社会转向,是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目前工业遗产在国内公众层面的认知仍相对模糊,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民众文化自觉尚处于萌发阶段。无论是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的供给方,还是消费方,均存在忽视工业遗产自身价值的倾向。从科学保护工业遗产和有效引导社会消费上都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工业遗产保护;社会感知;消费倾向;文化创意
近些年,作为21世纪的新型文化遗产类型,工业遗产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涉及政府、企业、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及社区居民等各类利益相关者。注意对社会多方利益的关注,[1]特别是研究如何满足社区等公共利益的需要,[2-4]以及多学科参与成为近些年欧美学者工业遗产研究的重要方向。国内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和不断拓展,工业遗产的社会结构保护或社区转向问题被国内学者提及。[5-7]一些学者开始从社会需要的各个角度尝试对工业遗产进行研究,如探索如何将由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有机结合,[8]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等。围绕工业遗产的社会认知调查,也出现了部分可圈点的成果,如公众使用多媒体参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意愿的调查、[9]对工业遗产旅游中游客感知的调查研究等,[10]但总体上看,国内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中社会层面问题的关注仍不够,相关文献凤毛麟角,更鲜有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开展的系统调查研究。
工业遗产具有特殊的“活态性”,多半是现代生产、生活空间或具有较高的经济再利用价值,许多工业遗产与当代人还存在着各种社会情感联系。因此,关注与工业遗产所关联的“人”的社会感知与消费愿望,并将其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基本依据,改进工业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创新保护路径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基于上述思考,本文通过网络在线调查,全面了解社会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知情况,了解他们对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的消费倾向性,以期对正在升温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活动提供一个理论指导或借鉴。
(一)问卷设计
《工业遗产保护的社会感知调查》问卷共设计27题,涉及被调查者自然概况、工业遗产保护的感知度、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的消费倾向等三个板块。工业遗产保护的社会感知调查重点了解被调查者对工业遗产的涵义、工业遗产保护意义、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方式、所在地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现状等的认知情况。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的消费倾向调查涉及工业遗产项目的消费动机和消费意愿、活动内容选择、时间安排,以及对已有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和未来消费倾向等内容。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集中在以工业遗产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遗产旅游两个领域,二者也是当前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主导方式。
(二)网络调研方法选择
考虑到尽可能扩大样本容量、提高问卷回答率和保障研究工作的快捷性,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社会感知和消费倾向研究以网络在线调查为基本手段。以“问卷星”调查平台为依托,通过“问卷中心”及其所链接的其他公众通讯终端向社会公开召集志愿者,并在线填写调查问卷,调查结束后从问卷星平台下载调查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能够比较网络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效果,本研究分为2015年4月和6月两个调查阶段。采用有选择的微信朋友圈链接、微信直接邀请、网上互填问卷、QQ及电子邮件链接邀请等多种形式征集被调查者,同时对目标群体进行适度控制,以提高样本的均衡性和代表性。
(三)样本分布
两次调查最终获得657份调查问卷。针对网络在线调查特点,去掉答卷时间在100秒以内的112份问卷,本次调查研究使用的最终问卷数量为545份。总体上看,样本对象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中青年为主,大学在校生比例较高(42.6%),职业类型中公司(商业服务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也比较多。这一分布特点基本上反映了经常使用网络通信的客户群体的实际情况。尽管被调查者群体构成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偏差,但从研究的目的看,如果样本容量符合要求,调查信度可靠,仍然可以保障研究工作的有效性。
(四)信度保障
研究信度是确保研究工作有效性的基础,也是衡量研究成果科学性的重要指标。所谓信度(reliability)是指研究工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意味着在完全一样或类似的条件下,相同的结果被重复或再现。[11]样本数量的确定考虑总体标准差和容许误差两个因素的作用,具体数量参考得出。通过网上78份问卷的预调查,计算全部27个变量(问题)中5个最大标准差的平均值(1.035),按照95%的置信水平(Z统计量为1.96),统计的容许误差定为10%,则问卷数量需要达到412份。本研究使用的最终有效问卷数量为545份,能满足研究工作所需的基本样本容量。
为检验调查问卷的稳定性信度,进行两次网上调查。两次网上调查的时间安排为,第一次2015年4月5~9日,获得有效问卷267份;第二次为2015年6月2~6日,获得有效问卷278份。对两次调查问卷计算所有变量(问题)的均值和标准差,两组均值和标准差的相关性分别为0.980和0.974,且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能够反映出两次测试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一)工业遗产保护的社会感知
工业遗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欧美等最早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工业考古和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国内对工业遗产的关注一般自2006年4月召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算起。整体上看,我国尚处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受历史发展的局限性等因素影响,当前由政府主导和专家学者参与研究的工业遗产保护活动尚未深入到公众层面。从调查结果看,多数人对工业遗产的认知比较模糊,见表1,对工业遗产的涵义及其范畴表示“了解一点”或“不知道”的所占比例高达87.6%,其中18~24岁的青年人更高(近92%)。
表1 工业遗产社会感知调查表
工业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工业文化信息,具有突出的保护价值。同时,多数工业遗产的历史不够长,且与当代人有着各种复杂的经济、社会及文化联系。工业遗产的保护不可能像对待古代历史文物那样将其封存到博物馆内专门供人观瞻,而需要加以活态利用,以促进工业文明的有效传承。尽管社会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准确内涵及范畴认识模糊,但对现有城市具体工业遗产的处置方式的认识却较为一致,在表2所示的4种关于工业遗产的处置方式选项中,认为应“选取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的比例达到86.6%,而持“无所谓”或建议“全部拆除”的人数仅占4.3%。可见,在社会层面具有保护工业遗产的基础愿望,在加速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背景下,人们对不断逝去的文化记忆载体怀有较浓的情愫。在一定意义上,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能否成功最终决定于社会公众的关注及参与状况。工业遗产的保护需要各级政府最大限度地响应这种社会意愿,设法促进形成保护工业遗产的“群众运动”,拓展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社会参与渠道,创新社会参与机制。
表2 现有工业遗产处置方式意愿调查表
(二)工业遗产类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消费倾向
文化创意产业涵盖的范畴比较宽泛,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同时能满足当代人对各类时尚文化的消费需求,升温势头明显。近几年,像北京“798”、上海“M50”等以工业遗产为依托开发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不断增多,项目不仅促进工业建筑、设施等遗产的再利用,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从调查情况看,公众对将城市老工业企业的厂房或原址改造为文化、艺术展示等的创意产业园区普遍持积极态度。认为对城市发展有积极影响,项目既可以保护珍贵的工业遗产,又可以满足当代人文化消费需求的比例占76.0%,而认为“大规模保留工业原址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的人数比例只有9.4%。同时,对“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包括艺术设计、文艺展演、餐饮、购物、娱乐、影视、动漫、企业研发中心等)的前景”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比例也有67.9%。这一数据大体能反映出当代人对文化创意产品较为积极的消费愿望和倾向。
然而,从数据反映的情况还可以看出,社会对以工业遗产为依托开发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实际了解还不多。有71.5%的被调查者只能想起国内两个以下的创意产业园区或者项目,超过3成(31.9%)的人回答“没有”。47.9%的人把这类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看作是青年人的专利。许多人对园区或项目“新颖及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和“充满趣味的互动体验”有着较高兴趣,二者占5个选项中的55.8%,他们更热衷于项目中的“艺术品展示、销售”和“咖啡馆、酒吧等小资情调”。可见,工业遗产保护中的所谓忽视遗产文化信息的“空壳化”、“模式化”倾向,不仅有供给上的偏向,也有社会需求上原因。从保护工业遗产的视角看,有关方面应通过科学的创意产品开发和有效的消费引导,将创意产业项目新颖时尚的形式与工业遗产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有机统一起来。
图1 工业遗产旅游消费意向的对应分析
(三)工业遗产旅游的社会需求意愿
工业遗产旅游是在传统工业产业衰退的过程中,以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为目标,利用具有旅游吸引力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工业文化遗存所开展的新型的现代旅游形式。从调查的结果看,被调查者对“您更喜欢参加哪种工业遗产旅游活动?”的回答相对集中在“博物馆的工业建筑及设施展示”和“文化休闲广场活动”上,二者所占比例为80.6%。利用SPSS将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与工业旅游消费意向进行对应分析(如图1所示)能够发现,“博物馆的工业建筑及设施展示”和“文化休闲广场活动”距离最近,关联性强,二者都为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高校学生、公司(商业服务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主流人群所青睐。①说明,将二者有机结合,寓教于乐,是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开发的重要方向。在对应分析中,第一维度(维数1)解释了列联表的38.6%,第二维度(维数2)解释了列联表的37.1%,说明在两个维度上分析已经能够解释数据的75.7%信息,研究结果有效。
相对于国内近些年不断升温的大众旅游热比较,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社会层面的认知度非常低。当被问及“现在国内工业遗产旅游还不被大众认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4个选项按频次排列的顺序是:值得参加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太少(42.8%)、宣传不够(20.6%)、工业遗产旅游活动内容单一(19.8%)、工业遗产本身没有吸引力(12.8%)、其他(4.0%)。对于已参加过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的,被调查者的评价也不算高。如“您对近年来参加的城市工业遗产旅游活动或者跟工业遗产有关的文化产业园区活动是否满意?”一题,去除没有参加过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的24%的被调查者,对数据进行归一后发现,持“满意”态度的仅占20.6%,其主流人群(79.4%)认为“一般”和“不满意”。工业遗产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尚未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产品项目少、活动内容单一,以及有关方面宣传不够,在服务消费者、丰富产品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工业遗产的保护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总体上看工业遗产在国内公众层面的认知仍相对模糊,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民众文化自觉尚处于萌发阶段。一些具有较强工业遗产保护愿望,并热衷参与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的人主要限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的白领阶层及具有较高文化程度、追崇时尚的青年学生。以物质性的工业遗产为依托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和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是近些年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基本形式,也赢得了消费社会一定程度上的积极反应。但无论是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的供给方,还是消费方,均存在忽视工业遗产自身价值的倾向,从科学保护工业遗产和有效引导社会消费上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国内的工业遗产保护策略急需从经济效益主导下的工业旧区改造向社会效益主导下的城市文化更新转变,突出解决工业遗产保护中的“人”的问题。进一步关注工业遗产的社会感知,回应新的消费需求,以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事业步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1] Mihye Cho, Sunghee Shin. Conservation or economization Industri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Incheon, Kore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1): 69-76.
[2] Helen Human. Democratising world heritage: The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Turkey [J]. Journal of Social Archaeology, 2015 (2): 160-183.
[3] John Stephens, Reena Tiwari. Symbolic estates: community identity and empowerment through heritage[J]. International Joura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15 (1): 99-114.
[4] Luis Silva. The two opposing impacts of heritage making on local communities: residents' perceptions: a Portuguese case[J]. International Joura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14, 20(4): 616-633.
[5] 张健, 姜阳, 隋倩婧. 城市工业遗产社区化转型模式初探[J].工业建筑, 2010(10): 140.
[6] 何依, 邓巍. 单位制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社区保护[J]. 山西建筑, 2012 (32): 6-7.
[7] 杨希文.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新型社区的创建[J]. 工业建筑, 2009(11): 60-62.
[8] 范晓君, Soyez D, 代姗姗. 工业遗产的社会建构及旅游再利用: 中国与德国的比较研究[J]. 思想战线, 2012(06): 123-8.
[9] 陈坦, 常江. 新媒体感知价值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参与意愿[J]. 建筑经济, 2014(10): 130-133.
[10] 林涛, 胡佳凌. 工业遗产原真性游客感知的调查研究: 上海案例[J]. 人文地理, 2013(04): 114-119.
[11] 劳伦斯·纽曼. 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 第五版 [M]. 郝大海,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28.
Social Percep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Based on Internet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ion
,,,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College,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6, China)
It is the new concept and new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to focus on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to promote the social tur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fter internet survey, we analyzed 545 questionnaires through various methods statistically,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y using SPSS. This paper interprets individuals’ recognition condi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Moreover, it analyzes the consumption tendency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ject, which consider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s particular parts. At the e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on the protecting mechanism innovation.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social perception; consumption tendency; internet survey
(责任编校:贺常颖)
K 901.6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6.016
2096-059X(2016)06–0067–04
2016-07-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YJAZH073)
佟玉权(1962-),男,辽宁辽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高旭阳(1992-),男,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管理研究;雷浩楠(1994-),男,河北唐山人,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衣博文(1994-),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旅游研究;
①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分为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分别赋值为1、2、3、4;职业按学生、公司(商业服务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机关及党群团体工作人员、农民(含农民工)、其他进行分类,以1、2、3、4、5、6赋值。在对应分析中,将文化程度字段乘上10加上职业字段生成新字段“文化与职业”,取值范围是11-16,……,41-4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