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喜红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2018年3月8日,***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为了解烟台市开展乡村生态振兴的基本情况,2019年烟台市委党校组成专题调研组,依托烟台市委组织部100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村(1)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烟台乡村振兴的创新之举,牵头部门是烟台市委组织部,2016年底启动试点。100个示范村,是2018年6月烟台市委组织部在全市范围内筛选确定开展示范行动的村庄。开展调研。本文拟结合调研的基本情况对烟台市乡村生态振兴问题作初步探讨。
2018年5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山东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发展、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等四个方面对山东省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2019年3月,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和要求,烟台市委市政府印发了《烟台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谋划了烟台市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从100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村的情况看,村干部和村民对乡村生态振兴重要性有较好的认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高度认同,“宁可不干,不可出错”生态红线的意识正在深入人心,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全面展开,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从2012年开始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到2016年启动的美丽乡村建设,烟台市始终将人居环境建设与改善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工作。近十年的推动,烟台市乡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农村的垃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调研组所到村庄没有见到一处草堆、粪堆、垃圾堆。村民生活垃圾100%按照“户集中、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管理机制,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做到了定人、定点、定时,“日产日清”,垃圾“靠风刮”“靠水冲”的局面全面改观。
农村“厕所革命”接近尾声。调研村庄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推广超过80%,旱厕使用正逐步成为历史。除山区个别村庄因地质坚硬、常年无人居住没有改造之外,绝大多数农户欢迎并进行旱厕改造,经济基础较好、靠近城区的村庄100%改造。
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非一蹴而就。实践证明,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使村民能够从思想到行为实现“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根本转变。从烟台市党支部领班合作社的100个示范村情况看,自然保护区内村庄生态保护意识较强。福山区狮子山下胡家夼村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将生态保护写入村规民约,实行山林“死封”政策,467公顷山岚绿化率达到100%。村庄生态修复积极性较高。库区村——福山区张格庄镇东风村,利用从国土部门争取到的30万元的生态修复资金,加上自筹的100多万元,对20世纪70年代采矿后留下一个矿坑进行修复,修复土地3.33公顷,一定程度地缓解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体土地不足的困难。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农业产业振兴从根本上必须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之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下,烟台市农业绿色发展有较好的发展。
以水肥一体化和农业物联网项目为牵引的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进展顺利。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连片整治本村及周边村庄近万亩山岚坡地,全部实行水肥一体化项目,采用物联网管理,提供“订单式统防统治、菜单式测土配方、保姆式技术指导、全链式服务保障”,有效带动绿色高效农业发展。截止目前,烟台市水肥一体化面积37107公顷,占全省的21%,居山东省首位(2)数据来源:烟台市农业和农村局。。
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受到追捧。家庭农场是烟台市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的重要载体,有三种典型模式,如“畜-沼-果-菜”“畜-果-菜”等种养一体化和“鱼菜共生”等。其中,“鱼菜共生”模式因成本较高、对技术要求高,目前仅个别农场在尝试,规模较小。另外,无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还是普通农民、果农都对有机肥的使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尽管施用有机肥成本高于施用化肥3倍以上,但因施用有机肥以后果品蔬菜色泽、口感好、市场需求量大、卖价高,果农和蔬菜种植户仍倾向于用有机肥替代化肥。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新途径。建设沼气发酵池和秸秆打碎还田被认为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典型方式。近几年,伴随市场对有机肥的需求增加,利用牲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加工有机肥成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新途径。蓬莱市荆家村有机肥加工户,以高于市场价格2倍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作物秸秆,与养殖场的动物粪便混合发酵制作有机肥料,市场供不应求。
生态资源价值实现,通俗地讲,就是村庄利用好山好水好空气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从而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调研发现,几乎所有村庄都在谋求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且取得了一定成绩。
1.4.1 突出发展优质农产品
生产和种植优质农产品是示范村谋求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之一。蓬莱市南王街道七里庄村种植的特色地瓜,因为“甜度大、香味足”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跻身中央军委特供名单。优质安全农产品种植对土壤有机质要求高,因此,一些村庄的种植大户不惜花大价钱改良土壤,以确保优质优价。
1.4.2 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
调研组所到村庄,几乎都在利用自然的、优良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展或计划开展水果、蔬菜采摘活动,个别有条件的村庄还搞起了垂钓、育苗。莱州市小草沟村通过培育“多彩郭家店、康乐小草沟”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集康养、研学、休闲为一体的品牌发展之路。
1.4.3 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提高附加值做法取得一定成效。蓬莱市新港街道大皂许家村大面积种植“富硒”小麦,加工、月销“富硒”面粉2万千克,取得不菲的利润。蓬莱登州街道三里沟村利用千年古槐文化,注册“古槐馒头”品牌,发展馒头产业,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龙口市龙港开发区兴隆庄村是有名的即食葡萄种植基地,村集体统一规划家家户户房前种葡萄,美化和宣传村庄的同时,增加了葡萄产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有机统一。
与乡村振兴其他四个方面(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相比,目前烟台市乡村生态振兴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村庄的人居环境还没有实现彻底改善,农业绿色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乡村生态资源价值的实现存在形式单一、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调研组按照“好”“较好”“一般”三个档次对100个示范村的生态振兴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价,其结果,只有1/3的村庄被评价为“好”。从100个示范村情况看,烟台市乡村生态振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1 村民不良生产生活习惯没有根本改变
调查发现,村庄内虽然看不到垃圾堆,但是白色污染仍然存在,村边、河道内的垃圾仍时常可见,田间地头、果园旁边的地膜、反光膜垃圾在一些地方得不到及时搜集。
2.1.2 村庄节水意识普遍缺乏
农业灌溉,除非有水肥一体化设施,“大水漫灌”是常态。村民生活用水,洗菜、洗衣服水龙头“哗哗流”现象,司空见惯。村庄产业规划和项目选址极少考虑用水问题,一些建设项目存在因过度抽取地下水并导致当地地下水位严重下沉问题。
2.1.3 村干部发展观严重固化
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喊口号重于行动落实。背起来,滚瓜烂熟;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中央的环保政策并不完全认同,对党和国家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存在一定的抵触,发展路径缺少创新,过度依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仍对上级环保政策和土地政策“松口子”抱有幻想,发展理念、发展能力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2.2.1 绝大多数村庄没有编制环保规划
村庄布局主要沿袭传统村落自然形成的格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界限不明。对涉及村民生命健康安全和村庄环境整治的重大工程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污水处理、人畜分离等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隐患多。
2.2.2 生活污水处理亟待提上议事日程
100个村庄,除了个别城郊村、水源地保护村(如福山区门楼镇村庄)建设三格化化粪池和排污管网、个别村庄实现了生活污水处理从明沟到暗沟外,绝大多数村庄污水处理仍然依靠自然地渗或太阳蒸发。这种状况的存在,一是难以确保全省关于“2020年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提高”(3)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5个工作方案。目标的实现;二是极易形成黑臭水体,增加了村庄环境改善的难度;三是严重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形象。
2.2.3 村庄建设盲目模仿城市
村庄植绿“不科学”,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过度引进高档苗木种植,带来较高维护成本;村庄过度硬化、水泥化,不仅主干道、次干道硬化,而且村民房前屋后也在硬化。道路和地面过度硬化、水泥化、不透地气,农村特有的“乡村记忆”和亲近自然的特点正在被丢掉。
2.3.1 价值实现形式单一
调研组所到村庄几乎都在开展乡村旅游或者计划开发乡村旅游,而几乎所有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形式都是围绕农家乐、水果与蔬菜采摘、亲子游等“打转转”,发展思路和产业选择亟需专业化的科学指导。
2.3.2 产品开发“同质化”
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例,作为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点多面广,但是整体发展缺少细分市场,产品定位低端,服务短期化,很少有能让游客留连忘返的好项目。
2.3.3 经济效益不高
因人员老化、品种老化问题,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在一些村庄正在沦为大路货。部分特色农产品,因缺少营销和设计,优质不能优价,市场销路亟需开拓。乡村旅游雷声大,雨点小,带动村民致富的整体效果不明显。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相对优势理论也告诉我们,与城市经济相比,乡村最大的优势在生态,乡村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因此,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做好生态这篇文章,发挥好生态这个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也是乡村振兴的最佳实现途径。
烟台市拥有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农业提供的生态产品十分丰富,具备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通过生态优势带动实现整个乡村振兴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基于调研反应的问题,凸显乡村生态这个最大优势,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应从“生态是乡村最大发展优势”“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乡村生态振兴重要性的认识,从生态破题,凸现生态优势,打造乡村的核心竞争力,做好乡村生态振兴的顶层设计;从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完善等角度入手,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和保障,真正把乡村生态优势转变为乡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努力使乡村生态振兴成为打造乡村振兴“烟台样板”的最佳突破口。
一要优化党校和农广校培训内容,解决村干部发展观问题。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应制定针对农村干部在“五大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方面的系统培训计划。在党校开设村书记和两委成员新思念教育专题培训班,推动新思想、新理念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农广校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改变传统的过于偏重种养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的特点,实行种养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与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培训并重计划,突出各级政府乡村生态振兴部署和要求教育。
二要用好农村基层党支部这支力量,引导村民。“支部建在连上”是中国共产党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和重要武器。在提高普通村民生态环保素质方面,应充分用好农村基层党支部了解农民、贴近农民实际的优势,用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培训效果。烟台市福山区回里镇狮子山党总支,通过下设专门的环境卫生党支部加强村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做法值得推广。他们重点抓住农村妇女和儿童两大人群,成立“妇女学堂”“狮子山儿童之家”,在引导教育农村妇女、儿童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建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建立必要的资金、人才保障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党支部成为引导教育农民转变观念、提高生态环保素质的主力军。
乡村生态振兴的首要目标就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应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补齐补好短板,推动乡村人居环境向高质量发展。
3.3.1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烟台市应加快推动村庄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在乡村空间规划编制中,统筹好村庄饮用水源、生活污水排放、管网建设等环保规划与安全保护,确保环保安全,避免边建设边破坏、边发展边破坏。
3.3.2 坚持乡村“绿色”底色原则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潮流色”。在村庄规划和建设中应尽可能地多种树,多植绿,反对美丽乡村建设中过度硬化、水泥化现象,倡导和恢复老百姓房前屋后种树的习惯,保护和留住乡村固有的生态特色。应科学种树、科学植绿,坚决反对乡村过度模仿城市的倾向,坚持乡村绿化美化与低成本维护相结合。
3.3.3 坚持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融合原则
应摒弃“单打一”的工作思路,摒弃就环境整治开展环境整治的习惯做法和惯性思维。在具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旅游条件的地区,可通过增加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设计感”,讲好乡村故事,在乡村人居环境中融入“乡村记忆”“乡土故事”“乡土特色”,为乡村休闲游、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提供基础和支撑。
烟台市应结合乡村发展特点和乡村生态资源优势,做好三篇文章。
3.4.1 做好特色优质农产品的文章
乡村生态资源最大的优势在农业这个本,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为本。烟台市物产丰富,海产、农产、主食、杂粮、水果应有尽有,当前应抓住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的巨大潜力,集全市之力,打好“优质优价”保卫战。一方面尽快布局苹果、大樱桃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突破,延长苹果、大樱桃等优势农产品产业链,做大传统品牌。另一方面挖掘和打造类似烟台苹果、福山大樱桃、莱阳梨那样的“烟台新王牌”,做强新品牌。
3.4.2 做好乡村旅游市场细分的文章
乡村旅游是烟台市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从服务对象看,乡村旅游主要是为城里人服务的。如何为城里人服务?***总书记早在河北正定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就明确指出:“为城里人服务,掏城里人腰包”,就要“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城里人到乡村旅游不外乎三个目的:乡村体验、休闲放松和观光游览。不同的旅游,在旅游偏好、服务品质、价位设计等方面差别很大。文化和旅游等有关部门应对全市乡村旅游供给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在摸清底数基础上,制定烟台市乡村旅游规划,从旅游定位、服务内容、价位设计等方面对重点乡村旅游服务进行整体规划和专业指导,根治烟台市乡村旅游发展同质化和不可持续问题,建立起具有烟台特色、服务不同消费群体的乡村旅游多元市场体系。
3.4.3 做好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方式创新的文章
应鼓励和引导基层拓宽思路方法,鼓励更多的方式促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2018年10月,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所在的7个区与地处平原的7个区签订结对协作框架协议,意在通过“绿色结对”,实现北京市生态资源价值实现[1]。建议借鉴北京市的做法,鼓励和引导经济发达区县(乡、镇)与生态功能重点县(乡、镇)之间开展“绿色产业结对”,建立跨区“结对协作”绿色发展机制,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自然生态的良性耦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