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研究*

时间:2024-08-31

迟志敏,李风清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学生职业生涯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或才干的关键,可以终身受益。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中已经开始重视未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以及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在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还普遍存在忽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1]。

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创新型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需要更多的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学生将其生产出产品,将发明创造变成现实。所以为适应未来不断加快的创新产业,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其拥有伴随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为用人单位所欢迎,发展后劲大。

1.2 自主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需要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精神、道德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非常重视。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学校在设计课程时必须要依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充分考虑学生适应未来就业、择业、创业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通盘规划做好对现有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重视公共课和基础性课程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学生的实践课时数,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实践时间。增加综合课程实践实训,加强就业岗前专门培训,针对就业进行礼仪、技巧、文书写作、办公设备应用以及办公自动化等短期强化训练。真正使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落到实处。

1.3 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其培养目标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中,具有职业核心能力是衡量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②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政教育、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靠过硬技能就业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业观念。具体表现在学生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自律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职业稳定性强等;

③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为学生搭建了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一员,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指明了方向。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沟通能力欠佳

许多用人单位表示,大学里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当代大学生如何与社会沟通、融入社会也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2]。每年的高校招聘,都会有部分学生屡试屡败,人才、职业实现不了合理匹配,在和企业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过度考虑自己的需求,缺乏融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基本能力,导致沟通出现障碍,缺少职场中必备的职业沟通能力。

2.2 团队合作精神缺乏

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发展一线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在高度协作的现代化社会和企业生产一线,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必要。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的溺爱和娇宠,往往使得他们从小以自我为中心,考虑自己多于考虑别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团队合作和服务精神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人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当务之急。

2.3 职业理想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在选择报考职业院校时,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这部分学生在职业理想定位方面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素质养成。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具体表现在:

①职业期望值过高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涉世未深,在进入职场之前又几乎没有受过挫折,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很高。因此,在追求职业理想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情况,他们往往会把眼光始终盯在大公司,希望进大城市的政府机关、外(合)资企业、或高收入的公司,不愿意进入中小城市的一般性企业工作,把工资待遇和岗位作为就业的首选条件,这种不正确的职业理想定位会导致其在求职中屡受挫折。

②职业目光短浅

在就业选择中,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把求职当作寻求捷径的手段而忽视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他们追求享乐主义,忽视实际情况和个性发展特点,没有树立与祖国发展同奋进的理想,也没有将青春投身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而是随波逐流,将追求金钱和社会地位放在人生的第一位。

③职业观念狭隘

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追求上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淡化社会责任感,过分强调个人本位,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自私、功利的思想和狭隘的职业观念不仅缩小了大学生求职的范围,使其错失了很多选择的机会,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4 心理抗挫能力较差

“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将高职院校毕业生推向人才市场,面对人才市场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高职院校学生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困惑、恐慌、忧虑、迷茫、焦虑等不良心态反应。

2.5 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关心时事,对实践环节和社会活动不大热心,具体表现为缺乏生活常识、动手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等。现实中,很多刚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从其知识储备中寻找解决方法。但往往找到了理论又不知道怎么运用,结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专业知识也就成了一堆“废品”。这些弱点极大地削弱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在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一方面,企业和各类机构迫切需要能够开拓事业、承担责任的人才,却发现几乎无可用之人;另一方面,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急于落实工作单位,却发现很难找到愿意雇佣他们的单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目前,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一部分大学生为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自愿到技工学校“回炉”,接受“再教育”。

2.6 创新能力缺乏

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①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积极的创新观念及创新欲望,在实践中能不断激发个人的创新潜能,在创新探索中发展创新能力。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虽不满足现状,但没有付诸行动的信心,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

②缺乏创新思维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方式比较单一,看问题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表现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论文缺乏创新思维,大多千篇一律,不会质疑和思辨,更谈不上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总结和创造。进入工作岗位后则表现为把工作当成作业解题,把解题思维当作工作思维,题解完了,工作也就完了。长此以往,工作会变得越来越乏味。“解题者”也会因为没有任何创新而被时代所淘汰。

③缺乏创新兴趣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不喜欢质疑问难,对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弱,因而缺乏学习的热情、兴趣及创新的动力。延伸到工作中,他们往往墨守成规,只求平稳不求开拓。

④缺乏创新毅力

毅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具有很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往往疲于应付,得过且过,缺乏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在创新毅力上明显存在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减弱了其就业竞争力,必然影响其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在日常校企合作过程中,有不少企业HR负责人反映,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一方面,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3]。

3 新时代职业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赋予新要求

鉴于当前高职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使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尽快融入社会,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大潮,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

3.1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这就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双师型”师资队伍既重视实践经验,又能深入课堂讲授,适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师资队伍建设中,烟台职业学院选派教师参加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或企业进行短期培训,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多数教师都取得了全国或省职业资格证书,有的教师还取得了全国核心能力认证指导师证书。同时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满足和服务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师资保证。

3.2 打造职场化教学金课

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将课程教学职场化训练与专业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实现无缝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多职场化金课资源。现代教育观认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扎实的知识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尝试把课堂教学从单一的知识灌输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4],把课程教学的职场化训练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课程教学职场化训练首先包含学生职场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办公自动化水平、书面写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其次是学生基本素质和个人修养的职场化训练,训练学生仪态仪表、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等;第三是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训练,包括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扎实,通过课程教学的职场化训练,职业核心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真正实现了课程教学的职场化训练与专业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无缝衔接。

3.3 健全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凸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加大教学监督与考核力度。在传统的专业培养方案中,重视对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由来已久,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往往不被重视。虽然在方案中被称为“关键能力”或“通用能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常常被忽视,没有相应的监督与考核。因此,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加大教学监督与考核力度,势在必行。因此,将职业核心能力纳入相应的课程结业考核体系中,对于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和能力水平要有明确划分等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测评,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3.4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引领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包含职业道德教育、合作伙伴团结意识教育、积极融入社会的适应性教育、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知行统一教育[5]。这四个方面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发展能力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其次,高职教育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建创新创业团队,为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提高提供较好的载体和实施路径。

3.5 用好企业职业素质实训

通过企业跟岗和顶岗实习,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到企业进行跟岗和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重要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一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跟岗实习主要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这时期,学生已对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个时候走进企业,通过各种岗位的尝试,可以将已经初步了解的知识付诸实践,强化理解。同时在企业跟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顶岗实习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的下半学期和第六学期,这时候,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个时候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3.6 推行“学分银行”制度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从2019年开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行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其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学校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第二课堂。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并要求教师以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课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创新创业培训、职业道德讲堂等,为学生搭建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平台。高职院校应尽快落实实施“学分银行”制度。从建设好利用好第二课堂开始,先推行职业教育“学校学分银行”,再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新时代职业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赋予新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过程中,强化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以及今后的工作环境,无疑是一项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