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思政课案例教学对新时代育人目标的适应性研究*

时间:2024-08-31

李 茜,李银香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每个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1]。

***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同时,还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和锤炼品德修为的“六要”要求。概括起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都将成为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不仅要有知识、有技能、有本领,还要有理想、有立场、有情怀。“六要”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殷切希望,也为思政课“培养什么人”指明了方向,为当前高校思政课育人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培养能够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各高校不仅要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分门别类地开设专业,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本领,发展学生的智力,更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开展。这是因为,思政课除了具有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功能外,还具有与其他课程所根本不同的特点——价值引领。新时代下,各高校应利用思政课这个主渠道、主阵地,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站稳政治立场,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才符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青年大学生使命感、责任感、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培养要求,青年大学生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更好、更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2]。

2 思政课案例教学及其主要特点

2.1 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概念

案例教学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在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下,由学生围绕案例及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并得到结论的一种教学。这种方法具备“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以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以问题分析为主,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特点。

思政课案例教学是在遵循案例教学法一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思政课特征而派生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解释为:是一种教师通过呈现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展开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内容,并牢固政治意识、坚定人民立场、树立正确观念的教学方法。

实践表明,在思政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大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但是,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特点,在思政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必须与思政课的特点紧密结合。而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对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特点的研究基本都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共性入手,对个性讨论不足。因此在认清思政课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部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它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质。

①根本特点: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将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思想性课程,在意识形态领域起引导作用。大学生普遍刚成年,生理发展已基本完成,但思想和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亟需正确思想观念的引领。

首先,这一阶段大学生自我概念在不断增强,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认知能力和认知方法有限,在认识事物时掺杂着严重的主观主义色彩,显得片面、偏激、幼稚。其次,大学时期学生价值观念尚不稳定,处在一个选择和确立价值观的关键期,极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再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真空式保护,当他们独立生活或面对挫折时,就会迷茫、困惑、无助,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形成消极三观。

针对大学生这一成长规律,思政课在教学目的上就是以价值引领为首要目标的,它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产生正确行为,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

②导向上坚持政治性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遵循。”思政课无论从其内容上、目的上都有着明确的政治导向,这关乎思政课育人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就是要站稳政治立场,保持头脑清醒,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正确深入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去。因此,在政治性这一点上,必须旗帜鲜明。

③立场上坚持一元性

思政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革命性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一贯以来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阐明的规律、方法则是大学生需要普遍掌握的科学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是思政课在实现价值引领的过程中所要传递给学生的正确观念。因此在思政课中,就是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进行不断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不断启发学生,使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成长为具有坚定人民立场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新时代青年[3]。

以上三点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标志。因此,对思政课案例教学的特点也离不开这三点。

2.3 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

根据思政课特点,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坚持以案说理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自由讨论与政治导向相统一;坚持拓展能力与马克思主义方法相统一。

①坚持以案说理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将案例教学引入思政课,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本末倒置的做法,使思政课教学从枯燥的理论讲授转变为一种生动的以案说理模式,让学生从真实案例中有所思,有所悟,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在思政课中运用案例教学不可以背离思政课价值引领这一特点和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置案例的全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贯穿到各个环节,从而完成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

比如,在案例选择时,教学目标要求引领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案例。教师应选择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特点的真实案例,特别要以正面的人物和事件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对案例进行加工,将其中反映积极价值观的部分适当放大,同时有目的性地设置一些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思考题目,以便在日后讨论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该问题进行价值思考与认定。又如,在组织学生讨论期间,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组织安排好讨论过程,使讨论有序开展,还要通过交流、提问、辩论等多种方法给学生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对在讨论中持错误观点的同学不能妄加批评,而要从深度挖掘案例入手,以案明理,纠正其认识。最终,通过对案例进行升华性的总结,使案、理、情达到融合,使教师和学生达到思维共振和情感共鸣,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价值引领[4]。

②坚持自由讨论与政治导向相统一

案例教学采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方式。学生为主体,就是要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其中,最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是讨论环节。即学生对知识、观念的获取不再是由教师一味灌输,而是学生发挥能动性,围绕案例进行充分讨论,通过主动参与、观点碰撞、反复比较、逐层深入来达到正确认识。虽然每个学校具体情况不同,讨论的形式、规模也不相同,但都应坚持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教师要尽可能地鼓励每个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生活经历参与讨论,积极发表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对案例进行自由讨论,结论就可能是不唯一的。对于错误的认识,教师必须是非分明的予以纠正,不能放任。但如果学生在讨论中表达了超出本节课教学目标之外其他正确认识,也应当给与鼓励,教师也绝不能拿自己对案例中人物事件的看法来强制学生与其完全一致。

案例教学中的自由讨论是符合认识多样性规律和个性化教学理念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思政课堂上的自由是不受限制的,思政课案例教学在其形式上的开放、自由,也绝不意味着自由讨论没有底线,没有纪律,尤其教师不可以忽视思政课的政治性。事实上,案例教学仅仅是一种为更好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无论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如何改进创新,都应该始终坚持其政治导向性。思政课教师在案例教学各个环节中都必须站稳政治立场,保持头脑清醒,并有意识地把***总书记重大讲话精神、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国内外形势贯穿于案例讨论、分析和总结当中,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从而发自内心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③坚持拓展能力与马克思主义方法相统一

在思政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第一,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让大学生的视角转向社会现实生活,并以思政课的知识、价值准则、方法多角度去透析案例的表象,认识、分析、揭示社会案例的本质,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包括了认知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批判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等。第二,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由学生自己来说的。学生要在讨论、交流、总结中准确地阐明自己的想法,就需要事先组织凝练好语言,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第三,是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按照不同环节的要求,或建立合作关系,或展开辩论。能否在合作时积极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协商,共同完成任务,在看法不同时用恰当的方式处理分歧,在展开辩论时就事论事,而不意气用事使之变成个人矛盾,这都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考验,也成为一种锻炼。

由此看来,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在思政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应当强调的是,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掌握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及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并且通过这种锻炼,使运用马克思主义成为学生今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积极奉献的新时代青年,才能使他们能够“客观评价社会中的人和事,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

3 思政课案例教学与新时代育人目标的适应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后,思政课案例教学与新时代育人目标是否适应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明确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之后,它与新时代育人目标的适应性就显而易见。这种适应既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内容上;既体现在过程中,也体现在效果上。归纳起来,思政课案例教学对新时代育人目标的适应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3.1 内容鲜活吸引学生

思政课案例教学对新时代育人目标内容的适应性就是案例的真实性,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关注,而且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党中央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对思政课教师而言,这些要求就是新时代育人目标的具体内容。在目标内容确定的情况下,思政课案例教学较传统教学而言,其相对灵活性的优点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育人目标内容的需要,从大量鲜活真实的案例中进行甄选,无论是历史的、还是当前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可以被选择和加工,并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使其紧密呼应育人目标的要求。不仅如此,思政课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在学生认识、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充分观察其真实内心,尤其要对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的现象和个人加以纠正和引导教育,以避免其偏离新时代育人目标的要求。

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融会贯通到案例讨论中去,让学生在结合具体案例的情境中对政策方针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并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自由讨论之后进行画龙点睛般的总结,使学生最终达到思想升华,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加固家国情怀。

3.2 改变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性

思政课案例教学对新时代育人效果的适应性表现为,把学生变成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第一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这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了有力保证。然而,“高校思政课教学普遍缺乏吸引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许多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偏重知识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以课本现有理论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唱主角进行“一言堂”,在考核中侧重考查对知识记忆的程度。虽然也有一部分思政课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但形式上过于机械,多数是讲些大道理。单向灌输、空洞说教、远离生活成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普遍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反感。这不仅使思政课失去了其作为一门思想性课程应有的魅力,也大大降低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显然,造成传统思政课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方法的陈旧和单一。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使思政课走出尴尬境地,真正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思政课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把问题维度、情感维度、生活维度、实践维度和明理维度作为有机统一体”的有效教学模式,能够从根本上扭转思政课现状。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每个案例几乎都来自于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活生生的实践,鲜活真实,再由教师精挑细选,精细加工,使之成为能够引发兴趣,引起思考,产生共鸣的教学载体,这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兴趣的驱使下,从被灌输对象变为课堂主体,由被动地学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讨论、交流,不断开拓思维,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由于学生做到了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更容易受到案例中人和事、理与情的感染,其体验感和获得感也会大为增强,同时,通过这些真实案例也拉近了学生和他人、社会、国家的距离,增强了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想上的升华,精神上的觉悟,从而发自内心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按照“六要”要求严格规范自身。因此,思政课案例教学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实现新时代育人目标有着积极作用。

3.3 符合大学生认识规律

思政课案例教学对新时代育人对象认知规律的适应性还表现在:这种方法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思政课案例教学是一种既符合思政课特点,也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大学生平均年龄处在18岁至22岁之间,这一时期,个体思维更加活跃,辩证成分逐渐增多,同时,他们的判断力、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抽象力等都在逐渐增强。但是,由于知识结构尚不完整,又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认知能力和认知方法也较有限,因此大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往往是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不能由表及里地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政课案例教学恰恰能够适应大学生认知规律,并不断培养其认知能力。一方面,丰富的案例素材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特别是对典型事迹和社会热点事件的深入分析符合他们在这一时期探索欲和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有利于个体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思政课案例教学坚持以案说理,由具体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深入分析、讨论、总结,进而达到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重要的是,在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整个过程中,不管是对案例的讨论还是对所遇到问题的处理,教师都会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要求贯穿其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认知方法,实现认知能力发展[5]。

综上所述,思政课集智育、德育、美育于一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也已经踏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为实现新时代育人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就要求思政课既要有科学的理论内容作为基础,也要有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撑,思政课教师就应当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度。为此,厘清思政课案例教学与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的区别,科学合理地在思政课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解决好思政课“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不断改善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从而为新时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