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顾 颖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0)
国际商务毕业生的专业围绕着“国际商务”这一个领域开展,它既可能是从事着与国际商务贸易往来等有关的工作,也可以是在具有国际发展背景或者他国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市场经济主体中就业,其涉及范围大,可选择性多。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则明确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发展,相比较而言,这些沿线国家对于来自于中国的资源输入、人才输入等会更加欢迎与渴求,尤其是对于有国际商务教学教育背景的应届毕业生来讲,两者的需求匹配度会更高。对于国际商务毕业生来讲,在毕业之后的就业择业阶段,可以更多地考虑由“一带一路”战略所延伸或孵化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提高成功就业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开展,是多个角度,多个维度的,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在经济的互动、资源的互换、文化的互促、问题的互助甚至是政治关系上的缓和、协调、补充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深度的、丰富多样的合作。对于国际商务毕业生来讲,虽然其学科的主要倾向是在经济领域,但在具体的劳动力市场中,在具体的与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的工作事宜中,其所涉及到的领域就不会仅局限在经济领域,需要思考、学习、斟酌、平衡的元素会更多。因此,这也比以往的就业环境会相对更加复杂。尤其是在国际社会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不那么稳定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紧张也会越来越复杂。
当学生面临并置身于复杂性更大的就业环境时,相应的,自身能力的综合性就必须更高。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在工作中必须要学习、适应、遵守国际商务往来领域中的各种各样的规则与制度。“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开展也是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这意味着会更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时的修改与优化,就业者必须要保持着较好的观察力、敏感性、适应性以及最为重要的、与之匹配的学习能力,这也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着力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任何一项行动,都离不开具体可行的、实际可控的指导方案,这一原理具有普遍适应性。将其投射到教育教学行业来看,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高职院校要培养国际商务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必须要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一方面,高职院校本身应当围绕着培养与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好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与规划,将其合理地贯穿渗透到持续几年的教学中,分阶段进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由几部分构成,为什么以及如何去提高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在步入社会之后,如何让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化为就业岗位的市场竞争力。唯有教育教学的发起者——高职院校,以及教育教学的接受者——学生,双方都在可持续发展这一能力上达成共识,围绕其所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才有可能有序高效地进行。
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且具体的活动,它需要以充足的资源支持为基础。“一带一路”战略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战略,尽管长期以来,我国就在国际舞台上保持着活跃度,但以这种具体战略的方式来与沿线的国家开展合作,还是应当被看做是一个新的课题,一种新的尝试,一股新的推动力量,这些都意味着国际商务毕业生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内容必须要贴合于当下、贴合于时代、贴合于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自己的知识不过期、不落伍,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其中一个要求,而这必须得到来自多个渠道的资源支持。比如,高职院校本身的优质资源和教学资源,来自于社会上的社会化资源,来自于信息技术领域上的开放教育资源,来自于政府层面的国际往来教育资源等等。源源不断地、富有生命力的资源才能够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诉求。
“一带一路”战略是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战略,它的诞生与发展都是立足于我国目前的一个国际交往目标,包括战略实施中所细化的一系列准则等,都是在不断摸索尝试中去优化与改进的,这并不是一个照搬前人经验或者一成不变的发展态势,它需要创新,尤其是来自于制度上的创新。而在这一战略下的国际商务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依托于制度创新。一方面,高职院校自身在设计与开发相应的教材,组织与安排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时,应当要敢于创新,尤其是要敢于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一些固有思想,大胆地引入更多开放的、具有活力的教育资源形式。比如,借助于微课、慕课、公开课等新型的教学方式,让教育教学资源的流动不会受到束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与评估时,也应当用更贴合于时代的视角去进行。比如,将对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发展关注从毕业延续到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从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延续到在社会上工作单位的表现等等。总的来讲,用制度创新来辅助教学教育的创新,有利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不论是“一带一路”战略,国际商务专业的涉猎范围与内容,还是高职院校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创新变革,国际商务毕业生的可持续能力培养与发展,它们将始终处在一个变化的状态中,这也就意味着整个过程是需要不断被优化与完善的,而这又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比如,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在进入到劳动力市场中去运用时,可能会发现有一部分的脱节。又或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在与不同国家的对外商务交往汇总,可能会发现出现了一些问题是之前在学校里没有接触过的,也未曾了解的等等。这些都是在理论运用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的一种现象,而学校需要对学生实际出现的这些情况进行跟踪与帮扶,才能更好地助力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最终必须要落实到实践中去完善。
“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关键点首当其冲的是教育引导,落实到具体的培养策略上是高职院校要做好对学生持续学习意识与具体行动的一种引导。一方面,在学生几年的大学学习生涯中,教师就应当在日常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养成持续学习、持续提升的习惯。比如,在对“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到的沿线国家的学习与研究时,学生应当培养自己的时事敏感性,主动地去关注与思考沿线战略推进过程中,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具体合作项目适宜,而不只是停留在书本的介绍上。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要主动地去思考本专业在立足于“一带一路”战略下所必须要具备的就业能力,尤其是涉及到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等,都会延伸出多元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必须要去认识与自主提升的。
毕业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以充足的资源为支持,而资源的出处,在多种开放平台的建设上。一方面,高职院校自身应当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内容,结合国际商务专业的内容,充分利用与盘活本校既已拥有的一系列教学资源,通过资源重组与优化的方式来提高其创造力与生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应当以开放的胸怀与开阔的视野来主动地去搭建多种渠道,将来自于社会上的资源都引入到课堂中来。比如,与相关的教学教育机构合作,聘请已经在国际商务领域工作的社会人士,尤其是对“一带一路”战略有深入研究与实际经验的人士来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等。开放平台的建设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源动力。
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终身学习能力,学校对其能力的培养也不应当止步于学校,而是应当将眼光拉长,关注到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实践的阶段。在这一教育要求中,学校可以尝试毕业生返校模式。一方面,邀请优秀的毕业生返校,让其为应届生分享更多实践经验,或者是将优秀生拥有的资源等投放到学校里进行合作共享,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学校要对毕业生进行持续性地跟踪,了解其现阶段的学习与发展诉求,并尽可能地为毕业生提供帮助与支持,或是鼓励学生带着一定的社会经验与具体的求学诉求再次回到学校来进行深度学习等。总之,返校模式可以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持续关注的一种尝试。
实践是完善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方式,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学校就可以用具体的项目或者社会活动来为学生提供与创造深度学习的机会。比如,学校可以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带领着应届生进行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项目开放与实践,有条件、有潜力、可以创造经济利益的项目还可以大胆地与第三方机构等合作,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运行与管理,让毕业生可以将自己已经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在项目中去进行尝试与验证。如此一来,毕业生可以得到由理论过渡到实践的一个探索机会,又可以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切实地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这些无疑都会推动毕业生个人可持续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投射到教育领域来讲,就是要将人才培养成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上升潜力、爆发能力,使其在日趋激烈与复杂的劳动力市场中能始终保持自身的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特色的教育教学场所,在围绕着如何帮助应届毕业生提高其就业择业能力的这一话题中,除了在大学几年的时间里增强其学识与本领以外,还应当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其能够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之后依然燃烧着旺盛的劳动生命力。站在时代的角度上看,“一带一路”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登上全球舞台的核心指导战略,它带来了以往所没有的机会,这是毕业生应当要牢牢把握与紧紧抓住的。基于此,高校在组织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时,应当要立足于“一带一路”这一时代背景,敢于做发展先锋,勇于向竞争发起挑战,而这一切又必须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基础与底蕴,唯有如此,才能够以永葆活力,永具竞争力的姿态去参与到社会发展的洪流中。这既是高校作为教育教学参与者必须对学生肩负起的责任,也是对国家的深化发展必须承担的使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