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探析

时间:2024-08-31

莫日根苏都

(乌审旗水利局,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300)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的重要发展战略,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十九大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高度。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河湖治理、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自治区党委十届五次全会暨全区经济会议中强调,坚守发展、民生、生态底线,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继续大力实施“碧水青山”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共建绿色、美丽、生态家园。乌审旗政府在此形势下,树立了“大生态”理念,加强生态建设立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革命老区牧区生态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流域综合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助力乡村振兴。

1.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具体是指从小流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出发,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核心,把生态效益提高、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作为目标,经田地优化利用及建设植被等综合措施,以构建水土保持能力及高效生态经济功能模式。具体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国统筹规划下,对农林牧业等用地进行合理科学地布局,以良好的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实现各措施间的协调配合,以形成综合性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对流域内的水土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

2.小流域建设项目

乌审旗于1983年就开始了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期间从未中断。到目前为止,国家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亿元,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533.7km2。工程建设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成效较显著。按照水利部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17-2020年实施方案》,乌审旗被列入实施范围,按照国家每年下达的计划完成治理任务。2019年对陶报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进行了综合治理,以改善区域环境,对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陶报小流域具体项目概况:项目地处乌审旗图克镇西南部,东北至图克镇直线距离约40km,东南距嘎鲁图镇约90km,项目区内没有重要公路穿过,均为乡间小道,易被风沙覆盖。陶报小流域属于内陆河流域,行政区划属乌审旗图克镇陶报嘎查,涉及哈岱社1个牧业社。项目区总面积25.9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4.32km2,地貌形态以固定、半固定(307.57㎡)、流动沙地(648.25㎡)为主,伴有部分盐渍化滩地。

水土流失和防治情况:水土流失主要是风力侵蚀影响,是风水复合侵蚀区,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春冬季节,水蚀发生在多暴雨的7、8月份,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24.32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93.35%。根据遥感技术监测结果显示,外业实地对项目区植被、土壤、固定、半固定及流动沙地分布情况综合分析,按照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级标准》(SL190-2007),项目区土壤侵蚀强度共分为轻度、中度、强烈和极强烈侵蚀四个等级,项目区水蚀摸数5400t/km2.a,治理前(2017年底),项目区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11.71hm2,其中水浇地8.90hm2,灌木林102.81hm2,现状治理度4.59%。

3.小流域水土流失分析及综合治理原则

3.1 水土流失分析

对陶报小流域自然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地貌、气象、土壤、植被。本项目区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为风积地貌,沙丘、滩地镶嵌,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严重。气候为典型大陆性气候带,降水稀少,多集中在汛期,以暴雨形式发生,高强度降水是导致水蚀的直接动力。冬春秋为西北季风,最大风速为19.0m/s,年平均大风天数为15.9d,沙尘暴天数为9.2d,是风蚀重要因素。项目区为风沙区,为非地带性风沙土和盐碱土,盐碱土分布在滩地,土壤胶结程度差、结构松散、抗侵蚀力差,有大风、强降水、过度利用等因素影响,易遭受侵蚀。该区气候干旱,植被群落退化、单一化,覆盖度低,地表保护能力较弱。此外,有人为破坏因素,滥垦、滥牧、滥伐等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来的原始地貌,使地表植被破坏、草场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3.2 综合治理原则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应与生态环境做好协调,多资源进行多层次的优化利用,并强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全面发展。根据种地貌类型,依据不同立地条件,布设不同的措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草。首先,要结合小流域内的自然资源情况及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出生产的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不同产业的用地比例,保障农田的高产、稳产。加快退耕,进行大面积的造林、种草。其次,水土保持工作中要始终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现代化农业发展服务。再次,小流域综合治理中,要选用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重视农耕和林草措施,使坡沟治理相互结合。对土地紧缺地区要适量布局林草的占比。最后,要强调实效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同时,要考虑好饮水等当下问题。

4.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4.1 常见的治理措施

常见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类。

4.1.1 生物措施。是指利用林草植被绿化覆盖,以减少地表土壤流失的防护措施,其目的是经布局增加林草覆盖。可对流域内现有植被而无流失林地列为预防保护区,进行专人管护,严禁随意砍伐。对人口密集需生活燃料的可进行轮封。也可对水土流失轻微的幼林、残林进行封禁治理,严加管护,对死苗进行清除,补种缺苗,制定对应的乡规民约,落实管理责任。在小流域建设中,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主线,以防风固沙的措施体系为突破口,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目标。对下湿盐碱滩地和固定沙丘,其植被盖度相对较高,是天然草牧场,针对小流域的具体情况,实施水土保持封育治理措施,于封育区进行柠条、羊柴补植措施,以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在沙障内栽植羊柴(或柠条)灌木667hm2,道路两侧樟子松绿化2hm2,无沙障灌木林131hm2,封育治理面积1200hm2(其中补植柠条120hm2,补植羊柴120hm2)。项目区现有水泥路两侧绿化,长5000m,每侧宽2m,面积2hm2。设计每侧临路侧栽植1行樟子松,株距3m,穴状整地。在固定、半固定沙丘,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栽植柠条水土保持林。设计柠条水土保持林面积131.00hm2。

4.1.2 工程措施。是保持土体稳定的护坡、挡墙、截水沟等截排水工程防护措施,其目的是拦沙、蓄水、保土,减少土壤及泥沙的剥蚀。首先,设计防风固沙沙障新增治理面积2000hm2,其中对半流动、流动沙丘,按沙丘高度、不同部位,布设草绳固沙沙障667hm2(其中1.5×1.5m网格草绳沙障328hm2,1.0m带状草绳沙障339hm2)。沙丘约1/2处以上部位使用1.5m×1.5m网格沙障;沙丘约1/2以下区域和较平缓的半流动沙地使用1.0m带状网格沙障。铺放草绳时先钉好基准桩,放第一道草绳,然后依次按等间距平行放置各道草绳。最终形成网格菱形状(草绳夹角45°±5°)防风固沙沙障。草绳交叉处插沙柳插条两根,要求沙柳插条大头向下,沙柳枝条长度40-50cm,与坡面垂直栽植,栽植深20-40 cm,地上部分露出10cm左右。

4.1.3 生产道路。临时施工道路13km,生产道路9.41km,标志碑1座;设置网围栏60.00km,宣传牌10个,封育界碑21个。

4.1.4 管护措施。柠条在生长过程中,要加强监测防治柠条豆象、柠条荚螟、柠条种子小蜂等病虫的危害,保证柠条正常生长。封育治理应明文规定封育制度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公示,封育治理范围应有明确的标志,通过围栏、人工管护等措施有效地防止人畜任意进入。在人畜活动较频繁的地段,同时结合牧户分界,布设网围栏60km。网围栏采用水泥预制桩铁丝网片的形式。预制桩断面尺寸12×12cm,桩高2.0m;网片规格6×90×60型,围栏高度1.2m。水泥预制桩每隔6m栽植一根,埋深0.5m;网片挂桩后必须拉紧,不能下垂,要求横平竖直,每个竖线垂直于横线,每个竖、横线之间间距相等,7道横线必须由固定丝固定到围栏桩上,不能松动。在围栏管护的同时,雇佣管护人员进行管护,管护人员数量按照每人管护200hm2计算,共需管护人员5人,管护3年。

4.2 吸取水土保持治理经验

对历年来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总结,得出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验,具体包括:

4.2.1 加强领导及制度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区域内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尤其是自然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群众治穷致富的基础。为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可把工作业绩列入部门年度考核中,以实现领导挂帅,分片落实到人,奖罚护航的管理体系。并按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规范项目建设,进行制度化管理。还可全面推行项目责任负责制,以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建设质量,确保投资效益发挥。

4.2.2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由单一零星分散治理转向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由重项目建设轻项目管理转向建管并重,由单纯防护性治理转向综合开发治理,由粗放低标准转向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结合三大效益,实现其近、中、远期连续效益。

4.2.3 注重建设效益。调动区域内劳力,使其投入到治理工作中去,提高群众参与度,有利于项目实施和建后管护。种苗选择上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把握水土保持林种植季节,可应用苗木假植,确保成活率。

4.2.4 模式化治理。乌审旗经多年综合治理经验,摸索总结出沙地治理有效模式。按“一封、二障、三上”步骤,“一封”是对治理区全面封育,避免牲畜破坏;“二障”是在流动沙丘迎风坡上设置沙障;“三上”是在流动沙丘沙障造林种草,其它沙地造林,选择沙柳、羊柴、柠条、紫穗槐等不怕沙埋、沙割、根系深广、茂密树种,以防治风沙。

4.2.5 强化管护,巩固成果。抓好治理措施的同时抓好管护。通过县、乡、村三级联防,定期深入项目区进行检查,严处毁林毁草行为;组织当地乡镇农民成立专职护林队,做好日常的管护,村级专职护林员按片承包,以确保治理、见效、受益。

4.2.6 抓好典型,布设示范。合理布设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小流域,让群众认识、了解、参与到水土保持治理中。

5.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5.1 生态效益

通过新增措施面积与措施保水保土指标乘积计算出保水保土效益。保水保土指标的确定是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结合流域实际情况,包括各项措施的减洪、减沙效益、各项措施的保水保土指标。小流域新增治理面积2000hm2,新增治理度82.24%,使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到86.83%。流域地表径流就地拦蓄入渗,改善了地表径流状况,丰富了土壤含水量;每年保土8.60万t,基本遏制区域内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中的保土定额49.9t/hm2、保土能力39820.2t,减少了风蚀沙化现象。通过治理,预期年调水20.22m3,保土8.60万t,减轻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的抗旱能力,保留了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促使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转换和良性循环。且项目区植被覆盖度大大提高,由23%到66%。水土保持植物、工程措施构筑的综合防护体系,地表植被的增加,提高了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区域小气候将得到有效调节,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水分状况有明显改善,每年调水20.22万m³,增强了生态系统功能,调节了降雨径流,遏制沙丘移动,减少了风蚀沙化。区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也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且经综合治理后,当地的野生动物繁衍加速,形成了人、动植物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及和谐共处模式。

5.2 经济效益

综合治理过程中,经生态文明理念的广泛宣传,区域内积极培育无公害农牧产品基地,促进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形成了绿色循环经济,进一步加速了牧区经济发展。大面积新增的林草措施为当地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有利于农牧业合作社的后续发展的示范引导。综合治理中也需要雇佣大量管护人员、项目建设人员劳动力,增大了当地居民的参与度,间接增加其收入。若建设期内按照每天100元的人工工资,工期3个月计算,人均可增加经济收入9000元。待发挥生态效益后,按照水保林产生枝条还增加了载畜量计算,新增水保林措施增加载畜量15只每平方公里/年,合计增加养羊量120只,平均每人每年可多增加养羊量1.7只,每只按市场现价800元来计算,每年可增加纯收入1360元。

5.3 社会效益

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形成了治理区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农牧业生产基础得到保障,明显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如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更合理,各类土地利用程度明显提高,牧业产出能力加强,有利于经济收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多元化,生活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得以加强,抗风险能力也得到增强,实现了社会文明进步。为流域内植被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小流域的建设和浓厚生态文明发展氛围,逐步转变了区域内农民的传统观念,使牧区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生态建设走上了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6.总结

通过综述可知,小流域综合治理较复杂,有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林草种植等内容。需结合小流域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综合治理,坚持生物和工程措施结合原则,做好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以提升小流域整体资源利用率,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