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4-08-31

孙筱淇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近年来,我国脱贫事业屡创佳绩,截至2020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2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完全消除了绝对贫困。随着脱贫攻坚的完美收官,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由脱贫攻坚转向了乡村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设立五年过渡期来进行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我国当前正处于两大政策的衔接转型阶段,在这个特殊的交汇期,要理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解决好衔接期存在的问题,助推乡村地区繁荣发展,提升农村人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逻辑关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同为指导“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都关系到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农村高质量发展,农民生活富裕的问题,虽然两大战略的重点和侧重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善农村的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两大战略同根同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

1.1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与基础

脱贫攻坚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战略目标,而乡村振兴强调的是解决富有问题,达到农业发展高质高效,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富足的水平与标准。乡村振兴是立足于脱贫攻坚基础上的推进与发展,脱贫攻坚为后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提供了技术、人才、制度、政策等多方面经验。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我国如期实现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许多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的发展基础。脱贫攻坚激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不仅做到扶贫,还做到扶志与扶智,因地制宜、分地区分阶段持续推进,利用资源优势,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的平台与机遇,改变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增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自立自强的信心,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基层党组织一直是脱贫攻坚事业的中坚力量,我国培养、选派了众多有能力的人才与组织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下沉到农村,号召多元主体参与扶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组织条件。

1.2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延续与升级

脱贫攻坚任务时间是2013年到2020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2018年到2050年,两大政策在时间上存在交叉与耦合,政策间具有延续性与承接性,脱贫攻坚聚焦的人群为农村贫困人群,贫困边缘人群,更多的是老、弱、病、残等群体,乡村振兴的目标群体为全体农村人民,不仅包括农村贫困人口,还包括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聚焦的目标群体数量更大,覆盖范围更广泛,脱贫攻坚采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针实现目标,乡村振兴包含了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多方面的振兴,是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追求的并不是单一方面的振兴,是多领域全方位的振兴,全面协调发展的振兴。乡村振兴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农村地区可以更加持续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帮助脱贫人口实现从小康到富裕的转变。脱贫目标已经实现,对于脱贫人口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避免规模性返贫现象的发生,对接脱贫攻坚的乡村振兴战略更注重贫困地区发展性贫困问题,从基础设施的建设、乡镇产业地域特色的发展、人才知识技能的培训等多角度给予农村地区助力,为脱贫提供长效内生动力,有效地减缓了返贫现象的出现,延长了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性,将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升级。

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存在的问题

2.1 脱贫体制机制衔接不顺畅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不斐的成绩,脱贫攻坚期形成了较完善系统的体制机制,积累了丰富的扶贫经验,在体制机制方面,二者不尽相同,存在差异。几年的摸索与探寻,基层组织已经习惯并熟悉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工作流程与运行机制,各级党委政府统筹领导,把控全局,帮扶单位、驻村责任人、村两委肩负执行落实的责任,形成职责明晰、共抓落实的体制机制。目前,乡村振兴分工协作责任落实机制仍然延续着脱贫攻坚的组织机制,但进入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过渡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农村环境,目标任务的改变,受众群体的差异,已有的机制体制、管理制度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衔接期,基层组织的衔接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面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应及时调整相关政策与规划,按照目标更新配套的调研、监督、考核管理机制,更好助推脱贫体制机制的有效衔接。

2.2 帮扶干部精神动力不足

部分帮扶干部思想出现了懈怠、满足于脱贫的现有成果,产生了“歇歇脚”“喘喘气”的错误思想,想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所要面临的挑战与困难比打赢脱贫攻坚战更多,更具有难度,这就对帮扶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落后偏远地区的乡镇干部精神动力不足,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目标任务、政策战略、保障措施认识不到位、不全面,对待工作缺乏热情,思考问题缺乏深度与广度,严重地限制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开展。

2.3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是衔接期我们不遗余力追求的目标,虽然经过八年的脱贫攻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程度改观,但与城市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图书馆、养老院、公园、医院、路灯、道路等基础设施仍需加强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依旧较低,公共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依旧是农村人民最关注的民生话题。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要通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式,将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民生工程建设与特惠性的扶贫结合在一起,才能建设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局面。

2.4 乡村产业转型发展困难

乡村产业作为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核心力量,在衔接过程中应予以高度重视。当前乡村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着扶贫产业缺乏持续性、难以形成规模、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产业的发展往往具有投入大、见效慢等特点,在脱贫攻坚期,由于政策、资金、资源的倾斜,许多乡村产业得到了重视,前期投入了巨大资金,发展增速过猛,后期由于农民内生动力不足或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力量不足,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难以持续地发展下去,严重影响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受技术、资金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许多乡村产业都是单打独斗,缺乏龙头产业的示范带动,未形成规模经济,这就导致农村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占据市场份额,任何的风险变化都将使刚刚建立的乡村产业岌岌可危。目前,我国扶贫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产业较少,许多扶贫产业在上马前期缺乏调研与对实际的考察,就盲目地模仿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致使同一地区的乡村产业都大同小异,无法形成地域特色,扶贫效果不尽如人意。

2.5 乡村人才资源匮乏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人才这一特殊主体的助力,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期,人才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关键力量。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人才纷纷外流到大城市中,现阶段,农村地区人才资源匮乏,主要体现在科研技术型人才短缺,乡村队伍建设老龄化,缺乏具有管理能力的基层人才。我国科研技术人才、致富创业带头人数量较少,农村的生活环境条件都较艰苦,没有优质资源吸引大学生返乡,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留在大城市,而并非回到家乡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年轻的新鲜血液。乡村人才资源的匮乏间接阻碍了农村地区产业的发展,制约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

3.1 推进脱贫体制机制衔接

面对衔接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各级党委、政府带头人要善于学习理论知识,熟知我国衔接期所制定的最新政策、专项计划,积极构建党政部门负责,各部门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进一步深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县委书记总指挥,五级书记共抓落实的责任制度,明确各负责人与部门的分工任务,加强组织间的协调配合,加快推进脱贫体制机制建设。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管理制度,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依据衔接期的工作要求,在岗位设置、考核制度、监督方式、奖惩制度等方面上进行创新调整,提高脱贫工作的工作效率,切实推进脱贫机制体制的有效衔接。

3.2 强化扶贫干部思想认识

思想是一切行动实施的前提,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等消极思想会严重腐蚀扶贫干部的精神意志,在衔接期,扶贫干部要克服松懈意识,面对新变化、新调整,要及时转变扶贫思维方式,对待困难,要有不怕失败,越挫越勇的精神。想要提升扶贫干部思想认识,离不开思想理论知识的学习,要认真研读我党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期关于三农工作的文件及重要思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基层组织要定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学习工作经验分享会,树立优秀典型示范,鼓励扶贫干部向优秀典型看齐,督促扶贫干部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3.3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将提升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水平放在衔接期发展的重要位置,补齐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短板,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水利、电力、住房、网络、生态环境等硬件基础设施配置,提高道路建设,构建良好的交通条件,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以农家肥代替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持续推进污水排放治理、农村厕所改造工作,对农村地区电网进行升级改造,使农村网络达到全覆盖,加速推进农村网络建设工程。乡村建设不仅需要硬件基础设施的助力,还需满足人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推进乡村教育、乡村医疗、乡村文化等民生领域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差距,推进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增强农民幸福指数与生活质量。

3.4 创新产业转型发展途径

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兴旺,一要加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在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分析后,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产业,对特色产业持续不断投入,切勿急功近利,保证资本资源可以一直延续特色产业的后续发展,打造品牌化的农产品,讲好特色故事,将产业发展与自然优势、地理优势、交通优势结合在一起,形成差异错位竞争优势,利用“互联网+”等销售模式进一步打开特色产业的市场,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二要鼓励多元产业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对于条件允许的地区,在发展主体农业的同时,可以辅助进行养殖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鼓励农民经营特色农家乐,将产业链延伸,进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转变经营方式,将小农户分散经营整合到农村合作组织中去,发展规模农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更多渠道与机会。

3.5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水平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水平,实现人才振兴。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引入两种方式结合使用,解决乡村人才短缺问题。内部培养,要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懂得技术、善于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注重对农民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大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提高乡村儿童的受教育程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外部引入,吸引外部人才助力乡村地区发展,要加大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人才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科研技术人员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为助力乡村发展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使我国在三农工作上更上了一个台阶,有利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我们要坚定信心,从推进脱贫体制机制衔接、强化扶贫干部思想认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产业转型发展途径、加强乡村人才队伍水平等方面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发展,朝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努力奋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