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讨林业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4-08-31

赵凤英

(广西贵港市平天山林场,广西 贵港 537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林业种植区,林业用地面积达1527.17×104hm2,森林覆盖率达56.51%。但因区域森林火灾防控技术存在不足,森林火灾防控结构也存在欠缺,森林火灾呈现增加趋势,对区域林业产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威胁。2011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火灾次数为350 次,一般森林火灾次数为171 次,而在201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火灾次数达到644 次,一般森林火灾次数为424 次。基于此,探讨林业森林火灾防控的应对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林业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意义

广西地区是一个森林火灾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火灾不仅会烧毁大量林木,破坏林业生态,降低森林维护生态环境特别是水土补充作用,而且会危害人民群众以及野生动物的生命安全。比如,2021 年12 月2 日,广西一山林失火,过火面积超33.33hm2,虽未造成人员死亡,但耗费数百名人员与各类灭火器具,并对林区生态造成了毁损性伤害。而通过预先开展森林火灾防控措施,可以将火灾发生概率,保证林业森林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1.1 环境效益

在森林火灾特别是大型森林火灾发生过程中,大面积林地随着森林被烧毁而裸露,丧失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作用,甚至引发局部林区生态失衡,土壤贫瘠化明显,增加了泥石流、水涝、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发生概率。而通过开展林业森林防火工作,可以避免森林土地因火灾而裸露,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以及水土保持作用,环境效益较为突出。

1.2 经济效益

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会导致大量树木被烧死,降低林分密度,对森林结构造成毁损性伤害,甚至引发高价值经济树种被低价值树种、灌丛杂草替代,导致森林利用价值显著下降。而通过林业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可以降低因火灾导致的树种演替概率,确保森林利用价值,经济效益较为突出。

1.3 社会效益

森林不仅是木材的提供基地,而且林下蕴涵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多数野生植物资源可以被人们利用,部分极具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可以为区域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就会导致相当一部分珍贵野生植物被烧毁,或者数量显著下降。此时,通防控森林火灾的出现,可以规避因火灾引发的林下植物资源减少或灭绝风险,为林下植物资源利用提供依据,社会效益较为突出。

2.林业森林防火工作的现存问题

2.1 防控结构不足

广西地区桉树林、马尾松林区地形高度复杂,森林火灾防控隔离带建设难度较大。虽然多地既往已建设森林火灾防控隔离带,但是因日常维护更新完善意识不足,无人清理修护情况频现,而隔离带内丛生的杂草、杂灌,也影响了设施火灾防控的效能。

2.2 防控技术不足

近期,广西地区森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均呈现攀升趋势,而急剧增加的林下可燃物量也带来了极大的火灾风险。但是基层火灾隐患防控技术存在不足,仍然为传统人工巡护+瞭望塔+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定点观测模式,无法彻底全面排查隐患,也无法及时控制森林火灾势头。

2.3 防控范围狭窄

广西地区林地存在林农交错的特点,人口分散居住,野外火源点较多且情况复杂,分布面积较广,管理难度较大。而现有的森林火灾防控机制没有全面覆盖生产性火源、风速性火源、生活性火源以及休闲娱乐性火源、意外性火源,导致森林火灾防控工作举步维艰。

3.林业森林防火工作的应对策略

3.1 完善林业森林火灾防控结构体系

3.1.1 修建防火隔离带

修建防火隔离带是林业森林火灾防控的重要内容,初期主要是在秋末全部除去山边杂草,并锄净地表杂草,形成20.00m 宽防火带,避免炼山时出现野火蔓延。具体设置时,可以选择背风面火势发展速度较慢的区域最前端、主风方向呈90°位置,进行第一道防火隔离带开设,宽度在40.00m~60.00m 左右,将地上物完全伐除,并人工用工具破土翻耕,促使植被根系出露于地面,提高隔火效果。

3.1.2 营造针阔混交林

营造针阔混交林是林业森林火灾防控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绿色火灾防控理念在林业森林火灾防控工作中实践的主要表现。比如,马尾松与阔叶树防火林带就是利用乔木、灌木火灾抵抗性能之间区别,结合自然力作用,抑制森林火情蔓延。常见的马尾松林混交树种为细柄阿丁枫、闽楠、木荷等。相较于马尾松纯林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芒萁、杂竹)+凋落物层结构而言,马尾松-细柄阿丁枫、马尾松-火力楠、马尾松-木荷林下的结构为林冠层+阔叶树林冠层+林下植被层(一年生荫性杂草、二年生荫性杂草)+凋落物层。加之马尾松叶子的着火温度、油脂含量分别低于、高于阔叶树,混交林内温度、湿度分别低于、高于纯林,可以有效降低火灾风险。

马尾松-细柄阿丁枫混交林主要选择前茬为马尾松人工林的II 类立地,坡度为26.00°,海拔为630.00m~690.00m。在10 月份,进行间伐,保留马尾松人工林密度在300 株/hm2~350 株/hm2左右。在11 月份,依据长40.00cm、宽30.00cm、深30.00cm 的标准,挖暗穴,每公顷穴量为1500 穴。在1 月份,选择1 年生实生苗行间混交造林,马尾松、细柄阿丁枫混交比例为1:1,初次栽植密度为3000 株/hm2~3500 株/hm2。造林后,每年进行2 次全面劈草以及1 次块状锄草抚育,连续进行3 年。造林后8 年,进行一次透光疏伐,控制郁闭度在0.4~0.7之间。

在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打造时,可以选择III 类丘陵地,海拔高度为300.00m~700.00m,土壤为酸性红壤。可选择插花状混交方式,马尾松与火力楠的混交比例为5:1,主林木马尾松造林密度为8230 株/hm2,次要树种火力楠造林密度为1660 株/hm2,或者调整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比例为1:3,主林木马尾松造林密度为5000 株/hm2,次要林木火力楠造林密度为1660 株/hm2。除插花混交外,还可选择行状混交方式,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比例为2:1或1:1,主林木马尾松造林密度为3330 株/hm2,次要林木火力楠混交比例为1665 株/hm2~3330 株/hm2。在造林前1年10 月份,可以整地开挖明穴,明穴长度为50.00cm,宽度为40.00cm,深度为30.00cm~40.00cm。整地后,选择1年实生苗或容器苗,于次年3 月份雨季栽植。定植后,当年6 月份全面除草,并进行1 次培土。当年9 月份,进行一次松土除草。次年早春进行苗木补充种植,并在4 月份、9 月份进行一次割草伐灌抚育。

在马尾松-木荷林营造时,造林者可以选择低山III类立地,坡度为17.00°到20.00°,坡向为东南,土层厚度在50.00cm~100.00cm 之间,pH4.0~6.0。先栽植马尾松,马尾松栽植密度为1880 株/hm2,再栽植木荷,木荷栽植密度为1710 株/hm2。

3.2 改进林业森林火灾防控技术设备

3.2.1 预报与监测技术

林火预报、监测是森林火灾防控的重要方法。只有确保林火监测的全面性、林火预报的及时性,才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火情,将森林火灾控制在萌芽状态。当前我国主要用气象卫星监测森林火灾。即由国家气象局气象卫星中心根据气象卫星接收资料,配合图像处理技术,判定森林火灾位置、面积、扩展方向、蔓延速度等动态信息,指导森林火灾科学扑灭。红外线技术也可用于森林火灾探测,其主要依靠安装于瞭望台的地面红外线探测仪,探测地势平缓林区火灾发生情况。

在上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森林火灾防控人员可以引入“空天地人”四位一体监测模式。其中“空”主要是利用高空热点卫星大面积、全天候24h 实时动态监控林区全部森林资源情况;“天”主要是针对广西地区林场资源分布零散、地形复杂的特点,利用高空无人机,以一个较快的速度进入林火警报发出地点上空,以无遮挡拍摄的形式采集林区图像信息,配合红外热源探测,避免发出林火警报信息安排现场侦查人员入场耗时长的问题;“地”主要是利用视频监控技术结合智能化的烟火识别技术,开展大范围、大视野的自动巡护,并实现火灾警报信息自动发出。同时利用检车站点卡口宣传警示抓拍设备自动拍照,并播放火灾防控小知识,为在线火灾防控实现提供依据;“人”则是基层护林员利用手持移动终端GPS(或北斗卫星)实时定位监测,并利用终端语音、文字、图像交互功能,及时汇报火情。

3.2.2 雷击规避技术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异常气候出现频率大大提升,雷击森林火灾进入新一轮高发期。老龄林、存在衰老迹象的林木易遭受雷击,因此,对于个别重要林区出现上述征兆的林木,森林火灾防控工作者可以进行雷击规避技术的应用,将雷击规避设备安装在林木的适当位置,降低雷击火灾发生风险。同时考虑到雷击火为天然火源,受可燃物状况、大气中雷电分布、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原有“发现-防御”的被动火灾防控模式下,广西地区森林火灾防控人员应致力于提高森林火灾应急处理能力,专门研究雷击火规律、防范措施以及灾后恢复。并增加三维闪电定位仪安装量,配合通信保障、瞭望监测与靠前驻防设施,精准判定雷击位置,实现林区雷击火的及时发现、高效处置。

3.3 扩大森林火灾防控范围

3.3.1 计划烧除

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利用强度可控的人为点火,依据一定计划将林区可燃物烧除,可以降低林区火灾发生风险。常见的林区计划烧除方法为火烧防火线、烧除林区可燃物、火烧采伐剩余物等。其中火烧防火线主要是在每年春秋气温升高时期(11 月份到次年2 月份左右),烧除森林区域内可燃植被,降低火灾隐患;烧除林区可燃物主要是将林下枯萎掉落枝条、叶片与植被分批次烧除,减弱森林燃烧风险。一般对于10 年生以上、林相整齐的松林、桉树林,在其树高超过6.00m、枝下高度超过3.00m 时,可以根据可燃物载量每间隔2 年到3 年进行1 次烧除;火烧采伐剩余物主要是在适当的季节,将采伐林区内剩余杂物归堆为一个点火单元,每一个单元面积在2.00hm2到3.33hm2左右,在外围设置防火隔离带。选择风级低于3级天气,上午11:00 前或下午16:00 后,利用点火器沿着等高线进行垂直带状烧除,并利用风力灭火器由外侧向内侧进行外线火、两翼控制,在降低火灾隐患的同时,促进森林自我更新。

3.3.2 全面管理火源

针对林区火源情况复杂多样的特点,森林火灾防控人员应贯彻落实“严堵”“实疏”的原则,聚焦重点人群,完善林区用火审批+入山检查+林内巡护的“三道防线”,从源头降低火灾风险。第一步,森林火灾防控人员应落实林区野外用火管理机制,以连续3 天以上晴朗天气为节点,加强野外火源使用管控,严厉惩处教育林区内部以及周边的野炊用火、农事用火、祭祀用火情况。在高温伏旱时期,林区火灾防控人员则可以依据现行《森林防火条例》,阻绝全部野外火源使用渠道。

第二步,森林火灾防控人员应严格采取“宁紧勿松、宁严勿宽”的工作方法,将封卡设置在关键区域,阻绝打火机等火源进入林区关口。特别是在高火险天气、清明节等节假日,则增加临时性森林火灾防控检查站点,利用实名登记+火灾截留+火灾防控安全教育的方式,准确、明了记录信息,降低林区火灾苗头。

第三步,森林火灾防控人员应在进入重点林区、重点地段巡视并落实“天天有巡查、处处有监督、时时有登记”方针的基础上,根据森林火灾防控的社会性、群众性特征,制定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对于行政区域相接壤的森林火灾防控薄弱区,将火灾防控责任落实到群众个人,鼓励群众成立森林火灾防控群防群治组织,在自我教育、相互监督、相互担责的过程中,自觉推动森林火灾防控由“躲迷藏”到“共同防”的转变。一般每村(或社)可以确定2 名或者3 名村民作为森林火灾情况监测员,其他村民则为义务监测员,在发现森林火灾苗头后,前者应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给村(或社),进而上报森林火灾防控扑灭指挥部,并组织群众义务扑救团队控制火灾势头。

4.总结

综上所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蓄积量、活立木总蓄积量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区域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一般森林火灾次数也持续增加,林业森林火灾防控工作成为降低火灾发生次数、控制火灾危害的关键。因此,广西地区林业森林火灾防控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区域火灾防控的严峻现实,完善森林火灾防控结构体系,改进森林火灾防控设备与技术。并对火灾源头进行全面、彻底处理,提高森林火灾防控工作效率,为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