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林业造林方法及森林防火措施研究

时间:2024-08-31

夏志强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五道沟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 通化 135300)

近年来,我国明确规定,要求各地区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并为其指明发展方向即造林。通化市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批复的全国第6 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之一,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而国家林草局与吉林省政府会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政策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以保证林业造林、发展试点工作的有序、顺利、高质量落实。

1.通化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通化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与森林通化建设为发展大局,着手于林业工程建设工作,并荣获全国第三届林业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五年时间里,通化市大力发展宜林地造林、更新造林等工作,造林面积共计32.75 万亩,并打造117 个义务植树基地,包括公仆林、青年林等,植树总量为800余万株,完成中、幼林抚育21亩。此外,截止到2020 年底,全市连续66 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同时,严抓松毛虫、松材线虫等虫害的管理与防控工作,防控效果显著。通化市极为重视林业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现如今,该市林业经济已初步形成四大类型,即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森林康养旅行,且还创新出六大发展模式,包括林参、林菌、林药、林峰、林禽与林菜,计划的积极落实增多当地特色果林培植面积,共计2498.27 公顷,建设林下养殖基地30205 公顷、林菌基地面积556 公顷、林药总面积6653 公顷,全市林下经济产值高达80 亿元,林业总产值约200 亿元。

通化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仍会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始终将加快东北地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作为抓手,以提高林业生态支撑功能与生态产品供给功能为载体,积极落实生态修复提升、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以此推动森林经营模式、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型进程。与此同时,又对通化市林业产业发展目标加以展望,到2025 年,预计全市森林覆盖面积维持在67%左右,森林蓄积量超过9000 万m3,湿地面积控制在12 万公顷以上,力争林业总产值达300 亿元。全市林业工作始终以“建设东北林区高质量示范区”为中心,着手于长白山林下中药材、长白山特色果品经济林、东北国家储备林等示范基地的打造工作,着力将森林经济培育成区域发展的主营产业。在此基础上,落实四个重点工程的建设工作,包括修复提升工程、生态保护工程、林业经济转型工程以及制度机制创新工程,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工作,进一步改善通化市生态环境,促使林业发展活力与效益的大幅提升。

2.林业造林方法研究

2.1 栽植造林

栽植造林就是采取播种、扦插的方式达到育苗的效果,以保证苗木健康、良好发育,再将长势稳定的苗木移栽到造林区域,栽植造林对于造林场地的要求较低,且极具适用性,是通化市常用的一种造林方法。但由于栽植造林需执行育苗作业,会消耗大量的前期准备时间,需要人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对于育苗人员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应用频率最高造林法为穴植造林法,先由专业人员对苗木的品质进行筛选,预留树木粗壮、挺直且树形完整、树冠饱满的苗木,同时,还需对该类型苗木的根系生长情况加以考量,确保苗木可在土壤条件较差的环境中生存。此外,筛除遭受过病虫害以及机械性损伤的苗木。完成苗木的选择工作后,组织造林人员在苗木栽植区域开挖植穴,洞穴直径约50cm,深度控制在40cm 左右,紧接着缓慢、平稳放置苗木,确保其稳固后,填入土壤,做好夯实工作,并安排专业人员定期浇水,为苗木提供生长所需。

2.2 播种造林

要想采用播种造林法开展造林工作,就需根据当地季节、气候以及湿润程度来确定最为合适的造林方式,以保证造林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提高苗木发芽率、成活率,从而增多经济收益。播种造林就是在土壤中以合适的间距播种树种,与其他造林方法相比,这一造林形式表现出操作简单、投入成本低等优势,且还不需执行育苗工作,是通化市大面积使用的造林方法。尽管播种造林有着极为显著的优点,但只有土壤条件良好、水分充足的林地才能应用,为树种发芽、生长创设适宜环境。通常来说,通化市会在较为偏远且无居民活动的场所采用这一造林方法,由于这类造林地生态环境良好,未遭遇过自然灾害,是树种发育的最好场所。实际作业前,做好树种的筛选工作,尽可能播种颗粒饱满、种源充足的树种,而在播种结束后,要求造林人员重视其幼苗的管理工作,确保其生长态势良好,从根本上提高造林质量。

2.3 分殖造林

分植造林是对树木进行合理划分,比如,先分离树干、树枝、树根等,再将分离后的部位分别培育栽植。这一造林方法不需大量的财力作为支撑,还能极大程度地缩短栽植时间,且对于栽植技术以及专业能力的要求不同,是当前很多林场采用的造林方法。此外,经过精心培育后的苗木能够在未栽植前便吸收到充足的养分,有助于苗木的快速、健康生长,为树木成活率提供基本保障。由于树干、树枝等均是在发育良好的树木上分离得来,因此,各部位均具备母树的优良特点,可被用于大面积造林作业中。

2.4 因地制宜造林

采取因地制宜造林法开展造林工作时,应重点考虑三项内容:

2.4.1 认识立地条件

开展造林作业前,客观评价造林场所,依托于相关条件着手于立地类型的划分工作,同时,还需全面掌握造林地的立地性能,对各立地因子加以充分认识,包括造林场所的地形、土壤条件、水文情况、人为活动等,并深入探究各立地因子彼此间存在的关系,通过深层次分析,找出立地主要因子,再结合苗木栽植场所实际立地条件,判断该区域是否可执行造林工作。

2.4.2 栽植本土树种

这类树种经过多年的生长后基本具备了本地生长属性,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环境,此外,本土树种生产过程中会遭受不同地区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大幅增强树木的环境适应能力,其生长习性也逐渐固定,还可以通过遗传的方式,赋予后代树木更强生命力与适应力。

2.4.3 苗木科学筛选

当生长环境与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比同一场所内各树木长势,以此判断其环境适应性。通常来说,在选用树种时,需围绕四项基本要求进行即稳定性强、生长态势良好、成活率高、不早衰。首先,稳定性强。苗木生长期间,不会因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的现象,同时,也不会出现苗龄缩短问题;其次,生长态势良好。所栽植的苗木表现出生长旺盛的态势,且各阶段的生长指标均正常;再次,成活率高。一般指选种的苗木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最大化的适应造林场地的自然条件与土壤环境,并始终维持良好长势,且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受低温天气影响而被冻伤;最后,不早衰。苗木非正常生长如枝条节间缩小、树木颜色暗淡、结果异常等均说明苗木已出现早衰问题,不利于苗木正常、稳定生长,甚至会增大苗木死亡风险,若不加以管理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会影响整体造林效果。因此,树种选择时,造林人员应充分认识所选树种与造林地之间的关系,并做好树种生长发育、林木成活两方面的研究,而在对树种优势进行衡量时,应根据人工林中所有树木的高度以及平均材积生长量对选种树种真实情况加以判断,通常情况下,采用的鉴定方法为比较树高指标与其他因子,通过分析比较结果,判断该树种在造林地中的适生水平。

3.森林防火措施探讨

3.1 组建专业防火团队

为保证森林防火工作的有效、科学、高质量落实,就需组建一支高水平、高专业的森林防火、扑救团队,并合理控制团队成员年龄,最大不得超过45 岁,同时,还需在医院体检并给出合格报告后,方可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加入森林防火作业中。此外,还需重视起团队成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要求其细致了解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不同火灾类型的扑救方法,明确灭火剂操作流程,为保证防火工作的安全进行,还应为工作人员讲解火灾风险规避知识。也可邀请当地消防部队负责人对团队成员进行军事训练,有助于防火人员身体素质的进一步增强,并针对不同年龄层,合理设计训练内容,适当增加训练难度与训练量,这种方式还能帮助团队成员树立起服从意识。要求森林防火人员同林业部门人员一起开展森林火情监测工作,还需积极参与到防火宣传与森林日常巡护工作中,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而团队负责人应定期组织队伍人员开展扑救演练,在此之前,需做好培训工作,为其讲解不同类型火灾及火灾扩散程度应采取的扑救措施,并在团队协作下,制定出可行的火灾应急预案,确保火灾发生时,能够根据方案内容落实各项扑救工作。此外,还需在林区附近设立管理区域,采取轮流监管、站岗方式,实现对森林的实时监管,当有火灾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组织队伍,配备装置并赶往火灾点。

3.2 打造火灾监控系统

尽管林业部门在各造林地内、外部布设火情监控设备,但由于技术、经济的限制,一些瞭望塔之间的距离较大,无法实现整片林区的全范围监管,甚至存有盲区。此外,部分瞭望塔设立在密林高地,不利于监控人员监控作业的科学、有序开展,在不具备良好工作条件的情况下,当有火灾发生时,会错过最佳报备、控制时机,且受监控范围的限制,很有可能增大火灾波及范围,不利于扑火作业的安全、快速进行,从而引发巨大林业资源损失。对此,林业部门应重视现代科技的应用,用更为完善且先进的监控设备开展森林火灾监测工作。

首先,需依托于信息技术更新森林火灾监测系统,并组织技术人员为林业防火管理人员搭建森林防火通讯网络体系,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动态化监控与保护。其次,科技的发展,促使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越发广泛,现如今,很多林业人员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树苗成活率、山林亩数、火灾发生情况及原因等数据资料整理工作中。最后,还需借助信息技术搭建森林防火通讯体系,但在构建通讯网络时,严禁使用短波或无线模式,这是因为森林面积大,且信号接收会受高大树木、鸟类、自然因素的影响,无法保证信号的有效、及时传输。而是需加大森林防火信息化管控力度,以此弥补林业管理工作中体现的不足,并重视起火灾预防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实际作业时,可利用装载摄像设备的无人机开展林区巡防工作,确保工作全覆盖进行,在此期间,若无人机监测到存在火灾风险,可借助自动拍照、摄影功能加以跟踪、全方位监察,而无人机也会将拍摄画面实时传输于系统终端,由管理者组织专业人员实地考察,分析火灾风险出现原因,并制定可行、有效的预防措施,规避森林火灾的发生。

3.3 安置防火隔离设施

秋季时,森林地面上会飘落大量的枯枝败叶,随着林地经营时间的增加,枯叶累计数量越来越多,当遭遇干旱、少雨、大风等季节时,便会增大森林火灾发生风险,为规避火灾发现不及时,并在大风天气作用下,出现火灾大面积扩散的风险,则需建立防火隔离带。一般来说,当前常使用的隔离带形式有两种:生物型防火带。主要是选择不易燃烧的树种进行栽植,这类树木具有较强的耐火性,将其栽植于火灾易发地段,打造防火隔离带,以此避免火灾的持续蔓延,同时,还能起到造林的作用,提高林业产业效益。而另一种为防火线。对于不宜设置生物隔离带的造林场所,可先将该区域内的植物尽数铲除,从而获得良好的火灾隔离效果。此外,还需对防火线宽度加以控制,一般来说,混交林中的防火线宽度应控制在25m 左右,以不低于树木高度1.5 倍为宜;对于森林与农田相邻的区域,应合理增加防火线宽度,一般为45m,确保火灾的有效防控,规避其对农作物的不良影响。

3.4 重视防火宣传教育

很多森林火灾是人为造成的,对此,林业部门需重视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帮助林地管理人员以及当地居民形成更为正确的森林防火意识,并根据各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合理扩大宣传范围,将森林火灾造成的一系列危害加以说明,以此强化市民灾害应对措施与灭火意识。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时,为保证宣传有效性、广泛性,林业部门需组织技术人员搭建群护体系,着重对非林业人员防火经验、观念以及责任的宣传教育。同时,还需将宣传工作渗透到森林周边城市、农区及乡镇中,宣传教育期间,应始终坚持地方政策主导,在此基础上,积极落实刑法、政策等内容的宣传工作,鼓励更多当地居民加入森林防火事业中,促使社会群众自觉防火行动意识的大幅提高。此外,林业部门应加强森林防火的控制力度,要求各管理人员认识自身应担负责任,做好防火教育制度的推行工作,并对森林火灾进行预报、预测,以此增强宣传教育可信度,进一步强化群众森林防火意识。

4.结束语

林业造林是通化市未来几年重点执行与发展的项目,为保证造林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依托于该市自然环境,制定出多种可行性且科学性的造林方案,以此提高林业造林质量。造林过程中,又针对森林防火工作组建专业防火团队,借助信息技术打造火灾监测系统,展开对林业产业的全方位管理,早日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总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