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黑斑原鮡野生亲鱼驯养与养护探讨

时间:2024-08-31

刘欣苑 杨海青 金冠锋 李 勇 张 乾 张运海 王 松 阳思远

(1.华能西藏水电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藏 山南加查县 856400;2.武汉中科瑞华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

黑斑原鮡,又称巴格里、拉萨鲶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林芝和唐加等地区,所处地域海拔高度通常为4200m-2800m,且水流湍急,常年水温不超过15。一尾鱼通常需4-5 年实践达到性成熟,且该时的体重一般约为100g,在经14-15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体重才能达到500g。黑斑原鮡野生亲鱼中雌性个体通常较小,其体表光滑,腹部膨大松软,雌性生殖孔突出,且呈红颜色。相比之下,雄性个体较大,体态延长,体表相对粗糙,生殖孔小且凹陷,无红色特征。目前,相关研究单位针对黑斑原鮡野生亲鱼的苗种培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下将重点阐述黑斑原鮡野生亲鱼的驯养与养护技术。

1 野生黑斑原鮡的特性

1.1 形态与组织

1.1.1 体表光滑无磷,体延长;1.1.2 背鳍从吻部向后逐渐隆起,腹面平坦;1.1.3 脂鳍后部和尾鳍无连接;1.1.4胸鳍尾部低于腹鳍起点;1.1.5 尾鳍接近平截;1.1.6 臀鳍较短;1.1.7 前鼻与后鼻相邻,两者之间由瓣膜隔开,并延长成鼻须;1.1.8 有1 对上颌须和2 对下颌须,上下颌均有齿;1.1.9 除腹腔内有正常肝脏外,在皮肤与体壁肌肉之间还具有1 个特殊器官腹腔外肝,LDH、EST、MDH和ADH 同工酶带无差异;1.1.10 性成熟的雌雄合体差异明显,雄鱼在臀鳍和肛门之间有尖长的生殖突,而雌鱼无。1.1.11 脑颅骨骼主要由膜骨、软骨化骨和复性骨组成,眼区系列骨骼不具备围框骨系,仅为额骨、富蝶骨和翼蝶骨,且部分脑颅骨骼也有所特化。

1.2 消化系统与食性

1.2.1 口器下位,吻部钝圆,舌部退化,上下颌均布有细小尖齿;1.2.2 粗短食道肌层较为发达,内壁上纵向褶皱明显;1.2.3 由贲门、盲囊和幽门组成的U 型囊状胃;1.2.4 肠道短厚,且无膨大部分;1.2.5 肝脏和胰脏分离,肝脏位于食道和胃前端的上方,连接腹腔外肝,胰脏则位于胃部、肠道前段、胆囊壁外周和肠道系膜脂肪等位置。1.2.6经黑斑原鮡消化道内多种消化酶的分布及活性研究,其消化道蛋白酶活性:前肠〉后肠〉主肝〉附肝〉胃;1.2.7 淀粉酶活性:前肠〉主肝〉附肝〉中肠〉后肠;1.2.8脂肪酶活性:前肠〉主肝〉后肠〉中肠〉胃〉附肝;1.2.9前肠的胰蛋白酶活性最高;1.2.10 主肝和附肝的胰凝乳蛋白酶活性最高;1.2.11 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亮氨酰氨基肽酶活性:前肠〉后肠、后肠〉主肝、胃、附肝;1.2.12 消化道粗酶液分解蛋白质形成氨基酸的速率:前肠〉中肠〉胃〉后肠。不难发现,黑斑原鮡属于偏动物性的杂食性鱼类,其摄食率为59.3%,食物主要包括有鱼类、藻类、寡毛类、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有机碎屑、原生动物以及鱼卵等,其中以食物数量而言,藻类占比较大(69.4%);以食物重量而言,则鱼类占比较大。黑斑原鮡的食物组成受全长、性腺发育程度以及栖息环境的影响较大,但依旧主要以藻类和鱼类为主。目前关于黑斑原鮡食性季节变化的研究受其分布范围以及资源量的影响,还未得到有效的研究数据。现阶段,其食性的研究方式通常包括有:胃含物分析法。即鉴定或定量分析鱼类胃中的食物种类;稳定同位素技术。即利用稳定性同位素含量监测来分析和判断鱼类的食性。其中,胃含物分析法是以往黑斑原鮡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方式,而两种方式结合应用的研究成果依旧空白。

1.3 年龄与生长

经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黑斑原鮡的脊椎骨、耳石和鳃盖骨在反射光下具备宽的明带与窄的暗带,年轮特征极为明显,其中脊椎骨、耳石和鳃盖骨对黑斑原鮡年龄的辨别能力分为80.3%、78.8%和73.1%,为此,通常以脊椎骨来判断黑斑原鮡的生长发育情况。另外,经相关研究表示,黑斑原鮡雌性表现为等速生长,而雄性表现为异速生长。雌鱼生长拐点为1.8 龄,雄鱼生长拐点为8.0 龄。与雌鱼相比,雄鱼具备更大的渐进体长和渐进体重,雌雄个体均未达到体长和体重的最大值。通常情况下,鱼类的寿命和生长速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同时也受水温的影响,为此,不同海拔高度和河流水温均使得黑斑原鮡的生长情况以及种群年龄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4 生理生化特性

相关研究表明黑斑原鮡血细胞形态结构外围具有红细胞和5 种白细胞,与其他鲇形目鱼类相比,黑斑原鮡的红细胞体积较大,且血栓细胞的形态种类较多,无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另外黑斑原鮡的血液生理指标测试结果显示,黑斑原鮡与其他鲇形目鱼类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均相似,而红细胞较低、平均红细胞体积较高。另外,黑斑原鮡血液生化指标的测试结果显示,与其他鳅形目鱼类相比,黑斑原鮡的谷草转氨酶较高,可能与原生高原生态环境有关。

1.5 性腺发育特性

黑斑原鮡的性腺发育分为6 期。其性腺一年成熟一次,卵母细胞从第三时相发育到第四时相基本同步。产后卵巢和精巢的组织学结构快速恢复至Ⅳ期;越冬时性腺为Ⅲ期或Ⅴ期。另外雌性与雄性比例最小时为5 月份,比值通常为1.59,与繁殖期相比,非繁殖期雌雄比值要高。

1.6 繁殖生物学特性

黑斑原鮡产卵区水质清册,且水流速为1.5-2.0m/s,产卵活动通常在一定的水位上涨以及强日照的刺激后再夜间进行,产卵区水温一般高于11℃,卵子呈鲜黄色,卵径2.3-3.2mm,附着于砾石缝中孵化发育。经研究压线,混合利用浓度2mg/kg 的马来酸地欧酮、浓度10-15mg/kg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拟物以及浓度3-5mg/kg 的鲤脑垂体对黑斑原鮡雌雄亲鱼的效应实践为10-12 小时,催产率超过85%,该成果显著推进了黑斑原鮡的人工繁育研究工作。

1.7 遗传学特性

黑斑原鮡的研究通常以形态学、地理分布以及系统金花等方面的演技库为主,其相关的遗传学研究较少。随着近几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逐渐成熟,有效推进了黑斑原鮡的遗传学研究。黑斑原鮡遗传学的研究最早为1992 年任修海等的其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推测黑斑原鮡是鰋鮡鱼类中最为进化和特化的鱼种,但武云飞等研究结果与其相反,为此,有关黑斑原鮡的染色体组型还需进一步论证。此外,鱼类系统进化研究中也不断引入细胞色素以及线粒体等基因技术,何舜平等根据对鮡科鱼类333hp 的Cytb基因片段的研究,构建了鮡科鱼类的遗传系统发育树,认为鰋鮡鱼类无法组建呈单系群。王伟等也通过RAPD 技术于我国4 中鮡科鱼类结构的分析结果也表明鰋鮡鱼类无法形成单系群,原鮡属与石爬鮡为两个不同的特化类群。Peng 等通过对雅鲁藏布江3 个不同海拔的黑斑原鮡自然群体利用Cytb 基因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 个自然种群可能为同个遗传种群。刘红艳等选用通门江段、拉萨河以及尼洋河的黑斑原鮡肌肉组织对14种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可分析,结果显示群体于不同地理环境中期群体间生物遗传差异并不大。郭宝英等构建了以生物素标记的CA,以黑斑原鮡微卫星克隆文库为探针,研发了黑斑原鮡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体系,有效推进了黑斑原鮡种质资源远传多样性的检测以及遗传图谱的组建。

2.黑斑原鮡野生亲鱼的驯养

2.1 外伤防控

由于黑斑原鮡的皮肤较为脆弱,极易在捕捞和运输途中出现损伤。为此,针对新选的黑斑原鮡野生亲鱼应对其予以注射广谱抗菌药,如按照每3 天1 次注射浓度为0.5万单位/kg 的硫酸庆大霉素,连续注射2-3 天,并观察鱼群体表情况,在正常后可减少注射次数,从而最大程度上的避免出现发炎感染。

2.2 开食训练

黑斑原鮡野生亲鱼原本较为胆小,极易受到惊吓,一旦受惊后将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新进个体的摄食主动性大幅度降低。黑斑原鮡是以西藏本土小型底栖鱼(如高原鳅等)和着生藻类为食的杂食性鱼类,开始训食阶段,应以活饵料为主,主要投喂高原鳅或一龄裂腹鱼幼苗,喂食活饵前要用浓盐水或者20 ppm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 分钟,从而有效去除活饵上的病菌,避免养殖水体受到污染。观察到其有主动摄食(如投喂苗种减少)后,便可开始向配合饲料过度。

3.黑斑原鮡野生亲鱼的日常养护

3.1 水温要求

由于黑斑原鮡属于冷水性鱼类,其对水温的要求通常较为严格,一旦水温高于18℃,鱼群将逐渐死亡,为此,黑斑原鮡的养殖水温通常控制在8-15℃。最适水温波动在3℃以下。

3.2 水质要求

黑斑原鮡栖息地的水质特征主要包括有3.2.1 丰水期具备溶氧量较低、水温较高、酸碱值偏低以及悬浮物含量较高的特性;3.2.2 枯水期具备溶氧量较高、水温偏低、酸碱度偏高以及悬浮物较少的特性。黑斑原鮡野生亲鱼所处的水流域通常较为湍急和清澈,具备较高的水质要求。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应确保所选用的水源具备较高的水质标准,且无菌无毒,通常选用水体氨氮浓度低于0.5mg/L,且亚硝酸盐浓度应低于0.05mg/L 的中性至弱碱性的水源。

3.3 环境要求

黑斑原鮡野生亲鱼的养殖应选用内壁光滑的水族箱或水泥池,在底部铺设躲避物,如底砂或石头,且必须确保各物体均光滑且容易清理。此外,黑斑原鮡具备一定的攀爬能力,应确保具备足够的水深,同时也可通过加盖设置来防止其逃走。

黑斑原鮡适应流水和阴暗的环境,养殖过程中应使水体流速达到0.2 m/s 以上,可借用造浪泵、抽水泵等;同时养殖池内部放置大的鹅卵石加石板等天然的隐蔽装置,室外养殖阳光强烈时可加盖遮阳布等来制造阴暗的环境。

3.4 喂食要求

黑斑原鮡消化能力较差,为此应合理控制喂食次数。经驯化后的种鱼通常按照每3-4 天一次的频率进行喂食,且每次喂食量为种鱼体重的3%-5%。投喂配合饲料时,可在配合饲料里可添加五蓓子粉、土霉素、维生素等搅拌均匀后投喂。

3.5 疾病防治

由于黑斑原鮡的皮肤较为脆弱,极易手上,且对多数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致使其在生病后整体治疗难度较大,为此,应加强疾病的防治措施。

3.5.1 预防措施

将养殖水体的盐度控制在5-12‰,有效预防各类真菌病和细菌病。按照每半个月一次的频率对种鱼肌肉注射剂量为0.5 万单位/kg 的庆大霉素。

3.5.2 水霉病的治疗

由于黑斑原鮡对各类在售的治疗水霉病的药物皆较为敏感,我们发现使用一定浓度的蛇床子素对黑斑原鮡亲鱼进行浸泡,对水霉病防治有一定的效果,目前我们采用浓度为3.75mg/L 的蛇床子素对黑斑原鮡亲鱼浸泡1-2h 的方法来治疗水霉病,具体最适浓度及浸泡时间还需进一步实验。

3.5.3 鳃霉病的治疗

鳃霉病具有传染性,且死亡率高。发现病鱼后需捞起用蛇床子素浸泡(浓度同上)处理后单独养殖。如一段时间(两天左右)后,鱼症状消失,可用2%的食盐水浸泡半小时后放回养殖池。

3.5.4 烂鳃病的治疗

黑斑原鮡烂鳃病死亡率极高。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案,以预防为主,发现该病征兆后一般用5-10ppm 的土霉素水溶液浸泡。

3.5.5 小瓜虫病的治疗

黑斑原鮡在感染小瓜虫病后的表现特征甚微,仅鳃丝部位存在明显的白点,在严重时鱼鳃丝颜色将变浅且伴有点状出血,体表皮肤呈现出点状或斑块状脱落。针对该类疾病,应在发病初期利用0.5g/m³水体的原虫膏连续数日喷洒全池,直至虫体消失,针对出现皮肤脱落的鱼体则应及时使用1.5%浓度的工业盐浸泡亲鱼1h,同时注射庆大霉素防止发炎。

3.5.6 肝病的治疗

假若出现黑斑原鮡突然性死亡且体表不具备明显症状时,应及时对鱼体的肝脏进行检查,假若肝脏颜色浅化,则可能为中毒,应及时对水体的水质指标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则应及时对水体进行更换,并减少喂食量。

3.5.7 应激性休克的治疗

黑斑原鮡在突然的刺激下会立刻假死:身体僵硬、嘴张开、颌部鼓起、腹部朝上等,过一点时间后缓缓恢复活力,但活力较差,有些鱼会在出现此症状后的数个小时内死亡。

处理办法:减少外界的刺激,如夜间的光照、噪声、投食时的惊扰等。藏木的做法:白天加盖遮阳布,减少外界噪音。在养殖池内设置缓流区作为投喂区。夜间巡塘时,尽量不用强光照射鱼的头部,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干扰。

4.结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破的需求量大量增加。黑斑原鮡因其肉质细嫩和较高的营养价值而备受人们喜爱,再加上较高的市场价格,使得渔民对黑斑原鮡的捕捞过于频繁。针对黑斑原鮡生长缓慢、性成熟较晚、人工繁殖难度较大以及人为过度捕捞的情况,均使得该类鱼种濒临灭绝,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黑斑原鮡野生亲鱼的训化和养护,加强对野生黑斑原鮡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原生环境的了解,深入掌握对其繁殖和生长存在的影响因素,包括季节性食性变化、饵料需求、温度需求、水质要求、环境设置以及疾病防治等,为黑斑原鮡的人工驯养奠定科学依据,同时,还应构建合理完善的黑斑原鮡人工养殖技术体系,不断提升相关资源的保护、增殖放流以及人工养殖的技术水平,全面促进西藏冷水鱼产业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