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农业环境下农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4-08-31

万忠恒

(衡阳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湖南 衡阳 421200)

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形式发生了明显改变,生产模式趋于合理化,促进了农机化生产与农艺技术的结合,使农业机械的生产力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不断优化和大面积实施,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经济负担显著降低,加之农民经济实力的提升,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和使用热情空前高涨。与农业机械的普及相比,农民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能力、合理选购能力、维修保养能力都存在明显不足,对农业机械的性能发挥造成了一定影响。通过农机培训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农民对农机技术的认知,优化农民购买、使用、维护、保养、维修农机的能力,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意义重大。

1.农机培训的实施情况

农机培训是我国农机推广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现阶段农机培训的实施采用农机推广部门与地方农机院校、科研院所相配合的形式开展,农机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农机法规培训、农机安全教育、农机选购与售后服务、农机维修与保养等。农机培训的目标是有效提升我国农民购置、使用农机的能力,使农民能够更好地适应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更容易接受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与农机装备,实现农机化生产的合理实施,逐渐将我国农民培养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的整体发展。

目前,我国的农机培训工作开展形式比较单一,实际培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培训过程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4点。一是培训形式相对单一,现阶段的农机培训主要以集中培训为主,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培训过程教师与农机驾驶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足,造成参加培训的驾驶员难以系统掌握培训技术,也存在培训针对性不足,不能有针对性解决农民疑难问题;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参与培训的教师主要以兼职人员为主,农机推广人员、高校教师等参与农机培训,导致存在推广人员的授课能力不足而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缺失专业从事农机培训的教师;三是参与培训驾驶员数量不足,农机培训受到宣传、组织能力、农民意愿、参与便捷性等方面的影响,很多农民忙于生产,很难及时获取农机培训的开课信息,很多农民没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培训,部分农民认识不到农机培训的必要性,不愿参与培训,导致参与农机培训的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四是培训条件不尽人意,基层农机培训的实施条件十分有限,培训的费用、场地、教学设备十分匮乏,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快速发展,培训机构原有的旧设备、旧农机显得更为落后,不适合现代化培训的开展。

2.农机技术培训模式的分类

2.1 理论培训

理论培训是农机培训的主要模式,是其他培训的前提,开展方式为农机相关专家和人员先对当地的农用机械种类和数量进行调研,然后总结这些机械使用的共通点和区别之处,在农时时节前,组织当地农民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例如,南方地区的油菜轮种模式,要在油菜收割后水稻种植前进行农田秸秆的处理,需要使用旋耕机、旋耕播种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多种大中小型机械。在培训时,农业专家会先总结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互补关系的理论,从工作原理出发,到机械构造,先拆分后合并,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帮助农民朋友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掌握到精髓。

2.2 场地培训

场地培训是实地培训的试验阶段,是由于农业机械型号、数量不足等一些客观因素受限而应运而生的一种前置培训模式。实际的培训方式和驾校的培训方式类似,学员们在掌握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实地学习,先由教练或农机专家进行演示,然后学员们再亲身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难点既可以得到迅速解决也可以记得更牢固。在培训时还常常采用团队协作方式,几个学员轮流使用一台机械,可以大大提高培训效率。

2.3 实地培训

实地培训是农机技术培训的最后一步,也是对培训结果的验收,因为农业活动具有时效性,农业机械具有特异性,因此实地培训工作通常要做到快、准、稳。具体培训时,根据作业情况的不同,分为耕田作业、整地作业、播种施肥、灌溉作业、中耕管理、植保作业和收获作业。

3.农机技术培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团队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师资力量不足是农业的各项发展中老而又老的一个重大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财政的相关资金短缺,目前的教师团队主要来自农业部门、农业院校和农业研究所,高水平的专业人士较少,团队整体的业务水平偏低,知识架构老化,实践经验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更新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式机械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培训资源没有资金进行更新,培训样机和实际用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市场上的大型农机均采用国II发动机,但是随着国III发动机强制标准的出台,农业机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教师却没有深入了解新型发动机的原理和培训方式,导致教学质量严重受限。

3.2 培训经费欠缺

在新时期,农机推广人员并未坚持与时俱进的观念。由于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及技能无法跟上新型技术以及新型农机产品的发展步伐,导致自身知识体系日渐老化,在面对新型农机以及新型农机技术时,很多人都表示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处学习。另外,由于培训经费极其欠缺,无法为学习人员提供新设备、新技术的操练时机,进而严重影响培训效果。

3.3 农机培训的学员越来越少

农机培训的学员越来越少,是因为农户对农机培训并不是很了解,认为农机不需要上路,并不用刻意地去学习。还有的农户认为农机培训的过程很长,会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一般不去参加。还有的农户认为培训内容是书本上的知识,学习不到真正的农机技术,对此没有兴趣。

3.4 培训内容和教学形式过于传统且不合理

从理论培训的实际效果调研中可以看出,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理解能力差,对培训中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原理往往不能牢固掌握。传统的培训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难以引起农民朋友的兴趣。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农机培训部门采用的“三分理论培训、三分场地培训、三分实地培训”的培训模式要比全盘理论培训模式的培训效率高。长久以来,学员把培训看作是获取农机使用、驾驶证的一个手段,将其当作过场来看待,培训内容也局限于法律法规、农机机械原理和操作维护方法,对于农机技术的发展更新完全无法适应,无论是培训内容还是培训形式上均没有做出及时调整,培训效果不佳。

4.提高农机培训质量对策

4.1 建立农机培训平台

现阶段农机培训工作开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就是师资力量和培训条件的不足,通过农机培训工作向互联网培训转型,可以通过农机管理部门建立全行业范围内的农机培训平台,在这个大的培训平台上,能够整合全国范围的优质师资力量和生产厂家机械设备设施资源,突破各地名师培训的界限,使更多的农民接受到最好的农机培训教学课程。农机企业也能够通过平台上传农机产品的使用技巧与注意事项。围绕农业机械产品分类、性能介绍、使用保养、故障检修、安全生产、在线答疑、经验分享等内容搭建农机培训服务平台,并不断丰富内容资源,进一步细化分类,包括各个农机机型的教学、农机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农机安全教育、农机选购注意事项等,为农民建立全面、系统的网络培训条件。

4.2 建立地方农机培训平台

以全国农机培训平台为基础,各个地区还可建立二级、三级的培训平台,各地区建立的培训平台可以积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并对国家平台的内容进行细节补充。例如,农机的区域化作业注意事项、地区适宜农机推荐、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地区农机规章和补贴政策等。二级、三级平台的农机培训工作人员还可积极利用国家平台的内容进行地区范围的推送,使农民学习到适合本地区生产的农机相关知识,将国家平台的功能充分发挥。形成以国家级平台为主体,地方和行业类别为补充的农机培训服务综合平台。

4.3 调整培训内容

一是要及时对传统农机技术培训内容进行创新。根据农机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本着务实的原则,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分层分类进行培训。在学习农机驾驶操作、维修、生产、插秧育秧等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新机具知识加入培训内容中,了解无人植保飞机技术、油菜种植机械化技术等新兴技术,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二是要不断扩大授课范围。增加对农业生产标准、农艺要求等方面知识的教学,使农机从业人员在进行农机作业时既能掌握农机操作、又能结合农艺要求,提升农机作业水平。三是要加快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的编写。近年来各类新型农机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更新,但一些农机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仍采取传统的口头讲解方式,没有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阻碍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无法满足农机从业人员对技术和产品的需求。应结合当地农民和培训人员的意愿与意见,将专业知识融入教材当中,编写出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培训教材,使农民能够充分利用培训知识展开农业生产,提高农机具的使用效率。

4.4 转变培训方式

农机培训部门应秉承“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将课堂不断延伸,由城镇延至乡镇再至基层村户,扩大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范围。通过现场演示、送教进村、技能竞赛等途径,采取集中讲授、分区域讲授、系统授课、分散培训等多样化的方式,使农民了解更多农机职业技能的相关知识,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驾驶、操作、检修水平。

4.5 采用理实一体化培训

农机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农民具备全面的农机应用能力,包括使用、维修、保养等各个方面,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以理论培训为主的形式,合理设计理实一体化培训。具体培训实施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首先,针对培训的具体课程内容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的比例关系,并将理论授课与实践学习的内容进行匹配;其次,培训过程摆脱传统的教师单纯讲课或单纯进行操作展示的形式,加强与参训学员的沟通交流,鼓励农民多提出自身疑问,积极动手操作农机;再次,针对农机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使用不当、农机事故集中进行视频展示,深化农民对不规范使用农机的认识,并鼓励农民思考自身或周边人员农机使用不当的事例,通过沟通探讨提高农民规范、安全使用农机的意识;最后,针对农机常见的故障问题设计实训内容,向农民展示农机典型故障的特征,使农民了解故障问题的发生原因,并明确故障问题的合理处置途径。

4.6 采用线上线下联合培训

考虑到农民参与培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可采用传统线下培训与网络化线上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利用农业生产的闲暇时间,组织农民集中参与线下培训,线下培训的优点是现场授课,有良好的课堂约束力,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培训质量,但线下培训需要农民克服时间和距离的限制,从而降低了农民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可利用计算机、手机开展网络培训,将农机培训的主要项目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录制培训课程视频,农民利用自身闲暇时间可随时随地学习培训内容,有利于农民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自身农机技能,农民还可以利用网络与培训教室进行留言、视频沟通,从而快捷地解决自身问题,提高农机培训效率。此外,还可在线上培训的基础上开展线下培训,农民在通过线上培训积累一定农机技术和理论知识后,再参加统一线下培训,更容易建立农机知识体系,为更好地使用农机打下良好基础。

4.7 加大培训资金投入

对农机培训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改善培训条件,使农机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同时,要加强对培训资金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培训资金出现虚报、挪用的情况,提高农机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农机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还要通过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来拓展培训资金的投入渠道。

4.8 加大对大功率联合式农用机械的培训力度

通过研究农业机械的新技术和新的发展趋势时,发现传统的机械存在普适性差、种类复杂的缺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推广大功率、联合式农业机械外,还要加大培训力度,让培训走在推广之前,通过加大农用机械的宽幅、功率、动力就可以对平原丘陵地区的地块进行大规模重新整合,降低工作时间、提高生产率,降低培训难度,提高培训效率。

4.9 健全农业新技术推广投入机制

推广农机新技术,本是公益性活动,全过程都需得到政府重视,展现政府职能,并投入充足的培训经费,以便为农机新技术的推广提供资金支持。与此同时,还要联合地方企业,共同助力每一次推广活动都能取得理想成效。最后,要注重整合农机技术资源,灵活使用“购置补贴”与各项目活动资金,实现生产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

结论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期后,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与培训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所以,就需要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及专业人员理性对待农机新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这些问题,并寻求有效的改进方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为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带来有力保障,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准的提高,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