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戚秀丽 王德君 王燕玲 王庆霞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康乐 7315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要生态,生活品质显著提高。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升到国家层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基于此, 2006年莲花山保护局开展了野外巡护工作。从此,日常巡护和稽查巡护成为资源保护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通过15年的巡护工作。野外巡护工作对区内干扰、自然资源等数据的收集,野外巡护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尤其是通过对区内干扰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运用,对实现科学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区科学决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南部甘南、临夏两自治州的临潭、卓尼、康乐3县交界处,东以洮河为界,北以冶木河为界,西南两面以洮河生态建设局冶力关林场和羊沙林场的边缘为界。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别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691公顷,其中,林地面积9611.04公顷,非林地面积2079.96公顷,森林覆盖率63.2%。保护区海拔在2000~3578米之间,相对高差近1600米,随着海拔的变化,气候、土壤、生物等呈现出明显的山地垂直分布带谱,分布着原始灌丛、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高山灌丛和草甸,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90科346属745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玉龙蕨、红花绿绒蒿、星叶草、桃儿七、紫斑牡丹、冬虫夏草等11种和兰科植物15种。有脊椎动物189种,其中兽类45种、鸟类13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斑尾榛鸡、马麝等8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四川林鸮、苏门羚、蓝马鸡等32种。
样线确定,在数据库中,对照卫片,按照不同的林分类型和地形地貌特点、野生动物的分布和活动范围、人为干扰等情况,分别沿沟谷、山脊和坡面等相对固定监测样线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在设计好的巡护线路上进行试巡护,在试巡护过程中对不合理、不安全的巡护路段、控制点进行修改,最终选择巡护人员能够安全到达,便于对具有代表性野生动植物进行观察的固定巡护样线28条,线路累计长度达到162.1公里。为确保巡护员每次按设计样线巡护,设样线制控点84个。
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在涵盖整个保护区的28条巡护线路上每月巡护一次。每个保护站除了在规定的固定线路上巡护外,不定期对辖区内挖沙、采石、捕猎野生动物、盗伐、社区乱搭乱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及时开展稽查巡护,规定每个保护站每月稽查巡护不少于10次,通过日常巡护+稽查巡护的方式,既对保护区全区进行巡护,又对干扰严重的区域进行重点巡护。
在日常巡护和稽查巡护时,通过GPS航迹监督确保巡护员走完规定路线,同时采用相机拍照、GPS定位,及时反映区内过往行人等干扰类型。通过野生动物实体、尸体、粪便、足迹、爪痕、叫声、羽毛等活动痕迹记录,不同海拔野生植物发芽、展叶、开花、果熟、落叶等物候期记录,全面掌握林区动态。为确保巡护数据真实准确,巡护管理人员按照莲花山保护局野外巡护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野外巡护技术操作细则、野外巡护量化考核办法严格要求巡护工作,审核巡护数据。
通过巡护数据分析,不仅掌握到蕨菜出土、楤木展叶的4月份,华山松果实成熟的9月份,由于折蕨菜、采种子等活动,林内部分区域人为活动频繁,同时掌握到其他干扰类型的规律。根据干扰规律,当地群众举报线索,在日常巡护的基础上,在不同月份有针对性地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开展稽查巡护,将各类人为活动遏制在萌芽状态,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生态环境良好,林区社会秩序稳定。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在自然保护区内活动比较频繁的动物有环颈雉、蓝马鸡、灰喜鹊、噪鹛、血雉、乌鸦、白眉朱雀、麻雀、斑尾榛鸡、狍、岩羊、豹猫等12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秋末逐渐增多,冬季达到最高峰,春季逐渐减少,夏季达到最低点。禽类种群数量活动主要集中在1、2、11、12月份,5月、7月份活动最少;兽类种群数量8月份较多,其他月份种群数量变化不大。5-6月份,在海拔2500米以下区域发现大量鸟巢、鸟蛋,说明5-6月份是禽类繁殖期。2009年开始在保护区洮河及冶木河上出现野鸭子,2011年冬季在洮河上发现白天鹅,现在白天鹅在洮河上的栖息时间要比以前长。说明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在一条候鸟迁徙路线上,冬季是候鸟迁徙期。根据多年巡护数据分析,莲花山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加,活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在莲花山保护区内3-4月份2500米以下植物发芽,5月份展叶,6-7月份花期,8-9月份果实成熟期,10月份落叶期;2500米以上植物物候期稍晚于2500米以下植物。自然保护区针叶树种球果最佳采收期为:华山松9月下旬,油松、紫果云杉10月中旬,冷杉10月下旬,云杉11月上旬,细叶云杉11月中旬。这些多年来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为自然保护区更好开展科研监测提供了依据。
为了更好开展巡护工作,莲花山保护局每年对巡护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学习照相机、奥维互动地图、形色APP应用,GPS及林地变更调查软件操作等巡护方面的知识,各保护站每周组织巡护人员开展一次对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识别学习,通过日积月累的培训学习,巡护员知识面得到拓展,不但能识别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种,还能制作动物、植物及昆虫标本,监测质量也不不断提高。同时,保护区对巡护监测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巡护人员各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巡护工作的开展,基层各种人员综合素质逐渐提高,实现了由护林者向管理者的转变,全面提升了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巡护人员在巡护过程中拍摄到保护区内的动物、植物、风景及工作照片,这些照片广泛应用于保护区网站、期刊、动植物图谱,莲花山自然生态等,对宣传莲花山、了解莲花山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通过巡护,掌握5、7、8月份是菌类繁殖期,在羊肚菌出土的5月份,其他菌类大量繁殖的7、8月份,有组织地让林区群众在实验区采集菌类,同时加强管理,加大《森林法》《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宣传,让林区群众知法、懂法,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采拾菌类,让城里人品尝难得野味的同时,也让林区群众从中获得收入,为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通过多年的巡护监测,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各项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仅通过GPS+照相机的方式进行巡护已经落后,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为了更好管理森林资源、收集有价值的监测数据,开展科研工作,自然保护区应采用更先进的资源巡护手持移动终端开展巡护工作,实现地图查询、巡护上报、任务管理、即时通讯、巡护一张图、巡护资源管理、文献管理、巡护规划管理、巡护信息查询、巡护分析决策、视频调度管理等多项功能,集成在一个平台,用先进科技实现精细化管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