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樊 浩(辽河油田海南油气勘探分公司,124010)
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樊 浩
(辽河油田海南油气勘探分公司,124010)
摘要:反转构造是含油气盆地中较为常见的构造样式,其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重要影响。反转构造主要是由两期方向相反的应力作用的结果,根据应力的不同可将反转构造分为正反转构造和负反转构造,依据反转构造的尺度可将反转构造分为断层的反转、盆地的反转及盆地系的反转。构造反转既可以导致油气运移、聚集,也可以使原有油气藏遭受破坏,导致油气逸散,究竟是否有利取决于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
关键词:反转构造;油气成藏
1.1 反转构造的类型
反转构造根据应力(应力型、重力型和热力型)的不同可分为正反转构造和负反转构造。负反转包括冲断系后缘取直负反转、取直型负反转、冲断系负反转。 发生在裂谷期的正反转有三类型式(断弯型、断展型、取直型),发生在后裂谷期的有四种型式(隐伏型、穿透型、取平与断弯复合型、取平与断展复合型)。
1.2 反转构造的识别
反转构造多存在多期次、多叠合、改造等特征,因此全面合理地识别反转构造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地震资料在构造分析中的巨大优势,简要介绍如何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反转构造。
在地震剖面上可借助以下主要特征来识别反转构造:
下伏“盆形”基底在地震剖面上,基底波明显的呈“盆状”;地腹地震反射为“丘状”,正反转构造下面的反射同相轴不可追踪,均为“丘状”和“空白带”,表现出岩性单一,可能与塑性岩层有关;下伏巨厚的沉积层,表现出正向构造是一次性形成的,由顶部到翼部各地层为等厚层,其下伏地层呈透镜状,即中间厚,向两侧变薄,以至消失;顶部发育对偶正断层,表现为在正反转构造顶部发育一系列的对偶正断层,有的为“负花状构造”,甚至像“开花馒头”。这些断层的落差很小,一般不超过100m ,断层走向与构造的长轴方向一致;构造消失,断层也消失。
反转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比如零点、截断断层、背冲断层、挤隆构造、地堑外翻型逆冲断层、边缘楔状断块等,也可帮助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反转构造。
在经历“十一五”、“十二五”连续数年的大规模投资与建设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性行业。据有关数据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核心装备——车辆的保有量已上升到数千标列的庞大规模,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重点正逐渐从前期建设和开通进入到运营与维护的“后轨交时代”[1]。
反转构造的识别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反转构造中,必须能够鉴别出与先存张性断层活动同期的沉积物。
(2)注意区分正反转构造与逆同生断层。
依据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可划分轻微、中等及强烈等三种不同反转程度的正、负反转构造样式。轻微正反转构造样式的反转量比较小,逆断距尚不足以抵消断层上部原来的正断距,它在地震剖面上仅能见到半地堑的浅部地层向上轻微隆起凸出,前期形成的边界正断层中尚未出现逆断距。中等正反转构造样式又分为断层显示为主和构造显示为主两种。强烈正反转构造样式往往是裂谷期层序也卷入了反转,此时断层已超过前期正断层的断距,剖面上见到上、下均为逆断层。
1.3 反转构造与易混淆构造的对比
反转构造是指由于应力反转而形成的构造,对油气的烃源岩、疏导体系、圈闭等均有重要的影响,是石油地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正反转褶皱与背形构造、断展型正反转与滚动背斜容易混淆,但有所区别。
(1)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反向的楔形,但是后者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下,由断层活动性质的横向差异所致。
(2)正反转褶皱与背形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背形,但在地层厚度、剥蚀程度、轴面及伴生构造等细节处存在差异。前者地层中间厚两翼薄,顶部剥蚀程度向两翼降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向褶皱高点超覆。重力滑动堑背形是区域性张应力的大环境下局部受压的结果, 其规模较小;重力滑动堑背形和地层补偿堑背形地层受张性区域应力控制,地层顶部无剥蚀,且没有表现出中间厚两翼薄的特征;底辟背形无横向应力,属横弯褶皱,轴面多直立,发育盐边凹陷及顶部断层簇等伴生构造。
(3)断展型正反转与滚动背斜均是断层的上盘发育背斜,但背斜的形态、规模、地层厚度等存在差异。滚动背斜完全受同生断层控制,背斜面积和高度较小,且背斜轴面基本平行于断层面;背斜顶部地层剥蚀不明显;与断展型正反转地层厚度呈上凸下凹的“喇叭型”相比,滚动背斜地层厚度横向变化小。
构造反转既可以导致油气运移、聚集,也可以使原有油气藏遭受破坏,导致油气逸散,究竟是否有利取决于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
处于轻微反转程度的上下皆正断层型反转和向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其原因为:
(1)这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不利于构造圈闭形成。构造圈闭一般形成于反转期,如果反转程度轻微,则不容易产生断层或褶皱,就不容易形成构造圈闭,或者形成的构造圈闭幅度小、面积小,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2)这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先存断层活动轻微或不活动,同时形成的新生断层少,这样油气的运移通道(断层和裂隙)不发育,不利于较深的烃源岩层中油气向较浅的圈闭运移成藏。
处于强烈反转程度的上下皆逆断层型反转和背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其原因为:
(1)虽然构造强烈反转容易形成构造圈闭,但早期正断层完全反转变成了逆断层或早期向形的凹陷反转成背形的凸起,反转断层可以切割包括表层在内的所有地层,破坏圈闭,导致油气重新分布或散逸.
(2)同时构造圈闭强烈抬升使圈闭遭受剥蚀破坏,致使油气散失。这类构造若发现油田则为残余油气藏,比如七克台油田。
处于中等反转程度的上逆下正断层型反转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最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其原因为:
(1)这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容易形成构造圈闭同时又不至于使圈闭被破坏。
(2)反转期断层重新活动,产生的新生断层及裂隙沟通了较深部油源和较浅部圈闭,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如渤海湾盆地、江汉盆地等。
(1)反转构造根据应力(应力型、重力型和热力型)的不同可分为正反转构造和负反转构造。
(2)构造反转既可以导致油气运移、聚集,也可以使原有油气藏遭受破坏,导致油气逸散;处于中等反转程度的上逆下正断层型反转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最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参考文献
[1]徐士银,张庆龙,舒良,等,2006.反转构造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江苏地质,30(1):6-9.
[2]李洪博,梅廉夫,2009.反转构造研究进展及其盆山一体化研究思路.地质科技情报,28(5):12-21.
[3] Zhang Gongcheng,Jin Li,1997. On Inversion Tectonics and Structure. Marine Geology & Qua Ternary Geology, 17(4):83-89.
[4]刘见宝,夏斌,吕宝凤,等,2010.反转构造与其易混淆构造的对比分析.现代地址,24(4):744-748.
[5]刘新月,常波涛,孙连浦,等,2006.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3(2):53-55.
樊浩(1979-),男,湖北潜江人,工程师,研究方向石油地质
Effect of inversion structure o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Fan Hao
(Haina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branch of Liaohe oil field,124010)
Abstract:Inversion structure is a common structural style in oil and gas bearing basin,which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reservoir forming. Tectonic inversion is mainly by two direction contrary should force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stress of different tectonic inversion is divided into positive inversion and negative inversion structures. According to the scale of the inversion tectonics can be divided the tectonic inversion for the reversal of the reverse of fault and basin inversion and basin system. Tectonic inversion can lead to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lso can make the original oil and gas reservoir damage, lead to oil and gas diffuses, whether favorable depends on reversal degrees of tectonic inversion.
Keywords:inversion structur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作者简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