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赵文彬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图书馆,河南,451150)
图书馆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升级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当人们的眼界里呈现云计算、网络以及智能科技的时候,就意味着复合型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已经过时了,而走进人们视野里的是新型的智慧图书馆。社会的热门主题也逐渐转变为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方式。
依现今的发展局势来看,智慧图书馆优势填补和修复了数字图书馆和复合图书馆的不足之处,将二者的优点进行了有效整合。在网络时代运用云计算技术,通过智能手段,将人与书,人与人,书与书之间复杂的联系得以实现,给予用户智能化的服务。智慧图书馆是由网络技术、情报服务以及智能设备这三个元素组成,它的结构又分为技术水平层,服务水平层和物理层这三部分,其中技术水平层是智慧图书馆的关键,服务水平层则是其核心。这三个层次互相作用,缺一不可,一起完成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建设智能服务技术平台,使其具有开放性、异质性、集成、互操作性、流动性等特性。为智慧图书馆建设这样的服务平台主要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包括安全、智能接入、环境监管,金融商业、紧急救援以及网络技术和云计算信息管理服务等。服务平台的建设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底层支撑平台包括互联网、云PC、云存储以及操作系统。其中互联网又包括互联网,RF 传感器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其次是数字资源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就在于数字库资源一定要全面,其中应该包含数字的化纸资源,购买或自建的数字资源,智慧,搜索数字整合资源等。最后是智能服务系统。用户是服务的核心,有效利用收集信息资源的新方法,结合各服务平台,着重发展网络服务,移动OPAC,虚拟参考咨询,短信制定,互动,服务协作等。
智能图书馆的组成主要由图书管理员、图书知识和以及广大读者用户这些根本的元素构成,期中馆员是根本,是智能图书馆的服务基础。一位图书馆信息专家这样说道“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智慧图书馆员,必须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和对创造的无限渴求以及积极的参与到公共活动中去的意识”也有人说“智慧图书馆员,一定是具有广泛的知识、良好的能力、工作的热情和沟通能力的”由此可知一名优秀的智慧图书馆员是可以用其极强的专业素质来调控和解析专业知识的形态或价值;良好的操控和运用错综复杂的信息技术和各项智能运算;具有对物质的理性的理财计划,而且有着足够的知识储备量,以此来完成各项任务的搜集、归纳、分类、进行理性解决的素质。如此多的要求和元素是可以通过政府机构、其他图书馆机构、以及相关信息机构、馆员等合作完成。
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特征,采用RFID 技术、实现自助办证、自助借还、智能盘点、馆藏架位智能管理、智能安全门禁等服务功能,实现了随时、随地、随心提供服务。
智慧图书馆主要是依据数字图书馆建设、图书馆2.0 建设理念建设和设计的,在实际设计建设中的智慧图书馆没有既定的模式去模仿,它缺乏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实际设计中智慧图书馆所追求的更多的是服务理念和环境构建,智慧图书馆在构造上相当程度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技术问题,如果从深层次来看,智慧图书馆的设计更多应该关注的是服务理念、管理水平和环境构建问题。
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架构研究应紧密围绕“资源”和“服务”两个核心进行,智慧图书馆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在实际工作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而不可分离的,在设计在设计者只有将“资源和服务”综合的进行有机结合,而且使这两方面的内容达到充分融合,真正达到相互制约和影响的良好效果,建设设计智慧图书馆流程再造计划,然后通过科学合理应用流程设计、决策分析、Web2.0 技术、数据挖掘等新技术,从而真正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根本保障。根据数字图书馆和图书馆2.0 的建设顶层设计架构方案,可以基本实现智慧图书馆建设目标。见图1。
全面图书馆管理系统除了纸质图书的流转,还包括人力资源、资产与设备、文献服务等,并有合理的业务流程。通过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读者与图书馆的交互,读者之间的交互,全面实现图书服务的网络化。在提供图书电子化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提供相关的文献搜索,智慧图书馆通过整合图书馆的全部文献资源,可以通过电子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系统级的数据服务。图书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通过数据仓库基础构建各种分析模型,并达到支撑决策和运行管理,这中间数据挖掘系统是实现智慧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充分利用电子网络的优势,使图书馆借助飞速发展的科技力量成为发展方向和重点。当前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重点开发包括RFID 在内的智能化技术,向广大读者提供更方便、功能全面、信息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并为建设好这个平台给予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划。RFID 技术在智能图书馆的建设中的应用将会极大的推动智能图书馆的发展。
在应用过程中智慧图书馆针对RFID 技术的特征需要“主动选择”,然后将通过实践得到理念与不足及图书馆的需求明确反馈给厂商,再由厂商根据图书馆建设的需要设计产品。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众力,单个图书馆的力量是薄弱的,单个的图书馆本身也不是技术的研究者,要想使智慧图书馆作用得到开发利用,那么就需要吸引更多的力量来联合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由于众多的研究者提出高校图书馆领域的普遍共性需求,促使厂商投入资金进行研发。目前为了提高RFID 技术在智慧图书馆的利用,我国以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为首的图书馆成高校图书馆RFID 技术应用联盟,对智慧图书馆RFID 技术的应用进行专门的研究,主要对智慧图书馆RFID 标签、读写器以及应用设备的共同需求和规范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根据智慧图书馆真正需要生产设计所需要的技术与产品。
在智慧图书馆应用的RFID系统,主要以RFID技术应用基础,结合无线射频,以非接触、无视觉、可靠性高等方式,在智慧图网络内传递特定识别信息的网络系统。在应用中标签对智慧图书馆RFID 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智慧图书馆中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智慧图书馆在应用RFID 系统时,一旦确定了标签的选型标准,并将标签贴上图书后投入应用,那么在后期的应用即使中出现差错,再进行更换就会非常麻烦。所以智慧图书馆在标签选型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选择和应用,甚至要特别慎重,在应用前一定要认真进行核对,经过核对无误后,并需要经过大量的测试工作才能最终确定。在应用RFID 技术中的读写器时,也要格别注意,如果应用不当就会给图书馆造成损失和工作开展影响。在应用时可将馆藏的识别数据存储在标签中的芯片中,调制器、编码发生器、时钟等部件负责信号调制与同步,通过天线发送或接收处理数据。目前流行的图书馆文献标签一般包含三个区域,如下图2:
智慧图书馆数据模型的制定准则一般用以区分图书、光盘、固定资产等不同的图书馆馆藏物品,在智慧图书馆的所有的标签都可以共用同一个数据模型规范;通过定义“分馆代码”字段,从而区别与公共图书馆的模式不同,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情况下高校图书馆有较多的分馆。随着智慧图书馆数据模型的广泛应用,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的推动下,智慧图书馆中许多重复性工作开始由计算机来处理与控制,将RFID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后,智慧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达到了对图书的更有效、更及时的管理和控制。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是为了响应当前文化发展需求的提供者,一般情况来说,智慧图书馆中RFID 技术应用的研发机构,其多数本身的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在明确标签、读写器选型等方面,以及应用需求等都需要联合更多的力量来协助进行符合智慧图书馆需求规范的产品研发。在研发过程中由于多方合作会涉及利益分配的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多是以“技术合作协议”双方签署的方式,以协议的方式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对权力义务进行详细约定,对相关的知识产权与利益进行合理分配,保护并激发合作的积极性,以发挥各自优势。
对粘贴有RFID 标签的流通文献进行安全扫描操作;响应时间一般不低于20 个标签/秒;系统兼容AFI 报警模式和EAS 报警模式,符合ADA 相关标准要求;具有高侦测性能,能够进行三维监测; RFID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不但能够报警,还可以立即在屏幕上显示被盗文献的有关信息,若此人带着 RFID 借书证的话,其个人情况也将一并反映在屏幕上。
综上所述,图书馆RFID 智能服务系统的模型如下图3:
在智慧图书馆中由于标签数据模型是通用的,在实际操作中馆藏与设备管理系统里的物品得到有效科学管理,通过RFID 技术智慧图书馆可以与图书管理系统等进行对接与数据交互,也可以使智慧图书馆在管理中方便系统对所有粘贴RFID 标签的馆藏设备的监控管理,通过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图书馆查找导航,避免图书的乱架、丢失等现象的发生,而且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方便读者能过检索系统查询到的图书信息,在流通书库内却难以找到相应的图书。而智慧图书馆采用RFID 技术进行管理后,RFID 技术三维智能的独特作用,可以帮助显示系统直接嵌入到公共图书检索系统中,便捷的根据读者所处位置,结合目标图书的具体架位,以形象直观的图像给出索取图书的最佳线路,实现精确到书架某一层的文献定位和查找。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RFID 已成为智慧图书馆、乃至智慧城市的重要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就目前RFID 技术的发展程度,无论是高频还是超高频,图书馆亟需开拓思路,从需求的提供者转型为技术的推动者,智慧图书馆通过RFID 技术与社会各界多方合作的新应用模式,经过共同努力,在智慧图书馆应用RFID 技术的基础上规划合理的应用路线图,从而形成真正使RFID 技术有效为图书馆所最大化应用。
图3
[1] 姜永常.基于知识构建的知识服务实现机理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2):76-81.
[2] 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3] 杨志刚,周凤飞,李洁.Web2.0 技术主导的数字图书馆人文服务体系[J].图书与情报,2012,10(2):87-92.
[4] 王世伟.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 1-5.
[5] 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65-6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