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溯源、历史考察和经验总结

时间:2024-08-31

向泽雄

(巢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不仅面临着“四大风险”和“四大考验”,同时,还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之重任,亟需推进伟大工程,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命题。为了准确理解党的政治建设的精神实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需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等层面系统梳理党的政治建设的演绎逻辑和内在规律,特别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加以全面考察,以期从中获取必要的价值遵循和实践参考。

一、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溯源

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境中并不存在“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概念,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不关注党的政治建设。恰恰相反,通过系统梳理相关经典文献,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不仅高度重视政治建党的实践活动,还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政治建党的思想观点。而这些思想积淀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学说创始人的理论奠基。早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之初,马克思和恩格斯便旗帜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属性,突出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开展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党的政治建设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其政治诉求、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之中,为无产阶级政党开展自身政治建设实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政治诉求是一个政党的根本宗旨所在,是一个政党的立党之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野中,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既是一场由绝大多数人参与的革命,也是一场为绝大多数人利益服务的革命,让全世界无产者得到彻底解放、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是其根本的政治诉求。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决不能放弃政治诉求。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总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组织成为独立政党的基础上,“把无产阶级专政当作斗争的最近目的。”[1]而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便是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然后发挥自己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位优势,“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2],并将其集中在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手里。同时,无产阶级政党通过公开自己的政治纲领来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政治纲领,作为一个政党的政治性质和政治目标的载体,是一个政党 “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外界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2]。政党的政治纲领,统领着政党的政治路线,是一个政党的全部政治实践活动的指南,决定着该政党的政治方向、政治前途和政治命运。

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的理论贡献。诚如列宁所言的 “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3]一样,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虽然也未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命题,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不重视党的政治建设。相反,列宁将党的政治建设视为党的建设的根本前提来加以强调,认为“一个政党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可能维持它的统治”[4]。列宁在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无产阶级政党要公开表明政治立场,将党的立场和阶级的立场、人民的立场统一起来,为广大无产阶级的福祉而不懈奋斗。无产阶级政党要将自己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通过正确的纲领和章程体现出来。列宁认为,一个政党要想成为“政治上比较完整的、能够在事态发生任何转折时始终坚持自己路线的有机体”[5],就必须要有鲜明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告诉群众共产主义革命如何发生的、如何不可避免,“它的意义、实质和力量在哪里,它应当解决什么问题”[3]。除了党的组织自身要注重政治建设问题,对于组织内的党员和干部,更需要讲政治。列宁曾告诫党员干部,要牢记自己的“社会公仆”身份,时刻谨防蜕变为“社会主人”的危险,既要在政治上保持清醒头脑“忠实于社会主义”,又要善于团结同志排除各种干扰“坚定地、同心协力地工作”[6]。斯大林更是用“具有特种性格”“由特殊材料制成的”[7]之类的表述来揭示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典型政治特质,并将培养党员干部具有这样的典型政治特质,作为党的政治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思考。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重视从政治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自然也成为了一项传统为中国共产党所信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建党的思想观点,探索出一套政治建党的有效举措,积累了关于政治建党的宝贵经验。遵循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一大时期就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向全世界公开自己的政治宣言,明确提出了党的政治纲领、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党的二大进一步对其进行了理论细化,不仅完整地表述出党的最高纲领,即通过开展阶级斗争、建立劳农专政、“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还明确地提出党的最低纲领和目前的革命任务,即“建设国内和平”和“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8]。毛泽东等人非常注重将党的政治建设和党的革命工作、军队建设结合起来。1929年古田会议时,针对军队中存在的将军事与政治对立起来的 “单纯军事观点”,毛泽东强调军队是 “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要“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要“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9]。与此同时,周恩来也在《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提出,党要“作政治的领导”,前委要“着眼在红军的政治军事经济及群众斗争的领导上”[10]。此外,毛泽东还通过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来进一步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和组织战斗力。1939年8月,党中央提出“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决定因素”[11]。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也对党的政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即必须是“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12]。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考察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经从开展武装斗争夺取国家政权的革命时代进入到领导人民大众巩固国家政权、建设国家的发展时代。建国70年来,在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极探索党的政治建设新举措,走过一段在探索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创新中加强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初步探索(1949—1956年)

中国共产党秉承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重视党的政治建设之优良传统,在恢复国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开启了在新的执政环境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新征程。党在这一时期关于政治建党的探索主要表现在:

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新中国成立伊始,为了实现党对国家政权的有效掌控和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分别组建中国共产党党委会和中国共产党党组,明确了中央人民政府机关内的党员必须参加支部组织、过党的组织生活,在政府机关担任负责工作的党员组成党组、并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等要求。此外,针对部分党员滥用权力、违规违纪的现象,1949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还决定在中央及各级党组织设立纪律检查机关、监察委员会,强化中央政治局和各级党委会对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领导地位,以“更好地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及各项具体政策”[13]。

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提高党员政治素养。1950年5月,为了更好地推进民主改革、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中央组织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整风运动,重点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作风不正、纪律不严等问题。1951年2月,中央又开展了为期三年左右的整党运动,期间结合工作需要,还举行了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途、共产党员必备的八项条件等专题教育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坚定了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明确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党内出现的那些居功自傲、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等现象得到较大改观,党在人民群众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政治威信得到较大提升。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党的政治方向。1954年2月,党在七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提出“一化三改”的总目标,即“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4]。总路线的制定,为党在过渡时期凝聚人心、汇聚众力共同完成经济恢复和各项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一化三改”的总路线也为过渡时期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基本的实践遵循,使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服务于总路线所确定的目标任务的实现。

批判高饶分裂活动,维护党的统一领导。针对1953年发生的高岗、饶漱石分裂党和破坏党的团结的严重事件,党中央在1954年2月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中强调维护党内团结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号召全党要把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巩固党的团结作为言行的指导标准,自觉同危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自觉同破坏党的团结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毛泽东在1955年3月指出,每一个共产党人要“在政治上光明磊落”,要有自己明确的政治见解,“而绝不能学高岗、饶漱石那样玩弄阴谋手段”[15]。通过揭露、批判、成功粉碎“高饶反党联盟”的政治阴谋,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政治纪律建设的重要性,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增强党内团结、维护党的统一领导的具体举措,为总路线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曲折前进(1956—1978年)

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党的政治建设,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难历程中也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典型特征。

党的政治建设的有益探索。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在国内外严峻挑战下砥砺前行;党的政治建设,在全新的历史环境考验下摸索前进。首先,高度重视党的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且“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16]。1962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17]。其次,制定了正确的总路线。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确立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明确了全党的工作方向。再次,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整风运动。除了中共八大会议从扩大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部署之外,1957年4月,中央围绕党的政治建设专门下发 《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全体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坚定政治立场,注重分清无产阶级立场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要按照“遵守党的纪律,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不准组织秘密集团”等底线要求积极发扬党内民主[17],努力形成兼具“集中”“民主”“纪律”“自由”“统一意志”和“个人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18],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的惨痛教训。始于1957年4月的整风运动,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偏差,导致整风运动偏离了初衷,运动的重心转向尖锐的敌我斗争,并进一步将反击右派的斗争不断扩大,使党的政治建设陷入曲折发展的境地。“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态势,严重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有序开展,党的政治建设出现了严重异化、完全失序、深度畸形等病变。在党的政治路线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甚嚣尘上[19],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一贯以来坚持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全党深陷思想极端、思维僵化、迷信盛行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在党的政治领导上,随着大量健康力量被排挤到党的组织体系之外,完全消解了党的组织应该具有的政治功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也失去了应有的组织依托和制度遵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的政治建设并没有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立即回到其应有的正确轨道上来,而是任由“两个凡是”的精神桎梏在党的政治舞台上独领风骚了一段时间,造成的后果依然严重、留下的教训依然深刻。纵观1957年之后,特别是1966年至1976年,全党把主要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政治运动上,造成的结果是不仅经济上没有抓好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上也产生了“严重的曲折”[20]。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迈入正轨(1978—2012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宣告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征程,同时也宣告了党的政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党的政治建设在解放思想中拨乱反正。直面陷入困境中的党的政治建设,邓小平从恢复党的思想路线入手,号召人们“打破精神枷锁”[20],来个思想上的大解放。党的思想路线,即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作为党最根本的指导原则,是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遵循,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的思想基础。为了思想路线的全面拨乱反正,全国上下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并将思想路线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加以强调。诚如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不仅是个“思想路线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20]。这事实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思想先导,为我们党重新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基础。随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便水到渠成。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宣布从1979年开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之奋斗目标,从而一举扫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阴霾。1979年初,邓小平从党的政治路线高度阐释了“四项基本原则”和“四个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认为四项基本原则一个都不能动摇,否则“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20]。针对一些人以“改革开放”之名鼓吹资本主义制度、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险恶用心,邓小平严正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如果“不采取这些措施”,“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工作重点的转移”“四个现代化建设”“党内外民主生活的发展”等等都要落空[20]。至此,“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初步形成,并作为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最大政治建设成就载入党的辉煌史册。

党的政治建设在改革创新中加速推进。为了尽快恢复党的组织体系,中央和地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2年底,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改的原则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冤假错案的平反,有效地稳定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全党和各族群众的积极性。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给予了科学的、准确的、客观的评价,既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又从政治上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基本路线。《决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力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不断从制度上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非常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革新。他指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0],对其进行改革,就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20]。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聚焦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集体领导等多个方面加以明确规定。此外,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党的政治建设深入推进。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命题,自此,“中国特色”成为了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醒目标签,也让党的政治建设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之时代诘问,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多次强调党员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指出“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21],并推动在全党深入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专题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中央着眼于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党的政治建设重点围绕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展开,强调全党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对标党中央,始终做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2],并为此向全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全面加强(2012—2019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非凡的政治魄力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全方位、开放性的历史成就”[23],党的政治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加强。

明确提出 “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要命题。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命题,并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同时作出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的重要判断[23]。这一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必将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对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势必意味着要将政治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建设的实践内涵、进一步优化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遵循和政策依据。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对新时代背景下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具有“定盘星”的地位和作用。面对党内存在“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23],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多次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23],并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一是以抓作风建设为党的政治建设破题。2012年12月,党中央发布《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吹响了全国上下狠抓 “四风”问题、推动党风发生根本转变的号角。二是以抓反腐倡廉为党的政治建设破局。十八大以来,中央利剑高悬、震慑常在,以磅礴之势、雷霆之力强力反腐,坚持“打虎”无禁区、“拍蝇”零容忍、“猎狐”撒天网,形成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党的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三是以抓思想建设为党的政治建设筑基。从2013年开始,相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常抓不懈,目的就是要补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为党的政治建设筑牢思想根基。

以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推进到哪里,党内法规制度就覆盖到哪里。2012年以来,随着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从《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从《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一系列立足根本、着眼长远的制度措施相继出台。2016年10月,《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发布,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核心关键,并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等十二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24]。2019年1月,《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作为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第一次从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生态等方面为党的政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的政治建设目标[25],初步勾画出党的政治建设的宏伟蓝图。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总结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走过了一段极其不平凡的历程,其中,既有惨痛的历史教训需要汲取,更有宝贵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26]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思想理论武装、政治路线制定、学习教育开展和制度体系保障等方面的有效举措和典型做法,对于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思想引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实践活动,也始终面临着“举什么样的旗帜、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开放的理论”[27],构成了无产阶级政党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因此,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即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变化的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始至终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基本的思想遵循。首先,提供政治信仰遵循。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28]。这种精神力量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前进方向和科学路径。其次,提供政治立场遵循。“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3]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属于自己的特殊的利益。党的全部使命和追求就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中。因此,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在任何时候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首位。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再次,提供政治方法遵循。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需要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大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石。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指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其 “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27],实现党的政治建设有章可循、有效推进。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更要用鲜活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对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党的政治建设新的境界。

(二)科学制定、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为党的政治建设确立奋斗目标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目标是前行的动力。而时代的问题和前行的目标总是蕴含于党的政治路线之中。一般而言,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路线,它内在地规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和发展目标,是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施工路线图”,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回眸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以党的政治路线为核心,始终服从于、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一方面,制定科学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党的政治路线,不仅关系着党的政治建设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更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有了科学合理的政治路线作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蒸蒸日上,反之,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损失。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在对世界格局和国内形势的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立足于党、国家、民族发展大局,围绕中心问题和突出矛盾制定切实可行的政治路线。另一方面,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业已制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始终自觉同党的政治路线“对标对表”[25],要在党的政治路线指导下确定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方案、谋划工作部署,并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状态确保党的政治路线在执行过程中不打折、不走样、不变质。同时,要坚决捍卫党的政治路线的权威性,要同那些“违背、歪曲、否定”党的政治路线的言行作坚决斗争[29]。

(三)坚持强化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为党的政治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亦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搞好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全体党员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面对日新月异的时局变幻和社会变迁,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在持续的学习教育中不断增长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首先,要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方面的学习教育。“事在四方,要在中央。”[25]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便是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历史已经证明:任何时候,党中央的领导权威丢不得,没有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陷入动荡。因此,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注重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等多维度对比上强化对党中央权威的认同,自觉做到拥护党中央、跟随党中央,始终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响应党中央提倡的,坚决执行党中央决定的,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25]。其次,要加强党章党纪方面的学习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要让党的政治纪律严起来,把党的政治规矩立起来。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行为规范,也是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重要依赖。经常性地开展党章、党纪和党规的学习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可以经常性对党员干部进行政治体检、政治扫灰、政治净化、可以让其“增强政治免疫力”[25],从而杜绝对党不忠诚、同党中央唱反调、攫取政治权力、改变党的性质、危害党的团结、破坏党的统一等不良行径。再次,要加强政治能力方面的学习教育。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是关键。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主要包括“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和政治上辨别是非、保持定力、驾驭局面、防范风险的能力[25]。这些政治能力并非凭空得来,而是需要在长期的政治能力学习训练和政治工作实践历练中形成的。因此,要善于从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政治定力和政治决断力等方面加强针对性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真正练就一双政治慧眼,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

(四)不断健全党内的法规制度体系,为党的政治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基础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历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和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的立体式全方位的基本格局[30],有力地支撑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持续推进,也为新时代贯彻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总结70年党的政治建设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三:一是与时俱进地修订党章。中国共产党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享有最高权威,是整个党内法规制度大厦的“基石”,统领党内各项法规制度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首次党的代表大会——中共八大以来,历次党代会都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党章给予必要的修订,使其更好地发挥党的根本大法应有的指挥棒作用。二是积极稳妥地出台准则条例。准则条例是党章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地位仅次于党章,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四梁八柱”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准则条例,并适时对相关准则条例进行修订。如,《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年2月)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2009年7月)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2017年7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03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15年10月)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18年8月)。三是不失时机地制定相关配套法规。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一大批党内的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配套法规得以制定出台,不断地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座大厦添砖加瓦,使党的政治建设方面的法规制度体系日臻完善。如:《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1950年5月)、《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1954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1989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2019年1月)等。

四、结语

历史已经证明:旗帜鲜明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歌猛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全国上下要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牢牢扭住 “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不放松,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验基础上努力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为党和国家的崇高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