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阮爱民 汪 泰 陈小波 王瑞瑶
(1.巢湖学院 纪委办公室,安徽 巢湖 238000; 2.巢湖学院 党委宣传部,安徽 巢湖 238000;3.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村官作为实现乡村振兴一支重要力量,为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服务基层群众、加快乡村建设和推动“三农”发展中的作用,需要积极引导和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深化创业实践。
目前,关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研究受到较多学者关注,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赵晓艳等人认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是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途径之一,并分析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情况,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1];杨亮承等人研究了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因素,并从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提出了促进成功创业的对策[2];黄一帆等人从新经济的形势下,评估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能力,并从个体层面探索强化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的途径[3]。然而,诸多学者讨论中,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构建大学生村官创业长效机制的研究并不多,相关成果也较少。基于此,研究从机制角度进行探讨,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重要意义,探析了影响与制约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原因,进而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大学生村官创业长效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无论是体现大学生村官计划政策效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亦或是帮助大学生村官实现自身价值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4]。党的十八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5]。***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6]。大学生村官作为党选派的基层后备干部,肩负着宣传、贯彻国家政策的时代使命。开展创业实践,是落实“双创”政策的实际行动。大学生村官创业是通过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统筹推进“五大发展”等国家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有机融为一体,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因此,推进这一群体积极创业,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推动与实现,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和前行。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目的就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7]。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促使农民群众转变观念,破除旧有思想,激发创业激情;发挥他们的带动带领作用,帮助农民群众接轨市场,适应生产力发展,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发挥他们的生产经营作用,建立管理有序、运营规范的经济实体,有效盘活利用农村生产要素,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帮助解决农产品阶段性供给不足和供过于求并存的问题,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不同区域经济特色发展;发挥他们的引路致富作用,通过成功创业,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经验,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促进扶贫模式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这一群体,是新时代的骄子,富有思想和创新精神,充满生机和活力,想干事,能干事,也能干成事,因此,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自身的潜力,为美好乡村建设“铺砖垫瓦”。
农村基层是大学生村官了解国情民情,熟悉“三农”的最好课堂,也是培养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才和后备干部的重要阵地。无论是捕捉市场机遇、选定创业项目,还是管理创业项目、解决突发问题,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实践,带动农民就业创业,都是对自身创新创业、组织协调等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检验,都会促进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同时,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扎根所在区域,深入农业,融入农民,有利于解决缺乏认识、感情不深等问题,并能够有效提升其在农村工作的能力,丰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从文献查阅结果了解到,目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因素主要有创业意愿、创业资金、创业政策和创业能力等四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较弱,据调查仅有16.2%的大学生村官既有创业意向也有创业计划,而高达55.8%的人表示虽有创业意向,但尚无创业计划,其余三成则既无创业意向,也无创业计划[8]。二是创业资金不足,调查显示65.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他们创业最欠缺的是资金。目前大学生村官获取创业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家庭资助、个人收入积累、银行贷款和政府创业基金[9],但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社会资源不足的大学生村官来说,获取创业资金依然存在较大困难。三是创业政策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49.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政策支持在创业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政府宣传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政府在搜集和发布各种创业项目以及机会时力度还不够大[10]。四是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的不足,48.6%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缺乏工作经验或实践能力,35.7%的人认为自己交流沟通能力一般,15.7%的大学生村官则认为自己缺乏农业工程等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掌握能力[11]。当然大学生村官创业也不乏成功案例,如含山县郑小强创办的 “光头草莓园”、和县吴超创办的“波尔山羊养殖基地”,但从目前研究看,总体的创业成功率依然偏低。
为了深入掌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的工作情况和创业现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人物访谈、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创业意愿、创业资金、创业政策和创业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了诸多高校2016级、2017级、2018级的大学生村官为调查对象,共计500名,但调查发现,其中设有过创业经历的占69.3%,可见这说明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不是很强。通过实地走访还了解到,那些没有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大部分不是真的没有要创业的想法,而是受到创业资金、创业政策以及创业能力等制约,让想法变成了空想。当调查学员“具备多少创业能力”时,只有6%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基本具备或完全具备创业能力”;4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 “只具备一点创业能力”;3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 “几乎不具备创业能力”;另外还有13%的大学生村官“不确定自己是否具备创业能力”。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创业能力,需要加强创业能力培养。
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500名大学生村官调查其认为创业遇到的主要困难,并对调研结果按照反映创业困难占比数由多到少进行归纳排序,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村官创业遇到的主要困难
由上表调研结果来看,对于当前大学生村官们来说,首先,创业资金短缺是制约其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虽然当前有各类融资、筹资渠道,包括来自银行方面的贷款、社会信贷机构融资、国家一些优惠政策支持等,但因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的客观存在、经济社会政策的不同,资金筹措难度仍然较大,同时,这与村官们所实施的创业项目价值性还密切相关,项目的预期前景、可取效益、价值体现等,这些都会作为创业融资时重要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从大学生到大学生村官,虽然经历了身份的多重转变,但毕竟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多数村官之前作为学生,并没有较为丰富的创业经历或经验,创业知识或许有所积淀,但若实质性转化为创业实践并取得较好成果,这需要一个过程检验,何况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积累更需要不断提升。此外,农村设施条件和资源的相对缺乏,也难以让村官们就具体创业项目进行多次反复尝试,这颇需要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精气神、改革锐气和拼搏勇气。再次,村官们刚进入农村这个新世界,在放下“天之骄子”的身段后,俯身乡村天地,可用的社会资源相对不足,创业受制因素较多。最后,是对国家和地区相关政策的了解缺失,村官们需要熟知、熟透这些政策,特别是诸多的优惠政策,要烂熟于心,并结合地区发展实际,进而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切实有效的行动。
通过文献研究和调研分析的结果,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率不高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1.外部原因
(1)区域环境有待优化。一是创业氛围不够浓厚,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与支持力度还不够,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环境不够优化,特别是在农村还没有形成理解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社会认同不够稳定,有些基层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缺乏清晰认识,认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是不务正业,影响本职工作,应该扎扎实实的做好本份。三是基层组织不够重视,囿于自身环境和条件,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存在顾虑,有畏难情绪,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大,加之相关条件、经费等限制,不易推进。正如调研中,一位村民所说:“刚开始鼓山村里并没有多少人认可他,一来是大家伙儿跟他不熟,也不了解他;二来呢,他年纪轻轻,能懂什么?村民内心难免有些质疑他的能力。”
(2)政策保障有待加强。一是精准化不够,虽然近些年各级政府出台多项创业优惠政策,给予政策倾斜,但是真正针对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创业的优惠政策则较少,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存在的困难出台的政策,如贷款、税费减免、入住创业孵化基地等更是不多,实际执行难度较大。二是精细化不够,创业优惠政策在农村的宣传不够及时到位,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政策的实施流程、操作明细还不够清晰,导致有些政策仍只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真正落地。如调研中一位大学生村官,在创办“波尔山羊养殖基地”时,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只能与相关政策出台部门反复沟通,多次协商,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三是精确化不够,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去向具有不确定性,也受自身发展规划和想法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创业信心和决心。如课题组2016年3月调研时接触的一位村官大学生郑小强,当时他担任村官已有一段时间,并正在计划进行经济转型,专心从事草莓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然而,到了2017年7月服务期满,他考取了公务员,所从事的创业项目也因而搁置。而地方上,对于这些服务期满后的创业项目,如何推进和妥善处理也少有相关政策规定。
(3)帮扶体系有待健全。一是培训机制尚未完善,大学生在校创业培训和任职岗前培训存在脱钩现象,培训内容不够新颖和丰富,对国家政策的解读不够深入具体。有村官表示,仅在刚入职时参加过大学生村官电子商务培训,而在实际担任村官期间,几乎没有相关的培训,也难以了解最新的政策导向和发展动向。二是扶持机制尚未健全,初始创业资金筹措渠道不多,帮助遴选创业项目的平台较少,创业过程中创业导师的指导很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三是服务机制尚未完善,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外出考察、展销和推介等活动不多,利用“互联网+”,构建大学生村官创业产品电商平台,开展网上交易等服务较少,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的品牌保护也不够。诸类一系列问题,在不同层面影响和制约了村官们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无形中设置了诸多障碍和困难,时间一长,难以保证创业的成功。
2.内部原因
(1)创业动力不足。一是创业动机有偏差,部分大学生选择当村官,目的是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为将来考取公务员和进入事业单位等作准备,而对创业明显没有太大的兴趣。二是存在“等靠要”思想,部分大学生村官较少主动去思考自身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对创业持等待观望态度,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满足于当一名“看客”,存在被动接受、认识片面等问题。三是时间和精力无法保障,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基层,除了党建任务之外还有征兵、村委换届、扶贫等事务性工作,导致其即使有创业想法,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保障创业实践开展下去。
(2)创业能力不强。一是农村工作能力不够,大学生村官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尚浅,不熟悉村情民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思想和观念上还显得有些“稚嫩”,并不能很好地结合村情、民情有效落实。这一代年轻村官,即使出生在农村也基本没有农业耕作经验,他们做农业创业,实际上是重新在技能和身份上社会化的过程。二是专业支撑不强,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大部分不是农业或者经济管理类,专业支撑度不高。《2016—2017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调查显示,截止到2016年年底,社会科学类专业占比55.1%,理工类占比29.5%,农林渔牧类仅占6.1%。三是商业运作能力较弱,虽然一些大学生村官为农业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很快接手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或销售等项目,但把一个好的创业创意转变成一个成功的创业实体所需要的商业运作能力还需要加强,特别是管理方面,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协调、财务管理和销售服务等能力综合来看较为欠缺。
(3)可利用社会资源不多。一是社会接触面较窄,大学生村官交际圈子基本只限于家人、老师、同学和同事之间,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能够利用的资金、人脉、技术等资源较少;二是信息来源单一,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基层,加之社会接触面不广,必然会导致信息来源单一,不能及时获取外界创业信息,容易失去较好的创业机会。前述的村官郑小强,其创业项目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本人的商业意识较强,能够敏锐发现草莓在当地市场还是空白,更重要的是,他的父亲在上海经营草莓园企业,能及时将成熟的种植技术和运营机制输送给他,大大降低了技术壁垒和管理缺失的困难。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是指导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虽然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需要地方政府、社会、高校、学生家庭以及他们自己等多方面努力,但在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地方政府和高校要依据战略规划,细化工作举措,构建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大学生村官的成功创业。
1.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协调机构。地方政府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虽已出台不少政策,但仍需要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新要求,查缺补漏,抓紧抓实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同时,做好新旧政策之间、配套政策之间的衔接,形成完备的鼓励、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系统化、分层次、全方位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制度体系[12]。另一方面还应成立由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参加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组织协调机构,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定期会商和分析研判,推进产学研合作,强化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大学生村官等主体协同,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2.强化帮扶指导机制
提供创业资金,优化创业项目。以财政投入为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扶持基金,着力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完善创业风险担保机制,加大对大学生村官创业信贷支持,加大税费优惠力度,帮助大学生村官切实解决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库,既有结合当地实际,多渠道征集严格筛选提供的项目,也有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项目,以便大学生村官结合自身专业、兴趣等情况进行选择。不论是从库中挑选的项目,还是自选的项目,都应组织相关专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计划进行科学论证,提高创业项目与大学生村官的匹配度,帮助厘清思路,提高创业成功率。
3.推行科学服务机制
强化在岗培训,搭建服务平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将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大学生村官任职岗前培训应对照增加专题内容,分类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所处村庄特点、当地资源矿产和产业优势等方面情况。在任职期间的创业实践中,还应该结合政策导向,经济和产业发展形势,强化培训,避免出现“只有一次岗前培训”的现象。搭建以当地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速项目、技术、资金、管理和服务扩散,带动和支持大学生村官依托相关产业链,向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创新发展。打造“互联网+大学生村官创业”平台,整合企业、经营大户、合作社资源,及时发布投资信息、项目推介和市场行情等资讯,组织开展洽谈、展销等活动,充分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4.构建灵活调整机制
构建调整机制,包括阶段调整转化和灵活退出流转两个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存在利润低、核心竞争力差的特点,容易形成恶性竞争、产能过剩,调整机制就是根据这些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调节的一种机制。阶段调整转化又根据创业项目进展和实际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帮助大学生村官更换创业项目,最大限度挽回损失,积累经验教训,积极帮扶,开展二次创业;一种是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保障农产品质量,培育品牌。灵活退出流转是针对那些发展势头不错,而大学生村官又要离开的项目,通过探索建立转让创业项目或在项目中的份额的平台,让他们的项目或者份额既可以被合伙人吸收也可以被新上任的大学生村官吸纳,即使缺少购买方,地方政府或创业孵化机构也可以按评估价格先回购项目或项目份额[13],以实现创业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调节机制。
5.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完善考核评价,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创业成效为主导的多元化测评体系,全面考实考准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实绩[14],对于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表彰,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村官政治荣誉感、社会地位感。对大学生村官中创新创业优秀人才,根据其“从政”“经商”“求学”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落实好定向考录、创业扶持、考试加分等政策,优先使用。加快将现有支持“双创”相关财政政策措施向大学生村官创业拓展,根据其创业成效、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和企业发展情况,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在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连片整理上提供优先使用权[15],适当放宽用电用水标准,加大综合运用专项资金支持、减税降费和财政补贴力度,支持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做大做强。
与政府层面不同,高校在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方面,主要是加强引导和宣传,健全完善引导机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创业理念,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尽可能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后续创业条件,如通过强化观念引导、加强政策宣传,推进创业教育、组织专题课程教学、加强内外实践锻炼,开展科研项目训练、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等方式,奠定学生创业扎实基础,为一批优秀学生担任村官、服务乡村建设提供有效助力。
1.强化观念引导,做好政策解读。
当代社会“官本位”和“学而优则仕”等一些不良价值理念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到农村工作带有一定的排斥意识,所以在树立大学生村官的农业创业理念时,首先要加强大学生重农观念的引导,通过思政理论课或党团活动,宣传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改变大学生排斥或者歧视农村的观念。另外,还要加强政策宣传,做好政策解读。构建高校宣传部门、教务部门、科研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以及二级学院协同配合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引导与解释工作;定期举办创业型大学生村官讲座,为大学生全面详细解读大学生村官政策,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开办创业大学生村官回校交流会、专家讲座等,以大学生村官的切身实际帮助大学生认识一个全新的建设中的新农村,让大学生发现农村发展潜力,认识到农村创业的优势,鼓励大学生毕业扎根农村,正确引导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2.深化教育引导,更新课程设置。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效果,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村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有条件、有组织和高标准的设立创新创业学院,配强师资力量,丰富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设置,开设创业通识课程,介绍企业经营基本程序和市场营销、成本核算等创业技能,并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引入校外优秀创业企业进行“传经送宝”,选聘优秀企业创业人员讲学、授课等,加强校内外联洽,不断丰富创业教育形式和成效,帮助大学生村官丰富创业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开设专项模块,增加涉农专业,针对性安排与三农工作密切相关的农业发展趋势等内容[16],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农业发展现状,提高大学生农业专业水平;设立大学生村官专业及农业双学位,增加对大学生村官专业宣传,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双学位学习,对毕业之后有意向服务农村建设的学生重点培养,开展与农村接轨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农村生活,了解农村建设,帮助大学生村官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创建技术引导,注重后期培养。
大学不同于其他公共服务,它是拥有高质量教学服务体系和科研设备设施的创业孵化基地,是科研—人才—创新的集散地,因此,要充分发挥好高校科研教学的长期性和系统性。高校可以利用校内外科研平台,依托相关科研项目,强化学生科研训练,尤其是在技术研发、专利申请等方面给予有效指导,为其创业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条件。另外,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教育的培养不能因为他们离开学校就终止,不仅要做到“扶上马”,还要做好“送一程”服务。学校应本着对大学生村官和整个社会的责任感,组建由高校专业教师、科研人员组成的创业导师队伍,定期为大学生村官免费举办培训,帮助他们进行理论知识与科学技术知识的更新与充实,使他们能正确解读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校内资源,鼓励他们返校“充电”,以满足基层工作的需求;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咨询和评估等服务,对大学生村官在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打造新载体新模式方面提供指导,利用远程辅导、驻点调研和联合攻关等方式,及时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在当前迈入新时代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村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下的新兴群体,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惠民富民的重要责任。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但是创业知识匮乏、创业能力较低、创业实践和社会经验不足以及外部创业环境的复杂性,都使得大学生村官处于观望状态,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和高校依据战略规划,合力构建长效机制。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强全链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强化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引导与支持,这样既能推进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助推其成长成才,又能带动和加快大学生村官所服务乡村的发展,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