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雷晓棠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关于南海各岛礁的归属和海域划分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复杂化、国际化的问题。由于中国和东盟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当前南海形势总体向好。但是,仍有国家和地区不断地挑战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的无可争辩的主权。在构建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背景下,如何做到既保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又能维护地区和周边和平、稳定与安宁,这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外交智慧和大国能力。
关于南海问题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例如陈俊霖等[1]从主权考证、交通、文化交流和资料汇编等四个维度梳理了国内外南海问题研究的各类文献资料;李优坤[2]提出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政策已不适应新时期的南海问题,要实现维权“新常态”需更强调合作、互利和共赢;叶正国[3]从台湾当局南海政策的“去中国化”趋向,探讨了南海问题与两岸关系的复杂性;贾宇[4]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探讨了南海航行自由的问题、规则和秩序;孙晓光等[5]讨论了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南海政策对南海地区局势产生的不利影响。综上可知,这些研究主要从政治学、新闻学、传播学等角度探讨了南海问题的历史、两岸关系、中国的战略决策和美国因素等。
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多从话语分析、隐喻、评价理论等角度研究其新闻话语、媒介话语、话语权等。如李春芳[6]通过对“当代美式英语语料库”COCA中“the South China Sea”一词的语义韵的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南海问题时多使用消极词汇,不断强化中国的强硬和强势,恶意塑造了中国侵略性的国家形象,建构了中国南海威胁论。康俊英等[7]对“南海国际仲裁结果”公布时间7月12日前后《纽约时报》对南海仲裁的相关报道的分析发现,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是诽谤、孤立和打压立场,肆意歪曲中国国防和外交政策,恶意损害中国爱好和平的国家形象。王雪玉[8]对2016年菲律宾《马尼拉时报》(Manila Times)中的南海新闻的话语分析发现,媒体所建构的冲突国家形象是随着社会政治语境变化的,这种变化体现了媒体话语的幻想性特点。邵先成[9]的研究认为中国在南海维权行动中没有掌握有效的国际话语权,导致美国等国肆意塑造中国强势、不遵守国际法、破坏地区稳定等形象。甘莅豪[10]通过媒介话语分析,研究了中美媒体报道南海问题的隐喻建构。上述研究表明:一、目前的语言学研究多关注外国媒体作为接受者(即他者)所体现的观点和态度,对中国这个传播主体(即自我)的研究不多。二、各国媒体在报道南海问题时,都受到了本国国家利益和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的影响,对中国的立场和主权存在扭曲和误解。综上可知,研究事件主体主动呈现真实的客观事实的话语实践,总结有效的传播方式,对消除误解、建构和平友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很有必要。
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2015年1月到2019年4月就南海问题答记者问的每月例行记者会的文字记录为语料,以语用身份理论为基础,结合新闻报道的话语特征,分析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话语实践及其建构的语用身份类型,这有助于展现中国一贯的和平友好外交政策,化解各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推进南海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任何社会互动都是交际者之间的互动,而围绕交际者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语言与身份如何相互建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民俗学家等从各自的领域研究语言和身份的关系。变异研究[11]认为语言和身份有共变关系;社会心理研究[12]认为身份的认同与排斥形成了个人的语体;民族语言学的实践社区模式[13]认为人的身份取决于交际者的说话方式;发展心理学[14]认为交际者在不断发展中建构自我身份和与他者的关系。语用学[15]则指出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其语言建构的行为性结果与交际者的文化、社会阶级、民族等各种社会变量相关。
交际过程中的身份随着会话的推进得以动态建构,成为一种可调用的语用资源。陈新仁[16]把这种“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称为“语用身份”。语用身份是语境化的、伴随特定话语的某一或多个社会身份,它具有可变性、商讨性和顺应性[17]。语用身份随交际目的、需求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由特定的话语建构;语言交际者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满足不同交际的目的与需求,是用于当下交际的动态在线身份。语用化的身份会影响说话人的交际方式,话语实践也会定型相应的身份。一方面,身份建构需要选择不同的话语方式来实现,包括语码、语体、语篇、话语、言语行为、称呼语、语法、词汇、语音、副语言等话语实践类型[16];另一方面,交际者建构的不同语用身份解释了交际话语实践的选择性使用,揭示了话语实践是为了建构不同身份以适应不同的语境[18]。
在回答记者关于南海问题的特定语境中,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通过语言信息的积极传递,使用了一定的言语策略和话语实践类型,建构了一定的身份和关系,实现了传播意图。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一贯尊重并维护各国依据国际法在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从双边关系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发挥正能量,实现中国和南海沿岸国的互利共赢。在面对复杂的南海问题时,中国政府采取了务实的外交政策。通过分析四位国防部发言人的话语实践及其建构的语用身份,有助于国际社会正确理解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有效化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冲突以及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曲解,鲜明地传递中国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的同时,更维护南海和平稳定这一遵守国际法的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
中国国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d.gov.cn/index.htm)显示,新闻发言人的新闻发布主要有三类:日常发布、专题记者会和例行记者会专题,其中,每月一次的例行记者会,因其持续性和连贯性,更能有效地说明新闻发言人的话语实践特点和建构的语用身份类型。收集整理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每月一次的例行记者会(http://www.mod.gov.cn/jzhzt/node_47321.htm)的全部文字实录语料。因为春节等原因,其中2015年 2月、2015年5月、2016年 1月、2017年1月、2017年 4月、2017年 7月、2017年 9月、2017年10月、2018年2月、2018年7月、2018年12月、2019年1月共12次的例行记者会没有召开。由人工统计可知,2015年召开了10次例行记者会,2016年 11次,2017年7次,2018年 9次,2019年3次,共40次。发言人回答一个记者一次提问算作一条;如果一个记者一次提出的问题不止一个,也计为一条。发言人发布新闻49条,回答记者提问699条,共748条,共250453个字符。
以“南海岛礁”“南海”“南沙”“黄岩岛”“西沙”“永兴岛”“南中国海”“三沙”“海南”等南海岛礁相关词汇为查找关键词,人工标注上述关键词所涉及的文字语料,人工统计得出新闻发言人答记者提问中涉及上述关键词的新闻共122条,共42964个字符,占全部新闻的16.31%。所选语料围绕南海问题,时间跨度4年3个月,涉及耿雁生、杨宇军、吴谦和任国强等4位新闻发言人,有较好的代表性。
以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和语言技术平台(LTP,https://www.ltp-cloud.com/)为数据分析工具,分析自建的含42964个字符的小型语料库。在下文的数据分析中,基于相关性原则,只统计4位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涉及上述南海问题关键词的语料(即只统计发言人涉及南海问题的答语的文字语料),不包括回答同一记者提问的其他问题的语料,也不包括记者提问的语料,获得新闻语料共122条,共20438字符。
本研究旨在探讨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的话语实践,从词频、话题聚类、关键词频率等三个方面分析122条新闻的语言使用特点,研究这些话语实践所建构的语用身份类型。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身份不是唯一的,交际者的动态在线身份是多元社会身份的语境化、语用化,是交际者可以使用的语用资源;对这种某一特定阶段的在线身份的动态建构即为语用身份建构。作为国家军事和国防政策的代言人,根据交际需求,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提问这一具体语境下,建构了三种语用身份:国家主权捍卫者、地区合作推进者和世界和平维护者。发言人选择的话语实践类型,建构了他的语用身份。基于陈新仁[16]对语用身份建构的相关话语实践类型的分类,主要从话语内容(包括话题、信息、观点和预设)、词汇选择、言语行为(包括批评、建议、宣告)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发言人的话语实践,探讨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就南海问题答记者问这一语境下建构的语用身份类型。
AntConc是一款界面简单、操作容易的文本分析工具和索引程序,主要有索引工具(Concordance)、索引定位(Concordance Plot)、文件查看(File View)、词簇(Clusters)/N 元组(N-Gram)、搭配(Collocates)、词表(Word List)和主题词表(Keyword List)等功能,可以对文本进行词语检索、生成词表和主题词索引等分析。用AntConc 3.4.4中的Word List、Clusters、N-Gram工具进行检索,对国防部4位发言人的涉南问题答语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了解其建构的语用身份。
首先,利用LTP,把发言人涉南答语的122条新闻逐条进行分词处理;然后人工除噪,手动排除原始语料(122条新闻的20438个字符)中的“的”“和”“在”“了”“也” 等虚词; 然后利用AntConc软件的Word List功能对发言人的答语进行关键词搜索,输入关键词“南海”进行检索分析,提取出122条新闻的词频表,图1列出了频数前50的词。
通过AntConc软件检索发现,“中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实义词,有567次;其次是“南海”(462次)、“我们”(378 次)、“国家”(357 次)、“中方”(303 次)、“安全”(273 次)、“和平”(261 次)、“主权”(252 次)、“稳定”(243 次)、“美方”(234 次)、“问题”(219 次)、“关系”(201 次)。从话语实践的角度出发,词语的反复使用可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看法、立场、观点和态度。从上述出现频率在前50位的关键词可知,发言人使用了较多的积极词汇和中性词汇;前者如 “安全”“和平”“稳定”“维护”“发展”“建设”“尊重”“有利于”等等, 后者如“我们”“国家”“地区”“航行”“两国”等等。 发言人使用的上述高频词说明中国关注的南海问题是从中国国家利益出发,表明中国政府重点关注的是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同时也在积极地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即使在菲律宾向国际仲裁庭提起针对中国的南海仲裁案的2016年,中国仍旧非常理性地对待南海问题,有理有利有节的捍卫国家主权。中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不接受不执行国际仲裁结果,这恰好说明中国在行使国际法所赋予的权利,是遵守国际法的体现。
图1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语料中出现频率在前50位的词语
南海问题指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关于南海各岛礁的归属和海域划分问题。分析图1发现,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语料中出现频率在前50位的词语,没有一个词语直接指菲律宾、越南等国,反而出现了与美国有关的各种词汇,如“美方”(234次)、“中美”(81 次)、“美国”(72 次)、“美”(66次)。从这些词语的使用可知,虽然南海问题是中国与南海沿岸国的问题,但是背后的主使实际是美国。尽管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但是中国在面对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干涉时,通过使用“安全”(273次)、“和平”(261 次)、“主权”(252 次)、“维护”(174次)等词语,发言人严厉斥责了美国南海“航行自由”的挑衅行为,严重警告美国不要插手南海事务,反复强调中国坚决捍卫国家安全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信心和决心。通过使用“稳定”(243次)、“发展”(168 次)、“共同”(108 次)、“利益”(105 次)、“合作”(96 次)等词语,发言人再次强调中国是从与南海沿岸国的共同利益出发,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立场”(81次)出发,共同开放利用南海资源,“尊重”(66次)各国利益。近年来,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势趋稳向好,这充分说明中国等域内国家有能力、有智慧、有方法妥善处理南海问题。
从图 1 可知,通过使用“中国”(567 次)、“国家”(357 次)、“中方”(303 次)、“主权”(252 次)、“维护”(174次)等词语,发言人宣称了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的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在自己的领土上 “建设”(135次)、“部署”(111次)必要的防御设施,这是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正当权益,任何国家都无权说三道四。中国“坚决”(93次)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坚决应对任何“威胁”(93次)和挑战。
4位发言人通过使用积极和中性的高频词,突显了中国捍卫主权的决心和应对复杂的南海问题的理性处理方式,这构建了发言人的国家主权捍卫者的语用身份。
通过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对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涉南问题答语的词簇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出122条新闻的词簇表和N元组表,图2列出了频数前20的词簇,图3列出了频数前50的N元组。Clusters功能可生成目标文件检索词周围排列程序的词簇列单,可查看“南海”一词的前后用词,即它的连续上下文。N元组功能可生成目标文件有序的N元组列单。通过对频率在前20位的词簇和前50位的N元组的分析,能够了解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就南海问题答记者问的语料话语实践内容和发言人建构的语用身份类型。
图2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语料中出现频率在前20位的词簇
图3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语料中出现频率在前50位的N元组
从图2和图3可看出,在这个自建语料库中,同一个词“南海”组成的词簇、涉及南海问题的N元组词汇的出现频率不同。统计上述两图的结果发现,“南海问题”在20个不同的地方被提及78次、“南海和平”在11个地方被提及39次,“南海诸岛”在8个地方被提及27次、“南海局势”在8个地方被提及24次、“南海岛礁”在8个地方被提及24次,“南海地区”在6个地方被提及21次、“南海航行”在6个地方被提及18次、“南海军事化”在4个地方被提及12次;“和平稳定”在42个范围内出现183次、“地区和平”在33个范围内出现120次、“中国军队”在32个范围内出现117次、“两军关系”在16个范围内出现108次、“主权安全”在27个范围内出现102次、“国家主权”在27个范围内出现96次、“南海问题”在20个范围内出现78次、“航海自由”在14个范围出现72次、“坚决反对”在16个范围出现54次、“我们希望”在15个范围出现48次、“共同努力”在9个范围出现33次、“共同利益”在8个范围出现27次。拥有丰富的热带植物资源、水产资源、海岛资源和海底资源的南海,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自然资源,因而导致南海沿岸国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发言人上述词簇和N元组的使用,一方面坚定地表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的无可争辩的主权,另一方面也积极主动地实施综合性的务实的外交政策,提倡共同开发、互利共赢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坚决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
分析图2可知,“南海问题”是一个各方都关注的敏感话题,而“南海和平”则是中国最关注的问题,也应该是南海沿岸国谋求“南海诸岛”“南海岛礁”“南海地区”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是“南海局势”得以正常化的手段和目标,是“南海海域”“南海航行”得以自由的保证,是“南海周边”“南海活动”不受挑衅的保证。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势趋稳向好。美国持续开展的南海“航行自由”行动,却是在炫耀武力,是在搞南海军事化,是对南海沿岸国的挑衅和威胁,更是对南海趋于好转的局面的破坏,是在威胁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尊重各国依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希望有关方面多做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而不是相反。
分析图3可知,南海“地区和平”、南海“和平稳定”一直是中国最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所在。一方面,“中国军队”在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方面义不容辞,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和“国际社会”一起,为了“健康稳定”的“关系发展”,为了“南海和平”的“安全利益”和“共同利益”,与南海沿岸国“共同努力”。南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来已久;在日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单靠中国一方的力量不能完全解决好南海问题,必须联合相关各方,积极推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同体利益最大化。中国在坚定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同时,积极推动南海沿岸国的合作,促进南海地区相关各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这些词簇和N元组的使用,建构了发言人地区合作推进者的语用身份。
言语行为是身份建构的重要策略之一,动词是言语行为实施的核心部分。动词话语实践包含着特定的逻辑和含义,分析动词的使用频数能够明确发言人要建构的语用身份,也能够清晰地知道中国南海政策的指向性意义,从而明确中国要建构的国家形象。利用LTP把发言人涉南答语的122条新闻20438字符逐条进行词性标注处理,然后通过AntConc提取所有的动词及其频数,得到不同频数的动词695个;接着人工去除 “是”“有”“到”“应”“要”“做”“想”等单字动词,最后通过Excel生成频数在前50位的双字和三字动词的数据透视柱状图,见图4。
图4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语料中的动词关键词提取
从图4可知,“维护”出现次数最多,达58次;其次是 “发展”47 次、“建设”39 次、“航行”36 次、“合作”31 次、“进行”31 次、“威胁”31 次。 尽管南海问题日益复杂化、国际化,南海局势面临着巨大的不稳定因素,但是,中国作为与南海沿岸国有着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在面对南海诸岛多变的形势时,始终将“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放在首位,始终强调南海海域的“合作”“发展”和“建设”,始终“反对”对南海“航行”自由的“威胁”,始终“希望”各方相互“尊重”、采取有利于各方的政策。通过对图4动词关键词使用的分析,表明中国不再呈现弱小的“受害者”形象,不再一味地反复控诉或指责相关各国特别是美国对中国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侵犯和践踏,而是理性的要求美国等相关各国遵循国际法、尊重事实、尊重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利益。
这些高频动词的使用,说明中国在努力建构不回避这种侵犯的国家主权的“捍卫者”和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形象;中国不仅能够有能力、有智慧、有方法地直接面对这种侵犯、妥善处理冲突,而且能够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处理国际事件,始终坚持同南海沿岸国的合作,维护南海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积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维护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不再只关注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更关注世界的和平发展,团结南海沿岸国,共同谋求“命运共同体”的利益最大化,积极维护世界和平。这说明4位发言人建构了新时期中国 “世界和平建设者”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正如***提出:“中国南海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19]面对复杂的南海问题,中国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历史事实、一贯根据国际法、一贯维护南海命运共同体利益、始终主张通过谈判和协商的理性方式解决争端问题,这突显了中国在维护主权的同时也在积极地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作贡献,始终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实现中国和南海沿岸国的互利共赢。
本研究以中国国防部4位新闻发言人历时4年3个月的就南海问题答记者问的话语为语料,基于语用身份理论,以AntConc软件和LTP为语料检索和分析工具,探讨了发言人的话语实践及其建构的三大语用身份。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发言人的话语实践有一个从怀疑到接纳、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过程。中国不再是弱小的只知道控诉的“受害者”,而是敢于直面国际冲突和危机的“捍卫者”,并且以“命运共同体”为原则寻求南海沿岸国和世界和平发展共同利益的 “推进者”“建设者”;这三种语用身份的建构体现了中国话语实践的逐渐自信和成熟的过程。发言人的话语实践和建构的语用身份呈现出中国作为一个敢于担当、热爱和平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和智慧。
对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涉南答语的话语分析及其语用身份的建构研究,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处事原则,说明中国有能力、有智慧、有方法妥善处理复杂的国际事务,也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推动地区合作和世界和平进程中的大国胸怀和大国智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