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江 军 胡传双
(巢湖学院 教务处,安徽 巢湖 238000)
“双创教育”,全称“创新创业教育”,但不等于简单的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二者应是相互融合,理实一体化[1]。学术界对双创教育的内涵有多种表述,如张冰等[2]认为双创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内容,注重实践,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活动。于建秀[3]认为其基本内涵是事业心与开创能力的培养,本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也有学者单独对创业教育内涵进行阐述,如童宗安[4]认为创业教育是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综合能力的教育。综合以上学者观点,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注重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做到“知行合一”。关于“双创教育师资”主要指的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专任教师队伍,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目前,国内关于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包括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国外经验借鉴和对策等五个方面[5],目标研究还不具体深入,也很少有学者将双创教育师资建设与“双师型”教师联系起来研究,并且大多以整体高校为研究对象,很少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对象进行单独研究,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空间。本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师为研究对象,将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双师型”教师和双创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特征相结合,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师也应朝着“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文章通过对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剖析,明确其建设的方向,并相应提出其建设的多元路径,以期为诸类高校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成功转型与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证,当前高校双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制约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加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
当前高校双创教师队伍主要由行政部门管理人员、辅导员兼任,专业教师参与少,校外指导教师更少。这导致教师的数量普遍不足,直接影响双创课程的开设及课堂的教学质量。如笔者所在的学校2018年面向全校2017级本科所有专业的同学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学生总人数4250名,指导教师26名,生师比高达163:1,这反映出教师数量的严重不足。由于教师个人精力有限,生师比过高必然导致教师指导学生不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解决双创教师数量不足是高校加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
数量不足是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双创教育推行比较晚,双创课程又是新兴的课程,且国内尚未设置双创专业及缺乏学科基础等,导致教师数量不足。另外,学校配套的激励措施还不完善,如在职称晋升、地位待遇等方面没有对双创教师进行倾斜,影响教师参与的动力。因此,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吸引校内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教师参与其中,同时,积极聘请具备丰富实践经验、扎实创业技能的优秀企业人才担任创业导师[6],从而丰富双创教师的数量,增强师资队伍的力量。
双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必然影响双创教育的质量。然而,就当前而言,高校的双创教师,多数是书本上“自学成才”,缺乏实践经验或体验[7],创业经验普遍不足,企业经历较少,容易导致教学脱离实际,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课堂空洞无趣,教学效果差。这突出地反映双创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不够,亟待提高,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目前,高校双创教育中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没有创业经历的教师何以教学生创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高校双创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受到了学生的质疑。因此,提高双创教师的能力水平,尤其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做好双创教育的重要保证。
此外就教师队伍结构而言,多数教师的专业背景是思政类、教育学类,其专业与创新创业关联度不高。同时,由于教师多从其他专业转入,没有相关专业基础,对双创理论研究不足,这直接影响专业理论水平,从而制约着整个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而且,校外导师参与程度低,一般来校只面向学生开展创业讲座,指导学生的创业项目等,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较少,这也势必影响整个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提高双创教师的能力水平是高校加强双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创教师队伍是提高双创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2018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对推动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许多具体指导意见,如要求在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建立完善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8]。这反映出双创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双创师资的培养与建设,也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交流。
高校双创教育在于双创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与支持,在双创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他们扮演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启发者、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创业投资信息的传达者、创新创业活动组织者和各类创业项目指导者等多个角色[9],他们积极引导学生将创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能力,并付诸行动,比如创办公司,开展创业项目的运营,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等。因此,教师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双创教育的质量,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双创教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双创教育的效果。所以,推动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推动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必要保证,高校双创教育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双创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能力并重,这决定着双创教师也应朝着“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目前学术界对“双师型”教师分类研究较少,更多侧重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如吴全全从教师个体、教师群体、教师个体与群体组合三个维度对 “双师型”教师内涵进行了界定[10],笔者曾撰文从教师的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将“双师型”内涵归纳为“外显说”“内隐说”“复合说”“结构说”[11]。 “双师型”师资建设最初是基于“结构说”的观点,但随着实践发现,由于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是分离的,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割裂。因此,还应追求个体的“双师型”,且要求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逐步相融合。另外,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高校双创教育教师也应该是由低到高的成长过程,即从群体“双师型”向个体“双师型”迈进,并最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达到卓越。基于这些研究基础和考虑,本文将“双师型” 分为 “双师型”1.0、“双师型”2.0、“双师型”3.0三个层次,“双师型”1.0是从教师群体结构界定,“双师型”2.0、3.0是从教师个体界定,差异体现在教师具备双创教育知识、能力、素质的差距,“双师型”3.0要求极高,是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终极目标。
“双师型”1.0是从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而言,即群体的“双师型”,认为高校双创教师应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校内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另一部分是从校外聘任的兼职教师,如创业成功者、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风险投资人等,主要负责实践课程的教学,包括创业项目的孵化、运营指导、互联网+大赛指导、创业实践项目训练等。这两部分共同构成整个双创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多数高校双创教育教师是从其它专业转过来,大部分是思政类、教育学类等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往往不足,而这短期内又无法迅速提升。因此,从校外聘任兼职教师来补充双创师资队伍是比较有效的途径。校外成功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历,熟知创业市场,能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提高创业项目运营的成功率。而学生通过创业导师的指导,利用创业项目“真题真做”,不断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所以,短期而言,高校应从这两方面努力打造 “双师型”双创师资队伍,一方面,积极面向校内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从事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教学,并加强培训;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积极聘任企业兼职人员从事创业实践训练,两者通过不断地加强融合,从而有机构成高水平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
但由于双创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毕竟是由两部分师资分别担任,且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二者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发现,容易造成二者的割裂。因此,高校双创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应追求个体的“双师型”。
“双师型”2.0是针对教师个体而言的,是“双师型”1.0的升级版,它对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具体来说,它既要求高校双创教师具备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商学知识以及相关的综合性知识等,又要求具备较强的专业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如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能力、创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技能,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训,包括承担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创业大赛与创业项目孵化、运营等等。这是对双创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由于群体的“双师型”双创教师容易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割裂,高校双创教师未来还应追求自身发展的全面性,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个体“双师型”教师,善于将双创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地融合,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创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形成闭环,这样学生的双创能力才能得以有效提高,否则容易造成二者的割裂,理论脱离实际。因此,高校双创教师还应追求个体的“双师型”,即在不断丰富自身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参加创业实战,开展创业项目的实际运营,必要时可以兼职创业,从而丰富创业经历,逐步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然而,“双师型”2.0对双创教育教师的能力水平要求还不够高,“双师型”3.0才是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是对个体“双师型”双创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
“双师型”3.0也是针对教师的个体而言,是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终极目标,对双创教师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最高要求。“双师型”3.0,不仅要求双创教师具备扎实的相关专业与双创教育理论知识,并对双创教育有着精深的研究,是理论专家,同时,更要求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创业经历丰富,创业实战能力强,有自己较大规模并成功运营的企业,即“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12]。“学者型企业家”一般是指校内的专业教师通过对创新创业系统深入地研究,逐步掌握创业规律,并付诸行动,创办公司,系统创业,取得较大成功,逐步成为学者型企业家。“企业家型学者”一般是指校外的兼职教师(创业导师,有自己较大规模运营的企业),借助自身丰富的创业实践经历,加上个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浓厚兴趣,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学术研究,并取得较高的学术成就,获得学术界的普遍认可,逐步成为“企业家型学者”。这两者都具备学者与企业家的特质,不同在于前者更侧重于学术研究,后者更侧重于创业实战。
因此,双创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努力向“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迈进。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要致力于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夯实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功底;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从事创业项目的运作,成立企业,进行专业的投资创业活动,从而丰富自己的创业经历,提高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总而言之,“双师型”3.0是高校双创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推动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最有力的支撑。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双师型”有三个层次,它是“双师型”发展三个不同阶段,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因此,可以分层,采取针对性的路径来打造双创教育师资队伍。 对于“双师型”1.0,可采用校内选拔与校外引进相结合的路径;对于“双师型”2.0,可采用专业培训与企业实践相并重的路径;对于“双师型”3.0,可采用双创研究与创业实战相融合的路径。
1.面向校内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且国内尚未设置双创专业及缺乏学科基础,导致创新创业型教师数量缺乏。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多是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管理人员兼任,专业教师参与数量普遍较少。因此,高校要加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吸引优秀教师参与其中,如可以立足于校内,通过改革教师的评聘及管理制度,打通双创教师职称晋升的通道,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参与进来。
具体来说,第一,要注重选拔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普遍学历高、精力充足、接受新事物快,成长速度迅速且潜力大,能够快速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双创教师;第二,要分专业选拔。创新创业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的学科门类多,跨度大[13]。因此,在选拔教师时,要注意教师专业结构的合理搭配,尽量吸纳经济类、管理类、教育类等多专业教师参与,从而保证教师结构的多样性。总而言之,高校应通过职称评审、提高教师待遇等政策的倾斜及相关管理制度的改革,吸引和选拔一批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到双创教育过程中,从而持续补充双创教师数量,逐步增强师资力量。
2.积极从校外引进兼职教师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型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的能力欠缺。而且这种能力短期内很难得到迅速提升。因此,从校外积极引进专业兼职教师能够及时弥补这一不足。如可以聘请创业成功者、优秀企业管理人才、风险投资人等,担任创新创业兼职导师[14]。校外兼职导师由优秀的企业人才担任,大有裨益,因为他们对市场有敏锐的嗅觉,能够洞察市场的走向,商业思维能力强,创业经历丰富,创业实践能力强。聘请他们作为校外创业兼职导师,针对性强,能够有效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且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源(人脉资源、资金资源与信息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支持。
但目前高校引进企业人才存在诸多制度壁垒,如学历学位的限制等。因此,政府及高校要通过改革人才引进制度,打破制度壁垒,灵活聘请校外优秀企业人才担任创业兼职教师,并且积极邀请校外导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指导等。如笔者所在的学校,2019年7月,出台《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技术人员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实施办法》,积极吸引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这将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
另外,应鼓励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加强学习交流,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课程交流会。这一方面可以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整个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更好地融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研讨会,邀请校外创业导师参与,双方进行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面临的痛点、难点,效果较好。综上所述,由于短期内很难实现教师的双能力提升,可以从教师的结构入手,积极从校外引进专业兼职教师。这是组建专业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能够快速实现双创教师“双师型”1.0目标的要求。
1.加强教师系统专业化的培训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的水平普遍不高,教师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高校虽然有相关的师资培训,但次数少,机会不多,教师的覆盖面不广,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构建系统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学校应加大对培训的支持力度,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创业指导师培训,努力做到培训的全员覆盖,保证培训质量。如若条件允许,可以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学习交流,毕竟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较成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第二,立足于校内,开展系统专业化的培训。如借鉴北京中关村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五创”路径思路,设计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创富的培训内容。积极聘请校外优秀企业人才来校举办讲座,分享创业经历。定期开展创新创业研讨会,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逐步提升教师双创理论水平。总之,高校相关部门应着力推进双创师资专业化培训,逐步提升专业化水平。
2.推进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实践锻炼
目前,高校双创教师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创业实践能力不足,这往往导致教师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理论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双创教育的教学质量。为转变这一困境,高校双创教师要积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是提高双创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进入企业实践锻炼,能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动向,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参与企业的创业全过程,从而丰富自己的创业经历,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进而逐步提高指导学生创业实战的能力。事实上,教师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与研究,与企业骨干合作交流学习,对培养他们的双创意识与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为此,各高校积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搭建校企实践平台[15],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如笔者所在的学校2017年出台《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实施办法》,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通过额定教学工作量折算、生活补助、职称评审激励、锻炼期间享受与校内教师同等待遇等政策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社会实践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教师实践的能力与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目前,学校已累计选派100多名教师参加实践。
总而言之,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努力打造完善的校企实践平台,联合培养“双师型”双创教师,比如可以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共同完成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与应用,密切双方人才横向深层次的交流,鼓励高校教师依托教科研项目进入企业实践锻炼,甚至通过政策的激励支持教师带薪离岗进入企业创业等。事实表明,教师只有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才能熟知企业的经营模式、创业项目的运作过程以及市场的需求动向,也只有通过这种真实创业项目的训练,才能够提升教师创业实践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双创教育的教学质量。
1.激发教师深入研究双创教育
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双创教育教师也不例外。高校双创教师要实现“双师型”3.0目标,就必须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工作。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积累,教师对双创教育才有更精深的理解,也才能更好地提高双创教育理论水平。因此,高校应完善相关激励机制,通过政策的倾斜,激励教师深入开展双创教育研究,如学校可以为教师创新创业的研究项目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对发表高水平的论文给予优厚的奖励,打通双创教师职称晋升通道等。另外,针对校外兼职创业导师,可吸纳他们加入双创教育研究中来,组建研究团队,努力打造“企业家型学者”[12]。总之,高校应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激发教师积极开展双创教育研究,也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提高双创教师的理论水平。
2.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创业实战
2017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明确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办企业或离岗创业[16]。这为高校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撑,解决了教师选择创业的诸多担忧,有助于教师积极投身创业实战。高校要依据这些上位政策文件要求,积极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管理办法,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如成立企业,开展创业项目的运作,进行专业的投资创业活动,从而丰富自己的创业经历,提高创业实战能力,逐步向“学者型企业家”[12]迈进。
推动高校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型”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目标应定位于“双师型”。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将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分为三个层级,即“双师型”1.0、“双师型”2.0、“双师型”3.0。“双师型”1.0是针对教师的群体而言,可通过校内选拔与校外引进相结合的路径来实现,这是短期内比较有效的方式,能够迅速解决双创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双师型”2.0是针对教师个体而言,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由两部分教师分别担任,容易造成对教学内容的割裂,必须要打造个体的“双师型”。“双师型”2.0的提出正是基于此种困境,可通过专业培训与企业实践相并重的路径来实现,该路径能够同时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并有助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合。“双师型”3.0也是针对教师个体而言,它要求教师深入开展双创教育理论研究的同时,又要求教师投身创业实战,须通过双创研究与创业实战相融合的路径来实现,努力向学者企业家迈进。整体来看,后两条路径对双创教育教师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要求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周期都比较长,且后者相对于前者要求更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