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曲欣欣
(阜阳师范大学 学生处,安徽 阜阳 236037)
话语是个体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和渠道,伴随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演变和发展,其在社会发展中又不仅为一种工具性存在,所反映和描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以及个体在其中的地位[1]。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话语实践包含了 “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和“有什么目的(或有什么后果)”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从话语实践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种话语传播工作,话语是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如何建构话语、建构什么样的话语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总书记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做好网络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工作,离不开话语实践创新与优化,推进思政话语既能够适应网络化传播语境,也能够满足当下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特点,用大学生愿意接受和能够接受的话语来表达和传递,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由施教者所主导建构的言语符号系统,承载了一定的意识形态、政治观念、价值标准或道德规范等内容[3]。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内涵、发展演变以及新的话语体系建构等内容。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关于传统话语体系困境分析和新构话语体系分析,如曹和修提出“90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正视这些变化,积极实现话语转换。”[4]滕苏苏认为“存在‘微观念’更新迟延、‘微载体’建设不足、‘微内容’发展僵化、‘微创新’进展缓慢等窘境”[5]。曹丽萍提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必然从传统的思政教育话语方式向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方式转变。”[6]可以看出,不少学者在关注这一领域,但多将研究视角置于新媒体环境对思政教育话语所带来的困境和压力的探索上,对思政话语在新媒体环境下优化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结合新媒体发展特点开展针对性分析不足,且对优化策略分析有待具体化和体系化。正是如此,与前期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视角聚集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的优化上,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更现实的价值。
话语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话语内容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方向[7]。话语内容建构,是思政话语网络化转化的前提和关键。根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交流行为、话语接受的特征,应从“价值性”“接地气”“生动性”“人文化”等方面,对当下思政话语体系进行优化和转化,形成思政教育网络化实施的话语体系,为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说什么”提供有力支撑。
其一,突出思政话语的“价值性”。思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只有有“价值性”的话语,才能进入传播环节,才具有吸引大学生的可能,才能够对大学生实施价值传递、启发价值认同,这是思想工作效果有效实现的必要保障。快速发展的网络,解构了很多宏大的主题或意义,易让人们精神层面出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越是网络化转换,越需要凸显话语的价值含量。有价值的话语应当具有科学性、正当性和导向性,要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要求。“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8]针对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环境,加强有价值思政话语体系建设,要妥善处理一元和多样的关系,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营养,从中提取符合大学生需要饱含价值理的话语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相关话语,有助于大学生对当下改革发展以及各类社会现象形成正确认知和积极判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网络化思政话语体系注入厚重的历史和深厚的情怀,能让学生时刻保持反思和反省。“在人类文明史上,任何一种社会语义的产生与发展,都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提升和指导。”[9]
其二,建构“接地气”的话语“语境”。所谓“接地气”,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话语要扎根大学生生活之中,不能游离于大学生生活世界之外,完全被思政学科的强烈学术性话语所束缚。从大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中,提炼构筑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衔接的话语体系,是保证思政话语富有网络环境下生存的活力。接地气的生活化话语,要主动从“文本”走向“生活”,要能够有效解读和体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和基本状态,要能够有效传递大学生常态化使用的日常话语内涵,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大学生日常的思维习惯和理解能力。在构建接地气的话语体系中,要推进教育的理论话语解构。网络话语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使得大学生对思政工作空洞抽象、高高在上的理论话语持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从“网下”走向“网上”,要适应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更要适应大学生网络生活特点,应从广阔的网络世界和多样的新媒体应用中找寻学生、关照学生,从大学生现实或网络生活世界中,找到教育理论话语的结合点、切入点,从大学生身边事、人、话中提炼理论所依附的话语载体,将宏观理论实践与微观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还要改变思政工作一贯的“精英话语模式”。“精英话语的言说机制是管理层掌控话语领导权和话语类型,通过知识规训过程实现思想控制”[10]。网络自由平权、解构权威的特征,导致“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容易产生鸿沟,进而影响共识价值观念的形成。思想政治话语的优化,要保持权威性,更要注重以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确保话语更具有包容性、穿透力和影响力。
其三,从网络话语中吸取“生动性”元素。在网民集体智慧的作用下,网络话语越发具有丰富性、生动性、不规范性且不乏智慧性,深受当下大学生喜欢,也是当下大学生主要的话语实践形式。如何将话说到大学生心坎中?要密切关注各类网络新媒体形态,对大学生中流行什么样的话语要保持关注度和敏感性,增强思想政治话语的时代感和鲜活度。而且,网络话语在不同的网民年龄段有不同的呈现特征,要与广大的青年大学生进行常态化网络交流,掌握他们的所喜爱的网络文化与语言,这样才能由“共同语言”走向“共同认可”。要注重借鉴网络世界中健康有益的话语资源,还要把握网络话语的发展变化、流行元素,更要根据网络特点与大学生情况加大创制一些思政专属的网络话语,不断丰富和优化网络化的思政话语体系。话语实践优化,还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要推进单一、平面的话语形态向立体、多元的话语形态转变,要使话语含义意象与学生实践具象相结合,让学生有“代入感”和“体验感”。适应网络化生存的思政话语体系,还应体现对个体思想的尊重、对个体行为的尊重。
其四,渗透强烈的“人文化”关怀。一个具有强交往性和高流通性的言语行为,除了言语表达的可领会性外,更要求话语本身所高扬的平等性、真实性、真诚性、情感性等体现有效性的要求[11]。“人文化”的话语表达一定是平等交流。“自我与他我通过拥有共同世界而形成一个共同体。”[12]主体间平等交流是保障交往有效性的基础,特别对“施教者”和“受教者”两者天然地位不平等的思政工作而言,保证话语对话的平等性就尤为重要,要打破传统“主客体”简单划分,也要避免“俯视式”信息传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实行“两主体”传播和“主等式”对话。“人文化”的话语,还应体现对交往双方情感的尊重。虽然网络带来的是一种非面对面的交往,但极大地尊重了个体的个性彰显,保证了个体的情感表达。“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追求。”[13]情感因素的有效融入,是话语交往的调节器和润滑剂,能够拉平、拉近传受主体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增加彼此对话语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与各类思想、多样思潮在新媒体空间随意植入宣传与任意漫流表达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出现了鸿沟、断裂、失语、失态等表达上的困境[14],甚至出现了“好故事没有讲好,没有讲出来,没有讲到位”的情况[15]。
其一,注重思政话语“故事化”建构。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创新,解决好思政话语实践之“怎么说”,是新媒体时代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关键点。“说故事”,就是融入游戏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一种有效尝试。通过“说故事”,可以让受教育者在教育中感受到愉悦和快乐。何为说故事?纵观人类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人类从早期开始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和知识传承,从而形成了叙事传统[16]。这种认知图式使受众在接受文本时具有一种对叙事的审美期待视野[17]。我们都喜欢听故事而非被说教,喜欢听扣人心弦的故事而非呆板的描述。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人与人的交流,是表达与表达的对抗,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灵魂与灵魂的撞击,是思想与思想的认可。如何令思政工作适应当下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习惯以及表达与接受模式?首先要从承载思想的语言开始进行创新,进而将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有意义与有意思融合起来,将大道理与小起点衔接起来。这一点,正是说故事的强项,运用这一特性对思政话语进行建构创新,有助于改善思政话语“高冷”的面孔。
其二,注重思政话语“故事化”表达。故事怎么说,说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应有之义。“故事”要与“人”结合,通过说故事来体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思政”要与“故事”结合,通过讲故事来实现思想工作的根本使命。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把“有意义”与“有意思”结合起来,通过“讲故事”揭示大方向、蕴含大道理,增强话语体系的亲和力、感染力,以及解释力、影响力[18]。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威廉·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把传播分为“工作性传播”和“游戏性传播”,并认为“游戏性传播导致愉快”。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工作性教育,也是一种工作性传播,其传播结果能够引发受传者在思想和认知上产生向传播者方向的改变,这一定是基于愉快的传播基础之上。所以,思政工作应适当借用“游戏性传播”,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教育体验与愉快感受。故事化的表达就是“游戏性传播”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兼具情怀和温度的作品,不仅会被“刷屏”而且有助于传播生态的自引导和自净化[19]。“故事化”传递,将内容转换成生动具体、跌宕起伏的故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专业问题通俗化,能够实现学术性与大众化的有机融合[20]。
其三,注重故事的“特色化”表达。从“中国故事”讲起,包括中国情节、中国特色、中国美好。所谓“中国故事”,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具有中华民族特性、反映中华民族命运和希望、体现中国人共同经验和情感的故事[21]。“中国故事”要有导向性。当下,我国正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中往往是机遇与矛盾并存,也是价值观激荡和对抗的关键期。比如,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绩,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当然也在一些领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主义和思潮。如何正确看待,离不开有价值导向故事的帮助解释。好的中国故事,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着明确的价值主旨,通过故事能够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中国故事”要有公信力。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炮制虚假故事,在网络浅阅读、追逐轰动效应、感染式传播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下传播、演变,浸染了网络环境和学生内心,越在此刻越需要加大“中国故事”的传播力度,以净化网络环境。要注重捕捉并传播能够真实反映当下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辉煌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所实现的历史性变革。“中国故事”要能接地气。除了有导向性和公信力,还要有时代感,能够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符合他们认知体验,既满足需要、也化解困惑,既唤起情感、也激发认同。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话语”设计,尽量使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用中国概念和中国范畴表述,同时还要以大众话语为辅助,少用官话、套话和空话,努力使表达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有话语的地方就有权力。”[22]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空间的话语争取、意识斗争异常激烈。话语权力也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全过程。所谓的“辩护式”话语效果,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让广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现象和思潮有自己正确的认知、正确思考和正确判断。中国特色的思政话语体系,要能够维护“中国故事”,能够对网上错误思想、不良思潮进行分析和批判,廓清大学生群体的认知。
其一,引导正确辨识网络对抗。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干扰因素。在这过程中,最易受到影响的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广大青年学生。当下大学生普遍面临较大的学业和生存压力,他们对于如何进入社会、如何赢得人生发展,产生焦虑情绪和底层意识,将新媒体营造的虚拟空间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救命稻草,沉迷其中、乐此不疲,这也给了不良思潮浸入的可乘之机。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辨识能力,首要就是将中国有特色的文化亮出来,在思政教育中传播出去。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要件,她既是民族的凝结剂,也是发展的推进器。所以,高校思政工作既要重知识传授,也要重人文传承[23]。需要强化“四个自信”“四个正确认识”,切实增强学生的辨识力,促使学生正确面对来自各类空间或领域的不良影响,让思政工作真正通过大学生内心深处发挥作用、达到效果。这些正是当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开展的新抓手和着力点。强化“四个自信”,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义。增强“四个四信”,首要是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4]文化自信,是形成正确价值观、产生价值观自信的前提。
其二,引导全面认知发展大势。首先,要引导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是首要。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度推进影响下,不同文化、不同思潮之间的交流、冲突、融合日益强烈。***强调:“如果我们对于世界发展大势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就难以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的事业就难以有新的开拓。”世界发展大势的最终指向要在“两个必然”上寻求答案,而中国发展大势毫无疑问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引导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是根基。如何在正确看待自我、看待他人中坚定自信,是思政工作推进实施的根基。***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必须讲清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25]思政工作不要“空对空”,也不要“隔空打物”,要立足国情和特色,讲清楚我们的历史命运和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自信”。当下的95后、00后大学生,生活行为、视野接触都是高度国际化的,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国外先进的技术本领,更要主动抵制多元思潮的侵蚀。当下,一些通过网络新媒体的思想入侵从未停止,且往往都是思潮裹挟着技术一并进入。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定力明显不足,易看错、被误导的可能性比较大。客观对待国际比较,要让大家充分看到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让大家从事实上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从情感上产生归属感与自豪感。
其三,引导全面担负时代责任。2012年,***提出了“中国梦”,他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5]当下的青年学子,是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要深刻理解中国梦所包含的内涵,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美德,感受革命先烈的艰辛与夙愿,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感受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逐。要加强中国梦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让“青春梦”“个人梦”融入“中国梦”。青年学生要有远大抱负。由于快节奏的生活脉搏以及市场逐利的价值导向,越来越少有人深度谈一谈自己的远大抱负,而谈及更多的是现实、实际、小梦想、小追求、小目标,这一倾向也深刻影响了当下的青年学子,导致功利主义思想强烈,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功利主义者。何谓远大抱负?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不可回避的就是要牢固树立起“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人生理想。人生有理想,才会有动力;人生有追求,才会去奋斗。正如***所说,“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既不能没有抱负,也不能空有抱负,要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有机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远大抱负中珍惜韶华,在正确追求远大抱负中脚踏实地,在正确践行脚踏实地中勤奋学习、增长本领。
开展思政工作,有效的话语体系是前提。建构出“网络化”的话语体系,让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同步具有了“价值性”“生动性”以及“人文化”的特质。对于当下的大学生而言,依托这样的话语体系,所实施的思政工作必然是鲜活且有针对性的,能够在大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了话语体系,只是解决了思政教育“说什么”的问题,“怎么说”,需要对话语表达进行优化。“故事化”的表达策略,能够有效解决网络环境下思政工作“有话语无效度”的困境。因为,“故事化”的表达策略,其前提是让接受者感知愉悦与快乐,能够让学生在觉得“有意思”中感知到“有意义”,是做到先“入眼”再“入心”,把春风化雨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工作方法和操作环节上,避免可能存在的“还未接触就已经抵触”的传统思政教育的不良惯性。明确了“说什么”与“怎么说”之后,还要强化网络环境下思政话语优化所要达到的效果所在,即“辩护式”的优化旨趣。之所以提出“辩护式”,也是因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所面临的信息、价值、观念冲突太多,如何分辨、如何自处,都是当下思政工作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思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政工作话语有其独特个性与丰富内涵,具有系统性、规律性和时代性。其话语实践要对话语对象进行充分考量,才能提高教育话语传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关键之处在“话语权力、话语描述、话语效果”。本文所论及的话语体系构建、话语表达体系、话语效果旨趣正是对此的有效回应。面对经由网络新媒体中介与改变的当下大学生生存场域,“网络化”的话语体系有助让思政工作话语保持时代性,“故事化”的话语表达有助于让工作话语体现创新性,而“辩护式”的话语效果则有助于彰显网络环境下思政工作话语的目的性。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网络化”的话语体系、“故事化”的话语表达、“辩护式”的评语效果三者缺一不可。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故而,将上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够有效应对网络化环境形成的话语实践困境,又能够有效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真正让思政话语“灵动起来”、思政工作“活起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