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单 宇 陈 俊 吴 克 金 杰 宋永莲
(1.合肥学院 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中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22;3.安徽省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河道沉积物是天然水体中重金属的主要储存媒介,在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河流水体重金属污染危害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类型污染,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进入水体的重金属量也大大增加,并最终富集于河道沉积物中[2]。一旦环境条件改变,如河流流速、流量、温度等,重金属会再次释放进入水体产生二次污染[3]。河道内的重金属也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4]。因此,对控制河流重金属污染必须从源头进行减量控制,并做好生态风险评价。
河道沉积物组分相对稳定,且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水体污染现状,因此,对河道沉积物进行分析能够准确反映水体污染信息。沉积物中潜在生态风险较大的污染物为各类重金属离子,对其进行源解析及生态风险评价就能从源头切断入河路径,重点控制潜在生态风险最高的污染物质。
选择巢湖市东南部向阳南路段区域小流域,依据《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 495-2009,将河道由上游至下游划分10个采样断面,每个断面使用抓斗式底泥采样器采集3份底泥样品(约15 cm),混合放入塑封袋。对样品进行常温风干去除动植物残体及细小石块压散后,研磨后过100目筛置于自封袋中避光、密封保存。
沉积物有机质采用灼烧法,全氮测定采用凯氏法,总磷采用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重金属分析采用王水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进行分析。
1.2.1 富集系数法
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系数(EF指数)能够反映重金属富集程度,判断污染源是否与人类活动相关[5]。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Me/Fe]Sample为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Fe元素含量比值,[Me/Fe]Background是沉积物中某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含量与Fe元素土壤背景值含量比值,采用安徽省表层土壤重金属及Fe含量算术平均值数据作为背景值(表1)[6]。
表1 安徽省表层土壤重金属及Fe含量
EF值在0.5至1.5之间时,表明重金属完全来自于自然源;EF值大于1.5时,表明人为源已经成为重金属的重要来源[7]。
1.2.2 重金属污染严重度指数
污染严重度指数CSI(Contamination SeverityIndex)用于评价河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严重程度[8](如表2),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i重金属权重,Ci为重金属含量,ERLi和ERMi为各个重金属基准值[9](如表3),其中重金属权重利用因子分析的载荷和特征值计算。
表3 沉积物中重金属基准值
1.2.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RI(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用于评价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危害程度[10](如表 4),计算公式如下:
R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表4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与分级标准
由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全氮、总磷含量(图1)可以看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基本与全氮含量变化趋势相符,由上游采样断面逐渐升高,中上游至中游断面开始下降,中游至下游小幅上升,总磷主要在上下游采样断面含量较高。
图1 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全氮、总磷含量
图2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
表5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描述性统计结果
由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图2)可以看出,各个重金属含量在各断面的分布较为均匀,没有出现明显差异,从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描述性统计结果(表 5)也可以看出 Cr、Ni、Cu、As、Cd、Pb 平均含量分别为 51.66,22.97,36.41,7.68,0.40,33.14 mg·kg-1,其中除 Cu、Cd、Pb 含量分别超过安徽省表层土壤背景值 1.73、6.01、1.26倍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安徽省土壤背景值[6],且变异系数均小于30%,说明各个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较均匀。
2.3.1 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系数
图3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系数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系数(图3)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富集系数在各个采样断面中,仅Cu和Cd的富集系数大于1.5,且Cd的富集系数远超其他重金属,说明Cu和Cd的富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12]。
2.3.2 沉积物重金属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 25数据统计软件将沉积物有机质、全氮、总磷和各重金属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6),发现在0.05水平上,Cr与TP,Cu与Cd,Pb与OM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可知Cu与Cd的来源可能存在一致性。在0.01水平上,Cd与OM,Pb与TN,OM与TN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7),通过最大方差旋转过后提取了3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6.5%。由表6可知,主成分1包括Ni、Cu、Cd、Pb、OM、TN,贡献率为 49%;主成分 2 包括Cr、TP,贡献率为25.7%;主成分3为As,贡献率为11.9%。其中,主成分1中包含了富集系数较高的Cu和Cd,因此,其来源很可能为人类活动排放,Cu主要与汽车尾气排放和农药杀菌剂有关[13-14],Cd主要与工业和农药化肥使用有关[15]。主成分2和3贡献率和富集系数较低可能为自然源。
表6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Pearson相关系数
2.4.1 重金属污染严重程度评价
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计算重金属权重系数结果(如表8),由于主成分1为人为源且贡献率最高,因此选取主成分1的载荷和特征值计算重金属权重系数[8]。重金属污染严重程度指数计算结果(如图4),可知研究区域内个采样点重金属污染程度指数均小于1,说明各采样点污染严重程度属轻微污染。
2.4.2 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根据单个及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与分级标准(如表 2),Cr、Ni、Cu、As 和 Pb 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如表9)均小于40,处于低风险,但Cd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在各个采样断面除6、7、8号点外均超过150小于320,处于重度风险,单项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Cd>Cu>As>Pb>Ni>Cr。 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等级除 7、8号采样断面为轻微等级外,其余采样断面风险等级均为中等,显然,导致总体潜在生态风险等级升高的主因是Cd的生态风险指数过高,控制Cd污染是降低潜在生态风险的关键。
表7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8 重金属权重系数
(1)Cr、Ni、Cu、As、Cd、Pb 平均含量分别为 51.66,22.97,36.41,7.68,0.40,33.14 mg·kg-1,其中 Cu、Cd、Pb含量分别超过安徽省表层土壤背景值1.73、6.01、1.26倍。各重金属在各个断面分布无明显差异,空间分布均匀。
图4 各采样点CSI值
(2)根据富集系数、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主要为Cr,其次为Cu,且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Pb含量虽然超过安徽省土壤背景值,但富集系数小于1.5,可能属于自然源。
(3)根据重金属污染严重度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结果,沉积物中的主要重金属污染为Cd且污染程度偏强,但总体污染程度不高,生态风险等级为中等。
(4)重金属污染严重度指数结果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结果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计算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时引入的安徽省土壤背景值,而研究区域远远小于安徽省范围可能存在地区环境差异,重金属污染严重度指数不考虑背景值影响,因此二者可能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
(1)对沉积物分析发现Cd具有一定潜在生态风险,因此对河道沉积物进行修复的重点应放在降低Cd含量上。
表9 各采样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级
(2)应增加对环巢湖地区重金属含量背景值的调查与研究,提高对小流域重金属生态评价的准确性,排除局部地区背景值差异的影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