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朱子家训》中看当代家风传承

时间:2024-04-24

蔡东伶

[摘要]“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优良的家教和家风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对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国家的民族力量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从诸葛亮的《诫子书》到朱伯庐的《朱子家训》再到《傅雷家书》等,无不体现着家风的重要性。其中《朱子家训》中的许多内容都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朱子家训》;家风;传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治国”离不开“齐家”,“齐家”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是给家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对个人素质的培养、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朱子家训》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作为“治家之经”,朱柏庐在这本书中教育自家子弟的名言警句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优良的家风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将这份宝藏传承下来,着眼于生活,全面总结每个人家庭、社会中该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义务,精辟阐明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在先人的谆谆教导中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好家风塑造社会的良好风气,推进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勤俭节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从个人还是整个社会,若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都离不开勤俭二字。“自奉必须俭约”,朱子教育子孙后代日常生活必须节俭,“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日常所用器物干净实用足矣,不必追求外观的华美和材料的珍贵;“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日常所食营养健康即可,虽是院中蔬菜也胜过山珍海味;“勿营华屋,勿谋良田”,日常所居也不必追求华丽奢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些房屋虽不华贵,但又何陋之有呢?由此可见,朱柏庐在家训中十分注重告诫子孙要勤俭节约,切记奢靡。“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不仅是好的家风,也是一条有效的治国经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随着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社会上出现了种种浪费行为,针对这一问题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并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到“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可见,勤俭节约不仅可以修身养性,更可以齐家治国。我们必须将这一家训铭记于心,将这一家风传承下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劳工作、节俭生活。

二、宽仁慈爱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家庭成员之间得到和谐相处需要仁爱;“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邻里街坊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仁爱;“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仁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修善积德的人家,日后必有更多的吉庆,而通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一定不会有长久的享受,正所谓所以“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尚仁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家风传承的重要基础,仁者爱人并不仅仅局限于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提高,同时也影响着他人。我们虽生活在物质资源非常丰富的时代,但思想道德方面却是相对匮乏的,心无仁爱之人可以为了获得私利生产各种有毒食物,为了发泄私愤可以赔上一车人的性命,为了满足私欲可以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急需“仁”的滋养,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和谐的家庭,“我欲仁,斯仁至矣”心怀仁德,那么仁德自然而然的就到了,仁爱就像一缕春风一抹细雨,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了万物,抚平了所有的不和谐。一人仁,一家仁,一国兴仁,“仁”的家风影响着民风和国风,《朱子家训》中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為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中国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仁就是关心人、帮助人、同情人,仁的表现形式因对象不同也各不相同,表现在父母子女之间便是父慈子孝、表现在夫妻之间便是相敬如宾、表现在兄弟姐妹之间便是兄友弟恭、表现在长幼之间便是尊老爱幼、表现在邻里之间便是远亲不如近邻、表现在君臣之间便是忠君爱民、表现在国家与人民之间便是发政施仁、如果我们没有了仁爱之心,集体主义和共同富裕都会沦为空谈,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从仁爱之心开始。

三、笃学好古

修身是指保持身体健康,朱柏庐教导子孙“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拿不义之财会心生忧虑,喝过量的酒会伤及五脏六腑,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养性是指通过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这要求我们做到戒妒戒骄戒躁,保持一颗平和心,“家门和顺,岁饔飧不济,亦有余;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可见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使天不遂人意,也可以快乐的生活。中国人自古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在对联中就可以窥见一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等。读书是修炼心境的最好方法,读书是立身本领,使人明智,“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人读经典,才懂得伦常道义,才能从圣贤文化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但是,现代社会的读书学习或多或少都会带有功利性的色彩,这就失去了读书的本来意义,正如《朱子家训》中所讲“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读书的目的在于静下心来学习圣贤的行为,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读书是传家之宝,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注重读书的传统,孔子教育我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余力学文”的意思并不是说只有力行做好了才可以去读书学习,而是说学文和力行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读书学习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规范行为准则,可以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品格、加强道德的修养。如果一个人确有余力,但却忽视了读书的环节,那么就不具备系统的审美能力,综合素质难以提高。读书是治家之宝,家庭教育离不开读书,良好的家庭氛围需要知识的熏陶,今天我们倡导全民学习,倡导“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让每个人都释放出自己的正能量,让每个家庭释放出正能量,管好家庭小事大务,建设学习型家庭,让社会充满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心存敬畏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面对祖先,祭祀时必须有诚敬之心,不忘祖先就是不忘本;“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为人处世需三思而后行,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敬畏自然,遵从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心有敬畏才能守住底线,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分寸,把握好适度原则。古往今来,太多的不和谐都是源于没有忧患意识、肆意妄为,没有了敬畏之心的束缚,精神堤坝就会崩溃,信念就会荡然无存,各种私欲杂念便会像洪水猛兽般袭来,占据人的思想,这样一来,人便会失去理智,社会便会失去秩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与祸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面对着充满未知的一生,更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已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始终怀有敬畏之心、守分安命,才能恪守原则、保持头脑清醒,才能守规矩、知方圆。

***总书记曾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朱子家训》篇幅虽短,全篇仅仅五百余字,但却熔铸了中国历史上所有家训中的精华,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历时久远,书中虽有个别思想在今天看来是不合时宜的,具有局限性,但在当今社会的家风传承方面,仍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的好家风永远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郝峰山.浅析朱子家训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2]陈天洁,曹顺仙.浅析朱子家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5.

[3]王晓真.朱子家训和颜氏家训家庭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