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布依族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的实践

时间:2024-04-24

陆帮恋

[摘要]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将布依本土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这对于布依族本土文化保护和学校德育、美育、文学艺术欣赏来说是一项双赢的结果,它既能使学校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又能使乡土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把民族民间艺术融入课堂,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土深厚、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底蕴,达到初具欣赏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加强德育素养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提高审美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布依本土文化;幼儿教学;实践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崇尚伦理道德、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镇主要以布依族居多,在幼儿园教学中融入布依族本土文化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布依族本土文化整合资源

就学校教育来说,不要只图追求所谓“高大上”艺术层次为目的,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布依族本土资源因材施教才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艺术教学内容的范畴不能局限于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教材。既然实施新课改,就要灵活、科学变通教学观念。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多渠道搜集素材,全方位整合资源,编成校本教材融入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浓浓民族风味,朴实的习俗,更加贴近生活。就我在以往教学中亲身体会,如果单一地灌输固定教材理论知识,这种周而复始教学模式定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排斥心理和厌学状态。除了教材内容之外,我充分利用布依族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将平时搜集的素材系统归类、整合后融入教学中,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这对于布依文化保护和学校德育、美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结果,它既能使学校教育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又能使乡土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各个民族、各个地域有着不同习俗

生产生活方式存在大的差异,所以中国民族文化种类繁多、寓意深邃、内涵深厚,自成体系。如把民间艺术融入教学中去,就能丰富使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理念更新并不是一味去追赶潮流而彻底抛去古老的、经典的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的同时,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优良传统。地方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理解、学习掌握民族传统基础知识,是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继承和发展的关注,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传承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让它世世代代源源不断传存延伸。传承和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教育教学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就艺术教育来说,地方民族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一堂好的艺术欣赏课,能够让学生受益匪浅,并且感受到艺术无限的魅力。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一边展示图片、视频给学生欣赏,一边以导游的身份作解说,引领他们的视野进入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场景、美丽的大自然以及纯朴人文景观之中,结合乡土特色资源(文物古迹、山水田园、民风习俗)展现在眼前,多彩的风情、纯朴的习俗,一幕幕如身临其境的画面让他们产生兴趣,感到舒心、欢快。

三、玩出农用器具的价值

(一)玩石磨

农村家庭常见的石磨也走进了幼儿园,孩子们和老师一起亲自磨豆腐,在操作过程中感受杠杆原理,感受物质形态的变化。

(二)玩“背篓”

原是大人们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篓子,有二根肩带可背在背上,老师引导孩子们用背篓玩运东西的健康游戏,玩角色游戏时背着去买菜、卖菜。

(三)玩“犁”

一种山区耕地的农具,农民一般是用牛来犁地,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为播种做好准备。幼儿玩时一人在前面扮“牛”,用绳子套在肩上拉,另一人在后掌舵,模仿犁地,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前后两人速度和动作的协调性。

(四)玩“碓窝”

一种捣米的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前端装一块圆形木桩,用脚连续踏动木杠后端,前端一起一落。幼儿在玩这个游戏时,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还学会了数数,还能感受力学的杠杆原理。

四、提升环境资源价值,拓展孩子的活动空间

带孩子到田野、森林、人们的工作场所(比如农村的晒谷场,玉米等收货后的加工场所,小型的作坊,养殖场所、种植基地等),在体验中学习。(去了哪里,开展了哪些活动。请注意在介绍活动时避免让人感觉到只是带孩子们去了一下,光看了看,希望能看到孩子们具体做了什么,探究了什么,体验了什么。)在介绍的时候也可以指出幼儿园的名字,如某某幼儿园开展了什么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了什么,等等。上面在介绍各种游戏材料时也可以这样。

第一,上面的内容篇幅上尽量不要有太大的差距,也许我在写上面的建议的时候第二部分写得多了一些,但其实第一部分是谈变革的理念及其具体实践,第二部分是一些材料及其用法的介绍,第三部分是拓展的活动,这三部分内容应该是都需要著力的。

第二,文字中并不需要多次强调“低成本高质量”,但要让读者从你们选取的材料和开展的活动中看到这一特点,并意识到“这的确是不需要多少成本的,但也的确是符合孩子的兴趣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对于材料和活动的介绍,也希望多多少少能体现出当地特点,比如地理、物产、人口等(即本文开头介绍的情况),让读者看到不同于浙江、甘肃、

四川等地农村的实践,看到我们贵州自己的实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