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丁 琴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00)
《中国美术辞典》对壁画的定义为:“壁画是绘画的一种,指绘制在土砖木石等各种质料壁面上的图画。”[1]我们在很多公众场所都已经看到过赏心悦目的壁画作品,比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壁画群,有艺术家袁运生的壁画作品《生命的赞歌——欢乐泼水节》、李化吉的《白蛇传》。比如:湖北武汉黄鹤楼的壁画工程,艺术家周令钊、陈若菊创作了大型壁画作品《白云黄鹤》。有些作品,既是高校壁画教学的成果展示,也是高校壁画教学辛勤的结晶。如在湖北武汉中山舰博物馆,唐小禾教授的壁画《一代名舰——中山舰》等等。
随着社会生活快节奏、多层次的发展,审美的需求也由单一而转为多元。表现在壁画的呈现上,不仅出现在一些大型公共场所,而且我们的身边壁画也已很多,甚至已经开始走入了我们的家庭。目前,中国各大美术学院的壁画专业和壁画课程教学的目标都是试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不断创造出壁画精品,为社会服务。鲁迅曾说过:“壁画最能尽社会的责任,因为这和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是属于大众的。”[2]
目前,中国壁画创作主要群体和创作人的后续培养主流之一就是依附于各大艺术院校的美术专业,很多院校突出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关键,如何让学生将知识-技能-实践很好地转换,并且能适应不同表达形式成了我们壁画教学改革的重点。
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的图片复制和软件的拼贴效果,往往会使我们的学生慢慢地忽略了基本造型训练的重要性。但是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过度依赖电脑而缺乏独立的美术创作能力以及独立的艺术设计能力。从而无法创作出高质量的壁画作品,仅仅只是流于临摹和仿制的俗套。培养创作思想与基本创作方法的教育,会让壁画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完整有序精优的局面。
壁画作为一门课程,需要有完整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大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将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发挥能动性的创作知识结合起来。对壁画技能的综合运用特性,对壁画的各种技法进行分类指导,更要对壁画的创意、构思、制作、市场的和谐统一等要素进行融合。面对现在的壁画艺术的市场的要求,具备创作构图能力,具备独立的创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才能提高整体绘画创作水平。从而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壁画后备力量,为壁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景。
关于壁画教学的改革,我们应该沿着高校教育的功能和目前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变的思路,无论是突出专业性特点的基础课程,还是对专业课教学形式的调整需要有明确的定位。运用合理的措施,逐步完善壁画教学。
首先要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认识壁画、了解壁画,以及壁画在世界各地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展望,从而对壁画的前沿、当下、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通过欣赏中西方各个时期的壁画作品,理论上了解其创作背景、表现形式及其历史价值。其次要进一步了解壁画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壁画的宣传性、纪念性、装饰性、宗教性、弥补性、标记性、视觉性等等功能作详细的认识了解,从而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壁画作品所蕴含的不同功能价值,和所代表独特的审美意义。阿伯特奥里埃说:“壁画艺术是精神的,因为它是以形状来表现这一精神。”[3]只有在壁画历史精神的启发下,才能使学生获取直接的、间接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的抓住信息产生联想与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去比较,去碰撞,从而激荡出实践创作的火花。
面对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采用互动式教学,让“教”与“学”互动,将静态的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活跃的课堂,进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也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性和创造性是壁画教学的重中之重,仅仅只有课堂讲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促进与成长是一种新的能量,它会使学生更加愉快地自发地去学习探索,这也正适应了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艺术的想象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状态,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拓宽创作的空间。互动式教学下,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塑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一方面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也会给教师注入新的血液与创作热情。
壁画与其它绘画形式相比较,它打破了架上绘画的一般规律性,无论是从篇幅大小上还是作画的难易程度上,都是一个考验。目前中国壁画家协会会长候一民先生说:“壁画从构图到最后制作,要跨专业、跨学科地考虑很多东西”。的确,要全盘考虑整体画面的构图形式、创作背景,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知识宽泛,动手能力强,甚至需要跨学科、跨专业学习。
对于壁画教学改革的新探索,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明确改革的思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壁画人才。传统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现代壁画教学的需要,面对现代壁画教学的发展,壁画教学的内容改革要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不仅只是开设常规的绘画基础课程,更需要对专业课教学形式进行调整。除了培养基本的绘画造型能力外,加强实践环节,着重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大都数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实用性应用型人才,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学过程中,不断去创造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创作,去真正上墙操作,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与实践绘画结合起来,真正的实现鉴赏、理论、创作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奥兹柯罗曾说:“绘画中最高级、最理性、最纯粹、最有力的形式就是壁画”,[4]学习壁画不仅要在绘画技法上取得突破,还要具备设计创作力,甚至还是壁画工程的监理和工程师。
壁画教学可以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实验性教学,或者是教师结合教学经验不断反思的时间模式。担任壁画教学的专业教师应该做到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对现代教育观念的变化,不断开拓和调整教学思路。将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和更新,最终要实现教学上的内在和谐。
构图和谐。壁画构图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面对壁面如何去安排构思,同时也是一个组织过程,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表现方法的捷径。使它达到预想的效果,并能将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突出主题又鹤立其中。
色彩和谐。色彩是视觉中最直观、最有影响力的信息符号,壁画色彩的运用,需要建立一定的色彩修养。或明快、或单纯、或丰富,综合思考与平衡色彩关系,把握好画面主要色彩的倾向,用大面积的调和来保持画面和谐统一的色彩关系。色调统一的美感需要充分利用色彩的冷暖、明度、纯度,加上小面积代对比,呈现出多层次的色彩表现,以此充分表达创作者的思想,从而达到和谐统一。
材质和谐。壁画的材料选择往往会影响壁画的审美风格和情感传递,首先要了解不同材料的产生不同的审美效应,壁画材料的多样性,具备强度、软硬度,吸水性、防潮性等性能,甚至材料的表层还有肌理大小、疏密等等。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认识上已经达到了最初的客观物象的感性观察阶段,逐步引导他们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能够从容地面对不同的建筑环境准确地选择不同的材料,让创作中的构图与色彩,在多元的材质中得到完美的诠释。从而对作品最初的创意、创作者理念和谐的交融,成就壁画作品创作的意义。
教学内容中带有专业性特点的基础课程很有必要,着力于基础的造型训练,使之成为潜在的储备能量,为创作的构图打下基础。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也是逐步完善壁画材料工艺与技法的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各种壁画材料及其材质的审美的特性,可以提高学生对壁画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他们画面表现的多样性。采用的绘画方法可以是干壁画、湿壁画、蛋彩画、油画、蜡画和丙烯画等,掌握其造型表现的特有规律。缺乏教学特色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创作思路雷同或相似,针对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材料与技法,所使用的基底包括石壁、泥壁、木板、金属板、编织物或其他材料的表层,甚至可以使用金属切割机、模压机、电动、电喷、雕刻等机械。教学中甚至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结合地域文化和特征,熟练使用不同材料及综合运用,体现出融入当地文化的特色教学,面对不同材料游刃有余,从而创作出突出表现当地文化的作品。
总之,壁画教学不仅仅只是一门课程,它担负着教育的功能,有其社会性。壁画艺术不仅仅只是藏品,它已然是一种公众艺术。对于壁画人才的培养,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思考与探索,才能更好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使壁画的发展带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实现审美风格、情感传递、公众认同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创作与人文的和谐完美。
[1](美)沙里宁.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32.
[2]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8.
[3]乔延菊.从壁画的综合性审视高校美术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学术论坛,2010,(3):68.
[4]祝重寿.东方壁画史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