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周玲玲
(巢湖学院思政部,安徽 巢湖 238000)
***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作为教育活动的坚定实施者——教师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师德师风是教育行业作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也成为人民群众评议教育的一杆标尺。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其重要性,已为古今中外所共识,历代教育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汉朝董仲舒认为,“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唐代韩愈,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亦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论述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视与思考。然而,近年来,多起教师有违师德的负面事件频频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师德师风的极大关注。就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而言,其主流是好的,大体能胜任和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但是,若以高标准、高要求来衡量,当前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它们向我国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发展时期,社会上一些如唯利是图、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对科研机构、高校的冲击和涤荡较大;学术期刊的市场化愈演愈烈,过度夸大期刊类别的重要性,而很少重视发表的内容;科研机构、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盲目追求数量,学术管理制度不规范,特别是评价机制不科学,同时缺乏对科研人员学术道德教育和约束机制等,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学术风气不端正。其危害亦显而易见,不仅阻碍了学术进步,违背了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诚信”原则,还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了国内的学术形象。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有的教师价值观念失衡,教育信念失守。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侵蚀着他们的思想,使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严重扭曲。为此,他们敬业精神逐渐弱化,消极应付本职工作,过分看重物质利益,缺少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以及教师应有的强烈责任心。另一方面,高校很多教师承受着职称晋升、科研工作的双重压力,为了有更多精力追求科研成果,一些教师对自己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有所忽视,无心钻研教学与学生管理,致使教案缺乏新内容,教学方法单调,上课毫无激情,课堂自由散漫,无视学生迟到、睡觉、玩手机等违纪行为。这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严重损坏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一形象。
人们常说,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然而,这种师生间的情深义重在如今的高校教学实践中却显得日益淡薄。从客观上来讲,高校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特殊性,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导致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相较中学而言大为减少,情感难以建立。从主观上来看,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注重讲授做人之道、解决人生难题,当有学生向老师诉说想法时,有的教师甚至将解决学生思想、生活等困境的责任推至辅导员,这严重违背了“传道、解惑”的职业道德;也有部分教师缺乏爱心,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道德修养,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不加以引导,尤其对其缺点视而不见,不批评教育,使得教学与育人相脱离,而学生亦难以实现专业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高。上述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与尊重,淡化了师生间的情谊。由此,大学校园里,出现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公共场合毫不谦让老师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古语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道德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以及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强化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首先,从教师职业特点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教育是崇高的公益事业,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在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高校教师首要的就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忠于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富有爱心。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个崇高的字眼。其次,从教师职业的评价标准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获得外界认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教师的素质评价及其标准的内容十分广泛,层次也比较多,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标准、文化素质标准、能力素质标准等。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标准最为根本,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思想作风、道德修养等,其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在教育行业立足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未来。因此,教师只有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风范上、人格魅力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示范,帮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品德,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动了国家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一代师风影响着一代人的精神风貌。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精神风范和行为习惯教育着学生,亦会有力地推动社会道德风尚的进步。因此,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对实现国家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着眼于强化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在社会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转型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尤其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遵循为逻辑主线来加强建设,构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基石,就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真正承担起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的教师既是学问之师,更是品行之师;既要有学术精神,更要有人格魅力。故而,高校教师应自觉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教师群体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使命与历史重任,继续发挥教师群体一直以来在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激励和带动大学生等其它社会群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有所进步,并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者、践行者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身,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字固化于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身示范,引导学生的言行。
一个人如果没有努力为之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理想面向未来,为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信念则面对现实,为人们的行动提供精神支持。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为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就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这是其教书育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路明灯。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剧烈冲击,部分教师对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我国的民主政治缺乏历史的全面的比较研究,在意识形态中没有形成关于中国国情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而是片面地对西方的“民主政治”倍加赞赏;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发的深入,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也对高校教师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一些高校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认识模糊不清,理想信念淡化、迷茫,甚至缺失。为重新确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高校教师需坚定理想信念,首先就要做爱国典范,即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广大高校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主力军。
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做道德之楷模,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用率先垂范的言行举止教授学生以“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所谓爱岗敬业即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爱岗敬业不仅是教师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教师通过自身的身体力行,让学生了解今后无论身处何职,都应爱岗敬业,在各行各业岗位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己之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亦使社会价值得以实现。此外,诚信友善是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所谓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友善,即对人亲近和睦,与人为善,团结友爱,和谐相处。诚信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立身进业之本,要求人们“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友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爱的传递,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在当今社会普遍受到功利思想影响的背景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诚信友善,不论是对同事,还是对学生都不可或缺。总之,高校教师应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做仁爱之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师在坚持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的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一要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最广泛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最充分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二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亮点,亦要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通过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使学生感受温暖、增强自信,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学会自尊及尊重他人,传授学生为人处事的方式和方法,使其懂得“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道理;三要关爱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即高校教师通过建立与学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在真挚的情感交流和对话中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促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和满足,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四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语言、眼神、行为等诸多细节上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个人的喜恶区别对待学生,不以师长的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不以学生的好坏成绩而另眼看待学生,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关爱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达成师生心灵之共鸣,又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懂得关心爱护他人。这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综上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担当、自觉行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又有义务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体现在每一天每一刻的行为举止上,以自身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来自觉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
[1]***.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2]朱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61-65、75-76.
[3]黄明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1,(30):107-108.
[4]申茂银,严易平.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2):82-8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