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黄 梅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拍,在音乐中是指时间的单位,它使音乐进行划分为相等的单位,而这些单位按照不同的强弱规律所构成的各种形式即为节拍[1]。节奏,音乐中诸如拍、拍子、小节和乐句等在时间方面有规律的运动,不同的规律体现出不同的节拍[1]。节拍节奏与音高一起构建成旋律的基本框架,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拍节奏更为重要,它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美的灵魂,可以自成作品,如打击乐作品。如果节拍节奏感差的话,唱歌时就会合不上伴奏、做不好基本的舞蹈动作、合唱合奏时脱离队伍……甚至在其他学习生活中也会受到影响,如缺乏语感,语文、英语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受阻;身体协调性差,在运动时找不到“巧”劲,……所以,节拍节奏的训练非常重要。
良好的节拍节奏感是如何形成的呢?通常有两个渠道:先天的感觉、后天的训练。先天条件是无法控制的,但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不断增强节拍节奏感。如何能快速有效地开展后天训练呢?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五大类,并且按照顺序逐一展开练习。
要增强节拍节奏感,首要任务就是多聆听,感知不同的节拍类型,熟悉大量的节奏类型,积累丰富的音响经验,听觉上形成条件反射。聆听,不仅需要大量不同作品的聆听,更需要同一作品的反复聆听,从而完成“量”的积累。聆听,不能盲目,要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有计划、有阶段、有目标、有考核的展开。在聆听训练前需要做好归类工作,分批进行。
在节拍听觉训练时,可以按照拍号的不同和使用频率的强弱逐一展开。先聆听2/4拍的音乐,感受2/4拍拍律;再感受4/4拍、3/4拍的拍律,并将它们进行对比;接下来,聆听3/8拍、6/8拍的作品,感受它们的拍律;最后,再接触其他非常见节拍的作品,以及混合节拍的作品。
节奏听觉训练有着混合、统一的特征,它不能像节拍听觉训练那样逐一展开,因为多数乐曲中都会包含好几种节奏,所以,节奏听觉训练主要是指节奏感的训练。在聆听大量的作品、感受拍律的同时,一定要体会节奏的律动,让自己的听觉系统对各种常见节奏非常熟悉,形成听觉的条件反射。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要培养音乐学习的兴趣,首先要从聆听入手,聆听不仅是听觉积累的过程,也是兴趣初培养的阶段。通过不同音乐类型的节拍节奏的聆听,感受不同节拍节奏的艺术魅力,发现各自的艺术特征和常规表现形式,培养好奇心,内心就会“爱上”节拍节奏。
首先,聆听生活中的节奏,激发节奏学习的兴趣。鸟叫声、流水声、吆喝声、呼吸声……,都有着独有的节奏,要关注和聆听这些声音,发现和探索无处不在的节奏,触发关注和探索节拍节奏兴趣的按钮。
接下来,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带给我们对节拍节奏兴趣的基础上,再去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的聆听应该循序渐进,从短小儿歌慢慢过渡到大型歌剧,从歌曲慢慢拓展到戏曲、说唱等多种类型,从人声作品慢慢引申到器乐曲。如此,学习节拍节奏的兴趣就会从无意识提升到有意识,从无目的转变为有目的,从散漫无序过渡到严谨有序,兴趣就会转变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学习音乐就会轻松许多。
生活中处处都有节奏,要善于发现这些节奏,模仿并记录下来。许多有规律的声音都隐藏着各种节奏,如敲锣声、打桩声、小汽车的鸣笛声、走路声、跑步声、秒针走动声、青蛙的叫声等。将这些声音用节奏表示出来,如下:
除了用嘴巴来模仿节奏,还可以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模仿,如手、腿、脚等。这种用身体各个部位来模仿节拍节奏的方式被公认为最人性化的学习方式之一,并且运用在几大音乐教学法中,如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提倡用嘴巴发出不同的声音,来模仿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声音,引出常见的节奏。
在感性模仿中,还要善于发现语言中的节奏,并表达出来。如口语中的节奏、阅读文章时的节奏、朗读诗歌童谣时的节奏等,将这些语句有节奏朗读出来,统称为节奏朗诵活动,这种行为被奥尔夫称作最接近儿童音乐天性的音乐教学内容之一[2]。
日常生活中每一句话都有节奏型,节奏不一样,即使是同样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也可能大相径庭。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一位教书先生给财主当家庭教师,他提出“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半文钱”,财主将这句话读成:“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半文钱”,就聘用了他,而不久之后,教书先生抗议了,他说他写的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半文钱”。断句不同,即语言的节奏不同,就闹出这样一个反转的笑话。可见,节奏在日常语言中非常重要。在说话时有意识地注意节奏的处理,并且记录下来,并模仿不同语句的节奏,这样既可以时刻训练节拍节奏,还提升了学习节拍节奏的兴趣。
在文章和诗词中,节奏的表现尤为明显。如在朗读古诗词时,会不自觉地进行有规律的断句。以古诗词《静夜思》为例,通常会按照如下节奏型朗读:
可见,在朗读时,已经不自觉地进行了二八、二分节奏型的练习。做一个有心人,有意识进行朗读活动,就能在日常学习中进行节奏的训练。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也是全国法制宣传日。当天,七师一二三团司法所组织车排子垦区公、检、法、司及相关单位在该团金色时代广场联合举办了以“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为主题的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
和口语、诗词相比,童谣中的节奏更加明显。如果说语言是童谣的躯体,那么节奏就是童谣的灵魂。每个人都在童谣的陪伴下成长,对童谣异常熟悉,用模仿童谣中的节奏来提升节奏素养,既简单又有趣。如《拉大锯》和其常用节奏:
这首童谣不仅朗朗上口,生动有趣,还无意识中进行了节奏模仿练习,可以快速掌握二八、四分、附点、二分这几种节奏型,可谓是事半功倍。
节奏模仿,可以先从简单的儿歌开始,再模仿简单的器乐作品,再到一般的歌曲和器乐曲,最后练习流行乐曲和器乐曲,以及戏曲音乐等节奏型较难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实际音乐水平,由简到难,由短到长,有规律、有重点、有系统的展开模仿训练,切不可天马行空、缺乏重点,更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一气乱学,同时也要形式多样化。
欣赏乐曲不能只停留在感性层面,节拍节奏的学习更不能仅仅依靠感官认识,还需要上升到理性认知。在完成大量感性听觉积累和身体模仿之后,需要阅读专业书籍与文章,理性分析每一种节拍与节奏的表现特征,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在听赏作品时,首先要结合作品,寻找节拍重音,感受拍律,再思索不同风格的作品使用何种节拍,最后还要归纳总结出每一种节拍的拍律特征及表现风格,尤其要弄清楚常用节拍的拍律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和区别。
拍律,顾名思义,就是拍子的律动,它和拍号密切相关,却不等于拍号,是指一小节内有几个律点。如2/4拍有两个律点,4/4拍有四个律点,3/4拍有三个律点,3/8拍也有三个律点,而6/8拍则只有两个律点。在节拍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大量乐曲的听赏,理解并掌握拍律特征,从而理解不同节拍的不同表现特征和情绪风格。如2/4拍通过强弱交替,表现出进行曲式的风格;3/4拍通过强弱弱的拍律关系,表现出动感很强的舞曲风格;4/4拍则通过强弱次强弱的拍律特征,表现出长于抒情、善于表达宏伟大气的风格;3/8拍通过强弱弱、快速的拍律特征,表现出灵动活泼、不稳定的舞蹈风格;6/8拍则既具有强弱的拍律特征,又兼有三拍子的摇摆特征,表现出一点摇摆、一点浪漫、不紧不慢的独特韵味。
节奏分析首先要弄清楚时值,进行不同节奏之间的转换,了解特殊节奏的表现特征,并且结合乐曲,分析节奏重音,掌握节奏记法。如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倍数关系,附点节奏与切分节奏的重音位置,相同节奏由于重音位置不同而造成不同的节奏感觉,休止符在不同节拍中的标记法,切分节奏在不同节拍中的标记法,等等。
表现,是节拍节奏学习的重要环节。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口唱节奏、手拍节奏、钢琴弹奏节奏等,这几种形式朗朗上口、简单易学,很容易掌握,但存在不足:枯燥单调、难以体现节拍特征。如果能够扩展节奏的表现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还能够辅助节拍的练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口唱节奏是节拍节奏表现的常见方式,通常包括看谱读节奏和照节奏朗读歌词。看谱读节奏是传统练习方式,读音多为“da”,为了减少审美疲劳,可以将“da”丰富化,使用不同读音来表现不同节奏,如用“dai”代表四分音符,用“da”代表八分音符,用“di”代表十六分音符……有节奏朗读歌词也非常实用,尤其是初学者,可以将熟悉歌曲的歌词有节奏朗读出来,或是在学新歌时,先将歌词有节奏朗读出来。
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应该是全身体运动,即根据节拍节奏的特征,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出声音。这种学习模式在当今流行的各大音乐教学法中很常见,如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奥尔夫声势与随乐而动等。
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中,提倡用行走等方式表现节奏,如用行走表现四分音符、小跑表现八分音符、跳跃表现十六分音符等;用身体的其他动作表现拍律,如用指挥表现拍子,用传球的方式体验小节和节拍重音等(在2/4拍的练习中,双人一组进行传球,拍球为重拍,传球为弱拍)[4]。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声势也是经典的“动起来”训练模式,即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不同声音,其中节拍重音用声音响的部位表示,以此表现出不同的节拍节奏,包括3、5、7、9等不同的声势组合[5]。此外,奥尔夫教学法的打击乐训练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即选择常见的打击乐器(如小鼓、笛子、哨子等),或自制简易打击乐器(如自制沙锤、自制碰铃等),来表现节拍节奏,或为歌曲做简单伴奏,可行性强,还能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一直停留在聆听、记录的阶段,则很难再进步,难以进一步探索和体会节拍节奏的奥妙,此时,编创就显得尤为重要。
编创节拍节奏要循序渐进,由简到难,首先要从改编入手。改编,分为改编节拍和改编节奏,也可以节拍节奏都改编。改编节拍,是指将熟悉的童谣、歌曲的拍号改变,如2/4拍改成4/4拍或3/4拍,而由于节拍重音的转移,往往需要将节奏适当改编。如谱例(见下页):
在进行3/4拍《两只老虎》的改编时,不能只是简单改变拍号,或盲目划分小节线,一定要顾及旋律性和歌词,由于节拍重音的转移,往往需要将节奏也适当改编。此外,改编节拍后还要加以实践练习,用适当的形式将拍律熟练表现出来,如边歌唱边使用指挥手势,或边歌唱边走出节拍律动等。
3/4拍的《两只老虎》
改编节奏,指将原曲的主要节奏改变,赋予乐曲新的节奏,新节奏要尽量符合语言习惯。如上述谱例《两只老虎》,可以先将节拍改变,再改变节奏:
同样,改编节奏之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纸上写作,一定要反复视唱,不断完善,让创作节奏的行为演变成表演节奏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吃透”每一种常见的节奏。
等熟练掌握改编之后,就可以尝试编创了。编创也要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由短到长,不能盲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首先可以使用简单(常规)节奏、单一节拍进行编创,然后慢慢添加复杂节奏、生僻节奏,再到后来可以尝试使用非常见节奏节拍进行编创;首先可以是即兴的短小节拍节奏编创(无须记录在乐谱上),然后慢慢加长,编创出完整乐曲的节奏;首先可以根据教师设定的条件进行编创(如使用2/4拍,节奏中必须包括附点、十六分音符等条件),慢慢自己设定条件进行编创。纸上编创完成之后,需要将其表现出来,并不断完善,这样才能让创作出来的节拍节奏拥有音乐性,才能让节拍节奏感得到大幅度提升。此外,也可以选择一句话或是一首诗、一首童谣等进行节拍节奏编创,有感情或情境的依托,编创节拍节奏就会更有目的性。能够独立完成编创与表现,节拍节奏感就会达到“质”的蜕变。
节拍节奏感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在使用上述几种方式时,贵在持之以恒,每天坚持训练,随时主动学习,在学习和表演每一首音乐作品时,都用心去体会节拍节奏,并准确表现出来。这样,才能理解每一首作品,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每一首作品表达出来,才能让我们的音乐生活渐入佳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