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马怀强 肖 辉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24406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高度重视,2013年5月4日,***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就明确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然而,我国当前教育现状却是是“基础知识教育扎实,创新思维培养不足。”[1]这表明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着一定的距离。毫无疑问,大学生群体是当前社会中最具活力、创新思维最活跃的群体,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创新能力,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其要求和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在安徽省中国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情况、主持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情况和参加技能和科技竞赛活动情况。综合以上三点,都与写作能力密切相关,因为只有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的学生才有可能发表论文、主持创新科研项目、成为专业技能竞赛的优胜者。正因如此,有学者提出“良好的写作能力的无疑是衡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是不是创新人才的一个非常能力重要的指标”[2]的论断。因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014年1月,教育部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上推出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一文,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2015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正式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各地高校积极响应。2015年,铜陵学院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多次深入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顺应这一时势,汉语言文学专业邀请政府文化部门、媒体专家、行业专家与学校一线教师就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顶层设计上,确立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树立以提升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创意写作作为必修课,广告文案写作、话剧创作与表演、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再加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构筑了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教学的课程体系,将写作能力培养贯穿在大学四年教学过程之中。
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打破传统观念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只是写作课教学任务的观念,引入“大写作观”的教学理念。大写作观认为写作教学“是对各种写作资源的整合过程,也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系统化工程”[3],在这个系统化工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都应该也可以和写作挂钩,都应该也可以有写作的要求和历练。”[4]换言之,大写作观认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应由某一门课程承担,而应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渗透进不同课程的教学之中。如在讲授文学课时,引入典型案例剖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写什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作品是“如何写”,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提高学生文本分析能力,并进而达到了解并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的目的。在授课模式上,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合作,改变了原本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格局,把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项技能的首位,推动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向纵深发展。
较强的写作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学生写作的专业理论素质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更依赖于写作实践活动。写作课时较少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令人头痛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矛盾,铜陵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秉承学校“应用性、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理念,与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验实训基地,打造宽口径、多通道的实践教学平台,将课内写作的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校内,主要采取创办班刊、搭建网络写作平台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创办班刊,是指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创办一个刊物,刊物名称、内容以及编辑完全由班级同学完成。在此过程中,要求每位同学每学期至少在班刊上发表一篇作品,并且由不同的学生轮流做编辑。这样既锻炼了文笔,也让每位同学有机会进行阅读、筛选和甄别文章的好坏,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进而反思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写作中改进自己的不足,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种办班刊的形式虽然并不新鲜,但仍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搭建网络写作平台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式。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创作成为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写作方式。顺应这一潮流,写作课老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搭建了网络创作平台,鼓励同学们在上面发表作品,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对平台上的作品进行评价,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传统的作业完成方式即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交给老师后,老师批改后进行点评相比,网络写作平台的交流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对学生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的点评,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校外,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枞阳浮山、黟县西递、宏村以及铜陵等地,建立了实践教育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每年都会在春季或秋季举行外出采风活动,一年级主要是地方文化采风,了解铜文化、桐城文化;二年级进行徽文化采风,到西递、宏村、徽文化博物馆、棠樾牌坊群等地了解徽州文化;三年级则根据情况到金赛、泾县等地,开展红色革命采风。每次采风结束后,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篇作品,并装订成册。这样,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的写作融入更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这些举措,整合了社会的优势资源,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践实训有机结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是铜陵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型”办学理念的体现,
学科竞赛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正如有研究者指出:“通过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最好方法,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精英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5]基于对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重要意义的认识,铜陵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并逐渐探索出“以赛事促实践、以实践促创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依托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青春·理想安徽省大学生原创大赛、全国高校廉政文化大赛等赛事,使学科技能比赛成为学生长学识、强技能、提素质的有效平台,成为学生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
一方面,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从构思、创意、到创作的全过程,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并不断吸取新的知识,甚至学习不同学科知识,并最终形成创新能力。例如,在话剧展演活动中,因为话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剧本的创作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而其中的配乐、舞台表现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音乐和舞美的审美能力,寻找合适的艺术表现方式。为达到这一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会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甚至会主动和音乐、美术专业的学生寻求合作,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当然,在学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深度参与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亦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在参赛作品形成的过程中,学生产生创意之后,指导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学生创意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得到更好地展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并最终体现在高质量的参赛作品中。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我们组建了由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知识背景老师构成的指导团队,团队中的老师大都具有指导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安徽省大学生原创话剧展演的经历,指导的学生中多人获得过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一等奖的优秀成绩,老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师资教学一体化,将教、学、赛、评融为一体,不同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头脑风暴,学生的创意水平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在安徽省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活动中铜陵学院连续多届所选送的剧本均获得三等奖以上的奖项,2018年在安徽省第六届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活动中更进一步,选送的三个剧本获得一个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更是获得两个一等奖、多个等级奖的优异成绩,学科竞赛获得的成绩在全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这也正是铜陵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写作能力上,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树立以提升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写作课程贯穿于四年的教学体系之中。构建以创新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借助于学科竞赛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