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余宗华
(徽商银行,安徽 合肥 230001)
2016年12月上海票据交易所(以下简称票交所)成立,我国票据市场发展步入新时代,票据规模不断壮大,票据功能日益丰富,银行票据业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在服务实体经济、缓解本行流动性、增加利差收入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业务转型带来的挑战,出现市场风险上升业绩增长乏力、风险意识不强内控管理薄弱、监管政策趋严合规风险凸显等问题。
票交所成立以来,票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参与者日趋多元化,交易额大幅增长,截至2019年底,中国票据交易系统共接入法人机构2,884家,会员2,913家,系统参与者101,622家[1],2017年至2019年票据市场累计承兑量、贴现量、交易量分别为53.28万亿元、29.59万亿元、144.8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8%、32%、5%。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的新常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金融监管部门政策频出,释放严监管信号。2016年底,整治金融乱象的大幕拉开,央行采取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双支柱调控框架,推出MPA,货币政策边际收紧,2017年3月以来,银监会在连续出台5号、45号、46号及53号等系列文件,开展了“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专项治理,2018年年初启动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行动方案。监管文件的密集发布,加速金融生态重塑,推动金融去杠杆、去通道,打破刚兑,强调要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图1 近年来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情况
在推动电子票据发展、票据监管趋严的背景下,票据市场的格局已悄然发生改变,当前票据市场呈现以下特征。一是票交所成立,建立了全国统一、安全高效的电子化票据交易平台,票据市场生态得以重塑,运行机制更加透明高效,票据市场规模再度迎来快速增长。从我国票据市场规模来看,票据市场规模曾在2015-2016年达到峰值,2015年全年累计签发量达到22.4万亿元,票据未到期余额一度超过10万亿元,票据贴现余额最高时达到5.7万亿元。此后,2016年以来,受票据风险事件频发、票据监管趋严的影响,票据市场规模收缩,2017年下半年以来,票据市场规模再度增长,2019年全年累计签发量达到20.4万亿元,截至2019年末,票据承兑余额达到12.7万亿元,已经超过前期高点,票据贴现融资规模达到8.2万亿元,较2017年的低点规模翻番。
二是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对业务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受监管政策趋严、流动性和资本占用等因素约束,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偏好下降、规范力度加强,票据市场结构分化特征明显,高信用等级票据的市场占比提高,银行信用分层显化。2019年5月,包商事件对银行刚兑的打破导致票据市场出现明显避险情绪,部分资质较差的中小银行承兑的商业汇票流通难度加大,票据市场出现信用分层。2019年,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承兑的票据(以下称“国股票据”)贴现量在全市场贴现量中占比达到57.3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1]。同时,国股票据的贴现利率为3.13%,比其他类型银行承兑票据的贴现利率低48个基点,利差比上年扩大19个基点[1]。
图2 2019年高信用等级票据市场占比及利差变动情况
三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脱媒进一步加剧,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调,银行业不良率持续回升,利润增速放缓、生息资产信用风险凸显。迫于业绩考核压力,部分银行和企业存在联手“以贴现资金作为保证金,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行为,达到增加存款和利润的考核目标,从而导致融资性票据非理性发展,产生新的风险隐患。2019年1月,票据套利问题引发社会各方对票据功能和定位的热议。此后,监管部门对票据承兑和贴现环节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核要求不断提高,银保监会下发多项通知要求严查票据业务贸易背景尽职调查不到位、以利率倒挂等形式办理贴现业务开展资金套利等问题[1]。
四是在票交所时代,一方面,随着“票付通”、“贴现通”、“供应链票据”、“标准化票据”等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推出,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不断丰富,交易频度加快,背书流转区域扩大,同业竞争愈加激烈,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更加多样,且极易通过票据交易链条渗透扩散。另一方面,票据业务资金化趋势日渐明显,为增厚票据收益部分机构放大期限错配比例,借入短期货币资金配置长期限票据资产,当货币政策稍有收紧或市场预判失误时极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在监管机构的强力干预下,规范同业专营、资管新规、流动性新规、大额风险暴露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相继出台。商业银行票据风险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显著改变,业务经营回归资产配置和流动性管理的本源,风险管理注意防范高频交易引发的市场风险和参与主体多元化带来的信用风险。
2016年末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票据交易有了规范化的交易场所,市场参与主体扩容、票据盈利模式发生改变,票据市场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但部分商业银行对新时期票据业务发展前景认识不足,没有及时转变经营思路,没有从票据全生命周期角度考量业务综合贡献度,而是狭隘的认为办理承兑业务赚取的手续费低,贸易背景真实性难以把握,办理贴现业务的收益率不及贷款,投入人员精力多,业绩回报少,监管处罚压力大。因此,近年来票据市场的承兑和贴现规模呈现总体保持正增长与局部出现分化的特征,部分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在全行生息资产中的占比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
在管理架构上,大多数银行基于产品营销特点和管理差异性将票据业务分散在多个部门管理。一般来说,将承兑业务视为能够吸收客户保证金存款的传统表外业务,放在公司银行部;将贴现业务类信贷业务管理,放在交易银行部;将转贴现业务定位为资金业务,放在资金业务部,导致票据业务职能割裂,管理层重新规划整合的意愿不强。因为没有形成系统的票据链式营销体系,在票据业务管理上无法实现从承兑—贴现—转贴现的一体化经营,对票据创新产品的接受度、参与度不高,从而未能发挥票据业务集约化营销优势。
票据业务具有价格灵活市场化程度高、与贷款替代效用明显的特点,但部分银行过于倚重票据业务兼具资金与信贷双重属性的特质,票据业务定位不清,被赋予多重管理目标。在利润贡献方面,认为票据业务轻资本、周转快,既能够获得持有期收益又能够赚取市场转卖价差,对票据创利寄予较高期望。但在配置资源时,优先考虑信贷需求,将票据业务作为重要的“规模调节器”,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资产规模,票据经营缺乏较为充分的自主权,经营导向作用难以发挥,严重影响票据业务发展。
而且,票据经营受外部经营环境影响大,当市场出现波段交易机会时却不得不让位于资产负债结构管理、阶段性资金需求等各种调控要求。在月末、季末、年末市场资金紧张和信贷规模管控时,往往呈现大量同方向的集中交易。买票时都买,卖方奇货可居,坐地压价,利率不断走低;卖票时都卖,买方挑挑拣拣,一再抬价,利率不断上升,对票据收益产生损耗,对业绩增长造成冲击,经营计划与资源配置脱节,票据业务盈利水平未能得到真实体现。
票交所成立后,发布了票据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业务规则,统一了票据市场业务标准,建成了前中后台一体化的票据市场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了票据业务电子化水平和办理效率。引入了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法人产品,实现票据交易主体多元化。通过电子化交易平台实现了直通式处理和票款对付结算,大幅提高结算效率,降低了交易环节的操作风险。票据交易体制机制的变革,为票据市场未来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着票据市场的深化发展,银行机构和非银机构日渐成为票据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票据交易节奏加快,交易链条拉长,票据利率受新产品、新市场主体的影响增大,盈利模式从持票生息向利用价格波动赚取差价转化。但部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要求和风险偏好参差不齐,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下,为了追求较高的票据收益,对短期化、高频化交易下蕴藏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交叉风险估计不足,应对跨市场风险传导及关键时点票据利率大幅波动的能力不足,缺失具备较强风险识别与风险定价能力的交易人员,新交易机制下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部分银行机构过于简单理解票据业务低风险内涵,在资产质量、客户集中度、业务流程、流动性管理等方面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存在日常经营中被忽视的管理漏洞。业绩压力下,不当套利上频发,合规风险显著提升。
2019年5月银保监会公告对包商银行实行接管,在随后发布的包商银行债权兑付方案中,一向被市场认为应该刚性兑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按比例偿付,仅5,000万以内的同业负债可全额兑付,超出部分差额兑付,“票据业务是低风险业务”的认知被推翻,破刚兑成定局,在票据市场引发强烈关注。
包商银行事件具有其特殊性,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银行机构发展的共性。近年来在金融严监管趋势下,部分银行机构对经济下行周期面临的经营环境明显应对不足,发展模式蕴藏的风险逐步暴露,没有做到及时、动态地掌握承兑人风险状况,过度依赖“同业信仰”,对单一客户风险集中度管理不到位,合规经营理念不强,贸易背景审查流于形式,信用下沉,期限错配比例高,流动性管理水平较低,风险控制的措施和手段不足。票据市场经过多年粗放式发展,各种真伪创新混杂,有些完全是规避监管、消弱监管,风险隐患巨大[2]。
面对票交所新业态和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商业银行要积极思索,转换观念,推进票据业务“稳健经营、稳固基础、稳步发展”的经营策略,加快票据业务各相关环节的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走资本集约化的票据经营转型发展之路。
进入电票时代,商业银行依托市场基础设施,票据流转交易变得更加充分和高效,也促使商业银行逐渐重视承兑、贴现、转贴现业务的协同发展、一体化联动,建议商业银行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加快票据业务资源整合,改变票据产品分属不同部门经营职能割裂的现状,实行集约化经营模式,集中全行有效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实行票据业务全产品、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营销管理。集中模式的实践重点包括:一是管理集中,打造票据业务全流程管理机制,从票据业务源头抓起,将承兑、贴现、转贴现纳入统一管理,通过对授权授信、业务处理、从业人员的集中统一管理,突出票据业务条线的纵向营销推动与指导管理职能;二是规模集中,将票据规模统一上收,从而将全行票据资源有效的集中整合起来,总行根据经营需要对库存票据进行筛选和利用,提高票据资产的流动性和票据业务的综合收益;三是操作集中,按照统一的风控标准和操作规程实行集中办理、集约化经营,不仅提高业务效率,而且从实质上实现风险管理与经营绩效水平的全面提升。
票据转贴现业务基于银行信用,属于资本占用低、流动性强、综合收益率高的类标准化产品,从信用体系建设角度分析,商业汇票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最切合企业信用实际的短期融资工具;从商业银行经营角度分析,票据业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在提高资产质量、改善资产结构、提高服务灵活性、提高利润贡献度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发展票据转贴现业务大有可为。
建议统筹全行信贷投放,适度提高票据资产的稳定性,确保经营计划与资源配置相统一,通过直、转贴业务联动,全力支持做大票据贴现规模,发挥票据经营导向作用。一方面通过重点客户增加直贴业务量,另一方面通过票据二级市场选择阶段性价格高位补入部分长期资产,提高全行优质流动性资产占比,增强票据资产利润贡献度。
随着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票据交易能力是未来银行获利重点。以前票据业务主要依靠信息不对称赚取交易价差,随着票据电子化、平台一体化、交易场内化、信息透明化,当前票据业务增加盈利的方式应从风险可控的票据资产配置及精准的市场走势判断所带来的投资收益方面入手[2]。
提高交易能力要培养专业化营销团队,提高市场营销拓展能力,做到密切关注市场,及时把握新的市场机会,做实资产质量。从严把握客户准入标准,实行动态准入退出,及时掌握和了解交易对手的最新信息,做好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完善业务投资决策机制,保持稳健的投资理念,降低流动性风险因素,适时调整存量业务结构,切实做到审慎经营。总结各业务品种交易操作要点,固化先进经验,排查业务盲点,实现交易操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随着票交所成立,此前票据市场暴露的纸票伪造变造、票据流转与资金划付脱节等操作风险已得到有效防控。但是,票据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依然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只是这些风险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票据经营单位应做好各类风险的过程控制,防止造成重大损失。
一是严格落实统一授信政策,提升承兑人信用资质和准入门槛,日常交易应从定价、交易对手准入、风险敞口管理等多方面防控信用风险,做实资产质量。
二是应加强合规文化教育,细化业务操作流程,强化制度执行力,实行前中后台职责分离,形成有效的岗位制衡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员工行为管控,严禁员工参与各类票据中介活动,定期排查重要岗位人员八小时内外的异常行为,防范交易员道德风险。
三是应将票据业务流动性管理放在首位,合理匡算业务规模和风险限额,合理控制期限错配、品种错配比例,平衡好流动性与盈利性关系,防控流动性风险,在赚取票据利差时,应充分识别利率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
四是依托票交所平台,构建票据业务风险防控体系。目前票交所正在积极推动建设票据信息披露平台、违约惩戒机制、信用评级等工作,提升市场透明度,促进风险识别和判断[3]。银行机构应依托平台信用体系建设成果,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加强票据市场风险监测与预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