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

时间:2024-08-31

邵 军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立足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次强调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号召广大青年学子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2021年4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把“四史”教育融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既是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高校立德树人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教育部为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还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面临的重大课题。“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相互融合,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上看,“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在建设过程中同行同步;从理论逻辑上看,“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在根本理论立场上同根同源;从实践逻辑上看,“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坐标下同频共振。

一、历史逻辑:“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同行同步

将“四史”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保持“四史”类课程与思政课教学同行相伴,既是我国高等教育鲜明特色,又是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尽管我国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名称在不断地调整变化,但“四史”类课程一直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富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共产党创办了陕北公学等一批高校并开设“中国革命运动史”等“四史”类课程,旨在“造就一大批人……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1]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史”教育主要以党史、革命史等课程名称出现在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并不断得以系统化、理论化和常态化。建国伊始,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发布新中国首个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将“社会发展史”和“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列为文学院和法学院的公共必修课程[2]。1950年10月,高等教育部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列为“新民主主义论”课程的教学重点[3]。1953年秋季起,又将各高校“新民主主义论”一律改为“中国革命史”[4]。1961年7月,教育部将“中共党史”纳入全国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并作为核心课程[5]。十年文革期间,高校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四史”教育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伴随着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调整,“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日益深入,并呈现出同步调整、内容拓展、史论相彰等特点。“85”方案强化党史国史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3]。 “98”方案,分别用“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取代原来的“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05方案”首次使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并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取代了原来的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等课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学习“四史”作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大部署。2019年8月,中办国办联合下文要求各高校重点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5]。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文,将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6]。2021年4月,教育部从重大意义、主渠道、重点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进行了专门部署[7]。

二、理论逻辑:“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在根本理论立场上同根同源

(一)“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列宁在批判黑格尔关于逻辑内容时指出,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8]。因此,理论逻辑既是物质世界的规律,又是认识的规律,是以理性化、体系化形式结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形态。就理论逻辑而言,“四史”教育不是普通的历史教育,而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般的理论课,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尽管在理论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均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以“四史”为历史基础,“四史”教育蕴含思想政治价值诉求,两者在理论立场上同根同源。

(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探索的鲜明主题与发展轨迹

2021年5月27日,***在给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讨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9]。

一方面,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为行动指针。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应运而生。这是一个以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它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明灯,照亮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矢志不渝。另一方面,一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10]。概而述之,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11]。

(三)“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理论立场

一方面,在全党、全社会开展“四史”教育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从全党来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开展“四史”教育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四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四个伟大”丰富实践联系起来。从全社会来看,开展“四史”宣传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12]。另一方面,办好我国的高校、上好思政课,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3]办好我们的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4]。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5]。

三、实践逻辑:“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坐标下同频共振

(一)“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时代坐标同位

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回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勇立时代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的精神旗帜,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

其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是党在新时代对理论武装提出的实践课题。理论创新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刻,要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武装中的重中之重,同学习“四史”结合起来,在“学懂弄通和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与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因此,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是党在新时代对理论武装提出的实践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最后,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和时代任务。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5];教育部等部门把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作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6];教育部明确要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等辅助读物,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7];中共中央明确要求要以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12]。

(二)“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政治站位同向

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总书记围绕办学方向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13]。从本质上看,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两者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高度一致。

首先,两者都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党的领导作为鲜明政治立场,都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对于青年大学生,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揭示历史客观发展规律,“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1]”,在学理认同的基础上,建立政治认同。对于党员干部,要以理论的清醒推动政治的坚定。***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扎实了,才能全面认识和把握各类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敏锐地识别各种错误的观点和思潮,科学地制定各项政策和措施,也才能在各种复杂的局面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16]。

其次,两者都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一是“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都坚持“真理与价值统一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二是两者都坚持以真理性知识为基础,以价值性引导为目的,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使“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同样既有理论教育属性,又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三是两者都坚持同样的价值立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矢志践行初心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彰显了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1]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写照,也是“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共同的价值立场。

最后,两者都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以建设性为根本。“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都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

坚持建设性,就是要自觉弘扬主旋律,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就是要坚持守正创新。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只有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坚持理论的守正;必须面对变化的时代特征,研判历史方位,把握时代脉搏,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指导实践,才能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创新。

坚持批判性,就是要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主旋律与错误思想的界限,就是要开展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揭露和斗争。“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坚定批判错误思潮。近年来,随着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围堵和遏制不断增强,新自由主义、新民粹主义等思潮交叉并存,其实质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敌视和排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西方强势话语和错误思潮影响下,国内一些人的认识也发生了偏差,不自觉地以西方意识形态和制度模式为标准来评判历史与现实,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其本质在于“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8]。因此,我们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三)“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同频发力

“四史”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政课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和铸魂育人的功能。在实践中检验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就是看这两者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上是否形成了合力。

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9]历史合力论为“四史”教育融入我国高校思政课并产生合力,提供了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遵循。

在实践中,“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两者应当在四个方面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一是育人明理。就是要通过“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讲清楚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立足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树立大历史观,科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顺势而为,奋发有为。二是育人增信。就是要通过“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道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此基础上,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四个自信”。三是育人崇德。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仅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而且构筑起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疫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谱系。育人崇德,就是要通过“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保持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四是育人力行。就是要通过“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立使命与责任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志向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贯通起来,实现个人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结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