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城乡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与比较分析——以铜陵地区为例

时间:2024-08-31

江浩喆 赵必华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一、引言

“十九大”后党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面向教师的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1],“文件”明确提出了“教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亦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重心由重视教育硬件投入转向教师发展的教育新时代。教师的心理健康无疑与教师发展乃至教师人生发展密切相关。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的核心教育素养,从宏观上看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今天的校园早已不是神圣的“绿洲”,市场经济背景条件下,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机制和复杂的功利人际因素不可避免地侵蚀着教师的心理健康,加上校园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与家长,以及教师的劳动投入与回报种种关系矛盾难免致使教师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困惑和负面的情绪心理。研究表明,无论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如苏南地区[2]),还是经济落后的内陆地区(如甘肃白银地区[3])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负荷,以及教师性别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等均存在一定的不健康心理差异矛盾。国内不少研究者在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做过大量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结论。例如,有的研究者研究小学教师的积极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使命感关系,并得出积极心理健康对教师职业使命感有着正向预测作用[4]。有的研究者对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做出研究并得出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显著正相关,即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社会支持[5]。更有研究者研究了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并得出职业倦怠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6]。但是对于当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现状的研究却较少,因此本研究以铜陵地区为例,测量当前城乡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做出分析。本研究认为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教师自身的人生发展也关系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每个地区小学教育可谓承载着千家万户的理想和希望,因此探究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相关文献表明,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大多限于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区[6-8],安徽系我国中部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铜陵则处于八百里皖江中心区域,该地区一方面属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心地带,另一方面又处于苏锡常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相连接部位,具有特殊的区域代表性。“父实业,母教育”(张謇语),一个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通过铜陵城市中心小学与乡村小学两地的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测量,旨在探明皖江地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为教师教育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铜陵市区实验小学教师和铜陵县天门镇小学教师共120人。

2.研究程序

使用SCL-90量表采用现场施测或者邮寄的方式对140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之后统一回收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市区小学56份,乡村小学64份。

3.数据分析

使用SPSS25.0进行T正态性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城市与乡村小学教师在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比较

表1城市小学教师与乡村小学教师在各项因子中的差异情况

上表得知,城市小学教师在躯体化项因子分显著高于乡村小学教师(p=0.001<0.01);在抑郁项因子分中,城市小学教师显著高于乡村小学教师(p=0.002<0.01);在焦虑项因子分中城市小学教师显著高于乡村小学教师(p=0.003<0.01);在敌对项因子分中城市小学教师显著高于乡村小学教师(p=0.003<0.01);在偏执项因子分中城市小学教师显著高于乡村小学教师(p=0.018<0.05);在精神病性因子分中城市小学教师显著高于乡村小学教师(p=0.026<0.05)。

(二)城乡不同性别小学教师SCL-90因子得分差异比较

表2 不同性别在各项因子中的差异变化

上表得知,城市小学教师和乡村小学教师不同性别的比较中,女性教师的抑郁项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男性教师(p=0.026<0.05)。

(三)城乡不同年龄段小学教师SCL-90得分差异比较

表3 不同年龄段在各项因子分中的差异情况

城市小学教师和乡村小学教师,在不同年龄段在偏执项因子分比较中无显著差异。

(四)城乡不同年龄段在阳性均分上的差异比较。

表4 不同年龄段在阳性均分上的差异情况

上表得知,小学教师(不分城市与乡村)在不同教龄段的阳性均分比较中,均显示差异显著(p=0.006<0.05)。其中年龄段在41-50年的小学教师阳性均分最高,年龄段在31-40年的教师阳性均分其次。20-30年龄段阳性均分最低。

(五)城市与乡村小学教师在教学负担中的占比状况

表5 城市小学教师与乡村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负担中占比状况

上表得知,城市小学教师与乡村小学教师对教学负担的感受表明,城市小学教师感到教学负担较重和很重的比例达到30.6%,乡村小学教师感到教学负担较重和很重的比例达到20.41%,城市高于乡村10.20%。对教学负担感到很轻和较轻的占比比较结果表明,城市为8%,乡村为18.19%,乡村小学教师对教学负担较轻的感受比例高于城市10.19%。

(六)城市与乡村小学教师在生活负担中的占比状况

表6 城市小学教师与乡村小学教师在生活负担中占比状况

上表得知,城市小学教师对生活负担感受较重和很重的比例分别为22.48%和6.12%,乡村小学教师感受较重和很重的比例分别为10.2%和2.04%,城市小学教师生活负担感受较重和很重的比例高于乡村小学教师16.36%。

(七)城市与乡村小学教师在目前的工作生活环境适应性中占比情况

表7 城市小学教师与乡村小学教师在目前的工作生活环境适应性中占比情况

上表得知,工作和生活环境适应性方面,乡村小学教师的适应性比例显著优于城市小学教师。乡村小学教师在不适应和很适应选项中占比为0,选择很适应和较适应的占比为65.30%,高于城市组8.15%。

四、分析与讨论

(一)城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乡村小学教师

城市小学教师在经济收入、工作生活、交通、住房等条件均优于乡村小学教师,其心理健康水平理应高于乡村组。结果表明不仅在强迫症、精神病性等项目因子分值显著高于乡村教师,在阳性总分比较中,城市组与乡村组比较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回访调查和综合分析认为城市小学教师在享受现代生活时,也承受着相应的工作生活压力和面临多种矛盾。首先从工作内容看城市小学相比乡村小学,具有“检查多、考评多、会议多、活动多、学生人数多、课时多、要求多”等诸多负担,每个活动、每次检查、每项考评都会引起教师内心不同程度的情绪应激反应。而乡村小学无论是活动频次或活动内容都远远低于城市小学。仅上下班指纹考勤这一项,乡村小学就明显宽松于城市小学(乡村小学指纹考勤为零)。其次从工作环境看,仅从小学楼房建筑布局来看,城市小学大多是呈封闭型,相当部分小学楼房布局四周呈围堰型,加上班级规模大,在校生人数较多(普遍千人以上),下课时形成的喧闹在教室于教室、楼层与楼层之间来回振荡,无疑形成高分贝的噪音。座谈中,教师亦反映下课时仿佛待在鼓里面,长年累月的噪音刺激对身心伤害不言而喻。而乡村小学楼房建筑普遍呈单体单面,不仅空旷,班级规模也小。在校生总数少,普遍300人左右,即使中心小学也很少超过500人。乡村小学教师居住地与学校两地间距离大都在步行距离范围。居住与工作的两地时空距离恰恰是事关教师身心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坚持不建新校区,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建新校区,教师坐大巴车上、下班,常年赶车会造成身心疲惫,有违研究型大学教师的思维需要。反观城市小学教师由于居住地与任教学校的距离因素,下班几乎都处于路上匆匆。常年的心理应激显然是健康的负面因素。再次从教与学的关系,城市小学教师面临的矛盾压力大于乡村小学教师。乡村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处于被学生家长群体信任状态中,很少出现家校矛盾,而城市家长在重视教育,重视子女培养同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普遍表现出较大的关注,教师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家长不满和投诉。其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如医生和高校教师对教师不仅要求高,对教师的教育信任度也低,部分教师亦反映医生和高校教师的子女难教,关系也难处。加上城市其他社会因素的复杂性,城市小学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矛盾普遍高于乡村小学教师。

(二)不同教龄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

统计表明任教11-20年的教师阳性均分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段教师,初入职的1-10年的教师阳性均分最低,呈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51-60岁年龄的教师有显著偏执的倾向。不同的教龄和不同年龄反映代表教师不同的教育教学经历乃至人生经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其职业经历、职业承担、职业感受必然密切相关。测量结果表明,任教11-20年的教师处于阳性均分最高的区域,且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段教师。处于这一教龄段的教师恰恰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中坚骨干,是学校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学校各项“活动”的引领者和主要支撑者。处于这一教龄段的教师大都是班主任,意味着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班级的教育管理责任,以及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从个人家庭生活看,这一教龄段教师往往是上有老下有小,可谓情绪负重期。随着这一教龄段教师的教育经历的丰富,大都也面临着职称晋升的内心渴望,与职称晋升难以及时满足的现实矛盾。可以说,职业承担、职业性发展需要以及家庭等多重压力是这一教龄段教师心理阳性总分最高的主要致因。

(三)城市小学教师对工作的负担的认知感受很轻和较轻的占比高于乡村小学教师,对生活负担城市小学教师感受很重和较重比例亦高于乡村教师。

对工作和生活负担的认知感受分别代表反映一个人的职业和生活的双重心理压力。这一特殊而又重要的心理压力无疑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指数密切相关[9]。城市小学教师有31.61%的人感到工作负担较重和很重,乡村教师仅有20.41%的人感受很重和较重。城市小学教师有28.60%的人感受生活负担很重和较重,乡村教师仅有12.6%的人感到生活负担重。重要的是感到很重的比例仅有2%。将城市小学教师和乡村小学教师对工作和生活负担压力感受作一对比,可以明显看到,城市小学教师在职业和生活双重心理压力明显大于乡村小学教师,如果说城市小学因为各项“活动”因素致使工作和生活负担感受重可以理解,但是城市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普遍高于乡村小学教师,为什么生活负担感受亦重于乡村教师?分析认为与城市小学教师的生活消费层次需求与消费物价相关,城市小学教师无论是消费层次或消费内容(如美容、健身、娱乐、交通等)均高于乡村教师。而乡村小学教师相对城市教师的消费则大为简约。如果套用经济学恩格尔系数概念,可以看到乡村小学教师的生活必须消费的支出(如柴米油盐等)相对城市教师可谓既便捷又低廉。

(四)乡村小学教师对工作环境适应性的感受明显好于城市小学教师

无论是从人的健康定义,或是人的心理发展看,对环境的适应性都是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要素[10]。一个对环境适应极为困难的人既谈不上健康也难以获得良好的人生发展。小学教师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乃至教育人生发展无疑密切相关。本调查表明,乡村小学教师对工作环境感到很不适应和不适应的比例均为零,感到很适应和较适应的比例为65.3%、其余为基本适应,意味着乡村小学教师总体上对职业环境都处于适应性良好状态。而城市小学教师感到很适应和较适应占比为51.15%,明显低于乡村教师的相应比例,重要的是还有6.12%的教师感到不适应。城市小学教师在工作环境适应性层面与乡村小学教师的差距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城市小学教师相对乡村教师尽管存在优越的工作条件,但是在心理感受良好的程度上并非好于乡村组教师。在此也印证了“幸福是一种体验”的假说。前述城市小学教师阳性总分高于乡村组的结果,与城乡两地教师对工作负担的认知感受的差异均基本吻合一致。

五、结论

城市小学教师由于“活动多、检查多、考评多、会议多、人数多”等因素,以及工作环境和教与学的复杂矛盾因素,心理健康阳性总分高于乡村小学教师,且差异显著。小学教师任教年限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其中入职11-20年的中坚骨干教师阳性总分显著高于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和临近退休的老年教师,系高暴露教师群体。城市小学教师对工作和生活双重负担的心理压力感受大于乡村小学教师,反映心理健康重要特征对工作环境适应性的感受方面,乡村小学教师明显好于城市小学教师。最后需要指出的研究还发现女性教师的抑郁项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教师,包括临退休的51岁以上的老年教师都存在显著偏执倾向,其深层致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