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文化融合问题研究

时间:2024-08-31

方华军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100)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形式,在公办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提供给很多适龄学生以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独立学院的存在与发展,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为了规范独立学院的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其中,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教育投资就是独立学院规范办学的一个基本条件。这一规定,既解决了独立学院教育经费来源问题,也给有实力的社会资本投资办学提供了机会,成为独立学院发展下去一条行之有效并需要继续探索的道路:引进社会资本,并逐渐转设为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所以,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转设,中国民办教育也将迎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引进企业资本之后的独立学院将如何发展,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如何协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这其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将成为影响甚至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校和企业作为团体,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这些文化是团体区别于其他团体的重要特征。当同一个组织内同时出现两种文化,就需要进行文化的涵化,即文化融合,需要两种文化相互借取,形成一种能够适应组织发展的新的文化形式。如果没有文化融合,在同一组织内存在着两种强度相当的文化,会对组织发展产生不利:成员将失去统一的价值导向、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组织的凝聚力也将失去,团体的发展前景堪忧。

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后,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必然会在学校场域内发生碰撞,也就是说在学校里会同时产生两类文化形态的影响,据前所述,两种文化需要进行融合和创新,才能给新形态下的独立学院以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是校风、教风、学风等的动态体现,是一所学校精神的折射和彰显。学校以教书育人为目标,注重对知识的传播、技能的习得和素质的提升,鲜有涉及到经济方面的活动,因此利益矛盾对立相对较少,校园关系相对简单,校园管理相对“柔化”。通过道德教化作为纪律约束的有力补充,两者共同塑造着校园行为规范;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师生的行为。校园管理是间接的同化过程,相对人性化,校园文化表现为含蓄与内敛,作为一种内在动力去推动校园建设与管理。

企业是以经济活动为目标,需要面对行业中激烈的竞争,追求经济利益上的最大化,企业经营强调快节奏。通过直接的经济手段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提炼企业价值观念,塑造企业形象,从而对成员起到凝聚和约束的作用,推动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提高效率。员工行为也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在经济利益的激励下,员工也会主动并积极完成企业业务范围内工作任务。

企业文化实质是以文化为引导,激发员工围绕企业目标自觉行为,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文化将企业内的人、财、物等要素凝聚成一个有机体,企业以文化熏陶为手段,注重营造企业生产、服务的环境氛围,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载体。

相对于学校的间接,企业管理更加直接,企业会根据发展需要,随时进行人员增减,管理手段表现的相对“刚劲”,企业文化趋向于显性和外化。笔者所在学校的投资企业的一个子公司,前段时间因为业务的阶段性结束,进行了规模性裁员。

因为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的、循环的过程,因此校园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运作保持着固有的模式,每个时期该完成的任务都有一定的规定,各个环节讲究程序化,注重计划性。企业则需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中,随时捕捉到经济发展机会,因此企业行为追求速度,并且表现的灵活与和随机应变,相较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非程序化文化。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亚文化,同时也是所在组织的主文化,当两类文化发生碰撞时,必然会对各自产生影响,发生文化冲突,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文化冲突会造成组织内耗,管理失调,进而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要让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需要做到这两类文化的融合,使组织凝聚力得到增强。

(一)校企文化融合将有利于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独立学院要想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与传统的公办高校相竞争,必须要在自身的内涵发展上寻找突破口,凝练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要从专业特色、管理特色等方面寻求,而这些特色的创立都需要校园文化特色作为原动力。结合企业的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既能给独立学院办学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也能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更加契合实际需要的培养方案,并给毕业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就业机会。通过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吸取企业优秀的价值理念,构建出独具特色,同时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市场驱动需要的校园文化,并通过合作企业与市场需求保持紧密的联系,进行不断的文化创新,使校园文化充满活力,给独立学院创新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二)校企文化融合将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就目前形势来看,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发生联系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融合了企业优秀行为文化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被广大师生所认同,师生置身其中,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能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归属感增强,自觉规范个人行为,朝着学校既定的发展方向努力,行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量,将广大师生都聚集在一起,给教师以强大的向心力。这样,教师队伍也就越来越稳定。独立学院要想留住人才除了提高待遇,更要在文化上吸引人才,做到文化留人、情感留人。创新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长期发展之道。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不能很好的融合,势必给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行为造成不利影响,也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组织归属感下降,长期以往,形成不良循环,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三)校企文化融合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工作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要求并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学研”结合是独立学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给学生提供更多理论结合实际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开展与合作办学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既有利于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也能为企业输送急需并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的人才。充分利用合作办学企业的优势资源来引进更多的优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扩大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力度与广度。“产学研”相结合的其中重要一项内容就是企业文化的传播,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渐渐能够了解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前学习企业文化,汲取优秀企业文化内涵,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帮助其提升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氛围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实现从学校向企业很好的过渡,快速接受企业文化并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避免产生太大的落差而感到不适应。

三、校企文化融合的路径建议

加强校企间的深度交流。独立学院合作办学,投资企业对学校的交流,主要是物质层面上的支持,文化上的互动涉及很少。笔者认为,要加强校企间的文化融合,需要加强校企间的深入交流。

(一)借鉴和融入企业优秀的制度文化。要实现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制度文化上的共通是必要的。制度文化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是为了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实现组织目标而创建的规范制度体系。共同价值追求又通过制度因素转化成物质成果。所以说,制度文化作为文化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又是物质文化的工具,文化要实行交流和传递学习,需要通过特定的途径,这个特定的途径就是文化得以交流和传递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将文化和制度统一起来,所以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学习传递,依靠的是制度文化的借鉴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习和借鉴企业经营过程中优秀的管理制度和运营体制,引入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将其融入校园的管理制度中,让企业管理文化与校园管理文化产生有效融合,实现校企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制度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促成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增强师生的集体归属感,统一师生的行为模式,促进独立学院和合作办学企业形成为一个有机体,从而使校企文化的有效融合成为可能。

(二)“企业走进学校”。合作办学后,企业作为投资者,将选派管理者进入学校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这是惯常的做法,但是参与管理不能只是监督式的。一般来说,企业选派进入学校的管理者在学校内承担重要领导岗位,因此,投资企业要把这种形式有效利用起来,在管理学校的同时,将企业文化中契合校园文化的优秀内容,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带进校园,融入校园,丰富校园文化,逐渐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加强教师对企业的认同,这样,也能够促进在管理校园时能够更加顺畅,避免造成合作办学后快速改变管理方式而造成广大师生的不适宜,进而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笔者学校合作后实行董事会决策体制,企业的董事长担任学院董事长,合作企业的两位高管担任学院的院级领导。企业高管更多的是从企业带给学校资源上来参与学校管理,文化传输方面涉及不多,董事长召集会议会时常谈到企业的发展理念、未来发展规划等,但是频次不高,参会的多数是学院中高层领导,影响范围不广,影响力度不足。

聘请合作办学企业高新技术人才担任高校教师,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文化融合的桥梁。当然,“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企业走进学校的非常有效的途径,给校企文化的融合开拓了另一条通道。通过“双师型”教师进高校授课,必然会带来企业优秀文化的传播,让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神通过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慢慢融入校园,向校园文化的逐步渗透,让这种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达成高度的融合。

(三)“学校加入企业”。校企文化融合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学校加入到企业文化的氛围中,这种加入不仅仅是短期的体验,需要能够真切感受到企业文化精神的较长期的参与式文化感知,通过他们的认识和言传身教,将企业文化的精髓带入校园。而他们的亲身体验,更能够认清企业文化中哪些内容需要并能够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提升校园文化的活力。目前笔者学校能够与企业产生文化互动的活动有两类,一类是每年企业的年庆,企业和学校都会选派代表参加年庆的各类活动,活动参与人数较多,这一活动的主要影响是能够让企业和学校人员有一个渠道能够相互交流,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和企业文化相互了解;另一类是学校会在年底会选派高层领导和教师代表参加企业的年会,这类活动只是体验式的,时间短,无法产生实质性的文化交流,并且参与人员非常有限。这两类活动都没有能够让学校对企业文化中更深层次的行为文化和经营文化很好的了解。

建立机制,畅通高校教师进入合作办学企业挂职。建设在校专业教师队伍,选派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担任各类资格培训任务,支持教师长期参与企业重点工程项目和一线的工作,支持教师在企业内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这样,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提供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将企业优秀行为文化精神带入课堂。另外,可在合作办学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每年定期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服务过程中,进入企业第一线学习企业优秀文化,让老师和同学们成为文化传播使者,在校企物质层面长期的合作中,缩小校企文化差异,让文化层面进行深度交流。

(四)将优秀的企业精神纳入到课堂教学中。高校一般开设入学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将企业文化中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优秀的共性特质作为教学内容引入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等课堂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能够了解到企业文化的精髓。切身体会企业文化,掌握技能的同时无形中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两种性质行为文化的优势互补。让师生在接受校园文化的耳濡目染的情况下,也能够让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神在校园中盛行开来。开展针对全校的通识教育,将企业文化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纳入到教学安排中,邀请企业的管理骨干或技术精英进入校园开展多层次的讲座或者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企业的经营典型案例为主题,在校园进行宣讲教育,既能展现企业的优秀成果,也能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展现出企业的强大实力、给广大师生以充分的信心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广大师生接触到企业精神和文化理念,提升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高校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另一个切入点是专业建设的合作。与企业合作进行专业建设,设置具有企业优势特色的专业课程。高校针对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结合企业的技术优势,举办与企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的新型专业,创新学校人才培养,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实际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组织教师和企业高新技术人员深入研究编写相关教材,将最新的技术写入教材、带入课堂,探索更加科学的授课模式,努力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共同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实现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在课程体系中纳入企业的先进行为文化,使优秀企业文化真正深入融合进高校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的全过程。

[1]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许亮.论企业文化对高校文化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11(3):108-109.

[3]朱权,高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融性的思考[J].齐齐哈尔报,2010(3):153-155.

[4]李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5]冯美妍.中等职业学校校企行为文化融合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